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大概就是:既然我们如今生活在未来,你为什么还要一直写科幻小说?诚然,众多科幻作品里曾经的虚幻梦想,或已得以实现,或已被人类绕开。我们感觉自己俨然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科幻,我们就会错过这种类型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色。
如果你想知道这种特色是什么,这本特别的书会带你找到答案。
科幻作品极少去预知明确的未来,而是通常描绘有关当下的紧张、焦虑和幻梦。科幻其实是对变化的回应。这就回到了这种类型作品的起源。科幻文学可以被看作比较古老的传统文学的一个分支,例如奇异的航海传说。但是权威人士将这种正如本书所展现的现代类型作品的根源追溯到19世纪的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1818),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的作品,以及19世纪20年代以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为先驱所创办的美国杂志。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处于科学、技术或哲学思想的巨大变动期。在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时期,工业革命的巨大冲击贯穿着整个维多利亚时代,所以他撰写的经典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1895)并不是对未来的公元802701年的真正预言,而是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给维多利亚晚期的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的痛苦思考。
然而即便是在威尔斯写作之时,新的媒体、新的诉说故事的方式也在发展进化中。就连威尔斯自己也对电影的可能性产生了极大兴趣:《时间机器》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时间顺序效应。自20世纪初借助电影、电视、游戏、漫画、图像小说及其他形式,科幻有了它的直观表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内容变得过时了。1969年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的第一步使得月球探索类的科幻作品不再流行,但从未有人认为威尔斯的《最先登上月球的人》(The First Men in the Moon,1901)不再属于科幻作品。使作品流传下来的是幻想,而非科学。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科幻作品的宝库愈发丰富、深奥、错综复杂。
本书的版面与视觉设计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比如,在弗兰肯斯坦主题的页面,不仅有由雪莱的书引出的时间线带你阅读该项文本,还有自1910年的第一个电影版到往后重新诠释这个故事的所有作品的时间线,一直到2011年由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执导、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Benedict Cumberbatch)饰演怪物的舞台剧,并附有丰富的图解。本书精彩地呈现了50种包括弗兰肯斯坦在内的主要作品或创作者。
同时一些深受大众喜爱的系列作品,如《神秘博士》(Doctor Who)和《星际迷航》(Star Trek),几十年来观众对它们的热情始终不减。这些系列经由许多专业大师之手已繁衍出详尽的虚构故事体系:精彩绝伦的超小说作品,内容之丰富,涉足之广泛,已非一个人能吸收理解。关于25种这样的系列作品的独特条目设计,使读者不仅能了解多年来这些作品的发展,还可以与作品一起探索它们所虚构的宇宙。
仅从本书的平面设计中,你便可以了解这一题材惊世之作的内容、背景及作品之间的比较,但本书的核心部分当然是许多参与其中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解说与评论。在这里,你会读到对从盖瑞安德森(Gerry Anderson)到J.G.巴拉德(J.G. Ballard)等许多科幻电影导演的精辟研究。
毫无疑问,科幻这一题材仍在不断发展进化着,时至今日已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正如主编哈雷在本书相关主题条目中指出的,《阿凡达》(Avatar,2009)创下有史以来电影票房最高纪录,而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系列电影对老故事进行改编以适合新一代观众。科幻探求变化的后果,但它也在应对变化、研究变化并内化变化也许它并非一种预言,而是一种大众疗法。但历史尚未结束,在未来险境丛生却又激动人心的时代里,我们更需要那些能应对变化的思想。
我们需要科幻作品,我们需要了解科幻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带我们进入科幻作品的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