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没有一种人生是完美的: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智慧(读完季羡林,我再也不内耗了)
》
售價:HK$
56.9
《
日耳曼通识译丛:复原力:心理抗逆力
》
售價:HK$
34.3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編輯推薦: |
本书荣获国际研究协会(ISA)查德威克阿尔杰奖(Chadwick Alger Award)、政策科学协会(Policy Sciences Society)迈尔斯麦克杜格尔奖(Myres McDougal Prize),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组织研究的经典著作,有助于学者和普通读者对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理解。
|
內容簡介: |
国家为什么结盟,以及国家如何选择自己的盟友,这是国际政治理论经常探讨的重要问题。本书作者斯蒂芬沃尔特认为,国家之所以结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而不仅仅是制衡权力。威胁主要源于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侵略意图四个方面。据此,他提出了国家结盟原因的五个假设。最终,沃尔特得出结论,国家结盟的目的是制衡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国家,而不一定是实力*强大的国家。在应对威胁时,国家更有可能进行制衡,而追随强者的行为只是那些孤立无援的弱小国家迫不得已的选择。意识形态、经济援助和跨国渗透在联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有限。
|
關於作者: |
斯蒂芬沃尔特,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士学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其主要著作有《革命与战争》《驯服美国权力》《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等。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国际组织》《国际安全》等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周丕启,1968年12月生,现为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俄罗斯总参军事学院。著有《合法性与大战略》《大战略分析》等书。
|
目錄:
|
新版序言I
序言III
第一章导论:关于联盟建立问题的探讨1
有关争论2
主要论点4
关于联盟问题的文献分析5
研究方法和程序8
第二章对联盟建立问题的解释17
作为对威胁反应的联盟:制衡或追随强者17
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28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33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38
结论40
第三章从《巴格达条约》到六天战争51
主题51
背景与有关国家52
《巴格达条约》与纳赛尔埃及的兴起56
超级大国的竞争与西奈战争59
艾森豪威尔主义与地区重新结盟62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第二次追求霸主地位?65
纳赛尔的新方式71
两极冲突下超级大国的政策78
六天战争84
结论86
第四章从六天战争到《戴维营协议》110
主题110
超级大国的义务与消耗战111
阿拉伯世界的合作与冲突115
十月战争的外交117
渐进外交与地区的重新结盟124
《戴维营协议》及其后131
结论139
第五章制衡与追随强者156
制衡行为与联盟的建立157
追随强者与联盟的建立174
结论179
第六章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188
中东地区意识形态与联盟的建立189
意识形态与超级大国在中东的联盟192
意识形态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团结和分裂204
结论212
第七章联盟的工具:援助和渗透226
对外援助与联盟的建立226
跨国渗透与联盟的建立242
结论255
第八章结论:联盟的建立与世界均势270
对联盟建立的分析评估271
联盟与世界均势279
保持遏制:联盟与美国的大战略284
结语286
附录119551979年中东地区的联盟293
附录2世界均势295
|
內容試閱:
|
当我1986年完成本书时,并没有完全预料到今天席卷苏联和东欧的剧变。虽然我认识到苏联政策的变化有可能明显削弱北约内部的和谐一致,但并没有对这种可能性作出任何探讨。现在,本书平装本的出版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国家结成联盟主要是为了制衡威胁。威胁依次是综合实力、地缘的毗邻性、进攻实力和被认知的意图等作用的结果。整个冷战时期,与美国相比,苏联对欧亚大国构成的威胁更为严重。按照威胁制衡理论的推断,这些国家会通过与美国结成联盟,以创造一个极为稳定的、比苏联联盟体系更为强大的全球联盟来制衡苏联。
过去三年所发生的事实基本证实了威胁制衡理论的正确性。苏联内部的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允许东欧政权独立的决定已明显地削弱了其他国家对苏联进行制衡的倾向。例如北约国家开始大幅度削减防务开支;美国正计划从欧洲撤出其很大部分的武装力量;欧洲一体化进程也已放慢;更为不祥的兆头是,由于苏联威胁不再是美国与日本进行合作的有力动因,出现了将两国看成是互为对手的判断。特别是,尽管苏联的军事力量依然存在,上述变化还是发生了。而且,相信苏联军队不构成威胁以及认为苏联力量将从中欧退出是上述事态发展的核心。显然,威胁而不仅仅实力是问题的关键。
那么,威胁制衡理论如何解释冷战后的国际政治呢?确切地说,冷战的结束表明威胁的扩散。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我们会看到一个与东欧新独立国家接壤的统一的德国,也将看到一个受到削弱和内部分裂的苏联,以及一个更加强大和咄咄逼人的日本。将更不清楚哪一个国家构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因此,国际结盟international alignment所针对的目标更加模糊不定,也难以持久。由于能力的分布较为接近,地缘因素也难以说明问题,所以,对意图的判断将日益重要。如果苏联的意图更具威胁性,东欧国家就有可能倾向西方;而如果统一后的德国构成了更严重的威胁,这些国家就有可能转向莫斯科。同理,日本、中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更多地受到每一个国家对其他方意图评估的影响,而不是实力或地缘因素。
至于北约,那种认为大西洋共同体将继续维持的乐观说法应受到质疑。没有清晰和现实的威胁,欧洲的政治家和美国的纳税人不可能支持美国在欧洲的大规模军事存在。虽然北约复杂的制度将减缓北约衰落的步伐,但只有苏联威胁的重新出现,才有可能使北约现在的形式得到维持。除却美国的保护以及苏联威胁的影响外,欧洲国家有可能发现合作难以维持,除非来自美国和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压力压倒类似的安全问题。
对于美国来说,这种倾向意味着什么呢?一方面,美国现在外部的态势比本书初版时更加有利当然,其内部问题则是另外一回事。美国大战略的传统目标是防止任何一个大国控制欧亚大陆多种工业资源,苏联的衰落意味着美国将较容易地实现该目标。但是冷战的结束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美国保护的重要性对于其盟国来说将降低,因此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影响注定将下降。同时,美国既要避免通过军事干涉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民主的新十字军东征,也要避免回归孤立主义。历史表明当美国从世界事务脱身时,就极有可能发生大战;历史也表明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军事干涉将导致暴政和长期的内战,而不是稳定和有效的民主。所以,美国领导人反而要比美苏对抗高峰时显示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智慧和更大的克制,因为所面临的问题更加不确定,处理这些问题的资源更加稀缺。
总之,威胁制衡理论说明,苏联威胁的降低正在使美国拥有一个成本和风险较少而更加安全的世界,这是一个政策选择更加困难和美国影响将减少的世界,也将是一个通过意图判断有力地影响其他国家对美国行动作出反应的世界。尽管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依然拥有巨大优势,但它必须在由于明显的漠不关心而导致的侵略与由于失误或考虑不周的好战而引发的反抗之间实现一定的平衡。
斯蒂芬沃尔特芝加哥伊利诺伊
1990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