新書推薦: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 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冰心奖得主黄静洁格局养育系列精选套装。
★ 帮助父母用格局视野破解养育难题,为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格局观,适合0-18岁孩子家长和老师阅读学习。
★《学习的格局》
为父母和孩子指出了28个学习误区,65个学习理论,208个学业提升技巧,助孩子树立自主学习的格局观,成为优秀自主学习者。
★《父母的格局》
①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作品。全新修订升级版,增加理性择校、两宝难题、财商教育等近4万字内容,给中国父母更新、更全的格局养育法。
②四大育儿方向,39个养育主题,上百种详实案例,实战育儿技巧,全面更新父母的养育观,开创亲子关系的新思维,用格局养育成就孩子的一生。
★ 套装附赠27个育儿小锦囊,介绍宝宝的哭、大小便、性好奇等八大本能,手把手教新手爸妈科学养育;65个学业提升技巧,助孩子从差生成长为优等生!
★ 杨澜、马伊琍、张思莱、朱丹、谭盾、高晓松、俞敏洪、樊登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
★格局养育系列视频课程,由樊登读书会和黄静洁联手研发,从学习格局、竞争格局、亲子格局和父母格局四大模块出发,帮助父母改变问题视角,成就孩子的未来格局。
|
內容簡介: |
父母的格局,决定养育孩子的视野、态度和方法;学习的格局,决定孩子能否拥有终生的竞争力!
中西合璧亲子教育专家黄静洁,以20多年中美两地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和10多年来与中国父母探讨育儿经验的独特体悟,融合世界前沿科学理论与育儿理念,提出格局养育的全新观念,帮助父母用格局视野破解养育难题,为孩子建立自主学习的格局观。
《父母的格局》
一本给父母的全面格局养育指南,旨在帮助父母用格局视野破解养育难题、应对焦虑的当下和多变的未来。书中构建出育儿大格局的4种智慧和4种行动;如何巧用一本书、一个榜样等第三种力量,而非打骂、责罚等方式,推动孩子自我改变;如何做好闲暇教育,让孩子浸在闲暇时光,泡出高情商、好品格;如何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把家营造成爱的港湾
《学习的格局》
一本给父母的优等生培养指南,旨在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目标和驱动力,助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终生自主学习者。书中融合了28个世界前沿的学习理论,用65个高效学习新方法和89个详实生动的案例故事,颠覆了长久以来被大家认定的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出成绩的传统认知,挑战了许多固有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用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方法打造高效能的学习力,成为主动学习的优等生。
|
目錄:
|
《父母的格局》
推荐序一: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天空(杨澜)
推荐序二:父母的智慧,陪伴孩子成长(张思莱)
推荐序三:情生爱,爱生婚,婚生儿女,儿女成就父母亲(谭盾)
再版序:你的格局有多大,孩子的未来就有多精彩(黄静洁)
第01章 格局养育
更新观念培育优质人
第02章第三种力量
不打不骂,赋予孩子自我驱动的能量池
第03章闲暇里有真教育
多元化生活体验和渗透式课余活动
第04章构建家庭系统
给孩子一个爱的港湾
后记好妈妈当有自己的精彩
《学习的格局》
推荐序一
|
內容試閱:
|
《父母的格局》
理性择校:找对方向,尽情发挥孩子的优势长板
不管你家宝贝多大,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会遇到择校的棘手问题。从学前教育开始,历经幼升小、小升初、中考以及高考,这个漫长的过程竟横跨了我们一生中年富力强的16 年。然而就是这16 年,我们每隔3~5年就要经历一次入学、升学、择校的痛。尽管现在入学过程越来越趋向公平和透明,但依然有不少父母为了择校买学区房,为了应战幼升小的面试和各种考级,为孩子报各种天价补习班。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拼尽全力给孩子选的学校,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适合你家孩子?因此,我想从非学区、非分数线的维度,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用什么标准和原则来为孩子选到一所合适的学校。
四项择校准备,家长需要提前做好
在考虑择校前,我建议家长提前做好四项准备功课,这样才能不迷失在漫漫的择校路上。
准备一:提前把握和制定教育大方向
无论在哪个阶段选学校,都要提前好几年开始做准备功课。这个功课,不是指上网查学校资料,到妈妈群里去取经,了解目标学校的特点、报名需要填写哪些资料等,这些都是后期要做的事,而早期的功课,应该是从更大维度和教育方向的侧重点来考虑。比如,你们的家庭是希望孩子接受双语教育,还是传统的公办教育;是希望以孩子的兴趣特长来选择合适的教育环境,还是希望孩子以学科教育为主,打拼重点学校;高中或大学是准备在国内上,还是出国上。这些都需要做好长远规划,因为一旦定了大方向,择校的维度就可能会随之发生改变。即使在孩子的幼年,当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没有深度的了解和把握时,至少可以敞开思维,尽可能地去接触和理解新的教育理念和机会,多关注国家对于教育颁布的新发展方向。我想,教育领域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会迎来的融合机会,其中包括中西教育、文理跨科、公办与民办等不同形态的挑战和变革。如果你的孩子还小,那么你要展望的是十年之后的世界对人才的需要。
准备二:提前打好心理预防针,做好多套择校方案
择校一定不会事事如人意,因为众人眼里的好学校不只你想送孩子去,大部分家长都想送孩子去。2016年,上海某所名牌小学的录取率只有8%!也就是1000个孩子报名,只能录取80个孩子,而剩下的920个孩子都被淘汰了,其中一定不乏天资聪慧、表现优异的孩子。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尽努力为孩子创造优良的教育机会,同时做好几套择校的预备方案,避免自己陷于害怕和焦虑的泥坑里不能自拔。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焦虑,大多来自我们对孩子学业的一份苛刻要求,只允许一个目标、一个方案、一个结果和一种成功,这犹如篮子里只有一个鸡蛋,你分分钟都在担心这只鸡蛋会不会突然摔破了。因此,无论处在哪个择校阶段,重要的心理建设不是只争高低或随它去吧,而是主动做好多套有效的择校预案,后无论哪套方案成功了,都是值得庆贺的成果。
准备三:选对适合孩子的学校,胜过万众叫好的名校
为孩子选择匹配他能力、兴趣和志向的学校,就像杧果要种在南方,苹果要种在北方是一样的道理。那怎么找到这个匹配度呢?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观察孩子平时的优势能力和弱项能力,选择避开弱项能力,以优势能力来匹配学校。这样孩子被录取的概率就会大增,而且入学后孩子也更能适应,因为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优势位置。我在前面介绍过的小小姑娘,虽然初中时考进了重点中学,但因为数学严重偏科,经常大小考试不及格。在报考高中时,小小妈妈来征询我的意见,后与小小一起商议决定,报考一所非重点、注重双语教育的高中。入校后,小小的文科优势显现出来,不仅当上了英文课代表,数学成绩也开始追了上来,小小的脸上也开始有了自信的笑容。这就是用优势项带动弱势项的典型择校案例。
近,已经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小小,给我发来了一条短信,叙述了自己从初中到高中的经历:“初中的环境压抑,唯分数论和群体偏见集中,学习氛围趋于长期竞争模式,人与人之间相处紧张,容易发生不愉快、摩擦等。老师一再强化竞争模式,组队竞争,强调竞争关系中的优胜劣汰,神化优秀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平等的关注度。然而在新高中里,群体对不同人的包容性强,接受性强,个体自动缓解压力的能力也变强了,较少产生敌对猜忌,对压力的追求更小。老师的包容品质引导了学生的包容品质,兼容兼顾不同个性的学生,从一而终地尊重学生的个体思想、愿景和选择,做到悉心陪伴。比起成绩,更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轨迹,如师如友。”
这是一个经历了重点初中的磨难和普通高中的接纳之后,重拾学习热情的年轻大学生的肺腑之言。她用自己的真实案例告诉我们,并不是越大牌的学校,就越能教好孩子的道理,再有名的学校,如果不适合你的孩子,反而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甚至损害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小小妈妈对我的感谢简单而朴实,她这样写道:“谢谢您这几年在教育孩子这方面的指导。”我知道,在她的内心,很是看重我与她女儿的缘分。
准备四: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现状,鼓励孩子长跑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目前教育资源有限的大环境下,无论考高中还是考大学,孩子都要面临特别困难的学业竞争。有些时候,人生的确没有太多选择,因此只有改变心态,顺应和接受孩子的现状。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孩子,可以先聚焦自己擅长的事,发展出一门技能,也一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我在纽约的一位闺密的孩子,高考时没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专业,于是母子俩选择了一个对口的专业技术学校,先磨炼技术和手艺,同时准备第二年的统考。每个孩子都需要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稍微停留、喘息一下,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失败者。所以,当孩子报考失利时,也要鼓励和帮助他找到匹配自己兴趣和能力的非主流学校,说不定这只感觉良好的“牛蛙”在歇息后重新出发,长跑后变成了一匹黑马,还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呢!
理性择校的两大原则
一旦做好以上四项心理建设和对现实问题的成熟思考,就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采用两大择校原则,来帮助我们理性而技术性地筛选学校,做出报考的预备方案。
个原则:用排比法,逐个找出相匹配的学校
从孩子的能力、兴趣和弱势项等角度来列个清单,用排比法找出强匹配度的学校。如果孩子的能力你还看不准,那么就看兴趣;如果孩子还没发展出特长和兴趣,那么就看他的弱势项。匹配学校的底线就是,坚决不把孩子送进一个对他的弱势项恰恰有高要求的学校。
我为小儿子挑小学的标准是,必须有音乐课,而且我还去见了音乐老师。因为我知道,我家的孩子强在音乐,乐在音乐,志在音乐。果然不出所料,从小学到初中一路走来,音乐成了他展示自我优势的舞台,让他得到了老师的关注,交到了好朋友,也因此他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一次“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学了”。请记得我这句话,一个有自信的孩子,不会让自己各方面变得太差的。
第二个原则:用多套预案,护驾孩子的报考过程
我们不要只把眼睛盯着天空去找飞鸟,很可能有一只鸟正好停在了路边的树枝上,又或者你家的窗台上。我们可以按孩子的能力水平,理性而冷静地做出三套预案。
方案一:理想的学校,也就是按孩子能力的上限,来定位报考的学校名单。
方案二:相匹配的学校,只要孩子学业和统考都发挥正常,就可以考进的学校名单。
方案三:保底的学校,依孩子的能力现状能考上的有把握的学校名单。这个做预案的过程,就是在为孩子和父母同时做心理建设,让我们能够坦然接受任何一个可能发生的结果。
我曾问过小小关于她报考大学时对志愿的考虑,她这样回答我:“高考报了数个外语专业的平行志愿,志愿我按照自己的愿望选的上师大天华的心理学专业,相差20来分,虽然落选了,但我并不遗憾。因为中考填志愿时,后考上的只是志愿表中的倒数第三个学校,可是我依然结识了这么多好的老师和同学,还成功考上了大学。这种经历让我松了口气,所以,我并没有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的志愿而对自己的前程过度担忧。”
从小小的回答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对自己的坚持。在她因为偏科而成绩跌入低谷时,如果妈妈受到老师的影响,放弃对女儿的信任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还用高压逼她继续刷数学题,那么小小很可能早就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
深度了解目标学校的四个方法
有了择校的初步名单后,你可能还需要缩小范围,聚焦更大的可能性。这时,我会把“开心”这两个字当作为后决定上哪个学校的衡量标准。因为只有当孩子心情快乐起来了,他才会主动学习,在遇到困难时也不容易打退堂鼓。那么,该怎么深度了解目标学校呢?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四个方法。
方法一:看看学校的毕业生接下来都去了哪里
如果毕业生去的学校,都不是你家孩子想去或能力够得上的学校,那么应该尽早考虑另一个方向来选学校。
方法二:在学校的开放日,亲身感受一下学校的氛围
校风与学风是无形的,但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每一天。你可以去学校走一走,看看操场上有孩子在踢球、在奔跑吗,问问他们的开心事和不开心的事都是什么。再观察一下老师,在放松的状况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愿意同你随意地聊上几句。我走访了那么多学校,经验告诉我,学校不过是一个壳子,对孩子帮助的是遇到一个善解人意、了解孩子优缺点的老师。大儿子的学校有一位特级英文老师,可是为人古板,苛责很多,讲课还很枯燥,结果大儿子消极对待这门课;相反,他的日语老师是一位慈祥的妈妈,结果一门二外课却让他年年拿满分。
方法三:研究一下学校的授课方式
社会对教育的理解越来越细致而深刻了,老师们也是在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仔细研究和看看他们的授课方式与内容。比如,有没有体验式的学习项目,在上课时会不会安排小组讨论,会不会组织一些有趣的协作型课外学习小组,有没有开设一些特色的跨学科课程,是否会请一些校外的专家老师来示范和做讲座,等等。关于高效的授课模式和学习方法,可以参阅《学习的格局》章和第二章。
此外,全人教育的理念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也已经受到重视,其重点在于告诫我们,真正有效的学习,是能够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独特品质和价值的学习。所以,我建议你再去看看:学校是否有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项目?是否设立戏剧、音乐、歌舞、演讲、朗诵等才艺项目?学校有小记者站吗?有校报吗?你可能会说,我的孩子没有特长,可能一项都参加不了。这不要紧,如果你发现哪个学校设立了这些课余活动,那至少显示这是一个兼顾孩子身心、能力和品格的学校,你的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发展出新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特长。
方法四:评估一下学校的课余作业量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学霸型学生,那可以选择作业量大、压力超大的名校。如果你的孩子暂时还缺乏自觉性和自信心,建议关注一下目标学校的老师所留作业的量,选择一个压力适度的学校,避免把时间无谓地花在刷题上。我的经验是,高中前无须逼孩子把全部时间放在作业和学习上,因为这样做的代价,就是孩子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甚至连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学习的格局》
“主动式多维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有效?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多维的、互动式的学习 实践”的模式才是有效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方式。比如,关注孩子近期课堂学习的主题或内容,然后配合课堂学习主题,在课余和孩子一起做主题拓展活动。你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找相关图片、视频或书籍来做主题式的延伸学习;可以带孩子去博物馆看一场相关的展览、去图书馆听一次专题讲座;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动手做课堂PPT,然后让孩子把内容演示和讲述给家人听。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过了学习的年代,也没了学习的热情,根本不可能再陪着孩子去花时间做这些拓展性学习。我能理解大家的苦衷,可是孩子的学习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与其呆坐在一旁烦躁地一边看着手机一边“陪读”,还不如和孩子一起“浸入式”地学习和讨论,这样既把有限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好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同时又与孩子保持着良好的亲子互动。
那么,怎样才能把平时那种督促、盯梢的责备模式改变成参与模式,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鼓励和支持呢?
举个例子。近,我的小儿子正在练习写读书笔记,他挑选的作品是上海作家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正好我在生老大时读过这本小说。于是,在那几个星期里,我们母子俩在饭桌上的谈话主题全都围绕着《长恨歌》和书中女主人公的人物故事。由于孩子对1949 年前后的历史不了解,所以我每天在饭桌上为他讲述一些上海近代的历史变迁,并找出了许多上海的老建筑照片、当时流行的老歌音乐带、大街小巷里卖的年货等等,带他切身感受一个没见过的大时代的气息,这样阅读就不再枯燥,而是变得鲜活起来。过了几天,小儿子又来问我:“妈妈,语文老师提议我去读另一部更古老的《长恨歌》,你知道唐朝诗人白居易吗?” 于是,我又翻出了唐诗《长恨歌》,选择从诗歌的发源地来和孩子做拓展学习。我们从西安聊起,因为孩子去看过西安的兵马俑,所以有非常直观的印象。这两个同名《长恨歌》的故事都围绕着女人的命运展开,虽然话题有点沉重,但在我的引导下,孩子把关注点投向了两个人物所串联起来的中国千年文化的变迁。这堂语文课应该学什么内容完全不受我的把控,但是我做了一个有心人,见机行事、见缝插针地“显摆”了一下我这个文科妈妈的“知识和本领”。这个周末,小儿子又带来了好消息,他被学校选拔去参加上海地区的学生征文比赛了。在三个参赛主题中,他发现居然有 “海派文化”的选项。这下小儿子高兴极了,因为这个主题正好呼应了他这个学期的阅读内容和写作练习。不过,小儿子在写作中又遇到了新问题,需要我教他一些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的“老式上海话”,来点缀出真实的上海。
这两个月的陪读经历,真像一环扣一环的“通关”。我并没有坐在孩子身边看着钟点来催促他写读书笔记;相反,我们围绕着学习主题,拓展出很多可以一起讨论的分支项目。我们在网上查唐朝长安古都的历史,现代海派作家和画家的代表作品,我们还一起观看了老上海的默片和名扬世界的上海老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俩对唐诗和海派文化的理解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因此,我相信小儿子对这段历史的“知识留存率”也一定高过那些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唐诗,或抄袭各种写作范文里的形容词和排比句的孩子,因为他的写作有了历史的落点和情感的共鸣。所以,我们在陪孩子学习时,首先需要考虑方式方法,其次要成为孩子快乐的同行者,而不是对立的监管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