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
編輯推薦: |
1. 口述者谢辰生先生已96岁高龄,但思路极为清晰,行动依然敏捷,回忆极有条理,所述人与事及相关条文相当准确。他于20世纪40年代即为郑振铎先生的文物秘书,从事文物工作七十多年,是新中国文物史上难得的还健在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能有这样经历的,今天已无第二人。他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识见,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笔重要财富。
2. 撰写者姚远对书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法律条文等都做了严谨的注解、详细的按语,并加了相关附录,有些条文首次面世,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
內容簡介: |
《谢辰生口述: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为我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谢辰生的口述历史。其中,既有对重要历史事件、重大决策过程的回顾,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本书全面记载了谢辰生数十载在我国文物工作关键岗位的亲身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起草文化部建议国务院保护北京城墙和西安城墙的报告;在1967年,不顾安危上书中央,执笔起草中共中央保护文物图书的文件;在改革年代,坚持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抵制以文物养文物思潮;21世纪以来,面对房地产开发浪潮,在古城存废的历史关头,他更是与推土机进行抗争,全力加速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进程。
|
關於作者: |
谢辰生,江苏武进人,1922年出生于北京,我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现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1946年起在上海任郑振铎业务秘书,1949年起在国家文物局工作,历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秘书,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研究室主任、秘书长,国家文物局顾问等,1995年离休。是中共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国务院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6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的主要执笔人,主编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并在该卷前言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物的定义。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姚远,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早稻田大学学术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有记忆与遗产政治、文化公共政策等,著有《城市的自觉》。他参与过北京梁思成故居、南京老城南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推动了《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修改完善。2010年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物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
目錄:
|
目 录
序 金冲及1
第一章 平生只做一件事5
一 到延安去 5
二 在郑振铎身边 15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事业23
一 文物局草创 23
二 后勤论 40
三 两重两利方针 46
四 第一次文物普查 58
五 发掘定陵与城墙存废之争 67
第三章 文物法制的初步建立84
一 大跃进的波折 84
二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97
三 文化部假整风 105
四 文物商业的改革 111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文物事业117
一 上书中央文革小组 117
二 力挽狂澜的中共中央158 号文件 122
三 周恩来重建图博口 134
四 文化组接管风波 147
第五章 从《文物保护法》到101 号文件162
一 力保王冶秋 162
二 制定《文物保护法》 173
三 胡耀邦:我来当起草小组组长 181
四 国务院101 号文件的出台 207
第六章 十六字方针的形成231
一 两次西安会议 231
二 反对四种错误倾向 244
三 抢救三峡文物 256
四 《文物保护法》修订的斗争 277
五 坚持文物立法的正确方向 288
第七章 热血丹心护古城296
一 我愿以身殉城 296
二 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 317
三 文化遗产日的诞生 336
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出台记 354
五 南京古城的历史转折 369
六 文物不是绊脚石摇钱树 388
附录一 文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409
一 文物的定义 410
二 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412
三 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历史发展概况 417
四 文物的科学研究 434
五 文物保护和管理 439
附录二 谢辰生先生参与制定的重要文物法规文件
附录三 谢辰生先生文物著述要目446
后记454
|
內容試閱:
|
金冲及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谢辰生口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这是一个祖国文物守护人本着对祖先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赤子之心倾吐的肺腑之言。
我与辰生同志相知相交已超过半个世纪。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后,我到文物出版社工作十年,先后担任副总编辑和总编辑,彼此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20 世纪 80 年代初,我调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这种友谊和交往依然历久弥新。他常在晚上十时半打电话给我,谈的都是文物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甘苦,有时十分兴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又义愤填膺,对那些破坏文物事件蔓延感到深深的痛心和忧虑。他写给中央领导人的长信常常复印了寄给我,让我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因此,这本书中讲到的不少事,我是熟悉的。他的话从来是非爱憎分明、一针见血,没有那种常见的含糊其词、模棱两可的地方,而又思维缜密、有理有据,话说在点子上,富有说服力量。这本《谢辰生口述:中国文物事业重大决策纪事》整理得很好。我读的时候,常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对辰生同志,我是衷心尊敬和钦佩的。
在郑振铎、王冶秋两位前辈之后,人们称辰生同志为祖国文物的守护人,他当之无愧。要承受得起这个称号极不容易,至少需要有几个条件。
首先,他必须真正懂得祖国文物的巨大而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而且在这方面有着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否则,就不可能有为此献身的强烈使命感,也不可能在提出意见时把话说在点子上,富有说服力。书中讲到文化大革命时保护北京建国门观象台的事,我当时就知道。那是为了兴建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北京地铁一期工程。这条东西向的地铁线正好要穿过建国门观象台底下,施工单位准备把观象台拆掉,也考虑到把台上的古代天文仪器移放到他处保存。修建中国第一条地铁是何等的大事,我国那时的经济力量又十分有限,施工单位又已经考虑到台上古代天文仪器的保存办法,一般人就不便再提什么意见了。辰生同志和罗哲文等三个同志在文革那样的混乱时刻却给周恩来总理上书,说这不仅是天文仪器的保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同一个点上有连续数百年的天文记录在全世界只有这一处,如果一移就完了。周总理看后,决定地铁在这里绕道过去,还亲自批了绕道所需的一大笔经费。观象台至今还保存着。书中还讲到一件我当时就知道并且十分钦佩的事情:20 世纪 80 年代,中央有关部门决定将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作为冬天迎接外国首脑的仪式场所。辰生同志提出这是清代举行献俘大典的场所,不宜用来迎接外国首脑,这会被对方认为是有侮辱性的。文化部主要负责人说:这件事中央书记处已经进行过讨论和同意,不要再提意见了。辰生同志仍单独向中央上书,最后中央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变了原有决定。这件事,我当时听了就肃然起敬。会这样做的能有几人?如果没有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广博知识,是绝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必须对祖国文物的全局情况和国家对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十分了解和熟悉。如果只是对祖国文物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优秀专家,却难以称作祖国文物的守护人。辰生同志亲历了新中国文物工作的全过程,七十多年的岁月中始终处在文物工作的关键岗位上,奔走在文物工作的第一线。新中国第一批保护文物的法规、第一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至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文物工作的法令条例几乎都是辰生同志参加起草或主要起草的。由他经手处理的保护文物工作的难题更多。辰生同志今年已是 95 岁高寿。他自己说:我一辈子都在从事文物工作,可以说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能有这样经历的,今天无第二人。他的丰富经验和深刻识见,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笔重要财富。这绝非夸张之词。
也许最重要的,他将文物工作,特别是文物保护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为了它,他可以丝毫不顾个人的任何利害得失。大约两年前,有一次他刚做完化疗就参加一次会议,我看他会间神情十分疲惫,午饭时一口饭也吃不下。过了半个多月,我打电话去,他说刚从杭州回来,我说你是该休养一下的。他说:不,我是到杭州郊区去看明清民居。这真使我大吃一惊。年过 80 后,他写过两首诗,也曾抄了送给我。一首是七绝:革命何妨与世争,平生从未竞峥嵘。惯迎风暴难偕俗,垂老犹能作壮兵。一首是七律:而今垂老尚何求?维护原则敢碰头。污吏奸商榨民脂,精英文痞泛浊流。群邪肆虐犹梼杌,正气驱霾贯头牛。蒿目层楼忧社稷,坚持信念度春秋。他忧什么?大概是爱得愈深,就忧得愈切,犹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现实生活永远在矛盾中发展,这是辩证法的精髓。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接踵而来。辰生同志在书中痛心地说:前 30 年的破坏,可以说主要是由于认识问题,但是
在今天,主要是利益问题。这些直率的话,不能不发人深思。
当然我不敢说他说的每句话和做的每件事都对。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的,除非他不做事和不说话。但他的信念是真诚而执着的,有如他诗中所说:坚持信念度春秋。
姚远同志做了一件很好的事。这本书忠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辰生同志的所思和所行。还做了详细的按语和注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我们不是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这本书主要不是一般的说理(编者把辰生同志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所撰长编词条《文物》列为本书的附录,是从另一角度所做的重要补充了),它可以说是辰生同志在七十多年漫长岁月中、处于文物工作全面性岗位上摸索和思考的忠实记录。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希望年轻一些的文物工作者,能够在工作之余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一定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在其他地方难以得到的教益。
2017 年 5 月 6 日 时年八十有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