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四十位词人,三十五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三百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
|
內容簡介: |
收藏家韦力的《觅词记》是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凡四十篇,是对中国词人遗迹的勘访记录。共计四十余位词人,四十二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三百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
|
關於作者: |
韦力,号芷兰斋,著名藏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院兼职研究院。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著有《古书之爱》《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集》《得书记》《失书记》《觅宗记》等,另有与安妮宝贝合著《古书之美》。、《糜烂》、《红颜》、《无力岁月》、《不属于我的日子》、《纯色的沙拉》,话剧剧本《世纪人生董竹君》、《董竹君》合作等。
|
目錄:
|
01 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02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03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04 李璟、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05 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
06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
07 晏殊、晏几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08 灵寿韩氏:遍绿野,嬉游醉眼,莫负青春
09 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0 黄裳:愿听了,一阕歌声,醉倒拚今日
11 黄庭坚: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
12 秦观: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13 李纲: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
14 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
15 赵鼎: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16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17 陆游: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洲
18 张孝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19 赵汝愚:空外笙箫,人间笑语,身在蓬莱
20 姜夔:二十四桥人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1 刘克庄: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22 元好问:问世间,情为何物?
23 段克己、段成己: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
24 严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25 陈子龙:只是你年年芳草,依旧江山如许
26 纳兰性德: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27 郑板桥: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
28 刘熙载:此趣浑难说,歌向碧云天
29 蒋春霖:茫茫此恨,碧海青天,唯有秋知
30 王鹏运:兴亡事,醒醉里,恨悠悠
31 文廷式:高唱大江东,惊起鱼龙
32 郑文焯:竹响露寒,花凝云淡,凄凉今夜如此
33 朱祖谋:画栏更凭。莽乱烟,残照无情。
34 况周颐:愁入阵云天末,费商音、无端凄戾
35 梁启超:镇日飘零何处也,依旧天涯
36 王国维:厚薄但观妾命,浅深莫问君恩
37 夏承焘:化鹤归迟,拜鹃泪尽,关塞旧梦难寻
38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9 张元幹: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
|
內容試閱:
|
本书是我寻访古代词人遗迹的记录,对于这个专题,首先要确认两大问题:一是何为词?二是词的起源?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然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按照蒋勋先生的说法,宋词是由唐诗变化而来者,他在《蒋勋说宋词》一书中称: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唐诗经过初唐,发展到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它的成就高到这样的程度以后,已经有些高不可攀,民间慢慢读不懂了。凡是艺术形式意境越来越高的时候,其实也说明它远离了民间。可是民间不可能没有娱乐生活,老百姓会自己写一些歌来唱,这时会被士大夫看不起,说你看那些歌多难听。结果,二者就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然而一旦二者被拉近,就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即我们现在讲的词。
蒋勋先生的这个说法倒是很有意思,他认为唐诗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因为有太多著名文人的参与,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已经听不懂了,但娱乐是人的本能,于是百姓们又自己写出了一些歌词弹唱,但这些文人们觉得他们的歌词太难听,而后经过改造,就成为了词。
蒋先生的这段话讲述的是诗变成词的原因,但却未曾涉及到什么是词?以及何时有了词?对于这两个问题,吴梅在《词学通论》中有如下表述:词之为学,意内言外。发始于唐,滋衍于五代,而造极于两宋。调有定格,字有定音,实为乐府之遗,故曰诗余。惟齐梁以来,乐府之音节已亡,而一时君臣,尤喜别翻新调。如梁武帝之《江南弄》、陈后主之《玉树后庭花》、沈约之《六忆诗》,已为此事之滥觞。唐人以诗为乐,七言律绝,皆付乐章。至玄肃之间,词体始定。李白《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其最著也。
吴梅的这段话有如下的意思:他认为词起源于唐代,到了五代时才渐渐流行,而到了两宋才达到了顶峰。但他接下来又称,在南北朝时期,梁武帝、陈后主、沈约等人的一些作品,已经有了词的雏形;然后到了唐代的玄宗、肃宗之间,词作为一种文体才最终确定了下来,而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就是李白和张志和所作。由此可知,吴梅认为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熟的作品流传至今者,则以李白的词作为标志。
然而陆侃如和冯沅君不这么看,他们在《中国诗史》中专有词的起源一章。在该章中,首先列出了四种前人的说法,一是出于《诗经》,二是出于乐府,三是出于六朝杂言诗,四是出于唐代近体诗。对于这四种说法,《中国诗史》中称:这四种说法都不免有些牵强附会。方说虽比较地可信些,但对于律绝为什么必杂以散声然后可歌的理由,他却未告诉我们。这实在是美中不足,令我们不无遗憾。
既然这四种说法在陆、冯二先生眼中都不十分可信,那么他们认为是怎样的呢?他们的结论是:最早的词人,照我们看来,当然应推八世纪前期的民间作者。
既然是民间无名之士所作,当然在历史上也就不能留下相应的记录,那有记录者当是谁呢?《中国诗史》中列出了八世纪到九世纪间最早的文人词人,即十四位,这其中包括了颜真卿、张志和、陆羽、徐士衡,但该书中明确地称托名于李白的假古董最多,看来该书不承认李白的那两首著名词作。
然而《中国诗史》中却提到了散声的问题。关于散声,方成培在《香研居词麈》中说: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比之管弦。后来遂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看来,方成培认为正是唐代诗歌中的散声,逐渐衍变成了词,这就是他所认为的词的来源。
除了散声之外,关于词的来源,还有和声、虚声、泛声等不同的说法,比如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中说: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中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沈括所说的和声,按其所举的例子,应当就是当代诗歌中的呼儿嗨哟。虽然如此,他却没有说清有了这种和声之后,怎么就变成了词。
相比较而言,明胡震亨说得较为清晰: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绝句,律诗亦间有采者,想亦有剩字剩句于其间,方成腔调。其后即亦所剩者作为实字,填入曲中歌之,不复别用和声。此填词所由兴也。(《唐音癸签》卷十五)
胡认为,古乐府中的有些词难以唱得出来,于是就在这些词中加了一些和声,到了唐初之时,有人把无意义的和声写成了字,而后将其改变成了曲词,于是就兴趣了词这种文体。他的这句话既然说明了词的来由,同时又点出了词的起源上限是唐初。
而后到了清末,况周颐赞同胡震亨的这个说法: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蕙风词话》卷一)
况周颐也认为,词是由唐诗改编而来者,因为把唐诗直接变成歌词,有时不好唱,于是添加一些和声进去,渐渐就变成了词。
和声之外,也有人认为词的来源是泛声,宋朱熹说: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朱子语类诗文下》)
在这里,朱熹没有提到词这个字,但他谈到了长短句和曲子,而后世同样将此作为词的代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