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家小书 译馆 骑士:历史与文化
》
售價:HK$
56.4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HK$
56.9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編輯推薦: |
1.知识性、影响力兼具。《名联鉴赏辞典》原系上海楹联学会的集体创作,经两次修订和增补,现规模约百万字,保持了良好的延续性。
2.精选历代名联,详解文化内涵。《名联鉴赏辞典(新一版)》按名胜、文学、题赠、喜庆、哀挽、行业、谐巧等类收录名联约2000副(许多联目为本书首载),并逐联赏析。
3.除为对联创作者、爱好者提供参考外,对普通读者了解对联作品价值、欣赏对联创作艺术大有裨益。
|
內容簡介: |
楹联,又称联句、对联、对子,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其篇幅虽小,内涵却极为丰富,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任务、山川、名胜、斋堂、市肆等等,可谓无所不包。且汉字外形的整齐和内在的节奏,又很自然地构成中国联语形式上的对称美与抑扬律。历代撰联大家若郑板桥、林则徐、俞樾、康有为、孙中山、郭沫若等皆为其中大家。千百年来产生了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大量优秀楹联作品,蔚然挺立于文学之林,受到大众的喜爱。
《名联鉴赏辞典(新一版)》精选名联约2000副,据内容分为名胜类、文学类、题赠类、喜庆类、哀挽类、行业类、谐巧类七个部分。每联之后附一篇简要赏析文字,长短不拘,或解疑难字词,或明历史典故,或介绍人物事件背景,或鉴赏对联创作艺术,明白显豁,雅俗共赏。书所选对联作者,除以字行者外,一律署本名。应对联只署答联者之名。对于疑难词语及有关典故,在赏析文字中串讲或注释,难读字用汉语拼音注音。本书使用简化字,可能产生歧义时酌情使用繁体字或异体字。书后另附《对联知识介绍》《名联作者简介》,可资对联创作学习和研究者进一步参考。
|
目錄:
|
总目
序一 苏渊雷 13
序二 陈以鸿 14
凡例1
目录140
正文1-1056
名胜类
文学类
题赠类
喜庆类
哀挽类
行业类
谐巧类
附录
对联知识介绍
名联作者简介
|
內容試閱:
|
序一
楹联,亦称楹帖、联语、联句、对联,俗称对子,乃我国特有之民族、民俗文学形式。中国文字,单音独立,平仄抑扬,四声俱备。如所谓天子圣哲灯盏柄曲者是。且正以其为单音也,齿而列之,可使一一相对,不必五雀六燕铢两始称也。联语声调之高下抑扬、对仗之妃青配白,庶几符合我国文字语言之特性,蔚为东方美学之典型。此即《文心雕龙声律》所谓: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相从谓之和。亦其《丽辞》所谓: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汉字外形的整齐和内在的节奏,很自然地构成中国联语形式上的对称美与抑扬律。
通常认为楹联始于五代。《蜀梼杌》云:蜀未归宋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清人梁章钜亦从此说,其《楹联丛话自序》云: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然亦有人将楹联之始上移四百年,认为楹联始于南朝梁代。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云:考宋按应为梁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虽似诗,而语皆骈俪,又题于门,自为联语之权舆矣。
不过此乃独自成联,并非上下联语的续对,而是诗句的续联,故尚非纯正的对联,可视为联语发展过程中之一环。任何事物之产生,均有其萌发、演变之过程,楹联当亦不例外。孟昶余庆长春联出现之前,楹联这一文艺形式当已经过其发展之阶段,吸取了我国古典诗文中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之对偶修辞手法,从而脱胎演化而成我国民族文学之独特文体。而楹联又属于民俗的,是中国民族文学与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王安石《元日》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所说新年换桃符,即与楹联直接有关之民俗。陶宗仪《说郛》引马鉴《续事始》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书神荼、郁垒之字。
神荼、郁垒乃驱邪之神。应劭《风俗通义》云:《黄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荆楚岁时记》引《括地志》云: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
古时以桃符板画神荼郁垒之像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于除夕或元旦于门的习俗,即后之春联之雏形。楹联这一文艺形式,可谓是以我国古典诗文为内涵,以民间习俗为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古者幼学入门,必授以声律属对,故学童多能属对。《独醒杂志》卷一云:汪圣锡幼年与群儿聚学,有谒其师,因问能属对者,师指圣锡。客因举对云:马蹄踏破青青草。圣锡应对曰:龙爪拏开淡淡云。客大惊曰:此子有魁天下之志。圣锡年未冠,果廷试第一。
近人陈寅恪氏尝致书刘叔雅教授,力主大学入学国文考试要对对子。意谓:①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②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对子可以测验其思想条理。尝举一例云: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谓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因拟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实欲应试者对以胡适之耳。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与音韵皆可相对。此虽陈先生一时故作狡狯,实有深意存焉。楹联篇幅虽短小,然其内含却极为深宏,无论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人物、山川、名胜、斋堂、市肆,可谓无所不包。历代撰联大家若郑板桥、林则徐、俞曲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孙中山、郁达夫、郭沫若皆一代俊彦,但遗憾的是,历来各种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均未给楹联以一席之地,此实我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之一大缺憾。
作联之大法,不外乎三。其一为集前人诗文成句而成联;其二从前人诗文脱化而成联;其三为新拟,即创作。随着楹联艺术的成熟发展,其艺术手法亦日益增多。如其内容构成的逻辑关系即有并列、转折、递进、连贯、因果、选择、假设等。其组句技巧即有串组、换位、重言、两兼、连珠、拆词、回文、顶针、绘态、歧义等。其修辞手法又有比喻、借代、双关、衬托、隐切、假称等。其用字手法又有析字、隐字、嵌字、同旁、同韵、叠字、飞白、拟声等。嵌字又分鹤顶、燕颔、鹿颈、蜂腰、鹤膝、凫颈、雁足、魁斗、蝉联、云泥、鼎峙、碎锦、晦明等十三格。可见撰联艺术手法之多。
楹联之传播,与书法艺术更有不解之缘,文采灿然之联文,借助隽美秀逸之书法,可谓珠联璧合。楹联与书法合璧之专集,如俞曲园《樊敏碑集字联》,罗振玉《集殷虚文字楹帖》,经颐渊《爨宝子碑古诗集联》等皆是。
楹联专著,自梁章钜创编《楹联丛话》,继出《续话》《三话》,风行一时,其子恭辰复续出《四话》。但丛话体例,略分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哀挽、集句、杂缀十大类,不无时代局限。今本辞典之编辑,已经舍滥留纯,下了一番洗练工夫,当可适应社会各界赏鉴、酬应之参考。唯因出于众手,限于水平,难免疏漏讹误,则有待于读者之指正。上海辞书出版社大力鼎助,使辞典得以问世,其功绩实不能泯没也。略赘数言,斯为序云。
苏渊雷仲翔
时年八十有五
序二
楹联以春联为最古。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应用文体。因为大都是左右分悬在楹柱上楹,厅堂前的柱子。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以习称楹联。最初比较简单,限于五、七言,上下联各只一句,相当于律诗中成对的两句。后来吸收词和骈文等句法,不仅上下联各一句的不再限于五、七言,而且可将各种类型的句子按不同方式组织起来,使楹联兼备诗词和骈文之长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尽管它不论篇幅长短都只有字数相同的一个上联和一个下联,在创作上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借助于对偶手段和平仄格律,千百年来产生了不同用途、不同风格的大量优秀楹联作品,蔚然挺立于文学之林,受到大众的喜爱。
楹联的特征是上下联相对,所谓相对,包括三层意思,就是字数相同,内容相称,平仄相反。字数相同指的是不仅整个上联与整个下联字数相同,而且相应句的字数也必须相同,如果整个上联与下联字数相同,但是在不同的地方分句,使对应句左右不齐,是不合格的。内容相称就是平常说的对仗,既要句型一致,又要词意匹配。楹联的对仗与诗歌和骈文的对仗原理一样,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不过比起诗歌和骈文来,楹联的对仗有时要求宽些。同时楹联创作中常用一种上下联各有自行成对部分的手法,这些部分左右对仗可以不如前后对仗来得工整,因为把前后成对的部分放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对称。平仄相反也和诗歌骈文一样,并不要求上下联中对应位置的字一一相反,但是关键性的字必须相反。楹联的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偶有例外,上联末字平声,下联末字仄声,这是由内容决定,无法调换之故。但是决不可以上下联末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末字都平或都仄的,对得再工也不能算作楹联。在满足这个起码要求的基础上,为达到音调和谐、抑扬有致的目的,一方面根据所采用的诗文句法,分别遵循诗文的平仄格律。另一方面,当上下联各在两句以上时,有一条楹联本身固有的规律,决定着每句的末字平仄,除特殊情况外,这条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下面按由简到繁的次序加以说明。
上下联各两句的,前后句末字平仄相反,即上联前句末字平,后句末字仄,下联前句末字仄,后句末字平。如成都武侯祠联楹联照例不断句,本文加上标点是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
能攻心○平|则反侧○仄|自消○平,从古○仄|知兵○平|非○平好○仄战○仄;
〔〕〔〕不审势○仄|即宽严○平|皆误○仄,后来○平|治蜀○仄|要○仄深○平思○平。
为了帮助欣赏,加强诵读的效果,除句末外,其余关键性的字也一并标出平仄注意这里和以后标明的平仄都是上下联相反的,并用一竖表示句中节奏停顿处。
上下联各三句的,句末平仄依这三句如何分段而定。如果是三个单句,则前二句末字平仄都与末句相反,即上联句末平、平、仄,下联句末仄、仄、平。如郁达夫挽兄郁华字曼陀联:
天壤○仄|薄○仄王○平郎○平,节见○仄|穷时○平,各有○仄|清名○平|扬○平海○仄内○仄;
乾坤○平|扶○平正○仄气○仄,神伤○平|雨夜○仄,好凭○平|血债○仄|索○仄辽○平东○平。
三句依次用五言、四言、七言句法,上联一路仄起,下联一路平起,这是楹联的常用格式之一。
如果三句分成两段,即前一句后二句或前二句后一句,则前后段末字平仄相反,同一段中的前后句末字平仄又相反。前一后二的如杭州平湖秋月联,上联句末平、平、仄,下联句末仄、仄、平:
凭栏○平|看|云影○仄|波光○平,最好是|红蓼○仄|花疏○平,白○平|秋老○仄;
把酒○仄|对|琼楼○平|玉宇○仄,莫辜负|天心○平|月到○仄,水面○仄|风来○平。
这似乎与三个单句一样,但它们的结构是不同的。括弧表示二句合成一段。前二后一的如今人秦瘦鸥所著小说《秋海棠》中一副集宋词联,上联句末仄、平、仄,下联句末平、仄、平:
海棠○平|开后○仄,燕子○仄|来时○平,黄昏○平|庭院○仄;
红粉○仄|墙头○平,秋千○平|影里○仄,临水○仄|人家○平。
同是四字句,前二句复,后一句单。括弧内的二句在本联中是前后自行成对的。
上下联各四句以上时,情形更加复杂,但规律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上下联各分成若干段,每段或者一句,或者二句以上,其中前面每一段与最后一段末字平仄相反。含二句以上的段再进一步分段,仍旧是其中前面每段与最后段末字平仄相反。这样下去,直到每句末字平仄都确定为止。下面先举另一副挽郁曼陀联为例,作者是郁的友人:
夏哭|潘君○平|而病○仄,冬又○仄|哭公○平,余生○平|后死○仄|忆○仄前○平尘○平,落落○仄|曙○仄星○平稀○平,叹|腹痛○仄|黄垆○平,古北平|廿年○平|一梦○仄;
母殉|邑治○仄|以亡○平,子今○平|殉职○仄,两世○仄|双忠○平|完○平大○仄节○仄,漫漫○平|长○平夜○仄旦○仄,看|名标○平|青史○仄,富春江|万古○仄|千秋○平。
这联的特点是句法多变,有文句有诗句,六个句式各不相同,参差错落,转换自然。上下联除首二句外都是单句,因此上联中间接连四句末字平声,下联中间接连四句末字仄声,节节铺垫,分别引向末句高潮。用笔从容而有力,可称声情并茂之作。
再以清人孙髯翁所作脍炙人口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例,分析如下:
{〔五百里○仄|滇池○平,奔来○平|眼底○仄〕,〔披襟○平|岸帻○仄,喜茫茫○平|空阔○仄|无边○平〕},{〔(看|东骧○平|神骏○仄,西翥○仄|灵仪○平),(北走○仄|蜿蜒○平,南翔○平|缟素○仄)〕,〔高人○平|韵士○仄,何妨○平|选胜○仄|登临○平〕},{〔趁|蟹屿○仄|螺洲○平,梳裹就|风鬟○平|雾鬓○仄〕,〔更|天○平|苇地○仄,点缀些|翠羽○仄|丹霞○平〕},{〔莫孤负|四围○平|香稻○仄,万顷○仄|晴沙○平〕,〔九夏○仄|芙蓉○平,三春○平|杨柳○仄〕};
{〔数千年○平|往事○仄,注到○仄|心头○平〕,〔把酒○仄|凌虚○平,叹滚滚○仄|英雄○平|谁在○仄〕},{〔(想|汉习○仄|楼船○平,唐标○平|铁柱○仄),宋挥○平|玉斧○仄,元跨○仄|革囊○平)〕,〔伟烈○仄|丰功○平,费尽○仄|移山○平|心力○仄〕},{〔尽|珠帘○平|画栋○仄,卷不及|暮雨○仄|朝云○平〕,〔便|断碣○仄|残碑○平,都付与|苍烟○平|落照○仄〕},{〔只赢得|几杵○仄|疏钟○平,半江○平|渔火○仄〕,〔两行○平|秋雁○仄,一枕○仄|清霜○平〕}。
这联的特点是全部复句,无一单句,全部文句,无一诗句指五、七言诗,而且段中有段,层层包裹,如大中小括弧所示。大观楼面临昆明池,气象雄伟,这副长联确实足以相称。取材既有横的景物,又有纵的历史,再加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交织成一幅绚丽的图画。全联长达一百八十字,除了由于疏忽而重复一个心字外,选字极精,平仄更是丝毫不苟,读起来有摇曳生姿之感。对仗虽然稍差,但因为多用前后各自成对的手法,弥补了不足。尤其是上联的看莫孤负,下联的想只赢得,都连绾四句,写得酣畅淋漓。它能为古今游人和读者啧啧称赞,绝不是偶然的。
现在,由上海楹联学会参与编写的这部《名联鉴赏辞典》,已交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本书选联精粹,收联较丰富多彩,许多联目为本书首载,内容分名胜、文学、题赠、喜庆、哀挽、行业、谐巧七部分,释文雅俗共赏,注意通俗化,对普通读者了解对联作品价值大有裨益。本书告成,非一日之功,其间经过反复审读,最后杀青。因缀数语,以为引。
陈以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