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5.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7.3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09.8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HK$
42.6
《
推拿纲目
》
售價:HK$
403.2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HK$
244.2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对西学中的振臂一呼 倡导时下中西医结合适宜路径 控癌三部曲的进一步解决方案 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汤钊猷院士继控癌三部曲(《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后,全新推出的又一部主要针对我国目前癌症防治现状的反思、求解之作。
书中汤院士以自己和老伴李其松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结合自己对西医的客观认识,提出创中国新医学的见解,并认为其核心是中西医结合,关键是西学中,即西医学习中医和中华文明精髓。见解振聋发聩,极富启发意义。可供广大中西医肿瘤防治医务人员,广大癌症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细细读来,书中亦能体会到一位西医大家的家国情怀,无私地将对亲人的浓浓柔情和深情怀念融入到创中国新医学的医学事业发展中去!更让人敬佩的是,作为西医大家,对传统中医学的热爱和推崇,对后学的殷切期望,在当下的今天,更是难能可贵!
|
關於作者: |
汤钊猷,1930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教授,美国和日本外科学会名誉会员。曾任上海医科大学校长、国际抗癌联盟(UICC)理事、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最早提出亚临床肝癌概念,获1979年美国金牌奖和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从事肝癌转移研究,最早建成高转移人肝癌模型系统,2006年获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医学科学奖、中国工程科技奖、吴阶平医学奖和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白求恩奖章。
曾任9本国际杂志编委,主编专著9部,英文版《亚临床肝癌》被誉为肝癌的里程碑著作。发表SCISCI-E论文266篇(第一通讯作者117篇)。培养的博士研究生中,有4人的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
目錄:
|
第一章 从医六十余年的反思
一、本书的由来/003
二、现代医学业绩毋庸置疑/008
1. 从诺贝尔奖看现代医学的贡献/008
2. 癌症研究近两百年的成就/009
3. 笔者亲历的事例/012
三、值得思考的临床小故事/014
1. 针灸治好儿子、妻子和母亲的急性阑尾炎/014
2. 高干专家组最年轻的女医生/017
3. 肺与大肠相表里/019
4. 一位肺炎病人的故事/020
5. 阳虚病人针刺镇痛效果较好/022
6. 咳嗽的痛楚/024
7. 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要改变观念/026
8. 四位乳腺癌病人/028
9. 大肠癌手术后/034
10. 法国病人的奇迹/038
11. 老人住院与不住院,寿命竟差十年/039
001
043
第二章 笔者与老伴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基础
一、老伴的专业背景和中西医结合标志性成果/045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
二、笔者的中西医结合工作/047
1. 针灸治疗急性阑尾炎(1960)/047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体会(1977)/051
3.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因素的联系
(1982)/055
4. 肝癌中医辨证论治与中药合并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1983)/059
5. 中药小复方松友饮延长人肝癌模型生存期及其
机制(20092017)/061
077
第三章 完成老伴的遗愿
一、老伴的遗愿中西医结合,创中国新医学/079
二、老伴最后的日子西医的奇迹与反思/080
1. 老伴的病情经过/080
2. 笔者的深思/084
087
第四章 古为今用与医学有关的中华文明瑰宝
一、重读《黄帝内经》有感/089
1. 阴阳五行,总领全局
重视整体观的辩证思维/090
2. 阴平阳秘,终极追求
重视恢复平衡/091
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093
4. 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重视顺应自然的养生观/094
5.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重视预防为主,早诊早治/095
6. 辨证论治,实泻虚补
重视个体化辩证治疗/096
7. 精神不进,病不可愈
重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098
8. 顺者为工,逆者为粗
重视人文与医术深厚的医道观/098
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099
1. 慎战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101
2. 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02
3. 易胜胜于易胜者也/104
4. 全胜以十攻其一也/106
5. 奇胜以正合,以奇胜/107
三、孔子与老子/109
1. 孔子的和为贵思想/109
2. 老子思维对医学的启示/111
117
第五章 近为今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看医学
一、毛泽东论中西医结合/119
二、钱学森论我国医学的发展/121
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2
127
第六章 东西方精华互补我国医学发展的选择
一、医学发展的简要历程、特色、背景与互补的理由/129
1. 中医的简要发展历程/130
2. 西方医学的简要发展历程/132
3. 东方医学精华的特色与背景/134
4. 西方医学精华的特色与背景/135
5. 东西方医学精华可以互补的理由/137
二、东西方医学可能互补的若干方面/139
1. 局部与整体互补/140
2. 微观与宏观互补/145
3. 辨病与辨证互补/149
4. 攻邪与扶正互补/151
5. 堵杀与疏导互补/155
6. 单一与综合互补/158
7. 精准与模糊互补/162
8. 多益与复衡互补/165
9. 速效与缓效互补/169
10. 侵入与非侵互补/171
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
11. 治病与治人互补/176
12. 重刚与重柔互补/181
189
第七章 形成中国新医学需分两步走
一、第一阶段洋为中用,力求超越/191
1. 学习西方 质疑西方/192
2. 学习西方 中医理念/196
3. 学习西方 孙子兵法/198
4. 学习西方 近代经验/203
二、第二阶段中西医结合新医学/209
1. 创中国新医学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历史
使命/209
2. 中西医结合是创中国新医学第二阶段的重要
内涵/212
3. 中西医结合要重视中医理论精髓,防止废医
存药/215
4. 中西医结合不同于中西医并用/220
5. 要梳理用最新科学技术研究中医的思路和方法/222
6. 要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和评价标准/228
7. 目前实现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西医学习
中医/233
8. 大科学时代医学的展望/234
237
附 录 李其松教授简介
一、一般情况/239
二、医疗工作/240
三、教学科研/240
四、国际学术活动与交流/241
五、参与编写的医学专著/242
|
內容試閱:
|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医学的发展,除必需的硬件(诊疗利器)外,软件(医学思维)也不能或缺。2007年笔者出版了《医学软件医教研与学科建设随想》,但那不是一本系统严谨的著作。笔者从事临床与研究六十余年,深感发展中国新医学,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它关系到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健康,也涉及中华民族能否在医学上对世界做出贡献。在主要从事的癌症领域,笔者在耄耋之年相继出版了《消灭与改造并举院士抗癌新视点》(2011年第一版,2015年第二版),《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2014年)和《控癌战,而非抗癌战论持久战与癌症防控方略》(2018年)的高级科普读物。这些都是对付癌症的软件(思维),正如下象棋,双方都有车马炮,兵力(硬件)相当,而胜败则取决于棋手的智慧(软件)。毛泽东思想(软件)在中国站起来中起了关键作用;邓小平理论(软件)在中国富起来中同样起关键作用。我方处于相对弱势的情况下,软件常常是取胜之道。《孙子兵法》(软件)之所以蜚声中外,就是因其当年能助只有3万兵力的吴国战胜有20万兵力的楚国。那么医学的发展,是否也同样需要软件的支撑呢?
从历史来看,东西方的医学都是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西方医学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已逐步从宏观走向微观,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促进了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然而,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关注了微观,自然就难以兼顾宏观。西方医学也逐步聚焦到病的局部,而难以兼顾病人的整体,在治病过程中,常常将病人看作一部机器来修理,而难免忽视了人是有情感有思维的、社会的人,人体还有巨大的潜力,包括精神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东方医学(笔者只能谈论中国传统医学),同样在实践中发展起来,并且几千年来继续在实践中深入。它在宏观方面的观察,远胜于西方医学。最近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单就是我国宏观观察胜于西方的一例。中医学通过实践的积累,逐步上升为理论,《黄帝内经》就是我国中医学理论的概括。这些理论始终没有离开宏观、没有离开整体,没有离开实践。然而,东方医学在微观方面则远不如西方医学。东西方医学就好比,一个从后面看人,说人有头发和耳朵;另一个从前面看人,说人有眼睛、鼻子和嘴巴。它们都没有错,只是都不全面,如果合起来就能更全面地反映客观,这就是笔者之所以要写这本册子的初衷。
笔者只是一名普通的肿瘤外科医生,照理没有资格写这样题目的书。然而,因为有下面一些背景,所以斗胆落笔,以求抛砖引玉。① 20世纪60年代,笔者曾写过30万字的《发展中的现代医学》(惜因文革,放在出版社15年,需要更新而未能出版),对医学的古今中外有粗略了解;有幸担任过上海医科大学(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校长(19881994),对医学发展也有过思考;主编过三版《现代肿瘤学》(1993、2000、2011);在国际抗癌联盟(UICC)担任过8年理事,对医学的一个重点癌症也有所了解。② 笔者老伴李其松教授是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大学同窗,1954年本科毕业后于1956年曾在原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学习工作,1959年曾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跟师上海当年的名中医(黄文东、裘沛然、张耀卿、张伯臾等),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医生,后又参与针灸麻醉机制研究;半个多世纪目睹了她所治好的一些疑难杂症。③ 笔者在20世纪5060年代,曾接触中医和针灸,看过一些中医的古籍,如《黄帝内经》等;在进入癌症临床后,总结过中西医结合的攻与补对癌症病人生存率的影响;21世纪初又对老伴的一个含5味中药的小复方松友饮做了较多实验性研究。④ 2007年老伴与笔者曾计划写一本《中西医结合创有我国特色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惜因老伴先后患乳腺癌、心房颤动、脑梗、腰椎骨折、肺炎等,而未能实施。这本册子就是为完成这项计划而写,老伴已无法参与,但书中事例均为老伴和笔者亲历亲为的。
鉴于笔者没有系统学习过中医,曾考虑将书名改为《汇东西方精华,创中国特色医学》,也许有助于扩展东西方思维,例如西方处事常常是以硬碰硬,而东方则常以柔克刚。为什么现在采用西学中,创中国新医学西医院士的中西医结合观呢?顾名思义,西学中可理解为西医学习中医。但这个中字是一语双关的,创中国新医学,既要学习中华文明精髓(有古代和近代的);也要学习中医药,因为中医药正是中华文明精髓在我国医学上的体现。后面所加的副题,是强调这只是一家之言,供参而已。
我国有几千年中华文明,再加上学习西方,洋为中用,必能创建中国新医学并贡献于世界,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历史使命。完成这项历史使命,需要几代人的奋斗,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医生(西医),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医学,也不能无视祖先留下的宝库。要达此目的,除现在中医药大学已经有西医课程外,需要有造诣的中医进一步凝炼中医理论的精髓。笔者以为,中医的理论精髓,正是中华文明精髓在医学上的反映,是我国古代高深哲学在医学上的体现。但要创建中国新医学,更需要有造诣的西医师学习和研究中医,西医学习中医是关键所在。只有更全面地了解西医和中医,才会给我们在发展新医学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新思路。
关于中国新医学(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毛泽东在1954年就已提出: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258页]著名学者钱学森也曾说:将来的医学一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学。[1990年12月11日致徐振林,《钱学森书信选(上卷)》,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年6月,0553页]笔者只是不自量力地参与呼吁而已。
中西医结合并不同于中西医并用,前者是根据中西医各自的长短,结合病人情况,从整体考虑选用合适的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以达到最佳的互补。中西医并用则是各自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给病人选用疗法,例如对付癌症,西医已用化疗攻癌,再请中医会诊,中医也重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攻法,结果不是互补,而是重复,好比用了加倍的化疗剂量,病人无法耐受。为此,中西医并用,搞不好会互相重复,互相抵消,而不是互补,结
果可能更坏。
这本册子所谈论的中国新医学,主要是谈论医学理念方面的问题,不打算也不可能覆盖医学的全部。笔者是西医,热爱自己的职业,但这本册子涉及不少西医所存在的问题,这并不是否定西医,而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只有看到自己所从事领域的问题,才可能找到补救的办法,才可能进一步提高,其目的是补台,不是拆台。
如果一口气看完这本册子,会感到有不少重复。实际上这是笔者刻意所为,目的是强调笔者对某一观点的管见。
笔者深知,发展中国新医学,是一个既引起重视,又肯定存在不少争议的领域。站在不同的立场,可能出现不同的看法。笔者站在西医的立场,但限于在中医理论和哲学方面水平的限制,偏颇在所难免,只是希望抛砖引玉,引起思考,尚祈指正。
2018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