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102.4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102.4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3.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4.4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9.8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85.2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9.0
|
編輯推薦: |
1.《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研究丛书》的*本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石楠推荐并作序。
2.作者优势:本书作者分别为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温锋华,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崔娜娜。他们是我国城乡规划和治理一线积极实践的活跃学者代表,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们对当地城乡发展的深度思考和相关的规划贡献。
3.内容亮点:本书首先对村庄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介绍中国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中国村庄规划的历程,然后站在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总结中国村庄规划的理论框架,包括村庄规划的内涵、规划体系、要素体系、类型特征、成果体系、管理体系及内容体系、技术方法和村庄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让读者系统地了解当前中国村庄规划的背景、现状和工作体系。
4.读者人群:村庄规划领域的规划师、工程技术人员、村庄规划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的实操手册。
|
內容簡介: |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需求出发,从城乡和谐融合发展的角度,以国土空间一张图管理的高度,重新认识乡村发展的独特价值,重塑乡村建设的研究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本书在对村庄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下中国乡村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中国村庄规划的历程。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总结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中国村庄规划的理论框架,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的新内涵、新要求、规划体系、要素体系、类型特征、成果体系、管理体系及内容体系、技术方法和村庄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本书可供城乡规划、人文地理、资源环境、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關於作者: |
1.温锋华,中山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注册城乡规划师。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转型与创新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规划师》杂志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国际SSCI期刊《Habitat International》、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科委同行评议专家。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公开发表论著50多篇(部)。2.沈体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协同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产业集群地图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治理、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发展理论、可计算产业集群理论等领域的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发表论著130余篇(部),主持编制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规划、辽宁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辽宁省鞍山市国土空间规划、辽宁省营口市发展战略规划、河北省曹妃甸工业区规划等重要规划项目。3.崔娜娜,北京大学博士、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具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和区域经济学的跨学科专业背景。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与房地产,在《Sustainability》《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SSCISCICSSCI检索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目錄:
|
目 录
总 序
序 从记住乡愁到助力善治的村庄规
前 言
第 1 章 村庄规划总论
1.1 村庄规划的相关概念及定义
1.2 村庄规划的特点
1.3 村庄规划的意义
第 2 章 中国城市化与乡村发展
2.1 中国村庄发展特征及问题
2.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2.3 中国村庄规划发展历程
第 3 章 中国乡村发展的新形势
3.1 高质量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2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
3.3 机构改革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
第 4 章 新时代村庄规划基础理论
4.1 生态文明理论
4.2 乡村发展理论
4.3 乡村空间理论
4.4 乡村治理理论
4.5 村庄规划方法论
第 5 章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框架
5.1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5.2多元复合的要素体系
5.3因地制宜的规划类型
5.4共同缔造的过程体系
5.5实施导向的成果体系
5.6协同创新的管理体系
5.7与时俱进的技术体系
第 6 章 村庄规划总则
6.1 村庄规划目标
6.2 村庄规划的原则
6.3 村庄规划的主要任务
第 7 章 村庄基础研究
7.1 村庄区位研究
7.2 村庄发展现状研究
7.3 村庄发展条件研究
7.4 村庄相关规划研究
第 8 章 村庄经济规划
8.1 村庄产业发展战略
8.2 农业业态体系规划
8.3 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业规划
8.4 农业服务业规划
8.5 乡村旅游规划
8.6 乡村经济经营模式规划
第 9 章 村庄建设空间规划
9.1 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9.2 村庄建设用地的规划原则
9.3 不同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
9.4 不同类型村庄建设策略
第 10 章 村庄农业空间规划
10.1 农业空间划定
10.2 农业生产区规划
10.3 农民生活区规划
第 11 章 村庄生态空间规划
11.1 生态空间划定
11.2 村庄生态安全敏感性评价
11.3 塑造永续安全的生态格局
11.4 生态空间的类型与利用
第 12 章 村庄土地整治规划
12.1 农用地整理
12.2 未利用土地开发
12.3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
12.4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12.5 农村土地复垦
12.6 土地生态修复
第 13 章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
13.1 村庄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13.2 生产性服务设施规划
13.3 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规划
13.4 农村社会发展服务设施规划
第 14 章 村庄生态环境规划
14.1 村庄环境治理规划
14.2 村庄污染防治规划
村庄规划:村域国土空间规划原理
14.3 村庄生态景观规划
14.4 村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
第 15 章 村庄文化建设规划
15.1 村庄传统文化活化利用规划
15.2 村庄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15.3 村庄村规民约建设规划
15.4 村庄现代文化建设
第 16 章 村庄规划的公众参与
16.1 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16.2 村庄规划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6.3 村庄规划参与主体分工
16.4 规划编制过程的公众参与
16.5 共同缔造:新时代公众参与模式
附 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从记住乡愁到助力善治的村庄规划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近年来村庄规划成为规划行业的热点领域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乡愁引发的专业响应;也有乡村萎缩引发的文化情怀;还有内需乏力背景下资金向农村市场的开拓;更重要的是,在实现温饱等基本生存需求后,人们对多元生活尤其是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
与城市不同,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宜人的景观风貌、悠闲舒适的节奏、邻里守望的乡情,都是城里人可望不可即的生活方式。从规划的角度来看,乡村也与城市有诸多不同:一是两者实行不同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决定了土地使用权的行使方式有所差异。虽然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力推建立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在土地日益由资源转向资产的过程中,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不断显现,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事关社会公平的重大话题。二是城乡之间在社会治理模式上不同。城市和乡村虽然都实行基层居民自治制度,但两者的自治程度、自治的能力、受行政制约的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村民由于其利益与乡村发展的关系十分紧密,村民参与的自觉性和自治意识更为强烈。三是城乡之间在社会结构上差别较大。乡村社会同质性较高,分化程度较低,结构较为稳定,而城市社会的流动性更强,城市居民自治缺乏内在的约束能力,更多是依赖城市整体环境的支撑。最后是城乡之间在生产、生活的组织方式上的差异显著。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今天,基于工业化分工而诞生的城市,不得不面临生态化改造的压力,各种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而与城市相伴而生的乡村受工业化的负面冲击不那么明显。当各种城市病蔓延的时候,被工业化遗忘了的乡村,忽然凸显出生态化的价值。在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原本就是高度重合的,乡村生产、生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毕竟有限,在这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空间融合的赛跑中,乡村扮演了乌龟的角色,表现出弯道超车的优势。在迈向生态文明的今天,如何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和特点,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不仅是规划师和研究人员必须补上的一课,更是决策者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任何为了城市利益而剥削、掠夺乡村的做法,都不是可持续的;同样,任何刻意贬低乡村价值,降低乡村地位的制度安排,也是不可取的。
如今出现的各种乡村发展热,无论是旅游热、民宿热、投资热,以及由此诱发的规划建设热,既有基于乡村自身发展的需求,基于城镇化进程中返乡民工和留守农民的需求,更大的需求其实是来自城市居民。城市居民不满足于工业化城市带给他们的便利、舒适和身份地位,更多地向往乡村生活的简朴、惬意和自我价值,密度、强度、效率不再是铁律,慢生活成了时尚。这种基于城市居民需求的乡村发展模式,为衰退中的乡村带来生机与活力,也带来资本的贪婪、过度的营造、绅士化的门槛,甚至污染的扩散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这些是必须让我们警戒的。
我们一直提倡,不能以城市规划的思路进行乡村规划,必须基于农民的立场、从农民的需求出发,以更宽的视野看待乡村的独特价值,要意识到乡村的主体不是城市居民,而是农民。这背后的关键不在于规划名称和规划方法,而在于决策者和规划师的价值观,以城市价值观和为城市人服务为核心理念,是很难真正设身处地把农民的利益和需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很难摆脱城市规划的思路,也做到不落窠臼。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项对我国城乡治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早在 21 世纪初,城乡规划领域就有专家学者率先研究城乡治理的问题,显而易见,与其他领域类似,我国的城乡规划既有吸收、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经验的成分,更有根据我国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契合我国治理体系的创新与探索。
总结70年乡村规划工作的经验教训,从制度层面阐述我国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等领域的巨大成就。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之治的制度支撑,进一步确立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故事背后的成功秘诀。我始终认为,一流的实践机会,二手的规划理论是我国相当一段时期内规划领域理论建设落后于专业实践状况的写照,我也一直呼吁专家学者和同行们能够从制度层面梳理我国的村庄规划,改变缺乏系统的中国特色村庄规划理论体系的局面。这两句话近几年来被专家学者们广为传播,并且激励一批有志于理论研究的专家取得了不少喜人的重要学术成果。如果说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跟跑的境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乡村治理和乡村规划建设完全有可能成为领跑者之一。
发达国家的学者基于西方既有的理论范式,对我国规划实践的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其优势,如何避免局限性、误解和偏见,更深刻地揭示中国规划的特色,则需要本土学者从政治学、管理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不同视角对我国规划体系进行深入剖析。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谢里夫女士在 2019 年来中国访问之际提到,希望中国的规划师能够产生更多的知识,与其他联合国成员国分享。如果说在城镇化、人居环境领域存在中国模式,那么基于这种特定模式的中国范式或许是值得探讨的理论话题。更好地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事务、村庄发展与空间治理的效能,是城乡规划与治理学术领域需要全面破题的重大理论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乡村规划不仅与乡村建设紧密相连,甚至无法分割;而且乡村规划的工作重点,也不应该只是传统的设计与建造,更应该是乡村治理。与其说乡村规划的核心在于乡村各类用地的合理使用,不如说乡村规划其通过农村各类土地与空间的合理使用,实现乡村的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与环境可持续,进而实现乡村的善治。
实现乡村地区的善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组成,实现乡村地区的善治需要村庄规划的转型和治理创新,需要不断总结村庄规划和治理实践经验,需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村庄规划和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的团队是我国城乡规划和治理一线积极实践的活跃学者团队代表,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们对当地城乡发展的深度思考和相关的规划贡献。本书在他们丰富的村庄规划实践基础上,充分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按照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最新要求,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相信可以为接下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指引,也相信可以为推动中国乡村地区在新时代走向善治做出积极的贡献!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
2020 年 5 月 22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