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編輯推薦: |
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兴趣,那是因为它有趣;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到关切,那是因为它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日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本书以日本文明的历史沿革为纵轴,试图解读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对自我和他者的真正理解,有助于矫正我们情绪化的仰视和俯视的视角。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四个维度系统而深入地讲述日本文明:*,摆脱历史事件的陈旧观念:深度剖析两千年日本文明史中的关键时刻:江户锁国、明治维新、广岛核爆、泡沫经济破灭等等,日本文明的命运究竟由何主导?第二,打破历史人物的教条理解:深入解读百位影响日本乃至世界的人物:终结战国时代的德川家康、开启变革的明治天皇、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等等,他们远比教科书里丰富得多。第三,从文化艺术中洞见国民性:茶道、《源氏物语》、动漫、深夜食堂等等,征服世界的日本文化标签里,可以洞见日本国民复杂的文化基因。第四,极具前瞻眼光的中日对比:房地产泡沫、制造业前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等,横向比较亚洲蕞大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中管窥21世纪的发展密码。本书是一部具有纵深感和广度,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能引起广大读者阅读兴趣的文化普及读物。
|
關於作者: |
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专著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等9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魔都》等16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2种。曾在日本神户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多所大学担任教授。
|
目錄:
|
绪 论 1
日本本土文明的形成
第1讲 日本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从哪里来的? 11
第2讲 是谁创造了日本语? 15
第3讲 绳纹时代:日本历史最早的一个分期 18
第4讲 徐福东渡的史实与传说 22
第5讲 弥生时代:外来的稻作与金属文明 26
第6讲 巨大的古坟:日本在2600多年前就有天皇了么? 30
第7讲 神道的缘起:日本本土的泛灵多神信仰 35
第一轮大飞跃:接纳东亚大陆文明
第8讲 汉字与儒家伦理:日本文明的奠基石之一 43
第9讲 佛教的传入对日本意味着什么? 47
第10讲 遣唐使角色的奇妙转换 51
第11讲 平城京与平安京的诞生 55
第12讲 鉴真和尚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吗? 59
第13讲 话说空海和最澄 64
从唐风到国风:日本的中古时代
第14讲 平安时代:从唐风文化到国风文化 71
第15讲 日本语文的诞生 75
第16讲 什么是日本的幕府政权? 80
第17讲 话说禅宗的传人荣西和道元 84
第18讲 击退元军真的是靠神风么? 89
第19讲 一天二帝南北京:日本也有个南北朝 93
第20讲 明朝册封的日本国王 97
第21讲 北山文化和东山文化:日本文化的成型 102
第22讲 织田信长:只差一步完成统一 106
第23讲 丰臣秀吉为什么一定要进犯朝.鲜? 111
第24讲 德川家康:江户幕府的建立者 116
第25讲 武士道到底是什么? 120
江户锁国:日本传统文化的烂熟
第26讲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西洋人在日本的登陆 127
第27讲 江户时代是如何镇压基督教的? 132
第28讲 日本为什么也有锁国? 136
第29讲 江户时代为什么没有战乱? 140
第30讲 江户、京都、大阪是如何繁荣起来的? 143
第31讲 江户幕府为何会青睐朱子学? 147
第32讲 兰学的萌发与国学的兴起 151
第二轮大飞跃:进入近代社会
第33讲 佩里将军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恩人? 157
第34讲 日本近代的大幕是明治以后开启的么? 161
第35讲 尊王攘夷旗号下的萨英战争和下关炮击 165
第36讲 皇权复位,新政权登场 170
第37讲 变革从认字开始:近代教育的兴起 174
第38讲 万元日币上的头像人物:福泽谕吉 179
第39讲 来自西方的新风:启蒙思想推动自由民权运动 183
第40讲 岩仓使节团的海外之行在明治维新中有多重要? 188
第41讲 亚洲第一部宪法诞生在日本 193
第42讲 洋务运动比明治维新少了什么? 197
第43讲 废佛毁释国家神道教育敕语 202
第44讲 琉球群岛是如何被日本处分的? 206
第45讲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发生? 211
第46讲 近代史拐点:甲午战争中国为何失败? 216
第47讲 壮烈的台湾军民抗日斗争 220
第48讲 伊藤博文是一个怎样的人? 224
第49讲 日本与俄国为什么会爆发战争? 229
第50讲 革命与新知:日本对于近代中国留学生的意义 233
第51讲 日本教习与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 238
第52讲 明治维新150周年,我们可以思考什么? 242
走向军国主义的不归路
第53讲 大正年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49
第54讲 法西斯主义的萌发与军部的崛起 254
第55讲 左翼力量的兴起与陨落 258
第56讲 日本为何将满蒙视为生命线? 263
第57讲 参谋本部:日本对外战争的策源地 268
第58讲 日本为何最终对中国发动了全面战争? 273
第59讲 日本为什么会对美国开战? 277
第60讲 战争时期日本民众的生活窘相 281
第61讲 从东京大空袭到原子弹:美国对日本的轰炸 285
第62讲 无条件投降的决定是怎么作出的? 289
第三轮大飞跃:日本战后的进程
第63讲 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大转向 295
第64讲 麦克阿瑟对日本进行了哪些改造? 299
第65讲 如何看待战后日本的新宪法? 304
第66讲 废墟中的崛起:经济起飞的奇迹 308
第67讲 东京奥运会:国际舞台的新亮相 312
第68讲 20世纪60年代:社会运动的潮涨潮落 316
第69讲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漫漫长路 322
第70讲 20世纪80年代的雄心和野望: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 326
第71讲 泡沫经济的发生与崩溃 330
第72讲 后泡沫经济时代:日本真的停滞了吗? 334
第73讲 平成时代的变与不变 339
文化:穿梭在古代与现代
第74讲 国风时代的日本文学 347
第75讲 五山与五山文学 352
第76讲 娱乐色彩浓郁的江户文学 357
第77讲 日本近代文学是怎样发生的? 362
第78讲 日本当代文学:不止是村上春树 367
第79讲 日本的造园艺术体现了怎样的审美情趣? 371
第80讲 书院造:16世纪完成的日本传统建筑 376
第81讲 从唐绘走向大和绘 381
第82讲 雪舟:横跨列岛与大陆的杰出画家 386
第83讲 浮世绘:江户时代的人间百态 391
第84讲 陶瓷器:从山寨到超越 396
第85讲 日本为什么色情文化这么发达? 401
第86讲 NHK:媒体界的大哥大 406
第87讲 日本电影:起步、迷茫与战后的辉煌 410
第88讲 日本的动漫何以风靡全世界? 415
第89讲 祭: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兴盛 420
日本人饮食的前世今生
第90讲 日本人竟然有1000多年不吃肉! 427
第91讲 传统日本料理的完成 431
第92讲 洋食的进入打破了肉食的禁令 436
第93讲 中华餐食在日本的全面登陆 440
第94讲 经济起飞后的饱食时代 445
第95讲 近现代诞生的新日本料理 449
第96讲 话说日本的清酒 454
第97讲 烧酎在日本的崛起 459
第98讲 洋酒在今天的日本 464
第99讲 平民风的居酒屋和贵族气的料亭 469
第100讲 是谁把中国的茶带到了日本? 474
第101讲 日本的茶道到底是什么? 479
第102讲 名目繁多的日本茶 484
第103讲 茶屋茶寮吃茶店 489
参考文献 494
后记 500
|
內容試閱:
|
绪论
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兴趣,那是因为它有趣;如果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感到关切,那是因为它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中国人而言,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日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民族。
在这本书里,我以日本文明的历史沿革为纵轴,试图解读日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居住在日本列岛上的民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为什么要特别凸显日本文明呢?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我们中国人都不大认为日本有自己独立的文明,很多人觉得日本人在近代以前,主要都是学习中国文化,近代以后呢,又学习西洋文明,它都是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自己没有什么东西。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出版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这里并不想展开这一话题,我要说的是,亨廷顿在书里把整个世界上的文明,大致分成了八大块,分别是:西方文明区、拉美文明区、东正教文明区、穆斯林文明区、中华文明区、印度教文明区、日本文明区、非洲文明区。我们暂且不讨论这样的划分是否一定成立,但可从中了解到,在西方的主流世界观里,日本文明是被单独列为一个区域的,而在亨廷顿理解的中华文明区里,除了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地区之外,还包含了朝鲜半岛、越南甚至遥远的新加坡,但是一水之隔的日本不在其列。也就是说,在西方主流的世界认识中,日本文明是一种游离于中华文明之外的独立的文明形态。
那么,日本文明为什么会具有它的独特性呢?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里,我想从世界史的比较视野,来对日本文明的独特性进行两个层面的分析。
日本的独特性很多来自它比较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首先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处于亚洲或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在它的东面,就是浩瀚的太平洋,限于航海条件,近代以前它根本无法与东亚(大陆与半岛)以外的任何地区发生文明的接触,这是它独特性的由来之一。第二,近代以前,它在历史上从来没有遭到过任何外来民族的武力征服,这就决定了它汲取外来文明的方式都是在和平的环境下进行的,且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它觉得合适的就吸收,它觉得不妥的就拒绝,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几乎为所有的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但唯独日本没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来没有遭到过别的民族的武力征服,这在世界历史上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点与同样位于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英伦三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首先我想花一点笔墨对日本和英国的文明进程作一点比较。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处于亚洲或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同样,英国则位于欧洲的最西端,在北美新大陆发现之前,英国也没有与更西面的地区有过任何的交往。而与它们一海之隔的,便是文明十分昌盛的东亚大陆和欧洲大陆,在大约15000年前,日本列岛有陆桥与东亚大陆相连接,在将近10000年前,英伦三岛也有陆桥与欧洲大陆相连接,后来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日本和英国先后成了岛屿,因此就原住民而言,他们最初分别来自东亚大陆和欧洲大陆。这一点上两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日本列岛与英伦三岛在与大陆文明的交往上,存在如下三点差异性。第一,日本列岛上的居民最初与东亚大陆(包括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大约始于2300年前,当时列岛还处于依靠狩猎、捕捞和采集为生的原始状态,粗陶的烧制已经出现,但是没有农耕和金属文明,也没有城市甚至是有规模的村落,列岛上的文明,一开始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大陆文明提升的。而欧洲大陆的罗马人或罗马帝国进入英伦三岛时,岛上已经开始了农耕(小麦和大麦),并且诞生了铁器,也就是说,在与欧洲大陆大规模接触时,英伦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文明水准。第二,日本列岛在接受大陆先进文明时,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距今2300年前后农耕和金属文明传来时,都是来自大陆和半岛的移民以和平的方式传播的,以后一直到公元6世纪前后,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几乎都是民间的和平进入,至于后来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及以后幕府时代的僧侣往来,更是和平的交往,没有一丝一毫的血腥。近代以前日本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遭到外族的入侵,是1274年和1281年元军裹挟高丽水军和江南水军对九州北部的进犯,虽然发生了战争,但外族并没有真正地登陆杀戮,日本也没有遭到外族的武力征服,也就是说,日本差不多是历史上极少数未遭到外来武力征服的国家之一,它的文明一直是在和平的状态中孕育、发生和演进的,它对外来的文明,基本上都是主动而有选择性地汲取,也就是说,几乎一直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而英伦三岛,一开始在1世纪时遭到了罗马人几次三番的武力进攻,最后被占领和征服,成了罗马帝国的皇帝行省之一,被归入罗马帝国的版图。罗马帝国衰败后,则不断遭到北欧维京人的武装进犯,历时数百年,也就是说,欧洲大陆文明的进入,几乎一直伴随着血腥的武力。相对而言,罗马人带来了比较先进的文明:语言、拉丁文、政治制度、城邦、服饰、生活方式和稍后的基督教,所有这些为尔后的英伦文明奠定了基础,基督教的传播也为统一的英伦国家的创建提供了精神前提。维京人或者北欧海盗式的入侵,更多是以野蛮的杀戮掠夺方式,却也使得英伦更加融入欧洲大陆,总之,跟日本相比,在英伦三岛上,大陆文明更多的是以武力征服的方式进入的。第三,虽然最初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也是通过陆桥进入列岛的(也有少部分经海路从南方漂流过来的),但在后来的10000多年前,形成了以绳纹人为主体的原住民,后来有外来的弥生人以和平的方式移居列岛,与早先的绳纹人通婚,之后又有数次渡来人的移民潮,大部分是技术先进的工匠和读书人,不久便与列岛上的居民融为一体,大约在67世纪,形成了大和民族,此后便一直在岛上繁衍生息,在比较独特的列岛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日本文明,也就是说,日本列岛上,居民的主体基本上一直是大和民族。而英伦三岛,早先是罗马人的进入,并在此基础上殖民扩张,5世纪前后,又有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大规模移民,再后来是挪威、丹麦等维京人的长达数百年的武装进犯,一开始只是掠夺,后来则是定居和殖民,10161035年间,丹麦国王克努特(Cnut)同时担任了英格兰国王,并且成了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也就是说,英国人从血统上来说,完全是原住民和大陆外来人的混合体,甚至大陆过来的人在人数上至少要占到一半以上。因此,它的文明,虽然也具有岛国的特色,却与欧洲大陆是融为一体的。
从对这两个各处于大陆两端的岛国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文明的主体性和独特性更为明显,这是我们考察和解读日本文明的一个重要视角。
接下来,我要在政治制度的层面,或者用日文的表述来说,就是国体的层面,将日本与中国作一个比较分析。中国的文明史,要比日本悠久很多。夏朝这里暂且不说,至少自殷商开始,就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王权统治,历经春秋战国而建立起了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以后虽出现了帝国崩溃、诸国林立的割据状态及非汉民族统治的朝代,但无论是分裂时代的小国,还是大一统的帝国,最高的统治者总是国君或是皇帝,也就是说是自上而下的一元化统治,虽然其间也有外戚和宦官的干政,但是国君和皇帝总是凌驾于万人之上的最高首领,基本上都握有实际的统治权。而日本则在公元1世纪前后出现了部落政权,然后逐渐在6世纪前后形成了统治列岛大部分地区的大和政权,到7世纪下半叶至10世纪,也就是日本史上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前期,日本在学习模仿中国隋唐政治的基础上,诞生了以天皇为首的强有力的集权式的中央朝廷,日文的表述是律令社会,尤其是在89世纪中叶,天皇是绝对的最高统治者,真可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自9世纪后半期开始,绝对的皇权开始衰败,外戚的藤原家族以关白的官职全权摄政,天皇成了摆设。而自11世纪后半期开始,由白河天皇开启了一个称之为院政的颇为独特的政治形态,33岁的他趁外戚的摄关家势力稍有衰退之际,就将皇位让给了年幼的儿子,自己另外设置一个别院,以上皇的名义实际治理朝政。有的年代,壮年的天皇突然把皇位让给了年幼的儿子,自己出家做和尚,做了几年再重新还俗,当起了法皇,依然实际操纵朝政。无论是摄关还是院政,皇权都不在名义上的天皇手里,坐在天皇位置上的人,大多只是一个摆设,这一情形,与中国的王权或皇权统治具有极大的区别,这是我们需要给予充分注意的。而到了后来,地方上的豪族势力壮大,击败了皇帝身边或与皇族相关的外戚势力,索性另外设立了幕府政权,名义上虽然还保留了朝廷,实际上却是把它置于一边,实际的行政权力完全操持在幕府的将军手里,而幕府的将军,也实行世袭制,代代相传,宛如实际的朝廷。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天皇及其皇族被限定在皇宫(日文称为大里)内活动,未得将军许可,不可自由外出。远在镰仓的幕府,为了监控朝廷,专门在京都设立了一个配备武力的六波罗探题的机构,密切监视朝廷的一举一动。14世纪时的后醍醐天皇,试图恢复天皇的亲政,结果招致后来建立室町幕府的足利尊氏的强烈不满,竟然把他流放到了荒僻的隐岐岛上去,后来索性把他废除,自己另立天皇。在1219世纪中叶的三个幕府时代,天皇及其朝廷始终被搁置起来,名义上虽然存在,却失去了统治国家的实际权力。这一政治形态,与中国的王朝统治,在内涵上具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日本的国家统治,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呈现出了一种二元并立的状态。另一方面,与中国的汤武革命、王朝多次更迭的政治历史不同,日本在7世纪左右大和朝廷建立以后,尽管很长的时期内天皇大权旁落,但天皇始终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日本并未发生过中国所常见的改朝换代,所谓万世一系的皇族谱系,在形式上是成立的,这也使得江户幕府被萨摩、长州藩等地方势力推翻以后,倒幕的势力依然可以设法重新树立天皇的权威。这样的一种所谓国体,在世界文明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一独特的国体,也是酿成日本文明独特性的重要政治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