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 全新豪华典藏:中国美学生活的传世经典,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一字未删,完整典藏!
◆ 名家作序推荐:《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亲笔作序,隆重推荐:我用了一周时间认真读完,感觉翻译的文字干净流畅。在这里我必须感谢张万新,如果没有他,我可能至今还没有勇气通读全文。
◆ 全本全注全译:传奇作家张万新,据清乾隆五十七年小仓山房刊本译注。每一页都包含着食物的本质和人的美好生活方式,让您的味蕾和品位受到刺激。
◆ 全彩精美插画:新增120幅全彩美食插画,直观带您感受袁枚珍藏四十年的美味佳肴。
|
內容簡介: |
这是展现中国美学生活的传世经典,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更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真正精髓。
《随园食单》完美展现了中国人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每一页,都包含着食物的本质和人的美好生活方式。问世两百余年,至今畅销不衰。
翻开本书,跟随袁枚的脚步,穿过随园的幽暗树林,赶赴一场不散的筵席。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
清代文学大师。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生于杭州,少有才名,年未弱冠,经史通明,二十三岁科举高中。
从政后为官十年,勤政廉洁,却始终不得高升。三十三岁时辞官隐居,于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此后教授学生,交朋结友,放情声色,种竹浇花,八十岁时仍游山玩水。
一生著作如山,名震文坛。《随园食单》为其晚年代表作品,是展现中国美学生活的传世经典。问世至今,流传海内,成为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
八十二岁时去世,葬于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其它作品:《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子不语》等。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
清代文学大师。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生于杭州,少有才名,年未弱冠,经史通明,二十三岁科举高中。
从政后为官十年,勤政廉洁,却始终不得高升。三十三岁时辞官隐居,于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此后教授学生,交朋结友,放情声色,种竹浇花,八十岁时仍游山玩水。
一生著作如山,名震文坛。《随园食单》为其晚年代表作品,是展现中国美学生活的传世经典。问世至今,流传海内,成为畅销226年的文学奇迹之书。
八十二岁时去世,葬于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其它作品:《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子不语》等。
译者简介
张万新
知名诗人,小说家,重庆酉阳人。
与莫言、余华、贾平凹同时入选中国作家实力榜。
2016 年出版小说集《马口鱼的诱惑》,涉笔成趣,一纸风行。
2017 年签约作家榜,倾心译注《随园食单》《聊斋志异》。
|
目錄:
|
导读 001
原序 007
须知单 011
戒单 025
海鲜单 035
江鲜单 041
特牲单 047
杂牲单 067
羽族单 073
水族有鳞单 089
水族无鳞单 097
杂素菜单 109
小菜单 127
点心单 141
饭粥单 163
茶酒单 169
原文 179
附录
手绘图袁枚的朋友圈
|
內容試閱:
|
作家榜推荐序
文陈晓卿(纪录片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二季总导演。)
在中国,大凡做与饮食相关的工作,有一本书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随园食单》。今天,无论是餐厅酒家的商业宣传,还是厨师创作的心得体会,行文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从这本著作里引文,进而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事实上,这是一本写于三百多年前的随笔,然而对当下中国餐饮,依然有着重要影响。
汪曾祺先生有言,浙中清馋,无过张岱。白下老饕,端让随园。《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是杰出的文学家,康乾盛世数一数二的才子,也是清代三百多年间最有成就的美食家。他做过官,以诗文行走江湖,中年后辞官幽居,活得非常自我,有魏晋名士之风。袁枚一生著述甚多,晚年搜集天下名馔,创造性地汇编成这样一本美食随笔,这也是中文历史上第一部全方位记录食材、烹饪和饮食理念的文集。后世的饮食工作者,一直将其奉为中国烹饪的经典之作。
我大概是十多年前,因为写美食专栏,第一次读《随园食单》。说实话,我是带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读的,除了前面的须知单和戒单部分,后面的菜谱更多的是当成工具书去看。我的一些前辈,也尝试过复原《随园食单》中的菜肴,尽管最终完成了宴席,但标本意义远大于美味体验,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毕竟有三百年的时差,今人的口味和食物审美,与当初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二来,中式传统烹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长期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很多菜肴的风味差异,往往最终依赖于操作者的手感。
袁枚号称精于调鼎,但不是厨师出身,《随园食单》也少有详尽的烹饪工艺介绍,也就是说食单的实操性并不强。以现有在册的三百多个条目,我个人分析,袁枚大部分清楚制作流程,还有一小部分是通过厨师制作的成品,也就是从菜肴的完成状态,凭口味经验推断其制作方法,另有个别菜肴,则有道听途说之嫌。
《随园食单》还有其他方面的瑕疵,比如个人口味偏狭,独重江南味道;比如厚古薄今,对明清时期一些流行菜肴点评失之偏颇当然,这都是站在今天角度的评判,对袁枚有失公允,也无损于这部作品的伟大。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今天读这本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呢?
作家榜寄来张万新先生的这本译作,我第一个感受,这是一本轻盈耐读的小书。我和张兄从未谋面,但有很多共同的朋友,这些人众口一词,言称万新兄是一位认真做学问的老实人。我用了一周时间认真读完,感觉翻译的文字干净流畅。在这里我必须感谢张万新,如果没有他,我可能至今还没有勇气通读全文。
张万新对袁枚和他的著作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热爱。在导读里,他认为这是一本中国人的饭前祈祷书,里面的许多食物神秘得如同美。这一点我很同意。我想,对于今天的餐饮从业者和美食爱好者来说,读这本书,可能使我们对全球化浪潮到来之前的中国原产地食材、原生烹饪技法与繁复的古典饮食礼仪有非常确切的认知。尤其是美食工作者,多了解一点传统,就能多一点智慧应对中国的当下。
我一直认为,食物是我们探索世界最好的通道。透过这些描述美食的文字,我们可以更加理解自己身处的土地,不仅可以看到三百年前中国辽阔疆土的物产分布,也可以看到它的历史流变,甚至可以看到那个至今让我们引为自豪的太平盛世我们不仅能通过正史、野史、宫斗剧去了解它,也可以借助更多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随园食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