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
FANUC工业机器人装调与维修
》
售價:HK$
102.4
《
吕著中国通史
》
售價:HK$
64.4
《
爱琴海的光芒 : 千年古希腊文明
》
售價:HK$
204.7
《
不被他人左右: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无压力工作法
》
售價:HK$
67.9
《
SDGSAT-1卫星热红外影像图集
》
售價:HK$
457.7
《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原书第11版)
》
售價:HK$
227.7
《
汉匈战争全史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为你解释科学的意义、科学的激情,让思考不再枯燥 何谓科学?什么是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我们每天都需要接触科学知识,科学家的世界总是让人向往,但在我们的求知路上,面对有关科学的基本问题时,仍如雾里看花。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用60多年学术生涯中面对的真实问题,界定科学的意义,教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的思维。从一个偶然留心的现象、一个灵光乍现的假设,走向一个堪称真理的科学理论,对科学的思索从不枯燥,而是充满了阿基米德的我发现了!的激情欢呼。
世界量级的科学家,分享切实可行的成功秘诀,帮助你规划未来的生涯 作为在哈佛执教60余年、建立社会生物学门派的殿堂级科学家,威尔逊成名之路的各个阶段,都堪称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经验。他也作为一名耐心敬业的教师,成为哈佛学子的引路人: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突破热门课题的包围、未雨绸缪确定研究的目标、在大学里寻找良师益友、克服数学基础差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热情驱动你追寻目标,并从不畏惧更换跑道。科学界明星的背后并没有什么神话光环,成功的科研工作者只是在不断解决研究生活中的细小难题。
20封书信的忠告,来自一位科学巨匠的成长故事,60年的治学育人的
|
內容簡介: |
在投身科学的道路上,你需要这样一本科学家生涯指南:
当你对科学训练的艰难枯燥心生惧意,它会告诉你探究的热情比埋头苦读更重要。
当你在五花八门的理科专业面前变成选择困难户,它会反常地建议你避开人群和炮火,朝着冷门的方向前进。
如果你担心科学专业的思维太狭窄,它骄傲地宣布:人文学科,道德,艺术创作都源自科学观念。
假如你数学成绩不足,也不必担心,它会说只有少数学科才需要高超的数学能力。
哪怕你对科学是什么都一窍不通,它也能用身边的例子解释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
这都来自美国生物学巨星爱德华威尔逊的真诚建议。在20封书信中,他完整地呈现了对科学观念的洞见,超过半个世纪的科学家生涯中的心得与反思。在投身科学的道路上,你需要这样一本科学家生涯指南:
当你对科学训练的艰难枯燥心生惧意,它会告诉你探究的热情比埋头苦读更重要。
当你在五花八门的理科专业面前变成选择困难户,它会反常地建议你避开人群和炮火,朝着冷门的方向前进。
如果你担心科学专业的思维太狭窄,它骄傲地宣布:人文学科,道德,艺术创作都源自科学观念。
假如你数学成绩不足,也不必担心,它会说只有少数学科才需要高超的数学能力。
哪怕你对科学是什么都一窍不通,它也能用身边的例子解释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
这都来自美国生物学巨星爱德华威尔逊的真诚建议。在20封书信中,他完整地呈现了对科学观念的洞见,超过半个世纪的科学家生涯中的心得与反思。
无论你是从上一秒才立志进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一代研究者,他都可以成为科学生涯这段圣杯之旅上的引路人,让你看看未来会有什么样的挑战与荣耀在等待。
|
關於作者: |
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生物社会学”之父,“生物多样性”概念提出者。
生于1929年,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196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获过全世界最高的环境生物学奖项,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负德奖Craford Prize。1996年,威尔逊被《时代》杂志评为对当代美国影响最大的25位美国人之一。
威尔逊非常擅长著述,文笔优美,以其著作《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
|
目錄:
|
推荐信 和声威尔逊 v
开篇语 你做了正确的选择 xiii
第一编 选择道路 1
第一封信 先有热情,再谈训练 3
第二封信 别担心数学 9
第三封信 选定的道路 23
第二编 创造的过程 33
第四封信 何谓科学 35
第五封信 创造的过程 48
第六封信 该做的事 55
第七封信 成功之路 67
第八封信 我从来没有改变过 73
第九封信 科学思维的原型 80
第十封信 探索太空的科学家 86
第三编 科学人生 97
第十一封信 最初的良师益友 99
第十二封信 田野生物学的圣杯 107
第十三封信 进取的奖赏 123
第十四封信 全面掌握你的学科 129
第四编 理论和全局 145
第十五封信 科学的普世性 147
第十六封信 寻找地球上的新世界 154
第十七封信 理论建构 164
第十八封信 宏观视野下的生物学理论 178
第十九封信 现实世界中的理论 191
第五编 真理和伦理 207
第二十封信 科学伦理 209
致 谢 213
|
內容試閱:
|
开篇语
你做了正确的选择
亲爱的朋友:
我在科学界任教长达半个世纪,接触过许多学生和年轻的专业人才,对于自己能够指导许许多多才华横溢、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我感到莫大荣幸。这段经历让我体认到,任何人想要在科学界成功闯出一片天,都必须先明白一些观念,这些观念算得上一整套哲学。在接下来这些信中,我将和你分享一些想法和故事,衷心希望你能从中受益。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希望你竭尽所能地坚持下去,继续留在你选择的这条路上,因为这世界非常非常需要你。人类目前已完全进入科技时代,不可能回头了。虽然各学科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科学知识的成长速率大约是每15 年至20 年增加一倍,从17 世纪科学革命以来就是如此,因此至今累积了如此惊人的知识量。而且,就像只要给予足够时间就能无限增长的指数性成长一样,它十年接十年地以近乎垂直的趋势向上攀升,尖端科技也以旗鼓相当的速度发展。科学和技术形成紧密的共同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没有什么科学奥秘可以长久隐藏,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一窥究竟。网络和其他各种数字科技打造出的交流方式不仅是全球性的,也是即时性的。要不了多久,只要敲几下键盘,就可以取得所有已公之于世的科学和人文知识。
或许这说法有点夸张(我个人对此倒是深信不疑),所以我在此会提供一个知识巨大飞跃的范例,而且我曾很幸运地亲身参与此事。这个例子发生在生物分类学领域,这是个长久以来被视为过时而发展缓慢的古老学科,直到最近才改观。
这一切要回到公元1735 年,从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说起,他在18 世纪和牛顿齐名。林奈启动了一项有史以来最大胆的研究计划他打算调查地球上的每一种动植物,并予以分类。为了简便易行,他在1759 年开始以两个拉丁文单词构成的 双名法来为每个物种命名,例如将家犬命名为Canis familiaris,将美国红枫命名为Acer rubrum。
林奈完全不知道他给自己的这项任务有多么艰巨,也对全球物种数量的量级毫无概念,不确定究竟是有1 万、10 万还是有100 万种。身为植物学家,他猜测植物总共约为1 万种显然,他对热带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一无所知。今日已分类的植物是31 万种,预计总量则为35 万种。若再加上动物和真菌,我们目前已知的物种已超过190 万种,预计最终可能超过1 000 万种。至于细菌这类物种的多样性,我们所知甚少,目前(2013 年)辨认出的种类只有约1 万种,但这数字正在增长,全球物种名录里可能会增添数百万笔数据。从这个角度看来,在距离林奈的时代已有250 年之久的今天,我们关于全球物种的知识仍然少得可怜。
对生物多样性认识不足,不只是专家学者的问题,也是其他所有人的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个星球认识得这么少,那要如何管理它,使其永远发展呢?就在不久之前,解决方案似乎还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家们再怎么勤奋,每年也只能确定约1.8 万个新物种。若以这样的速度继续下去,要等上两个世纪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认识地球上所有的物种,这几乎跟从林奈的时代到现在一样久。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瓶颈?在过去,这被视为难以解决的技术层面问题。由于历史因素,大量参考标本和相关文献存放在少数几间位于西欧和北美城市的博物馆里,任何人想要从事分类学的基础研究,都必须亲身造访这些遥远的地方。唯一的替代方案是邮寄标本和文献,但这不只浪费时间,而且风险甚大。
跨入21 世纪之际,生物学家试图找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我在2003 年提出了一套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解决方案:打造一套在线生物百科全书,收纳所有物种的数字化信息,以及所有参考样本的高分辨率照片,并且持续更新。这套系统将是开放式资源,由各领域的专业审查人,例如蜈蚣专家、树皮甲虫专家或是针叶树专家等等,负责增补筛选新条目。这项计划在2005 年获得资助,和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一同推动了分类学的发展,也连带使生物学里那些依赖分类精确性的分支学科受益进步。在我撰写本书之际,地球上超过半数的已知物种的信息都已纳入这套在线百科全书,不论何时何地,任何人只要输入网址(eol.org)就能免费读取这些信息。
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进步如此神速,其他每门学科也都来到了重大的转折点,因此我们难以预见它们在未来十年会发生怎样的科技革命。当然,新发现和知识积累的爆炸性增长趋势必然会达到高峰,然后趋缓,但这并不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因为这场革命至少会延续大半个21 世纪。在此期间,世界将变得与今日大不相同,传统的研究方法会彻底转变,超乎我们今日的眼界。在这段过程中,新的研究领域将开创出来:基于科学发展的技术提升,基于技术提升的科学发展,还有基于技术与科学进展而诞生的新产业。最后,所有的科学终将统合,每个学科之间都能相互诠释援引,任何人只要受过适当的指导,掌握了原理和法则,就能优游其中。
在接下来的几封信里,我将说明科学以及科学生涯是怎
么一回事,这不会是老掉牙的东西,而是尽可能以我个人的研究和教学经验描绘真实画面,告诉你,如果你立志投身于科学之路,你面前真正的挑战和奖赏会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