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60 年代末,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偶然间对国家(地区)文化差异产生了兴趣,并获得了大量数据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文化的效应》于1980 年出版。这部著作面向学术界读者,盖因此书对心理学、组织社会学和管
理学既定理论的普适性提出了质疑,故此罗列了所用的理论推理、基础数据以及统计处理方法。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向许多不同受众讲授这个主题,并通过各种读者提供助益,检验了他的文章,然后于1991 年出版了另一本主要面向普通读者群的著作:《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当然,对文化差异这一主题感兴趣的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社会科学家和国际商科研究者。它与实务人员有关,即一切与自己所处小圈子之外的人打交道的人,而在现代社会,几乎人人如此。这本新书尽可能避免使用社会科学术语,并在必要时予以解释,还为此增加了术语表。
与此同时,政界、商界和思想界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2001 年,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出版了《文化的效应(增订版)》,其中评述了1980 年以来其他研究人员对其研究的应用和反响。想做研究或者学术审查的人都可以查阅这个资料。随后,作者重修了面向普通读者群的《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一书。格特扬霍夫斯泰德以合著者身份参与著述。格特扬主修生物学,在瓦赫宁根大学讲授信息系统,之后开始在他的教学和研究中引入他父亲的著作。2002 年,他出版了《探索文化:练习、故事与合成文化》(Exploring Culture: Exercises,Stories and Synthetic Cultures),书中吸纳了保罗B. 佩德森(Paul B. Pedersen)和吉尔特霍夫斯泰德的某些理念。格特扬利用教授国际课程的心得、关于文化的生物学起源及文化在电子信息时代的作用的洞见,为本书做出了贡献。
1980 年版《文化的效应》中的跨文化信息,主要源自一个关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调查问卷项目评分数据库,是从IBM 公司分布在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子公司的员工那里收集的。当时,这是同类数据库中最大也是最可靠的。在过去30
年里,关于价值观自我评分的可用跨文化数据量大幅增加。如果霍夫斯泰德从现在开始他的研究,他一定会利用这些新的数据库。20 世纪90 年代末,他与保加利亚索菲亚的一名研究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建立了联系,后者似乎正是这样做的:梳理可用的数据库并在其综合结果中寻找结构性。这位研究者名叫迈克尔明科夫,我们也叫他米绍(Misho)。
2007 年,米绍在一本名为《我们何以异同:对世界价值观调查和其他跨文化数据的新解释》(What Makes Us Different and Similar: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World Values Survey and Other Cross-Cultural Data)的书中,将他的分析公之于众,带来了我们期盼已久的思想进展。此外,作为东欧人的米绍带来了霍夫斯泰德原始数据库中阙如的一些民族的内部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这个大陆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为撰写这本《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三版)(修订版)》,米绍作为第三作者加入。
在专业方面,我们尤其感谢马瑞克德穆伊(Marieke de Mooij),她在在文化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的市场营销、广告和消费者行为等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指导。书中多处参考了她的著述。
在本书的更新过程中,跨文化信息来源、从事信息分析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文献涵盖的问题,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本书第二版,尤其是第三版的部分新增内容,主要与学术人员相关,和第一版所针对的普遍读者群关系不大。此外,本书的篇幅越来越多。为此,我们推出了第三版的修订版,为实务人员去芜存精,将文本缩减到了第一版的篇幅。
到目前为止,本书陆续以21 种语言出版:原著为英语,译本有保加利亚语、汉语、捷克语、丹麦语、荷兰语、芬兰语、法语、格鲁吉亚语、德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挪威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瑞典语和越南语。本书是为多种文化读者群撰写的,也的确呈现在了他们面前。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
格特扬霍夫斯泰德
迈克尔明科夫
2017 年夏于费尔普 埃德 索菲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