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編輯推薦: |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极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
內容簡介: |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上佳之选。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立陶宛裔法国哲学家,因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构想,以及对现象学和犹太思想的推进而享誉世界。深刻影响了布朗肖、德里达、利科、利奥塔、马里翁、巴特勒等当代思想家。
译者简介
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编审,华东师范大学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维真学院交流博士,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已出版《存在、异在与他者:列维纳斯与法国当代文论》(专著)、《叔本华和崇高理论》(专著)、《导读列维纳斯》(译著),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动态》《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学术)二等奖(2018)。
|
目錄:
|
目录
总序 | 重拾拜德雅之学
译者导读
前言
时间与他者
I.
目标和纲要
实存的孤独
没有实存者的实存
实显
孤独和实显
孤独和物质性
II.
日常生活和拯救
通过世界的拯救;食物
光和理性的超越
III.
劳作
受难和死亡
死亡和将来
事件和他者
他者和他人
时间和他人
IV.
与他人的权能和关系
爱欲
生育
|
內容試閱:
|
通过世界的拯救;食物
在日常实存中,在世界中,主体的物质性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逾越—;—;自我和自身之间,显现出一种间隔。同一的主体不会立即回归自身。
自海德格尔以来,我们习惯于把世界思考为一个用具的集合。在世界中生存(exister)就是行动,但是这样的行动,就行为的终极意义而言,就是为了目标而拥有我们的生存本身。用具指引另一个用具,终指引向我们对生存的操心。在按下浴室开关的时候,我们打开了整个存在论问题。完完整整的[存在论问题]。被海德格尔遗漏的问题似乎是—;—;如果在这些方面有些东西真的还可能被海德格尔所遗漏的话—;—;世界在是一个用具的体系之前,首先是一个食物的集合。在世界之中的人类生命并不会外在于喂饱它的诸客体。或许说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饮食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我们饮食只是为了活着。饮食的终终极性就包含于食料之中。当人们闻一朵花的香味时,是香味界定了行动的终极性。去散步就是要去呼吸清新的空气,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空气。正是这些食物定义了我们在世界之中的生存。这是一种绽出的生存—;—;外在于自身—;—;但是又为客体所限。
我们可以用享受来刻画与一个客体的关联。所有享受都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也是一种感觉(sensation),也就是,光和认识。它是一种对客体的吸收,但也是一种与它的距离。知识和光照(luminosité;)本然地属于享受。在享受中,主体,在供给自身的食物面前,位于空间之中,并与其生存所必需的诸客体持有距离。虽然在实显的纯粹和简单的同一性中,主体在世界之中陷于自身,但与这种回归自身不同的是,还有一种“;与存在所必需的万物之关系”;。主体从自身中分离。光是这种可能性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是一种从原初的物质性中解脱的方式,主体通过这一物质性才得以完成(s’;accomplit)。它已经包含一种对自身的遗忘。“;人间食粮”;的道德是首要的道德。首要的忘我(abné;gation)。它不是终点,但人们却必需经过它。
生 育
父性是一种与陌生人的关系,这个陌生人全然地作为他人,却又是我;是自我和自我-本身(moi-mê;me)的关系,这个自我-本身却又是我的陌生人。儿子,事实上,既不简单地是我的作品,像一首诗或一件工艺品,也不是我的财产。这些权能或拥有的范畴都不能指示一种与孩子的关系。而因果和财产的概念也都不能够使人们把捉生育的事实。我不拥有我的孩子,我某种程度上就是我的孩子。只是“;我是”;在这里的意义不同于在埃利亚学派或柏拉图学派那里的意义。在这一实存的动词中有一种多样性和超越,这种超越哪怕在胆的存在主义分析中都是缺乏的。另一方面,儿子也不是任何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件,例如,我的悲伤、我的考验或我的受难。儿子是一个自我,是一个人。后,儿子的他异性不是一个另我的他异性。父性不是一种同情,通过它,我可以把自己放到儿子的位置。通过我的存在,而不是通过同情,我是我的儿子。就此,随着实显所开始的自我对自己的回归,就不是不可避免的(sans ré;mission),这得益于由爱欲所开启的将来视角。这种避免(ré;mission)的获得不是通过实显那不可能实现的解除,而是通过儿子来实现的。因此,自由的产生和时间的发生就不是根据因果的范畴,而是根据父亲的范畴。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概念,将艺术创造和生成(gé;né;ration)混合为同一种运动—;—;我们把它称作“;生育”;—;—;它并不考虑死亡,它首要地是朝向一种非个人化的泛神论,在这个意义上,它并没有充分注意到主体性的蜷缩(crispation)和孤立,但这却是我们的辩证法不可或缺的时刻。父性不只是一种父亲在儿子中的更新,也不只是一种父亲与儿子的融合,它更是父亲相对于儿子的外部性,一种多元论的实存。自我的生育必须在它恰当的存在论价值上被理解,这至今还没有被做到。它作为生理学和心理学范畴的事实是无法中立化/抵消它意义中的悖谬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