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蕞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畅销500余万册的扛鼎之作。
被《南方周末》评选为2009年文化原创榜年度图书虚构类致敬作品。
本书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读者。
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痛处的长篇力作。
揭露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剖析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他人有罪,我亦有罪;反省历史之痛,呈现对生命的敬重与悲悯。
莫言是一位诗人,一位撕碎程式化的宣传海报,把个人从湮没无名的芸芸大众之中提升起来的诗人。
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选摘)
在我作为文学院院士的十六年里,没有人能像他的作品那样打动我。目前仍在世的作家中,莫言不仅是中国*伟大的作家,也是世界上*伟大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佩尔韦斯特伯格
我很喜欢莫言的风格,因为他的文字很锋利。
以色列著名作家
|
內容簡介: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长篇小说全编2020年修订升级版之《蛙》。《蛙》是莫言献给经历过计划生育和在计划生育年代出生的千千万万中国人的一部触及灵魂痛处的长篇力作。作品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现已畅销500余万册。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我的自述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我的姑姑万心一位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坎坷曲折的一生;述说了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生育给人们带来的悲与欢、喜与乐、收获与丧失。小说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揭露了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
關於作者: |
莫言(Mo Yan)
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因作品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欢乐》《爆炸》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西、俄、日、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匈牙利、阿拉伯等五十余种语言。
莫言(Mo Yan)
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1976年参军离开故乡,19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2012年因作品将迷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以及当代社会现实相融合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这项大奖的中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十一部,《透明的红萝卜》《拇指铐》《欢乐》《爆炸》等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等话剧、戏曲、影视剧剧作多部;另有散文集、演讲集、对话集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意、西、俄、日、韩、荷兰、瑞典、挪威、波兰、匈牙利、阿拉伯等五十余种语言。
莫言及其作品曾获得冯牧文学奖、联合文学奖、大家红河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编剧奖、中华艺文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国内重要奖项,以及法国Laure Bataillon外国文学奖、法兰西文化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Nonino国际文学奖、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韩国万海文学奖、阿尔及利亚国家杰出奖等国际重要奖项。
此外,莫言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和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智利迭戈波塔莱斯大学等中外十余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拥有北京师范大学首位京师杰出教授、德国巴伐利亚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英国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荣誉院士等称号。
|
內容試閱:
|
听取蛙声一片
代后记
题目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一句。这是我孩提时代就知晓的一句宋词。知晓并且牢记不忘,就因为这其中的蛙声一片与我童年的记忆密切关联。读过我的小说的人,应该记得我曾经多次描写过蛙声,但不一定知道我对青蛙的恐惧。人们有理由对毒蛇猛兽产生畏惧之心,但对有益于人并任人捕食的青蛙似乎没理由害怕。但我确实怕极了青蛙。我一想到它们那鼓凸的眼睛和潮湿的皮肤便感到不寒而栗。为什么怕?我不知道。这也许就是我以《蛙》来做这部小说题目的原因之一吧。
正如小说中所写的一样,我确有一个姑姑,是一位从业多年的妇科医生。我们高密东北乡数千名婴儿,都是在她的帮助下来到人间。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婴儿,在未见天日之前,夭折在她的手下。小说中的姑姑,与生活中的姑姑,自然有巨大的差别。真实的姑姑,只是触发我创作灵感的一个原型。她如今生活在乡下,子孙满堂,过着平安宁静的生活。
二〇〇二年夏天我动笔写这部小说,当时的题目叫《蝌蚪丸》。这题目的灵感得之于一九五八年的报纸上的一条新闻:男女行房前生吞十四只蝌蚪便可避孕。稍有常识的人都会从这条新闻中读出荒谬,但在当时,此法竟大为盛行。这情形与几十年后风靡大江南北的打鸡血、喝红茶菌十分相似。我沿着这条思路写了足有十五万字,但忽觉这写法无意中又在重复荒诞夸张之旧套路,况且,所用的结构方法(以一个剧作者在剧场中观看舞台上正在演出自己所写话剧时的诸多回忆联想为经纬)也有过分刻意之嫌,因此,便将此稿放下,开始构思并创作《生死疲劳》。直到二〇〇七年,又重起炉灶写这部书,结构改为书信体,并易题为《蛙》。当然,我是不满足于平铺直叙地讲述一个故事的,因此,小说的第五部分就成了一部可与正文部分相互补充的带有某些灵幻色彩的话剧,希望读者能从这两种文体的转换中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大陆的计划生育,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但在执行这基本国策的过程中,确也发生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件。中国的问题非常复杂,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尤其复杂,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尽管不敢说搞明白了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就等于搞明白了中国,但如果不搞明白中国的计划生育问题,那就休要妄言自己明白了中国。
近年来,关于独生子女政策是否继续执行的问题,已有相当激烈的争论。争鸣文章的作者有很多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发表这些争鸣文章的,也都是主流媒体。互联网上有关这问题的讨论更是铺天盖地。由此可见,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万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在很多地方已经难以落实。农民们可以流动着生,偷着生,而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或继承亿万家产的愿望。大概只有那些工资微薄的小公务员,依然在遵守着独生子女政策,他们一是不敢拿饭碗冒险,二是负担不起在攀比中日益高升的教育费用,即便让他们生二胎也不敢生。
我的《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的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是我写作以来的一贯坚持,因为文学的精魂还是要关注人的问题,关注人的痛苦,人的命运。而敏感问题,总是能最集中地表现出人的本性,总是更能让人物丰富立体。
在良心的指引下,选择能激发创作灵感的素材;在我的小说美学的指导下,决定小说的形式;在一种强烈的自我剖析的意识引导下,在揭示人物内心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内心袒露给读者。这是我在写《蛙》时遵循的并将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坚持的三项基本原则。
写完这部书后,有八个大字沉重地压着我的心头,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于北京平安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