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暴力与反暴力:法国大革命中的恐怖政治

書城自編碼: 331460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家名著
作者: [美]谭旋,黄丹璐
國際書號(ISBN): 9787203106562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 2019-03-01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72.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HK$ 58.2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HK$ 178.1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0.2
《当代学术: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增订本)》
+

HK$ 118.8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
+

HK$ 145.8
《自由的声音:大革命后的法国知识分子》
+

HK$ 51.3
《西方自由主义的衰落》
+

HK$ 145.8
《神圣罗马帝国之路·多瑙河畔:哈布斯堡的欧洲》
+

HK$ 105.3
《人文与社会译丛:大屠杀与集体记忆》
編輯推薦:
◎法国大革命中,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称颂宽容、公平正义和人民主权的国民议会代表会选择恐怖统治?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大革命为何会一步步走向恐怖的大众暴力?
◎除了全面考察法国城乡的社会状况,本书尤其关注大革命中的政治精英,不仅是精英阶层的政治行动,还有这些行动背后不断变化的心理动因,试图借此考察暴力政治文化的起源。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手稿和印刷文件,其中*重要的是同时代的一系列信件和日记。在同类研究中,这并不多见。
內容簡介:
纵观历史上的重要革命,很多都有恐怖时期,也都有对社会能够也必须革新的强烈信念,而这些信念很容易引向对反对者的敌视和打压。对所有的革命而言,那些利益和价值观念受到威胁的群体,都会成为反革命势力;对所有的革命而言,在无法避免的过渡时期,都会出现权力真空,也都会出现每一个权力机构均受到质疑的时刻;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人民群众的影响足以将革命推向意料之外的轨道。另外,对所有的革命而言,也很可能都有执迷于揭穿阴谋、过度怀疑和缺乏信任的时期,都有充满不确定性以致难辨敌友,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革命者,谁是躲在革命誓言面具之下、披着羊皮的狼的时期。
事实上,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启一场革命。
關於作者:
谭旋(Timothy Tackett),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荣休教授,精研法国革命政治文化史。
目錄
序 言 革命的进程i
第一章 1789年的革命者和他们的时代1
贵族阶层广大民众敢于求知对暴力的模糊态度
第二章 自由精神29
革命前夕国民议会的成立攻占巴士底狱兴奋与焦虑十月事件
第三章 政权的崩溃61
无政府秩序的边缘民主的起伏权威的分裂友爱的局限性
第四章 反革命势力抬头89
贵族的反抗最后一根稻草:宗教逃亡潮国王出逃与1791年恐怖
第五章 希望与恐惧之间115
革命中的谣言告发风靡当时的阴谋论妖魔化他者
第六章 派系林立的法国139
地方派系与斗争立法议会中的派系巴黎激进分子的武装动员突如其来的战争
第七章 君权的末日171
马赛人,马赛曲国王必须退位猛攻杜伊勒里宫
第八章 恐怖序章193
恐怖政治前的权力真空仇恨与恐惧中的巴黎各省的暴力浪潮入侵法国九月屠杀
第九章 国民公会与公审路易十六221
瓦尔密战役:扭转战局之役国民公会与战争吉伦特派与山岳派公审路易十六一条不归路?
第十章 九三年的危机251
征服世界疯人派与女性意识的觉醒残暴的内战三月危机与恐怖政权的前奏6月2日清洗战栗吧,奸诈的代表们!
第十一章 ?恐怖必须成为时代的新秩序289
联邦派危机山岳派主导国民公会恐怖:时代的新秩序救国委员会的恐怖化吉伦特派之死
第十二章 共和历第二年与恐怖统治323
从激进的改革到去基督教化战事告捷革命吞噬了自己的儿女热月政变
结 语 结束一场革命很可能要难于开始一场革命353
注 释363
参考书目453
致 谢481
索 引483
內容試閱
序言 革命的进程
对于生活在1793年至1794年间的法国民众来说,这一时期无疑充满了纷争和恐惧。四年前,他们目睹了一场革命的发生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国家以及统治阶级与民众间的关系。国民议会在人民主权的旗帜下应运而生,推翻了千年来根植于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同时宣布了一系列基本人权:言论及出版自由、宗教宽容、以对个人才能的重视取代血统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随后,国民议会还着手起草了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日益丰富的自由平等概念促使革命者不断扩充个人权利的内涵:男性获得普选权、女性权利扩大、奴隶制度被废除、普遍性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被作为目标确定下来。然而,到1793年中期,革命的阴暗面逐渐显露。日趋独裁的政府实行高压政策,监督委员会四处缉拿嫌犯并清洗所谓的叛变者。数千民众被逮捕,另有数百人在革命法庭的审判中因无权上诉而被立即处决;过去备受民众敬仰和爱戴的国王及主要政治领袖被控犯有叛国罪而被送上断头台。悲惨的是,在被判处死刑的民众中,有部分人至死仍坚称自己是革命的忠诚拥护者。仅1794年一年,被处决或死于狱中的国民公会议员就不少于82人,占议员总人数的10%。正如该时期人们常说的那样,恐怖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这是如何发生的?1789年的宏大理想为何到1793年却变成了暴力和恐怖?时任议员兼部长的多米尼克加拉这样写道:我们的后代将同时惊诧于我们的恐怖罪行和美德。我们做出的愚蠢之举与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大相径庭,这将是最令人费解的部分。两百多年来,历史学家一直在试图理解大革命中这一古怪的两极化现象。如何解释大革命后形势迅速演变为国家主导的排异和镇压?革命者们为何开始自相残杀?在与这个时代相关的所有问题当中,恐怖的起源或许是最难厘清也最不为人知的一个。
在整个19世纪里,历史学家和许多法国政客都曾试图向他们的暴力过去妥协。弗朗索瓦基佐(Franois Guizot)、阿道夫梯也尔(Adolphe Thiers)、阿尔方斯德拉马丁、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埃德加基内(Edgar Quinet)、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和让饶勒斯(Jean Jaurs)对这场革命均有过详尽的叙述。进入20世纪后,三代杰出的历史学家从阿尔方斯奥拉尔(Alphonse Aulard)、阿尔贝马蒂厄(Albert Mathiez)和乔治勒费弗尔,到阿尔贝索布尔和米歇尔伏维尔(Michel Vovelle)在解释暴力恐怖时,则着重强调诸如外敌入侵和让革命领袖疲于应对的反革命浪潮等强大的突发事件的影响。在自由主义进程陷入暂时性停滞的革命早期,直到危及新政权存续的威胁被彻底克服和粉碎之前,暴力恐怖都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渡选择。但另一派更为保守的史学家依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Taine)、奥古斯丁柯钦和弗朗索瓦傅勒(Franois Furet)则从意识形态和内政角度出发解释革命中的暴力恐怖。在启蒙运动思潮的深刻影响下,1789年的爱国者们天真地设想出基于理性的自上而下改革社会的乌托邦式计划,但实践过程中的一无所获迫使他们转而依靠一些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让-雅克卢梭的政治理论,而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公意理论。根据对这一理论的不同阐释,任何政治上对公意的反抗和任何概念下的政治多元主义,从本质上而言都被认为是有害的、反革命的。这样看来,1793年的暴力实际上早已根植在1789年的意识形态中。正如诺曼汉普森(Norman Hampson)所形容的那样,那一年的国民议会为恐怖谱写了前奏。
21世纪之初,一众历史学家试图跳脱出形势与意识形态这一单调的二分法体系。阿尔诺梅尔(Arno Mayer)、戴维安德烈斯(David Andress)、让-克莱芒马丹(Jean-Clment Martin)、唐纳德萨瑟兰(Donald Sutherland)、丹埃德尔斯坦和玛丽莎林顿(Marisa Linton)等学者对恐怖本身及引发恐怖的系列事件做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基于这些学者的著述及数量可观的文献,本研究试图从根源上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尽管可以从多个维度定义恐怖,但在此它首先指代1793年至1794年间的国家政策运用制度化的暴力和死亡威胁来惩罚和恐吓所谓的国家公敌。本书将从宏观上解读从革命伊始到罗伯斯庇尔统治崩溃这一时期内的主要事件,并主要着眼于领导阶层内部暴力政治文化的兴起及革命领袖对此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它们早在恐怖之前,就已经使国家支持的规模空前的暴力行动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是必然。尽管本书在一定意义上仍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宏观反思,但与前人着重分析法国人如何变成革命者不同的是,我们将尝试理解他们是如何变成恐怖实施者的。
在正式叙述前,本书有三个主要研究维度需要事先阐明。首先,我们主要关注大革命的进程以考察暴力政治文化的起源。要理解革命者并不容易,难处在于其价值观、洞察力和意识形态均随着变动的现实而发展和改变,而这种改变通常不可预测。大革命时期是一个异常革新且变化无常的时期,整个进程中几乎没有任何一处行动是事先安排好的。新的观点和理解不是从大量旧有的材料中拼凑而来就是完全独创的;说辞的内涵飘忽不定,因为词汇与其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很多领袖本人具有反复无常的特质,在对待工作时更是优柔寡断;甚至社会身份及其价值观基础都时常被重新审视乃至重构因而实际上,在动态的革命进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因素能始终不变地施加影响。相反地,大革命的演变过程因自身变化而呈现出不规则态势,这些变化往往发端于无法预料的危机或事件,并最终展现出清晰的因果图景。
多年来,许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武断地把革命的开端和暴力恐怖直接联系在一起,既认为这一跳跃性思维的准确性毋庸置疑,又毫不重视前因后果和先后顺序。在对各项因素的解读中,不仅应涵盖宏观的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及微观的突发事件,还应建立一个中间纽带以探究暴力恐怖的内在逻辑在多大程度上源于革命本身。曾任国民公会议员及救国委员会成员的军官拉扎尔卡诺对此有过精练的总结:没有人生来就是革命者,革命者是被造就的。
第二,本研究除了全面考察法国城乡社会状况外,尤其关注政治精英。对政治精英的定义具有一定弹性,此处指的是1789年后当选为全国性、区域性或地方性公职人员的男性或政治俱乐部成员。前两代学者的著述已阐明:占据大革命中大部分领导职位的是波旁王朝统治时期的城市中产阶级,这些非特权阶级的男性既非贵族又非神职人员,也不从事体力劳动。诚然,部分贵族和牧师在大革命中保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在巴黎任职的国家公职人员与区域、城镇或居委会的公职人员在构成上也有诸多差别市政精英中可能包含少数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而村级干部则主要为富农。此外,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一些个体也在革命进程中被推向了权力中心。然而,在大部分情况下,组成大革命政治阶层的主要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城市专业人士和商人,他们大多生于18世纪40和50年代,并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即便是社区管理机构或活跃在巴黎的平民团体领袖也都主要来自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这种阶级主导性在社会精英群体内部丝毫不令人意外。在1792年间,只有缴纳了高额最低赋税的男性才有资格当选公职;此后的当选者也大多是无须为生计奔波的、有充足时间投入到公职和具备实用读写能力的人。实际上,在革命前夕,全国仅有一半男性人口在结婚登记时会写自己的名字,而接受过学校教育并有能力担任公职的人口比重更是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有能力当选公职的人口数量仅占革命时期巴黎男性人口总数的15,但仍远高于法国其他地区的比例。
至于女性,所有阶层毋庸置疑地都在紧跟革命的步伐。她们通过写作、加入社会团体、参与示威和抗议对革命进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我们特别关注的是1793年上半年声势浩大的女权觉醒在巴黎及较大的城镇,大量女性的政治意识和激进主义倾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数年抗争后,她们被赋予诸多在1789年根本无法想象的社会和经济权利,但女性并未获得选举权,也不能担任公职因其鲜有争取这一部分的权利。尽管女性的诉求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大革命中的男性领导制度始终是焦点所在。
第三,本研究关注的不仅是精英阶层的政治行动,还有这些行动背后不断变化的心理动因。要理解暴力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必须对革命领袖而不仅仅是大众的心理进行剖析。在引入这一主题时,我们不再把已有的理论框架作为研究方法。心理作为一个宏观概念,在此指代革命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情绪状态。历史学家时常假定革命领袖的行为都是理性且深思熟虑的,并倾向于认为这些领袖在重建国家与社会、实现个人升迁或施行连贯的意识形态时都有基于理性的自洽逻辑。然而,情绪的作用不可忽视,因其会对个体的决定和行动产生巨大影响,而没有亲身经历过革命的人很容易忽视充斥该时期的惊惶、不安和痛苦情绪,甚至认为这些不值一提。在那个任何既定的认知都有可能被推翻重塑的时代,焦虑、恐惧、愤怒、复仇的欲望、羞愧与耻辱感都可能在个体和集体行为中施加关键影响。因此,在巨大的压力下,不管是政治精英还是普罗大众都处在情绪波动期,甚至在愉悦与痛苦、同情与憎恨的两极情绪中反复,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另外,不得不强调的一点是:法国大革命是完全出乎人们意料的。至少在1787年之前,接管权力并有志于规划新政权蓝图的青年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设计连贯的政策和意识形态中上下求索。虽然大众在宏观的自由平等目标上已达成共识,并对新兴政权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怀有坚定不移的狂热信念;但是,在一个事实上与这些价值观格格不入的社会里,想要植入并践行这些原则并非易事。自由边界的不确定性、平等的局限性以及在旧制度的余晖中建立新政权都将是严峻的考验。任何重大革命无一例外都伴随着动荡不安,因为革命势必破旧,同时在冗长的过渡期中,尽管旧制度的声誉已彻底败坏,但新政权合法性的建立仍在艰难进行中。更糟糕的是,当反革命浪潮兴起时,新制度下的新价值体系更难以立足,破旧立新任重道远。而在广大革命者群体中,只有少数人是忠贞不渝的革命信徒,更多人的革命信念会因怀疑、无常和不信任而动摇。
社会心理学家和神经系统学家都强调人类行为中认知与情感、理智与感性之间的紧密联系。人们的情绪会在一定的文化规范和社会期望中自行调试,并在密切的人际交往中以情感共同体为整体单位不断改变。此外,群体情绪也是流言传播的一部分,充斥于其产生、扩散和变换的过程中。在巨大的压力氛围下,这种以情绪为表现形式的流言足以超越社会文化中的阶级界线,并在原本各自独立存在的情感共同体之间传播。因此,大众情绪中的恐惧、怀疑和愤怒能传递至革命精英阶层,并影响其决策和行动。
并非所有学者都忽视了情绪在恐怖前夕的巨大影响。杰出的历史学家乔治勒费弗尔就十分重视情绪的重要性,而近来的学者中,威廉雷迪(William Reddy)和苏菲瓦尼克(Sophie Wahnich)也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对这一话题做了深刻讨论。但与当今大多数研究不同的是,本书将关注特定种类的情感冲动而非无差别的情绪所产生的影响,如革命中的狂热与激情、强烈而坚定的信念以及自由与平等所具有的超自然影响力等,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种情绪是恐惧。而本研究也将特别关注引发恐惧的诸多偶发事件。事实上,恐惧是革命暴力源起中的核心情绪人们因有被入侵的危险而恐惧,因无序与混乱而恐惧,也因无止境的报复而恐惧。此外,研究还发现,革命的心理动因越来越为对阴谋活动的恐惧所主导,精英阶层的革命者内心的愤怒和憎恨由此生根发芽,并最终引导革命转变为国家主导的暴力排异和镇压行动。到1793年,这种多疑的政治风格已不再是为应对证据确凿的反革命个案而采取的间歇性应对手段,而是成为在随处可见的巨大阴谋前自导自演的恐惧常态。革命者克服诸多困难的过程实际上由少数几位全能领袖在幕后操纵主导,因而若要理解大革命中的恐怖事件,我们势必首先要理解:恐怖实施者如何感受到了恐怖威胁。
任何致力于从理智和感性两方面入手以剖析革命者行为的历史研究无一例外都会面临一手资料匮乏的问题。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手稿和印刷文件,如议会辩论记录、报纸和宣传册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同时代的一系列来往信件和日记这一部分资料来自七八十位亲历大革命的个体。在同类研究中,以来往信件作为一手研究资料的学者并不多见。通常情况下,历史学家在援引第一人称史料时多倾向于选择自传类作品或该时期的回忆录。诸如塔列朗、亚历山大拉梅特、伯特兰巴雷尔、保尔巴拉、玛丽-简罗兰以及费里耶尔侯爵等人的自传在19、20世纪的历史研究中作为史料被多次引用。由于这类作品既有的叙事逻辑相对成熟,通过理解它们进而重构革命的部分或全貌也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本研究中,这类作品也占据着一定篇幅。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自传的完稿时间在革命事件发生二三十年后,这意味着这些经过数十年发酵的记忆已不是原貌,其中绝大部分被笼上了革命恐怖时期和拿破仑时期的阴影。
因为来往信件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运用它们,其难度要大得多。书信的话题通常广泛得漫无边际,间或夹杂关于家庭和健康状况、当地逸闻轶事和农业及商业领域情况的个人见解,但这些内容也使我们得以一窥通信人对当时亲历的政治事件的直观感受。特别在无法预知局势的情况下,通信人在各个时期的丰富见解为本研究揭示大革命的变迁和动力提供了多元视角。与此同时,这些信件也是帮助我们理解革命时期情绪影响力的颇为珍贵的一手资料。18世纪是书信往来的黄金时期与我们身处电子媒介的时代不同,书信在当时是朋友、爱人和亲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通信双方以持续对话的形式交换观点,当中自然流露出情绪信息和事实信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不同人之间的往来书信也有所不同,主要取决于通信双方的关系。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只能读到单方面的信件。总体而言,本研究优先选择密友、同事或亲人间长期持续的来往书信记录作为一手资料。除此之外,若要对比不同见证者在同一事件中的观感和反应,成系列地阅读这些信件是一种尤为有效的方式。经过整合,这些书信向我们展现了宏观革命全景之下的微观景象,这些交谈中的微观历史无关现实存在的某一空间,却与通信人的亲身经历及情感体验有关。
本研究选取的书信样本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男性和女性、平民和贵族、巴黎人和外省人。他们当中有议员、地方法官、出版商、商人、退休人员、官员的妻子和正要上前线的士兵。在这些通信人中,除了乔治库东、皮埃尔韦尼奥和吉尔贝罗默之外,其余人都过着相对普通的生活,多半绝迹于历史著作。尽管他们或曾在某些事件中扮演过积极的角色,但仅仅是事件的旁观者而非幕后操纵者。而像罗伯斯庇尔、丹东、巴纳夫、圣茹斯特、巴雷尔和布里索等主要革命领袖,尽管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但他们留存于后世的私人信件为数不多,因此本书主要将历年来出版的上述群体的传记作为首要参考的资料。
首先,本研究选取的巴黎样本尤为丰富。其中有四位通信人,他们的书信往来从波旁王朝末期开始贯穿了整个大革命时期,这些样本将在后文叙述中多次出现。阿德里安-约瑟夫科尔森是为巴黎某贵族家庭服务的一名地产代理人,他每周给位于法国中部贝里省的朋友或商业伙伴写两到三封信。在离巴黎市政厅不远的私人公寓里,科尔森数年如一日地在给友人的信中实时跟进政治事件的发展态势,同时在字里行间清晰地展现了塞纳河右岸精英阶层的舆论风向。而在河对岸,小出版商尼古拉吕奥定期与诺曼底一位担任堂区牧师的兄弟通信。吕奥参与编辑出版了大量伏尔泰的著作,是伏尔泰的狂热崇拜者,同时也是启蒙运动的忠实拥趸。在左岸叛逆激昂的思潮中,吕奥在信件中洋洋洒洒的长篇论述自有一方天地。住所离吕奥不远的是罗莎莉朱利安,她的丈夫是未来国民公会的一名议员。朱利安接受过良好教育,颇通文法,在巴黎和位于东南部省份多菲内的夫家轮流居住。在巴黎时,她就以紧密的书信往来与丈夫和长子(二人均名为马克安托万)保持联系。无论何时,只要未能与家人团聚,她就一直保持这一通信习惯。吉尔贝罗默,数学教师和科学爱好者,他与孩提时代的朋友居住在奥弗涅的吉尔贝杜布尔(Gilbert Dubreul)终其一生保持着书信往来。在圣彼得堡担任了七年的家庭教师后,罗默于1786年回到巴黎并进入政坛担任公职,直到1795年于狱中自杀。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