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女人的中国医疗史:汉唐之间的健康照顾与性别
》
售價:HK$
103.8
《
资治通鉴熊逸版:第四辑
》
售價:HK$
470.8
《
中国近现代名家精品——项维仁:工笔侍女作品精选
》
售價:HK$
66.1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內容簡介: |
2018年是戊戌年,也是戊戌变法120周年,2019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年,这两次运动是近代中国*主要的两次启蒙运动。本书是对近代启蒙运动的一个完整梳理。本书邀请近代史学者邓文初编选了著名学者如茅海建、杨天石等关于启蒙运动的著名阐述近40篇文章,从源头讲述了中国近代启蒙的整个完整过程,突破近代以来康梁对于戊戌运动的垄断性话语权。使读者从一本书即可清楚准确的了解戊戌和五四全貌。本书虽是文章合集,但有自己独特的编排体例,即有对史事的考辨历史的复原,又有思想的阐释,更有人物的评传,并且所选文章均可读性很强,适合一般读者以一书而知历史全貌。
|
關於作者: |
邓文初,1968年生,湖南宝庆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思想史专业;2005年浙江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毕业,获史学博士学位。曾在媒体做过编辑、记者与策划。
|
目錄:
|
导读戊戌的遗产001
邓文初
深水区首航
孔祥吉:戊戌维新溯源从翁同龢之辞呈与光绪帝之朱谕谈起018
孔祥吉:被忽略了的维新蓝图袁世凯上翁同龢说帖述评027
杨天石: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040
杨天石: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057
马忠文:高燮曾疏荐康有为原因探析兼论戊戌维新前后康、梁的政治贿赂策略与活动065
蔡乐苏:阴影下的困局与悲剧079
张鸣:改革的权力悖论088
孔祥吉:康有仪出卖康有为康有仪《致节公先生函》疏证099
茅海建:历史的细节117
茅海建: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自序121
维新诸面相
虞和平:论戊戌维新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128
张灏:一个划时代的运动再认戊戌维新的历史意义147
陈旭麓:戊戌与启蒙162
陈旭麓:变与不变的哲学177
汪荣祖:论戊戌变法失败的思想因素192
唐振常:陈寅恪先生论梁启超及戊戌变法之二源214
唐振常:百年沧桑说戊戌219
萧功秦:戊戌变法与中国早期政治激进主义的文化根源224
陈平原: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254
高瑞泉:维新派的以心力挽劫运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简论275
王尔敏:清季学会与民族主义288
张玉法:戊戌时期的学会(1895 1898)300
熊月之:三个青年学生的答卷许象枢、杨史彬、陈翼为的议院论314
亦新亦旧的一代
杨天石:毕永年生平事迹钩沉328
孔祥吉:谭嗣同挚友师中吉341
熊月之:宋恕:梨洲以后一天民354
熊月之:陈虬的民权思想及其建立近代桃花源的尝试363
郑海麟:湖南新政与黄遵宪372
罗志田:旧中有新:戊戌前后王先谦与叶德辉对国情的认知391
孔祥吉:晚清知识分子的悲剧从陈鼎和他的《校邠庐抗议别论》谈起405
冯天瑜:张之洞与戊戌维新424
李吉奎:张荫桓与戊戌变法442
王德昭:谭嗣同与晚清政治运动454
|
內容試閱:
|
戊戌的遗产
邓文初
一
120年过去了,戊戌变法似乎仍旧是历史学界的热点,焦点问题争论不断,大部着作出版不断,新档案的发现、新史料的运用、新视角的开拓也在不断更新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这一现象多少有些特别,其中的韵味值得认真品玩。
在重建戊戌史实问题上,茅海建先生无疑是其中卓有成效者,在谈及自己研究体悟时,他曾说,读戊戌档案,总惊心动魄。确实,不仅读档案如此,即算是回过头来翻看这一百余年有关戊戌变法的野史载记、史学论着、甚至小说家言、影视戏曲等等,也多少会有一种步步惊心的震撼感一个百年来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何以会产生如此的阅读张力?
其实,就史实而言,那个短短的百日维新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期间就算是波谲云诡,也早已尘埃落定,引不起太多的惊呼。史学界的震惊,主要不在史实层面(尽管还有迷惑无解、还有争论持续),而是,何以一百年来,我们会深陷在康梁的话语体系中而不能自拔?不是沿着他们的言说继续推进,就是试图从其话语中解套、突围,然而却仍旧是围绕着他们的叙事模式打转。史学界的往来驳覆、推陈出新,看似时有突破,其实质却大都被康梁所设定的议题牢笼、难以真正跳出其樊笼而其魔力究竟何在,却似乎是谁也说明不了可以说,近代中国史中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其中心议题仿佛早已被康梁话语锁定,此后的历史叙述,或多或少是以康梁话语为中心的一场迷宫游戏。
试看其中的焦点争论及其核心话题:
公车上书?对,康梁领导的?康梁的虚构?有两个公车上书?变法蓝图?康有为连续递送的上光绪皇帝书?那些上书根本就是康有为事后的伪造?袁世凯、翁同龢早于康有为就提交过说贴?是谁推荐了康有为?翁同龢?张荫桓?康有为的上书与建议如何抵达上层?京官们的赏识?康梁集团的贿赂?存在一个帝党与后党的权力结构么?帝后两党乃是康梁的离间之计?天津阅兵,是慈禧要废除光绪的阴谋?还是纯粹一场康有为政变的伪动作?围园弑后?袁世凯告密?梁启超的说法与袁世凯的自辩谁是真的?衣带诏?伊藤博文出任清廷顾问?慈禧亲政决策的时间?中日结盟还是中俄联手?杨锐是谁的密探?张之洞要进中枢?加入其出掌军机结果又将何如?两湖的变革路径?变法的两源与三派?假如没有康有为搅局,变法会顺利实施么?李鸿章是这一切中的幕后操控者,变法与政变都不过是其重掌权力的阴谋?
历史学界的关注点与文人创作、野史笔记似乎并无太大的差别,事件进程中的戏剧性的细节、人物性格中的某些阴暗面、权力争夺中的纵横捭阖,各种利益、势力集团之间的交锋与冲突等等。
从细节看,这些扑朔迷离的问题尽管尚有争论,但大体上都已梳理一过,每个细节的澄清,都可以看做史学研究的一个小小的收获,所有这些细节的耙梳完成,为我们认知戊戌变法真相提供了坚实的史实基础。为此,一些历史学家皓首穷经、耗费毕生精力,只为突破这百年来的迷雾,澄清那些被搅浑了的事实。
这也是那些真正的历史学家永远值得我们的尊敬之处。
然而,戊戌变法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还是茅海建先生的一番话,值得读史者深思。他穷十数年之力,完成了《戊戌变法史事考》、《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鉴注》和《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四部巨头着作(总计近二百万字,其中仅《我史鉴注》就达八十三万五千字),其结果却是在完成张之洞档案研究后,写下了如下自序:本书只提供了戊戌变法另面,读者若要建立起戊戌变法史的完整认知,当然还要去看其正面。这算是一个史家的谦虚吧。但也抛下了一个真正要害的问题,这个历史的正面究竟何在?如果有所谓的正面,它又是什么?难道还是必须回到康梁的话语体系中去?尽管,史学界对康梁的叙事细节已经做出了甚至是颠覆性的辨识,但正面历史的提供者竟然还是康梁正统么!
如果这样的理解不误,则只能说,茅海建先生的这番话,大约已经不仅是谦辞,而是一个史家的无穷困惑了。
当史家集中精力于史实辩伪、并最终攻城略地突破正统历史话语包围时,史学界却发现自己竟然丧失了历史叙事的能力!120年前的那场变法,究竟是一个怎样过程?当我们不再采信康梁的历史叙述时,历史学家们又能否拿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告知我们的读者,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否,史学家们的责任仅仅在于揭示那些琐碎的细节,然后再告诉读者:你们自己去拼凑一部完成的历史?
或者,读者们所需要的历史叙事,该属于文学家们的任务?
事实上,我们确实将历史叙事的责任推给了那些虚构叙事的专家们,那些号称历史小说家的创作者。普通读者心中的历史,也大部分来自这些历史小说家们的创作。
然而,文学家们真的能完成这一历史责任么?
今年刚刚离世的台湾作家李敖曾创作过一部以戊戌变法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法源寺》,据说,这部作品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然而,站在今天的知识场景再去重读这部小说,则除了摇头长叹外还能如何?这位毕生以批判为事业的狂妄书生,最终却陷在他笔下历史人物编织的神话中。他创作的戊戌世界,不过是康梁故事的演绎版,比之历史上的戊戌年,其叙事之简单苍白,大约只能算作一副时代漫画而已。
如果起李敖于地下,重写法源寺,他又能拿出一部什么新作呢?
文学家们虽然以想象为运思之筹,但其想象之源,却来自史学的研究成果;历史学家们虽然号称以求真为职志,但其实也无往而不在牢笼之中双重的话语牢笼他既受到历史人物所书写的历史话语的限制,又受到自己时代历史叙事模式的影响甚至制约,要突破前者,看似容易,其实实难;而要从后者跳出,则简直是揪着自己的头发逃离地球之举史学毕竟是自己时代的产物,史家更是自己时代的俘虏。没有一个集体的自我反思与批判精神与氛围,个体根本就不可能逃离其时代的限制话语的与思想的牢笼。
民国思想家张东荪曾说,哲学的任务在解蔽,这句话挪移至历史学,同样正确。历史学家的任务,与其说在求真,其实,绝大部分,还是在解蔽,这是史学赖以存身的其先决条件。没有此前提的建立,就不会有真正的历史学的出现。
戊戌变法的百余年的历史研究,其实仍旧处在解蔽阶段,真的历史叙述的建立,有待来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