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編輯推薦: |
U分布、1T定律、运气指标作者的人工智能研究走在世界前沿,创新性地将物理学等领域定量数据研究的方法应用于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研究中,经过大量数据分析为我们揭示了提升企业业绩、解答人生根本问题的新算法,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科学规律如何帮助我们优化时间的利用方式?
利用人类行为数据就可以测量并提高幸福感吗?
怎样掌控运气,将其转变为自我实力?
想要提升企业业绩,科学可以做些什么?
人生新算法将为你揭示全新的科学法则
◇时间算法:像读汽车仪表盘的汽油剩余量一样明确你的身体活动预算。
◇幸福算法:积极行动,与他人产生共鸣是决定幸福的关键。
◇运气算法:易于从周围人的能力中受益,能够经常获得有用信息的人运气更好。
◇财富算法:运用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
內容簡介: |
与物理现象受到定律制约一样,人类的自由、幸福与好运也在被某些规律秘密掌控着。本书将首次从数据科学的角度解读人生算法,颠覆我们对时间、幸福、运气的认知。
作者从有关人类行为的大量数据中发现了新的规律,由此我们得以重新认识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并对此做出积极改变:将人类每日的活动预算定量化,科学管理时间;推动积极的行动,让员工感到更幸福;提高职场上的对话质量,为企业经营带来革命性变化
作者还指出,在大数据分析系统、运转判断型人工智能科技的指引下,人类有望实现理想的工作形式,解决所有社会问题,走向新财富社会。
|
關於作者: |
日立制作所fellow(会士)。
1984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物理学硕士。后就职于日立制作所。1993年,他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室温下的单电子存储器。2004年起,他率先对可穿戴技术和大数据收集与应用进行研究。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500次。申请专利350项。《哈佛商业评论》介绍了由他开发,叫作Business Microscope(商业显微镜)的可穿戴设备,因而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他利用超过100万天的数据研究提高企业业绩的方法,在心理学、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广泛专业领域进行深度研究,由此为人所知。
博士(工科)。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协会(IEEE)会士(Fellow)。日立返仁会总务理事。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合作教授。文部科学省信息科学技术委员。2007年获Erice Prize(埃里塞奖),2012年获Social Informatics 国际学会最佳论文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
目錄:
|
前言001
第1 章时间能否自由使用001
1.1人类行为有规律性吗
1.2能否根据主观意志自由利用时间
1.3支配万物的能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人类
1.4通过LifeTapestry可以俯瞰人生
1.5从胳膊的活动次数中发现惊人规律
1.6递降分布统治社会之谜
1.7反复移动就会出现U 分布
1.8我们在各个时间点之间调配胳膊运动
1.9即使不知道微观状况也能预测宏观状况
1.10时间的利用方法受到规律限制
1.11经常动的人=有工作能力的人吗
1.12把握各频带的活动预算,充分利用所有频带
1.13没有干劲是因为活动预算用光了吗
1.14熵是什么?是表示杂乱的量吗?
1.15自由的牢狱正因为自由人类才遵守规律
1.16人类活动的极限可以用热力学公式表示
1.17人的自由与限制
第2 章测量幸福061
2.1能否用科技控制人类的幸福
2.2幸福的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2.3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有利于提高公司收益
2.4传感器可以测出幸福感
2.5解读行动中隐藏的符号
2.6休息时活跃的对话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2.7身体运动会传染,幸福也会
2.8身体运动活跃的职场的优点
2.9打造活力职场是一项重要经营项目
2.10我们也要考虑IT 会降低生产力
2.11通过幸福科技创造幸福指标
第3 章求人类行为的方程式111
3.1人类行为中存在方程式吗
3.2方程式究竟是什么
3.3与人的再次见面遵循普遍定律
3.4以见面概率为基准思考,则时间的流逝各不相同
3.51T 定律也适用于回邮件等其他行为
3.6行动持续越久越停不下来
3.71T 定律与U 分布相同
3.8记述人类行为的方程式
3.9将主观概念转化为客观数值
3.10测量最优体验= 心流
第4 章认真面对运气151
4.1偶然是不可控的吗
4.2运气源于与人的相遇
4.3将运气和相遇转化成理论和模型
4.4到达度真的是衡量运气好坏的指标吗
4.5运气好的人在组织中处于什么位置
4.6领导的指挥能力与现场的自律并不矛盾
4.7通过数值化,从语言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4.8通过控制到达度,成功实现组织整合,防止开发延迟
4.9要想抓住运气,对话质量也很重要
4.10对话即为身体活动的投接球练习
4.11有关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的研究
4.12根据身体运动的测定值,可以明确定义对话的质量指标
4.13从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到运气即实力
第5 章撼动经济的新无形之手205
5.1社会能否科学化
5.2从科学角度来看,不知买为何物
5.3如何从科学角度解读经济活动
5.4购买行为的全貌测量系统
5.5计算机VS 人类,通过提高销售一决胜负
5.6学习型机器大显神威的时代
5.7人类的假说验证分析不能用于大数据
5.8学习型机器会提高人类从过去学习的能力
5.93 种人工智能
5.10通过大数据获取利益的3 项原则
5.11学习型机器可用于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5.12人类和工作将与机器共同进化
5.13人类应做之事与不必做之事
5.14新的无形之手将为世界带来新的财富
第6 章社会和人生的科学将带来什么261
6.1在濑户内海的直岛描绘未来
6.2以社会为对象的科学迅速发展
6.3将服务与科学融为一体的数据呈指数增长
6.4重大挑战直岛宣言
6.5直岛宣言
6.6总结人类旺盛的生命力
后记279
参考文献287
出版后记291
|
內容試閱:
|
2006 年 3 月 16 日是一个分水岭 , 从那天起,笔者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我的研究团队正在研究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该技术用于测量并记录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其中一项研究是可穿戴式腕式传感器,它可以持续测量左手的运动。首部样机于 2006 年初开始试用。
该传感器最大的特点是能够 24 小时持续记录人类的行动。然而,没有人愿意作为实验的小白鼠,无死角地记录自己的生活。于是,身为研究组长的我自告奋勇地充当起
了小白鼠。
从那天起,一天 24 小时,一年 365 天,过去整整 8 年里,我的左手腕上一直佩戴着记录左手运动的传感器。它 1 秒钟可以测量 20 次,经过日积月累,电脑中存储了详细的加速度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做出各种解析,比如在过去 8 年里,在睡觉的什么时候翻身了,什么时候集中精力工作了,等等。
短期数据仅仅代表了左手的运动,其意义微乎其微。但是,正如本书所要介绍的,我们花费了 1 周,1 个月,1年、2 年,经过测量得出很多人的数据,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我们逐渐明白了这项技术的意义何其重大。
继腕式传感器之后,笔者的研究团队走在世界前沿,不断开发用于测量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新传感器技术及其解析技术。在还没有大数据一词的年代,我们就已利用可穿戴式传感器测量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并分析了大量的数据,据此发现了有关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种种秘密,引领了世界的发展。本书对此项研究做出了全面的总结。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大到宇宙小到生物,人类针对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构建了以物理学为代表的定量而精密的科学体系,这成为推动 20 世纪社会与产业发展的巨大原动力。
然而,我们再看一下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就会发现,虽然社会科学等知识体系在不断发展,但是与物理学等定量而精密的硬科学相比,却依旧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
利用上述传感器技术能够获取大量的数据,通过活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确立针对社会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定量硬科学体系,进而实现科学预测与调控。
并且,这不单单是科学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在本书中,笔者通过呼叫中心、店铺等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基于测量数据来调控人类与社会,将为企业的业绩带来重大影响。
再者,与人类和社会相关的大量测量数据,可能会为我们揭晓人生中一些根本问题的答案,比如如何提高幸福感怎样拥有好运等。
也许大家会认为它们是哲学和宗教问题,但本书将告诉大家,这类问题也可以从科学角度来解答。
如上所述,本书以从未在科学角度解读过的事物为对象,彻底地实践了科学的方法论。物理学的概念和工具一直用于研究自然法则,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们还能在了解企业利益和人类共鸣方面发挥威力。这是迄今为止的书籍中从未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阐述正是本书的特色。
各大科学领域并非自古就存在。近百年来,人们扩大了科学的疆界,不断开辟新的领域。近十年间,在《自然》和《科学》等一流科学杂志上,也开始出现利用定量数据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论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笔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正在推进的科学地平线。
同时,探讨如何以科学为依据来管理组织,也是本书的目的之一。其中还涉及一些管理方面的内容,希望能为每天与业务和组织管理做斗争的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这两者能否共荣共存,全凭读者判断,但是如果本书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并为振兴日本经济带来些许启示的话,笔者将不胜荣幸。
2014 年 6 月
矢野和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