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1. 巴林顿摩尔图书奖(比较史学奖项)得主作品,再现五大帝国的兴衰历程,以及统治者和民众、多民族间的历史纠葛。
2. 本书所涉及的大国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反省当今迫切的政治议题的一面镜子,甚至可能关系到新的世界秩序。
|
內容簡介: |
世界史就是一部帝国史。已经消失或存续至今的诸多帝国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大走向。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世界政治与经济秩序的深层变化更是让帝国具有了当代价值。
美国知名学者克里尚库马尔在《千年帝国史》中描绘了一幅跨越千年的帝国全景图,他从罗马帝国切入,剖析了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五大帝国,这些帝国都自认肩负着普世文明的使命,并为之奋斗、纠结。库马尔试图从新的视角解读帝国的统治者和民众,他们如何为帝国统治寻找正当性,他们如何认识自我,以及帝国统治者在建立普世的世界秩序的过程中,如何留下了与当今世界息息相关的多元化的政治遗产。
与大多数介绍帝国发展历程的作品不同,这本书重点关注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帝国既是二者共同追求的事业,也是各方利益纠葛形成的共同体。库马尔还特别探讨了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区别,提到统治者为保国运长久,会刻意压抑自身的民族身份,但这也给主要民族带来身份认同的混淆以及这种混淆最终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帝国曾经遇到的难题,包括如何处理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性,国家内部的多元文化协调、多民族和谐共处,国际人才流动等,在今天仍然存在。可以说,帝国是反省当今迫切的政治议题的一面镜子,甚至是新的世界秩序诞生之前的阵痛。尤其对于多民族的中国来说,我们可借此审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国际交往、大国使命等。这本书是我们不可错过的佳作。
|
關於作者: |
社会学家,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具有印度、英国、美国等多种文化背景。毕业于剑桥和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
|
目錄:
|
序言
第一章 帝国的理念
重新发现帝国
没有边界的帝国:罗马与帝国的理念
帝国、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民族与帝国
作为帝国的民族
帝国作为民族:帝国民族主义
帝国与民族:宿怨未解
第二章 罗马帝国:帝国之父
罗马的遗产
罗马的使命:亚历山大、世界主义、文明教化
罗马:公民、种族、民族
罗马:普世宗教
第三章 奥斯曼帝国
异域帝国
一个欧洲帝国
穆斯林与基督徒
奥斯曼人与罗马人
奥斯曼人与土耳其人
穆斯林与非穆斯林
衰落还是变革:帝国的转型
从奥斯曼人到土耳其人
最后伊斯兰帝国?
坦泽马特改革,奥斯曼主义,土耳其主义
尾声
第四章 哈布斯堡王朝
回望哈布斯堡王朝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帝国
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崛起
哈布斯堡王朝是什么
19 世纪的民族主义与身份
奥地利思想
衰落与终结?
第五章 俄罗斯帝国
两个帝国的故事
俄罗斯帝国的诞生
无垠的帝国
自我殖民的国家
帝国及其民族
穆斯林与犹太人
俄罗斯化和俄罗斯民族主义
帝国中的俄罗斯人和俄罗斯性
亲斯拉夫派和西化派
帝国民族主义:民族与帝国
第六章 大英帝国
海陆帝国
最大的帝国:有多特别
拼凑的帝国
大不列颠和自治领
英国的印度
大英帝国的罗马
争论中的帝国:衰亡与终结?
不列颠第三帝国
二战:帝国的巅峰
帝国的终结,还是帝国的重生?
第七章 法兰西帝国:帝国民族国家
作为民族的帝国
法兰西诸帝国
拿破仑帝国
第二海洋帝国
代表权力与威望的帝国
文明,同化,联盟
帝国的阿尔及利亚
大法兰西:理想典范
黯然离场
尾声 帝国之后的国家
注 释
引 文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自20世纪初以来,人们对于帝国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背后的原因尚且不明。20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诸多帝国终结,几乎所有前帝国主义国家都不愿反思过去。帝国的话题似乎成了明日黄花,有更迫切的事宜亟待解决,例如建立新的欧洲共同体。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掀起了一股反帝情绪,与前殖民地国家打交道,最好不要再搬用帝国的那套游戏规则。学者或许还在撰写有关帝国的专著,但学生基本上更愿意学习其他知识。我曾经也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尽管我的导师是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帝国研究方向的杰出学者罗纳德罗宾逊,但当时我仍不愿选修关于帝国的课程。在这一点上我和大众的立场一致,对重新检视历史上的帝国的成就与创造毫无兴趣。
不少人认为,冷战看起来很像美国和苏联两大国家的对抗。但不妨换一个更合理的观察和分析的角度,冷战更像一场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冲突。无论如何,伴随欧洲众多帝国的解体,短短半个世纪里就兴起了50多个新的国家,这使人们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民族国家,而不再是帝国,因为民族国家更符合未来的趋势。苏联在1991 年解体,之后其领土上成立了一众崭新的独立国家,这似乎也印证了未来是属于民族国家的。
本书的第一章会详尽阐述人们对帝国研究重新产生的兴趣,这种兴趣产生的原因当然非常复杂。首先,即使没有怀旧幽古之情,欧洲的帝国对我们来说也已是一个足够遥远的题目,可以相对客观冷静地进行研究。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似乎不再坚信,在未来民族国家是最好的或唯一的国家形式。2001 年9 月11 日,美国纽约和华盛顿发生恐怖袭击,全球性的冲突迫切需要各国协作的全球性解决方案。恐怖主义的缘起及其影响也不仅存在于单一国家。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全球化呼吁一种跨越国界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跨国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约、欧盟以及联合国,还有关注环境恶化的全球民间组织都意识到自己肩上扛起了新的责任。因全球人口迁徙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社会,更使人们反感并抵触单一的民族国家的观念与理想。
当然,重建帝国绝非解决方案,至少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帝国。但帝国确实是庞大的跨民族的多元文化的政治实体。或许帝国有些许经验值得世人借鉴?或许帝国研究能对今天大国的差异性和多元化治理有所启发?这是不少研究者的初衷,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非常清楚帝国的缺憾与不义(这一点与民族国家不相上下),但帝国研究起码能拓宽我们的眼界。在人类的大部分历史中,帝国是相当重要的篇章。帝国国运持久,其存在即便不以千年计,也至少长达数个世纪。如果帝国研究毫无裨益,反倒是一件奇怪的事。帝国将告诉我们,在同一的政治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地位未必平等,应如何和平共处。当然,暴力是解决手段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办法。
本书无意成为这方面的教科书,本书主旨在于探究帝国的治理,具体而言,即统治者如何运作帝国这样一个庞大又复杂的政治实体。换言之,本书无意巨细无遗地讨论帝国统治术,而是想要探讨帝国治理背后的思想与影响决策者的意识形态。统治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抑或有多强烈的意愿去贯彻其政治理想,每位君主都有差别,这是学术界的研究热门。但帝国的思想与统治并非毫无关系,思想也绝不是权谋的烟幕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者共同承担起帝国的使命,让统治者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清楚自己为何作为。若不是这样,帝国便无法延续如此长久。对于帝国统治来说,正义性和合法性与暴力和权谋同等重要。
在讨论完第一章的帝国思想,以及第二章罗马帝国在这一思想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之后,本书剩下的篇幅将围绕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逐一展开。这些名号代表了历史的进程,不仅体现了时间的先后顺序,更表明了意识形态的逐渐演化。罗马帝国当然是王朝帝国,但很难厘清其统治者的身份,甚至难以为其命名。在讨论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时,土耳其人和奥地利人都是容易产生误解的称呼。俄罗斯人的说法更适用于沙皇时期,提到沙俄时人们总会想起罗曼诺夫。至于英法帝国,民族性格鲜明:英国由大不列颠人建立,尽管关于其统治者是英格兰人还是不列颠人,我们尚存疑虑;法国则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帝国的典型,即单一民族帝国,彰显的是法兰西民族的不断向外扩展。
仔细推敲可知,不同帝国的差异非常明显,首先是民族性在帝国中有多大程度的体现。从民族性最低的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到中等程度的俄罗斯,再到民族性较高的英法帝国,当然法国较英国更胜一筹。而更为人熟知的内陆帝国(奥斯曼、哈布斯堡和俄罗斯)与海洋帝国(英法)的区别就更明显,其区别与帝国的民族性强弱有关(见第一章和第六章)。但要注意,英法帝国在开始海外征服之前,都先建立了内陆帝国,无论是号称六边形帝国的法国还是作为联合王国的英国。此外,哈布斯堡王朝通过家族内的两个分支在内陆(奥地利)和海洋(西班牙)帝国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和英法帝国一样,成为海洋和内陆帝国的桥梁。海陆的差异的确重要,但不应过度强调。因为在我们的讨论中,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叠。
况且,先不论差异,这些帝国还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无论民族性如何,帝国的本质在多大程度上压抑着统治者自身的民族认同?如若不然,帝国功业将危在旦夕。即便如此,随着帝国的发展演进,从帝国到民族的变化,至少其民族性的强化(和传统说法稍有不同,这里指的不是帝国的终结或被取代),并不是一个简单地把帝国视作民族的过程。即使是最具民族性的法兰西帝国,也在不断地证明自身的普世性与开放性,即法兰西人只是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传递者。
正如第一章中的讨论所指出的,帝国与民族国家有相似之处,但又是截然不同的政治实体,有着不同的政治原则。就帝国而言,从被统治的民族,甚至到统治者,都认识到了民族主义对帝国存亡的威胁。在统治者开始强化自身民族身份的同时,无论作为土耳其人、奥地利人、俄罗斯人、英格兰人还是法兰西人,都是帝国衰亡的开端。帝国最大的矛盾在于,一旦之前不存在的民族被发明出来,帝国就会全力压制。民族的宗旨与帝国的原则总是互相违背。
最后,关于本书的材料与方法。本书采用综合的方式,广泛援引学术界成果,主要来自历史学家,也不乏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观点。但我更希望提供与众不同的见解。我会在比较不同的帝国之后,得出其在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上的共性,特别是统治群体是如何在帝国中建立自我身份认知的。这属于自上而下的观点,并非来自帝国底层的观察。这一观点更关注帝国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态度,而非被统治的臣民。原因是最近的研究习惯建立在帝国臣民的经验之上,而较少留意统治者,比如统治者如何认识自己在国家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回应帝国发展的需要。即便不存在所谓帝国逻辑,但不同帝国一定遭受过共同的困难与挑战,我们研究欧洲帝国当然也有助于形成应对策略。
与珍波本克和弗雷德里克库伯的杰作《世界帝国两千年》不同,我发现最好还是独立检视各个帝国以便阐述观点,当然在适当的时机我也会进行比较。原因是我希望较完整地展现帝国的发展历程、帝国对其前身的态度以及对其同时代竞争对手的看法(包括所有我研究的帝国对罗马帝国的看法)。正如从法国大革命脱胎而来的革命传统,我们也将发现一种帝国传统,即帝国延续的概念,每个帝国通过表达自身的独特地位和普世关怀来宣布自己继承了某个此前帝国的衣钵。这可以说是欧洲帝国的套路,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每个帝国都从思想、记忆和经验的宝库中汲取养分,即使它们都声称自己是最终的也是唯一的帝国传统的捍卫者。
至于选择讨论如下这些帝国的缘故,包括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俄罗斯帝国、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则多少有几分任意,既出于我的研究兴趣,也囿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我本打算论及葡萄牙和荷兰帝国。而如若能涉及非欧洲帝国,比如印度和伊斯兰帝国等,哪怕只强调其差异性对讨论亦大有益处。当然还有不少有关古代帝国的研究,今天已有不少丰硕成果。此外还有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或其他建立在美洲新世界的帝国,比如今天的美利坚帝国要如何处理?如果在历史和地理的尺度上牵扯得如此广泛,将产生概念性的难题。因此,无论如何要将讨论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哪怕会留有遗憾。至少,我自信本书论及的帝国,无论疆域、权威还是影响力,都是现代帝国最重要的代表,在任何关于世界帝国的讨论中都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最后,我对待帝国的态度是否过于宽容?或许如此。但指摘和批判帝国的著作已经不在少数,帝国黑暗和残暴的一面已被无情揭发,而我则试着从新的角度看待老问题。本书试图说明帝国尝试过用不同的手段处理现代国家也会面临的难题,譬如差异性和多元化治理。即便崛起并不是帝国建立的初衷,但帝国确实因为纷繁复杂的原因而崛起了,而这些不在重点讨论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在征服和治理新的帝国时,统治者要面对一系列障碍,而跨越这些障碍又极易导致帝国的瓦解。本书最大的发现不是帝国曾经犯下的过错和暴行,而是帝国的辉煌成就,这是值得今天的民族国家借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