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84年毕业留校出任大学教职以来,我曾先后给大专转本科的成人班、全日制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担任过现代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曾先后使用过我国老一辈学者编著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萨克斯等人《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程。我也曾尝试过在博士生课程中使用杨小凯的《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对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分析和对中国经济接地气的讨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攻读博士期间以及之后的研究主要在金融和国际金融领域,也曾因担任相关课程而编著过《国际货币经济学》、《商业银行管理》等教材,但是我内心仍十分偏爱《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并且更多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现代经济学体系已十分成熟,近来年国内大学也普遍使用美国大牌教授的教科书,甚至直接使用英文教材,我担任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却从未计划过要编写一本宏观经济学类的教科书。直到给MBA学生上了多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课后,我才下决心为MBA学生、为大学本科通识课程学生和需要系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业界人士编写一本《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参考书。
我的体会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非常重要,对经济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对提升我们的经济素养、逻辑思辩能力以及分析与解决日常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只是经济学家在追求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属性时引入了更多数学模型和技术分析工具,使得经济学变得更为高深,更难以为非专业人士系统理解和把握了。因此,我期望本书能给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提供一种简明扼要的叙述,帮助读者系统把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目前,我看到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大学教授们的学术论文和投行研究团体的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前者或侧重理论模型的构造与数字模拟分析,或在给定的理论假设下拿一大把数据做实证分析,这此研究成果可以局部论证某些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用可计算的动态一股均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宏观经济变量冲击的可能影响,但是由于其前提假设的众多规定性,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也只能是一知半解的、碎片化的或雾里看花的。相比较,投行研究团队的宏观分析报告更为关注宏观经济指标短期发生了哪些变化,美联储现在或未来几个月内会加息几次,人民银行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的扩大意在何为,影响如何。他们也会细致解读政府及其管理部门的各类新出台的监管新规或产业政策等等。投行卖方市场报告的短期化和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行业存在过度竞争,工作强度之大也是研究员们的身体素质难以长期承受的。那么如何才能系统把握中国经济问题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其背后的体制根源,了解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微观基础和制度环境,洞察中国经济金融转型的要义和瓶颈?这是本书努力的方向,也期望能在这些方面有所改善,做得更好一些。
另外,本书的重要特点还在于结构安排上遵循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并做出了中国特色的修改和扩充,体现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的系统性。本书结构按照宏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国民收入恒等式Y=C I G X-M展开。在对宏观经济指标做出界定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按消费、投资、进出口贸易、政府职能及其宏观调控、增长理论及中国增长方式转换的章节展开。同时,结合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在投资分析之后的第四和第五章系统探讨了金融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作用,探讨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近70年的金融抑制政策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及其未能及得退出造成的扭曲和影响;并在第六和第七章讨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中国的对外投资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和路径。并以此为基础在第九章讨论了中国出口导向经济的双重战略风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问题。
本书也对我30余年关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做了系统的总结。本书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主要有:从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更好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出发提出财富幻觉概念;给出了我国金融抑制政策四阶段和低效率高风险扭曲阶段的系统风险;提出中国金融增量改革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思路和存量改革的银行去产能思路;总结了我们关于有效汇率目标区管理制度方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与路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分析了把手段当目标造成的认识误区与行为失当;系统阐述了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的双重战略风险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紧迫性。
本书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具有较充分的统计数据支持。包括中国经济在G20国家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宏观经济指标的近期变化态势等,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们期望在可能的情况下每两年做一次数据的更新和内容修订,以提高其在把握中国宏观经济态势与问题方面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