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张晚意、任敏主演古装剧《锦绣安宁》原著小说)
》
售價:HK$
121.0
《
清洁
》
售價:HK$
65.0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中国历代文化史书系之一种,讲述了明代的文化史。书中从明代时期的文化专制、多层文化特征、教育与考试制度、学术流派与宗教、文学艺术、文化遗产等方面展现了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 位。本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研究深入,值得广大历史研究者参考和阅读。
|
關於作者: |
商传,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历史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著有《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志》等。
|
目錄:
|
导言 001
第一章 总论 001
第一节 明代的文人与文化趋向 001
一、元末明初的学风 001
二、文官政治与官僚文化 008
三、社会转型与文化变异 012
第二节 明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019
一、明代文化特征 020
二、明代文化的历史地位 030
第二章 明代文化专制 035
第一节 文字狱 035
一、贺表案 035
二、诗文案 039
三、书院讲学案 047
第二节 取士与文化专制 051
一、士不为君用 051
二、科举之兴废 055
三、科场案 058
第三节 书籍之禁毁 065
一、《孟子节文》 065
二、方孝孺著作之禁 068
三、禁书案 072
四、官修史籍与正史之篡改 078
五、《大明律》与《大诰》 083
第三章 多层文化特征 090
第一节 特定的文化分野 090
一、宫廷文化 091
二、宦官与宫婢文化圈 118
三、趋向没落的皇室贵族文化 130
四、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及其发展 141
五、士大夫文化的发展与嬗变 153
第二节 层间文化互动 169
一、从官方的文化推动到民间的文化流动 169
二、明代文化的民俗化 175
第四章 教育与考试制度 182
第一节 教育制度 183
一、民间教育 183
二、官办学校府、州、县儒学 189
三、官办学校国子监 200
四、书院教育 210
第二节 考试制度 219
一、岁试与科试 220
二、乡试、会试、殿试 224
三、八股文与分卷制度 232
四、科场事例 237
第五章 学术流派与宗教 244
第一节 从明初到明前期的理学 245
一、明初的理学 246
二、明前期理学的重兴 253
三、江门之学与余干之学 258
第二节 明中期的心学 261
一、湛若水与江门学派的发展 261
二、王守仁与姚江之学 265
三、王学的各派 269
第三节 明后期的实学与反理学思潮 275
一、泰州学派 275
二、反理学的学术思潮 281
三、东林书院与明末的理学 284
第四节 明代的宗教 289
一、佛教 289
二、道教 295
三、民间宗教 300
第六章 文学艺术 304
第一节 文学 304
一、诗文与流派 304
二、话本与小说 314
第二节 戏曲 326
一、杂剧 327
二、传奇戏 331
第三节 音乐与舞蹈 338
一、宫廷乐舞 338
二、 民间音乐舞蹈 341
三、朱载堉与《乐律全书》 345
第四节 美术 347
一、明代的宫廷院体画 347
二、浙派与江夏派 351
三、吴门四家 353
四、晚明的绘画 355
五、民间美术 358
六、书法 360
第七章 文化遗产修书、刻书与藏书 364
第一节 明代的官私书籍 364
一、明代的官修书籍 364
二、私人著述 376
第二节 刻书与藏书 389
一、明版书籍 389
二、明代的官私藏书 397
第八章 中外文化交流 402
第一节 走向世界的明文化 402
一、郑和下西洋 403
二、陈诚出使西域 412
第二节 西方文化的传入 418
一、西方传教士来华 419
二、皈依天主教的明朝士大夫 428
后记 441
再版后记 442
|
內容試閱:
|
导言
对于文化史,我是素感兴趣的。先师国桢教授对于明清文化的造诣之深,学界所共知,我的同门任道斌君颇承先师的教诲,在明清文化研究方面著述甚丰,本更当承此重任,但道斌君因另有国家重点项目之任务,无暇旁顾,我于是只有勉力而为了。
对于我来说,虽勉力而作,却颇有力不从心之感,既感到难于把握对文化的界定,又感到难于把握作志的体例。
迄今为止,学界对于文化的概念仍然各执己说,莫衷一是,定义数以百计,令人望而生畏,拟目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只得找来诸学者之论反复拜读,渐感其实说及文化之大端,许多都是为人所共识的东西。这就如我们自幼所读文化课一样,其范围可大可小,其内容可多可少,入其范围者自是文化无疑,未入其范围者,亦未必不是文化,只是视其所划定的范围大小而区别论之罢了,而范围的划定也正是学者们著述的各自特点。这也许更接近于一些学者所提出的弹性定义,我之所以同意这样的看法,也算是在文化志写作时为自己找寻一点合理成书的理由吧。
我本来想,按道理讲述事应当力求全面,记述有关明代文化的事情,门类似不应有缺。但到实际操作时,方知不可能求全无缺,这一则是本人能力所限,二则也是全书的篇幅所限。只是出于操作之便,将明代文化分作两方面内容来叙述,一方面依现象分述而力求突出其文化的主要特征,一方面依门类分述而力求其全。这本不成样子的作品便这样开始着手写作。写写停停,前后两三年的时间,待到完成大部分书稿时,回头来看,连自己也感到近于史又不全像史,却又无力做大的改动,只能期待读者的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