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7.0
|
編輯推薦: |
★杨绛先生读之哀叹,感动推荐!朱正、陈漱渝、陈丹青、杨光祖等盛赞推荐之作。
★披露鲁迅婚姻与生活中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细节。
★呕心沥血,历时11载,平实、客观,钩沉朱安不为人知的69个春秋。
★寥寥数语,多少云烟往事,多少喜乐悲欢,令人体味不尽。
★生前孤独,身后寂寥。风云激荡的历史交汇处,一代知识分子背后传统女性的命运写真。
★书中多幅作者实地拍摄的照片和手绘布局图,给读者更直观的体验和更强的代入感。
★本书刊用的朱安的书信及照片,绝大部分珍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其中有些从未发表过。
★一部不仅需要知识、智慧,更需要勇气和担当之作。
★附朱安家世简表1923-1926年鲁迅家用账《世界日报》等媒体对救助鲁迅遗族与藏书的报道等珍贵史料。
|
內容簡介: |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作为鲁迅的旧式太太,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朱安留下的话语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寻味。她凄风苦雨的一生给世人留下许多回味。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完整传记,作者乔丽华通过走访朱氏后人,实地勘查采访,钩沉相关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忆,运用报刊资料、回忆录、文物、生活等资料,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她对鲁迅的影响,更难得的是,让我们依稀听见了这样一位女性的无声之声。
|
關於作者: |
乔丽华,女,上海人。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室研究馆员。多年来从事鲁迅研究及现代作家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美联与左翼美术运动》(2016年)、《藏家鲁迅》(2004年)等。
|
目錄:
|
推荐序 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文/陈漱渝
再版前言
序章: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母亲的礼物
家世丁家弄朱宅
婚约1899年前后
洞房母亲的礼物
独守婚后的处境
惜别举家迁居北京
落地的蜗牛
死寂名存实亡的家
深渊落地的蜗牛
家用账真实的重担
书信与上海的距离
悲伤鲁迅去世
苦境西三条的女主人
尾声祥林嫂的梦
附录一 朱安家世简表
附录二 鲁迅家用账(自公历1923年8月2日至1926年2月11日)
附录三 抗战后北平《世界日报》明珠版有关朱安的报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寂寞的世界,寂寞的人
陈漱渝
世界是喧闹的,也是寂寞的。在喧闹的世界上,活跃着一些改天换地、运转乾坤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屐痕,在历史的册页上镌刻了英武矫健的身影。在寂寞的世界里,也生存着许多渺小如蝼蚁的人们。他们自生自灭,来无痕,去无迹,随着时光流驶,像尘埃般迅速消失在大千世界。作为中国五朝古都的北平也是喧闹的,这里官盖如云,騠骑遍地;但北平宫门口西三条胡同却是喧闹世界的寂寞一角。这里位处运煤车往返的阜成门墙根,是车夫、工匠、贫民的杂居地。在西三条二十一号一所小四合院里,居住着一位妇人。她身材瘦小,脸色狭长,颧骨突出;由于缠足,行走时有些颤颤巍巍。她跟名义上的丈夫各处一室,每天基本上只有三次对话:一、叫早。回答是:哼。二、临睡,问关不关北房过道的中门。回答是:关,或不关。三、索要家用钱。回答是:多少?然后照付。为了尽可能少费口舌,名义上的丈夫将换洗的衣物放在柳条箱的盖上,塞在自己的床底下;她支配佣人洗净之后,叠放在柳条箱内,上面盖一层白布,放在她卧室的门旁。这位妇人就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
朱安是一位苦命人。我不懂佛学,但知道佛教讲浊世恶苦,即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还听说有一种苦,叫求不得苦。朱安在她六十九年的生涯中,真可谓诸苦遍尝。她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官宦之家,但一生下即缺少天生丽质,又被缠足,无文化,这些因素自然会减损她作为女人的魅力。28岁成为老姑娘后才嫁到周家,跟鲁迅过的是形同陌路的日子。鲁迅的母亲希望她能生一个儿子,以此维系夫妻感情。朱安回答得很实在: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生儿子呢?跟精神生活贫乏一样,她的物质生活同样困顿。北平《世界日报》有一位记者采访朱安,看到她正在用晚餐:半个小米面窝窝头、一碗白菜汤,另外有几碟尖辣椒、腌白菜、霉豆腐。
比生苦、老苦更可怕是的病苦。我目前已是奔八十岁的老人,深知老人并不畏死,只求死得少痛苦,有尊严。然而这种愿望对朱安来说显得十分奢侈。我不确知朱安死于何种疾病,但从她托人代写书信来看,应该是既有肾病、肺病,多年来又有严重的胃病,再加上血液循环不畅,两腿长期处于冰冷麻木状态,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成。千古艰难唯一死,这句老话在朱安身上也得到了应验。
我不懂佛学中求不得苦的准确概念是什么,但用世俗观念理解,大约是反映出愿望与现实的冲突吧?人的愿望如果是奢求或苛求,那求不得是正常的,不值得同情。如果这种愿望属于正常的最基本的人性需求,然而又偏偏不能实现,那就会酿成人间悲剧。比如朱安希望能有正常的夫妻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她从订婚到结婚却整整拖延了七年。据鲁迅故家的佣工王鹤照说,新婚后的第二天新郎就独睡书房,婚后第四天,新郎又东渡日本了。作为妻子,朱安在夫妻身处异地的日子里当然会想有鱼雁往返,但鲁迅读她来信的感受却是颇谬,自然也就碰撞不出跟许广平撰写《两地书》时的那种火花。朱安临终前给许广平写信,希望将她的灵柩运至上海跟鲁迅合葬。作为正常夫妻,这种愿望当然可以理解,应予满足。但对于朱安而言,这却是一种妄想,不仅许广平不会赞成,其他亲友也不会认为妥当。结果朱安既没有埋在初葬鲁迅的上海万国公墓,也没有葬在她婆婆长眠的北京板井村坟地,而是临时埋在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墓地。结果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破四旧,朱安坟墓被夷为平地,所以我们至今也不知她魂归何处。朱安临终前还希望死后每逢七日有人给她供水饭,至五七请和尚给她念一点经。这也是往昔一般人家的旧习俗,并不过分。但朱安无子嗣,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人认真为她焚香念佛。
由上可知,朱安的一生是名副其实的悲剧一生。作为一种生物的存在,朱安自然有她由新生到老死的生命流程;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她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思来想去,我感到她存在的价值主要就是为周氏三兄弟贴身照料了他们的母亲。周氏三兄弟都不是一般的人物。鲁迅与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地位自不待言,即使周建人也是一位生物学家、编辑家、翻译家,建国后担任过浙江省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要职。朱安自嫁到周家,三十七年中尽心尽力承担了照料婆婆的职责,除开早晚问候起居,还要管理家务;即使家中请了佣人,下厨烹炒绍兴口味的菜肴也是她的日常劳作。鲁迅虽然恪守孝道,连给母亲购买的通俗小说都要先行阅读,但毕竟在上海定居十年,单靠书信问候起居饮食,其间仅两度北上省亲,但还要忙于其他方面的杂事。周作人在1943年5月写过一篇《先母行述》,简述了母亲一些美德,如性弘毅,有定识,自损以济人,读书以自遣之类,但在日常生活中恐怕距离孝行的标准尚存差距。据了解周家状况的人说,周作人自从跟乃兄闹翻之后,不但不愿见兄长,连老太太也不看。住在八道湾的时候,周作人让母亲单独起伙,母亲生病时也只好到砖塔胡同去找鲁迅带她看病。鲁迅定居上海之后,母亲不愿到八道湾跟周作人一起生活,从中似可窥其家庭关系之一斑。周建人是周氏兄弟中的老三,从小体弱多病,先于鲁迅到上海谋职,经济支绌,对于母亲恐怕是出力出钱都有实际困难。老人既需要生活费,更需要生活这种生活就是亲人的贴身照料。朱安在她存活的岁月当中,有一多半光阴是用于照料周氏三兄弟的生母,使他们减少了后顾之忧,在不同领域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安存在的社会价值恐怕是不能低估的吧。既然我们充分肯定许广平在上海期间照顾鲁迅的功劳,称她为伟人背后的无名英雄,那朱安伺候鲁迅母亲长达三十七年,那不也是一种功绩吗?
朱安的一生既然是一出悲剧,那么悲剧的制造者究竟是谁呢?这并不是一个复杂深奥的问题,而且前人已有公论。不过近些年来由于颠覆解构鲁迅的声音甚嚣尘上,以至于有人想依据中华民国的法律判鲁迅以重婚罪,依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当局修订的《民法》想判鲁迅以通奸罪;比较温和的责难,是认为鲁迅在家庭中对妻子施加了冷暴力。如果违背历史进步的逻辑来判定是非,那岂不是还要依据蒋介石政权制定的勘乱条例将革命前辈都判以叛乱罪吗?其实,鲁迅的母亲鲁瑞已经承担了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她承认这桩不相称的婚姻给大儿子带来了终生的苦痛,所以此后二儿子和三儿子的婚事她就撒手不管了。鲁迅有一篇未完成的杂文,内容就是谈论母爱。鲁迅认为母爱是伟大的,但他也认为在旧时代母爱有时也是盲目而可怕的。母亲在有些问题上成见很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改变十分之一、二,但没过多久又会故态复萌。不过,鲁瑞的想法和做法在当时也不是什么奇葩和异端,无非是一般人家的普遍想法和做法。由此可见,酿成朱安悲剧的总根源是旧的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现代的爱情观以两情相悦、自由择偶、心灵沟通为主要特征,而在中国封建社会,那种仪式化婚姻的特征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鲁迅去世之后,有人离间许广平跟朱安之间的关系,说什么许广平每星期都给鲁迅写信,破坏了鲁迅跟朱安的关系。又说,许广平跟朱安争夺《鲁迅全集》的版权,似乎许广平是为了金钱而跟鲁迅结合。在极端气愤的情况下,许广平写了一首白话诗《为了爱》,刊登于1937年《中流》第1卷第11期,道明了新式和旧式婚姻的本质区别:
在亚当夏娃的心目里,
恋爱结合神圣;
在将来解放的社会里,
恋爱,再
志同道合,成就婚姻。
那言语不通,
志向不同,
本来并不同在的,
硬说:佳偶,
就是想污蔑你的一生。
所以,要根除无爱情婚姻酿成的悲剧,从根本而言就是要涤荡旧式的伦理观念和婚姻制度,而不能苛责旧式婚姻的受害者,使他们受到双重伤害。鲁迅在文章中叫出了没有爱的悲哀,叫出了无所可爱的悲哀(《随感录 四十》),号召人们把妨碍人类享受正当幸福的一切旧制度、旧观念、旧习俗通通踏翻在地,哪怕是历来被视为凛然不可冒犯的《三坟》《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许广平也表示,她跟鲁迅之间有着共同反抗旧伦理的思想基础,决心一心一意向着爱的方向奔驰不知道什么是利害、是非、善恶。在鲁迅和许广平这两位同行者面前,朱安确如她自比的那只蜗牛,虽然想尽力慢慢往上爬,终究无法接近鲁迅心灵的殿堂。
前文提到,朱安是一个旧时代普通的悲剧人物,只是因为她嫁到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家,才受到了世人的特别关注。把朱安这个寂寞的人引入到公众视线有什么意义呢?根据现代传记理论,传记写作的对象并不限于凯撒、拿破仑、成吉思汗、腓特烈大帝一类人物。除开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普通人的人生故事也可以反映出时代的一鳞一爪。只有依据各色人等不同的生命史和心灵史,才能整合出一部最为真实、最为鲜活的人类历史。所以,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倡导者胡适不但鼓励陈独秀、蔡元培、梁启超撰写自传,而且1919年11月30日还亲自为一位英年早逝的普通知识女性李超立传。为朱安立传,当然不能从中品尝什么心灵鸡汤,获取什么励志教诲,但正是朱安这位个性色彩鲜明而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可以反映出无爱情结婚的恶结果(鲁迅:《随感录四十》),是研究中国妇女史、伦理史的一个活标本,对于研究鲁迅生平更具有直接的意义。
在当下,美女几乎成为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统称,但用美女二字称呼《朱安传》的作者乔丽华博士显然不够庄重。但是,将乔博士迳称为才女,却应该说是名至实归。我跟乔丽华在研究鲁迅手稿和整理许寿裳文稿的工作中多年合作,深知她知识面广,文笔优美,兼修中外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她的才华不仅来自于刻苦钻研,而且必须承认还有其先天的禀赋。禀赋相对差的人固然也能够做学问,但禀赋加上刻苦,那就如虎添翼。乔丽华说,她撰写《朱安传》最大的困难就是史料匮乏,巧妇难为无米炊,但经过实地考察,走访调研,把口述史料、文字史料和实物史料进行综合提炼,读者就会发现乔丽华烹制的不是一盆清汤寡水,而是一席美味佳肴。她说写作过程中她想站在女性的立场,对女性命运加以关注和思考。但这位女性作者在这部史传中秉持的仍然是存真求实的公正立场,并没有表现出某些西方女性主义者的偏执。乔丽华是懂理论的,但她在这部传记中表现出来的考证功力也相当了得。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对鲁迅1914年11月26日的日记中得妇来书这件事的考证。因为当年11月22日朱安从绍兴寄给北京鲁迅的这封信荡然无存,所以鲁迅为什么会斥责信的内容颇谬就成为了千古之谜。有老专家说,这是因为朱安在信中劝鲁迅纳妾。但这种说法仅仅是出自推测,朱安即使有这种念头,也未必就是写在这封信里面。乔丽华则根据周作人同年10月30日和11月18日日记中关于朱安的两则记载,得知当时朱安房中窜进了一条白花蛇,而民间常把蛇视为淫物,所以,朱安特请周作人买了一枚秘戏泉(即铸有春宫图的钱币),想以春宫辟邪,并写信向鲁迅表白自己内心的贞洁。乔丽华自谦地说她的这种解释也是一种推测,但因为有周作人日记及绍兴民间习俗为依据,所以这种推测就比此前一些专家的推测更贴近于事实。仅此一例,也就能说明乔丽华涉猎之广博,考证之缜密。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鲁迅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一门体系完备并产生了国际影响的学科。但目前也遇到了瓶颈;特别是在网络世界,有时甚至出现了邪不压正的畸形现象。所以,这部《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的再版,在鲁迅研究界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它标志着鲁迅研究后继有人,也证明了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定然会有悠长的生命力,不会像那种学术泡沫,也许会借某种光源炫耀于一时,但顷刻间就会破灭,化为乌有。
是为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