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99.7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編輯推薦: |
《道是无情却有情》是郦波品诗词与人生系列第四本。取刘禹锡道是无晴却有晴谐音命名,因为亲情、爱情、友情,所有这些人生至情,都是我们抹不去的生命底色。沿着诗词意境,郦波与读者诸君由诗词入门,到文学的殿堂感悟人生,探寻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用短暂的生命追寻永恒的价值与光明。
|
內容簡介: |
《道是无情却有情》是郦波品诗词与人生系列第四本。全书延续系列风格,精选18首诗词经典,其中有《诗经采薇》、李白《静夜思》的思乡之情,有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惜别友情,有李煜晚妆初了明肌雪的灿烂爱情,也有王冕、袁枚不要人夸好颜色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自信,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有秦观倚东风、豪兴徜徉的自在。
沿着诗词,郦波与大家共品诗词之美、人生之美、人生之味,共同追寻人生的真谛。
|
關於作者: |
郦波,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民阅读形象大使,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文化嘉宾,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著有《五百年来王阳明》《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最是人间留不住》《唐诗简史》《宋词简史》《是为彼此 来此人世郦波品读千古唯美情诗》等。其中,《五百年来王阳明》获评2017年度中国好书,《唐诗简史》入选2018年度中国好书60强。
|
目錄:
|
目录
总序:诗词无用的年代 ,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
代序:透过诗词 ,追寻人生的真谛
浊酒一杯家万里《诗经小雅采薇》
以理服人汉乐府《长歌行》
凄清之景中一抹温暖的色彩王维《鹿柴》
一片冰心 照耀古今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曲径通幽禅意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我们就是李白 李白就是我们李白《静夜思》
不与傻瓜论短长 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刘郎一曲竹枝词 ,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其一)》
精神的力量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曾经最美的爱情 曾经最好的人间李煜《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在路上温庭筠《商山早行》
红尘中的赤子心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春风十里 ,何如有你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随园里的时光袁枚《苔》
印象纳兰容若《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上)
我是人间惆怅客 不是人间富贵花纳兰容若《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下)
|
內容試閱:
|
透过诗词,追寻人生的真谛
郦 波
这本《道是无情却有情》,是我的郦波品诗词与人生系列继《人生自有境界》《诗酒趁年华》《最是人间留不住》后的第四本结集。
在前三本书中,我跟朋友们反复讲述了我的一些看法, 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领略诗词之美的同时,还可以品出人生之美、人生之味。其实,诗词于人生有其无用之大用, 一为与自我达成和解,二为与他人和解,三为与天地自然和解,然后在和解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
知人论诗,知人论世,可以说是我们解读诗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在这本《道是无情却有情》中,一首《竹枝词》把我们带回大唐,望向被贬到巴山楚水间长达二十余年的刘禹锡。
通过回顾刘禹锡的时代,我们可以看到,比之李白、比之杜牧、比之苏轼、比之辛弃疾,诗豪的豪放更是一种人生本色的豪放。即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他也会笔锋一转,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与柳宗元命运相同,却性格不同。他极为坚韧、百折不挠,到了贬所之后,他不像柳宗元在凄苦之境吟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而是在每一个贬谪之地,和当地的百姓迅速打成一片。在别人看来贫穷、逼仄的困境里,他却能重新觅得生活的希望与乐趣,达成与自我的和解。
这种积极的心态、姿态,再加上无与伦比的才情,令他的《竹枝词》开百代之先,成为古今《竹枝词》创作的当然样板、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成为千古名句。而我之所以取其谐音, 以道是无情却有情为题命名这本书,是由于亲情、爱情、友情,所有这些人生至情,都是我们抹不去的生命底色。
宋代文人中,苏轼自然是我最喜欢的。乌台诗案、新旧党争,他一生多次遭到贬谪,后半生一直处于颠沛流离之中。
身在黄州,不光是精神的苦闷,物质生活的艰苦也是苏轼此生从未遇到过的。黄州本质上是他的羁押之所,没有俸禄,也就断了经济来源。但也正是在东坡的耕作之中, 苏轼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开始反思人生,不仅反思自己的牢狱之灾,还有此前全部人生岁月的格局、视野、喜好与得失。他在灵魂的深处直面过往的自我,绝往日之非, 也找到对理想、信仰的坚持。就在这种反思和寻找之中, 曾经的苏轼,现在的东坡居士,放下了那些自以为是的浮华,找回了自己的本心。
北宋文人党争中新党著名的成员章惇,得志之后极为偏激,苏轼等人都栽在他的手里。苏轼后来之所以被流放到惠州,被流放到遥远的海南岛,都是因为这个章惇。章惇倒台后,苏轼已经在流放中耗尽了生命,凭借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回到中原。此时的东坡先生写了两封信给章惇的母亲和儿子,在这两封信里,他达成了与他人的和解,达成了与世界真正的和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树绕村庄,水满陂塘。王维的《鹿柴》、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等诗词中所描摹的一幅幅美景,引领我们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诗词中,反映出的自然之美与文化的内涵,便是和。中国的诗歌到了第三个层次,是与天地自然的和解, 并在和解过程中找到生命的真谛。诗词里反映出的是我们对于生命的探寻,而这些探寻又深深融入我们文化的根里。
在许多次讲座中,我都被问到这样的话题:是什么能够支撑你在路上风雨兼程,知行合一呢?我回答说: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思想与信仰。
关于信仰,中国不同于西方。我们文化的本质,是先贤崇拜。所以中国文化的两种品质,一是自我的成长,二是兼收并蓄的包容。
我有一位德国知己德国不来梅大学前任副校长李笔德。他以德国人的严谨思考,指出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西方文化的本质是他救,东方文化的本质是自救。我深以为然。
中国人认为,不懂得自我修养,自我检点,自我救赎, 就会天地不容。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我的救赎,正是薪火相传的真正奥秘。完成自我的救赎和自我的成长后,仁人志士们集合在一起,担当起社会发展的使命,在先贤的基础上寻找发展的力量。而所有这一切,都承载在我们的文明中,承载在我们的文化中,承载在我们的诗词中。
也正因为如此,我希望能够沿着诗词意境,与读者诸君由诗词入门,到文学的殿堂感悟人生,探寻中华优秀文化的根本,用短暂的生命追寻永恒的价值与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