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个资深斗蟋玩家、研究者,为斗蟋玩家写作的蟋蟀定色分类命名指导手册。
本书作者白峰,师从山东蟋蟀研究名家柏良,并得到王世襄先生的直接教导,玩虫经验丰富,对斗蟋的文化史也有深入的研究。斗蟋可分为哪几种色类,每种色类的习性如何,辨识要点为何,生相何类的善斗?蟋蟀值年将军问题,又将作何解读?读完此书,你将了然于胸。
这是一部集古代蟋蟀谱之优长的著作,一本匡正斗蟋定色分类命名法则之书。
《定色分类蟋蟀谱》是继《斗蟋小史》之后,白峰在斗蟋文化领域的又一力作。作者精研留传下来的历代古谱,分析其正误得失,以严谨的理论分析、典型的案列支撑,匡正了斗蟋定色命名的分类法则。
如果你是斗蟋玩家,那么此书将成为你挑选斗蟋的向导!
如果你对蟋蟀文化感兴趣,也可以由此管窥中国独特而悠久的秋虫文化!
|
內容簡介: |
《定色分类蟋蟀谱》是一部以古代蟋蟀谱为基础,以蟋蟀斗丝的颜色为划分依据,对蟋蟀进行定色命名的著作。
斗蟋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娱乐形式,约起于宋,流传至今。为了鉴别哪种生相的蟋蟀善斗,玩家们从养虫、斗虫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对斗蟋进行分类命名,蟋蟀谱也应运而生。现已知较早的古谱为明嘉靖本《重刊订正秋虫谱》,是在宋代《秋虫谱》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明万历本《鼎新图像虫经》、明周履靖续增《促织经》、清康熙金文锦删定《促织经》、清朱从延辑《蚟孙鉴》、清秦子惠《功虫录》、近代恩溥臣《斗蟋随笔》、民国李大翀《蟋蟀谱》,以及近现代柏良、李嘉春、火光汉、肖舟等所著蟋蟀谱。但是由于古代出版业不发达、信息传播能力有限,很多撰写者并没有读到早期古谱,在写作中往往轻易沿袭某一谱系,或直接根据个人经验,形成蟋蟀分类命名混乱的局面。这种情况给玩家交流带来了不便,更不利于蟋蟀文化的系统传承。《定色分类蟋蟀谱》是一部以古代蟋蟀谱为基础,以蟋蟀斗丝的颜色为划分依据,对蟋蟀进行定色命名的著作。
斗蟋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娱乐形式,约起于宋,流传至今。为了鉴别哪种生相的蟋蟀善斗,玩家们从养虫、斗虫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对斗蟋进行分类命名,蟋蟀谱也应运而生。现已知较早的古谱为明嘉靖本《重刊订正秋虫谱》,是在宋代《秋虫谱》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明万历本《鼎新图像虫经》、明周履靖续增《促织经》、清康熙金文锦删定《促织经》、清朱从延辑《蚟孙鉴》、清秦子惠《功虫录》、近代恩溥臣《斗蟋随笔》、民国李大翀《蟋蟀谱》,以及近现代柏良、李嘉春、火光汉、肖舟等所著蟋蟀谱。但是由于古代出版业不发达、信息传播能力有限,很多撰写者并没有读到早期古谱,在写作中往往轻易沿袭某一谱系,或直接根据个人经验,形成蟋蟀分类命名混乱的局面。这种情况给玩家交流带来了不便,更不利于蟋蟀文化的系统传承。
鉴于蟋蟀分类命名上的问题,本书作者白峰综合研究了古代代表性的蟋蟀谱,评价其流传、正误得失;着重分析了蟋蟀谱中容易导致误解的说法,辨析了顶路额线头麻等概念的所指,为蟋蟀的定色命名扫清障碍。由此,他认为蟋蟀的分类仍当以较早的《蟋蟀谱》中的命名为标准,即按照蟋蟀斗丝颜色命名,其余各部位的色彩作为辅助。作者根据斗丝颜色和古谱传统,把蟋蟀分为青虫、黄虫、紫虫、红虫、白虫、黑虫、异色类七大门类,将古谱重新梳理整合。每章先综述该门类的特点,然后列出古谱中符合条件的虫名、歌诀,并加以阐释,分析古谱的正误、得失,讲解该虫的养斗要点、出将情况等。
本书是在研究古谱的基础上,对蟋蟀定色分类命名法则进行的梳理研究,思路清晰、立据客观,匡正了斗蟋分类命名的历史误区,也能够为玩家养斗蟋蟀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具有研究性和工具书的双重价值。
|
關於作者: |
白峰,山东济南人,曾任《山东文学》小说编辑,后主持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现为济南市蟋蟀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杭州市蟋蟀协会顾问,宁津蟋蟀协会名誉会长,宁阳蟋蟀协会顾问等。2009年,与柏良先生合作编著《中华蛩家斗蟋精要》;2013年,编著《蟋蟀古谱评注》;2015年,出版专著《解读蟋蟀》;2017年,出版专著《斗蟋小史》等。
|
目錄:
|
凡 例
总 论
一、青虫门
(一)总论
(二)青虫品类
(三)青虫存目
二、黄虫门
(一)总论
(二)紫黄系综述
(三)黄虫品类
(四)附记
三、紫虫门
(一)总论
(二)重色紫虫品类
(三)淡色紫虫品类
四、红虫门
(一)总论
(二)红虫品类
五、白虫门
(一)总论
(二)白虫品类
(三)附记
六、黑虫门
(一)总论
(二)黑虫品类
(三)附记
七、异色类
(一)总论
(二)异色品类
(三)附记
索 引
延伸阅读
|
內容試閱:
|
序
斗蟋的定色分类命名源于有系统地理性鉴别蟋蟀的愿望,寻找规律,鉴别生相何类的斗虫善斗,生相何类的斗虫不善斗。数百年来养虫、斗虫实践得出的认识,经年积累,由初始的几十种分类命名,到清代时已增至百余种。因初始的蟋蟀谱《秋虫谱》系孤本,后世许多人未能获见,所以后来撰谱者,多以个人的认知续谱分类,未能达成一以贯之的原则,各执己见,造成了定色分类命名这个课题的混乱。谱系的混乱导致了玩家认知的混乱,同一条虫,有时候不同玩家会有不同的认识,虽然也都说不出太多道理,但相互不服,各执己见。这种局面不利于虫友交流,不利于传承传统蟋蟀文化,也不利于认知的深入发展。
由于斗蟋的交配随机性很强,并无同色类相配的情形,所以间色虫多于正色虫,这就给斗蟋的分类命名增添了更多的难题。玩家们能见到的虫谱,撰者不同、时代不同,各司其理、各持其法,后人传承中便有了不同的定色分类法,甚至有些玩了一辈子虫的人,面对一条虫,竟不敢说这是条什么虫,含糊其词,完全没有自信。这和传统社会出版业不发达、信息传播能力有限有关。回忆我最初玩虫的时候,我的老师刘冠三先生在民国时期已属于济南地区有数的大蛩家了,他手中也不过有三种古谱,一种是带图的,今日想来大约是《鼎新图像虫经》;一种是部头很大的一个谱,当为《蚟孙鉴》或是李大翀的《蟋蟀谱》;再一种就是济南当地的虫谱曹家骏的《秋虫志异》。那时候手上有蟋蟀谱的人很少,老先生视若珍宝,轻易不肯示人。我随刘冠三先生玩虫多年,曾手工抄录过《秋虫志异》的部分内容,这已是另眼相看、格外优厚的待遇了。
当今社会出版业昌明,尤其王世襄先生纂辑《蟋蟀谱集成》,功莫大焉,使今人得以一睹古代蟋蟀谱之大略,有些问题也才得以浮出水面,有了得以解决的可能。但真能潜心研究者少,纵观近几十年出版的当代蟋蟀谱,各家的经验都有各家的长处,但在定色分类命名问题上众口一词,都能信服的谱还是没有,仍是各依所传、各执己见。其实最早的虫谱《秋虫谱》已明确地规范了识别的要点,就是以斗蟋脑盖上的斗丝色区分色类。而其后的清谱则有以虫体色分类的论述,且流布很广,成为很多虫家的定见,由始乱至混乱延续数百年,致使玩家莫衷一是。这种局面想寻出正见,也非易事。
白峰君随我玩虫多年,属于有文化、有追求的后辈人物,好读书,读书量大,举凡哲学、史学、文学,乃至天文、地理等,皆有所涉猎,所学博杂而有见地,对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也常有独立的见解而不盲从成见。
这可能和他的成长经历有着某种关系。白峰出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童年时生活在文革后期,在从少年到青年这个思想成形的关键时期,恰好赶上了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大变革时代。那时候,破除个人崇拜、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压抑了多年的社会上引发了思想文化热潮。经历了这样的时代,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不屈从权势,对待问题求真、求实,勇于探索,作风扎实,或许已经融入了他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事方式中。王世襄、肖舟、李金法诸先生也都对白峰称赞有加、另眼相看。
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文化功底和学术背景,白峰和一般爱好玩虫的人有些不大一样。他玩虫时间其实不长,在我身边的诸多晚辈弟子、虫友当中,他提问题是最多的,既能虚心求教,也常常质疑某些看似不可置疑的定论,遇问题喜欢刨根问底,必找出问题背后的根源。从我们认识到现在一二十年间,他的赏虫水平进境飞快,这和他长于思考、深具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就蟋蟀古谱而言,现代年轻人肯认真读谱的怕是不多了,白峰属于少数读透了古谱的人,能于字里行间发现古谱未言的意蕴。有此年轻一代重视传统文化习俗并具有开拓精神,我也甚感欣慰,也希望他们这代人能将我们这辈人没来得及解决的诸多问题澄清。每一代人都应当有每一代人的贡献,完全因循传统,则认识不能进步;完全无视传统,则缺乏前进的根基,此为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白峰也不负众望,近年来先后出版《中华蛩家斗蟋精要》《蟋蟀古谱评注》《解读蟋蟀》,完成《斗蟋小史》的研究,将科学的方法和中国传统的认知体系并用,多学科交叉,对蟋蟀文化、蟋蟀生态、斗蟋历史有了深层的认识,令人耳目一新;引入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填补了多项空白,在蟋蟀文化研究领域独树一帜,达到了承前启后、开辟新宇的境地。
也正是由于先期做了这些工作和铺垫,白峰对历代蟋蟀谱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乃至气候背景,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此部《定色分类蟋蟀谱》可谓超越了以往私人撰谱的旧域,乃是将历代蟋蟀谱的流传情况先客观呈现,然后讨论历代谱之正误、得失,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得出正见,附以实例,再加说明,所论皆有理有据,不乏真知和洞见;用明确的理论,匡正了斗蟋定色分类命名的法则,使斗蟋的分类命名有了理性的识别法则,兼具研究性和工具书的双重价值。本书应当说是蟋蟀谱中具有开创性的写作体例和著述,是对秋兴文化重要的贡献,使当代人在斗蟋的分类命名方面有了可靠的凭据,这是十多代人未能破解的课题。而白峰的这项工作使之终于有了正确的答案。这项工作看似简单,背后却有着艰辛的付出。更为重要的是,如若不是古谱烂熟于胸,并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居高临下去处理古谱材料,是理不出思路来的。乍看来仅一认知的突破,实则是很了不起的成果。此书必会成为广大秋虫爱好者案头必备之书,当为传世之作。
白峰想做的并不止于此,他的目标是深入破解蟋蟀值年将军的课题。那是试图解读自然奥秘的一项工作,但需要先期理顺蟋蟀的分类和性质。此书所作,仍属于打基础的工作,我们也祝愿他早日完成他的新作。
是以为序。
柏良
2017 年3 月9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