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1.8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2.2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0.6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編輯推薦:
1. 国际货币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知识奠基人根据长达半个世纪的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著写;
2. 全面分析全球货币之间的竞争格局以及世界货币体系,帮助我们了解主要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更全面读懂未来世界格局。
內容簡介:
货币竞争是世界经济生活的一个事实。美元、欧元、人民币等国际货币之间的激烈竞争,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将在全球权力平衡中发挥核心作用。但货币和国家实力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它又将如何影响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地缘政治?流行的观点认为,美元长期盘踞世界霸主地位的日子即将走到尽头。相比之下,本书认为,当前的货币竞争仍然十分看重美国的美元。本杰明科恩说明了为什么欧元或人民币无法取代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本书就货币实力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分析框架,强调分离国际货币可能具备的各种职能的重要性。 《货币强权》一书既系统地探讨了货币国际化和国家实力之间的关系,又分析了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主要货币的现状,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国际货币体系以及未来世界格局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於作者:
本杰明J. 科恩(Benjamin J. Cohen),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货币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未来》(The Future of Mone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
目錄 :
目录
致谢
缩略语和术语表
导言
第一章 国际货币
动机
选择
候选货币
货币金字塔
收益与成本
误置具体性
结论
第二章 国力分析
含义
来源
运用
限制条件
结论
第三章 货币实力
先前的讨论
调整成本
持续性调整成本
过渡性调整成本
转移能力
延迟能力
度量?
结论
第四章 从货币到实力
讨论问题的框架
传统观点
私人层面
官方层面
相互依赖
相对影响和累积影响
时间
结论
第五章 从实力到货币
德国马克
日元
欧元
来源与界限
影响力图谋
地缘政治衰落
生命周期
结论
第六章 当今世界的货币竞争
先前的成果
集中度
分析
结论
第七章 美元:未衰减的实力
质疑
价值储藏
其他优势
一种协商货币?
负面因素
结论
第八章 欧元:未实现的实力
不完善的构造
管理失衡
其他弱点
有管理的国际化?
结论
第九章 人民币:势不可挡的实力?
战略
战略设计
方法
结论
第十章 总结
分析方面的贡献
理论
实践
译后记
內容試閱 :
导言
强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货币。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洞悉货币的秘密。关于货币的各种问题,他都了如指掌。然而,他这一警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货币与国力之间的确切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两者当中何为因、何为果?它们对世界范围内财富与权力的分配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的目标就是要解答这些重大问题。
全球经济中并不存在一种世界货币。因此,我们的经济必须在各种国家货币的大杂烩中运行,这些货币是由各个国家的政府或者是由某一货币联盟的政府集团发行的。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单一的超国家货币会有
效得多,因为这可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如果是这样,人们就不必再担心货币的兑换成本或汇率风险。正如蒙代尔的妙语所说的那样,货币的最优种类数,就像神的最优数量一样是奇数,最好小于三。
但是,在一个有将近 200个主权国家的碎片化的世界上,要说各国居然能就创立和管理一种真正的世界货币的种种条款达成一致并互相信任,有谁会真的相信呢?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更为现实的前景是,世界的未来仍会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几种有限的国家货币在国际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历史上来看,全世界的各种货币呈现出明显的等级色彩。此前,我曾用 货币金字塔 来刻画这种等级特性。自从古代小亚细亚出现最早的铸币以来,各种货币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将市场中一度最受欢迎的几种货币逐出了历史舞台它们都是伟大的货币( great currencies),都曾短暂地(甚至长久地)主宰过跨境贸易和金融活动,并成为其他货币的本位货币。虽然它们是由各国政府发行的,但我们仍将其称作国际货币或国际通货。用术语来讲,这些货币走出国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行为。在西方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包括早期雅典的银币德拉克马( drachma),拜占庭帝国的金币苏勒德斯( solidus),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弗罗林( .orin)和威尼斯的达克特( ducat), 17世纪的荷兰盾( guilder),
18世纪西班牙墨西哥的银币比索( peso), 19世纪的英镑( pound sterling),以及 20世纪和 21世纪(截至目前)的美元。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历史上每一种伟大货币的发行者(至少在开始阶段),同时也是强大的国家( great
power)它们在当时全球政治的大博弈中即便不是霸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经济显然因此而获益匪浅。国际性的货币为商贸活动的运转提供了必要的润滑剂。但其政治含义是什么?似乎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货币的国际化将为各国能力与影响力的重新分配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若非如此,我们为何听到如此多的抱怨,说美国因其广为流通的美钞(greenback)而长久地获得过多的好处呢?其实,在广泛的政治意义上,货币的国际化必然与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本书的写作目的就在于增进我们对国际性货币的各种政治含义的理解,从概念和分析上深化认识。
货币的国际化无疑会涉及实实在在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本身就是激烈竞争的产物。乍看之下,这一过程似乎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最好留给经济学家去研究。而事实上,货币竞争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其核心涉及政治学家所谓的全球力量均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美元在所有国际货币中,仍保持着一如二战以来的最高地位,这不仅反映了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同时也强化了它的超级大国地位。不过,据说美钞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例如欧洲的共同货币欧元,又如中国的人民币。随着货币角逐的展开,问题接踵而来。美元是否会被其对手超越呢?人们觉察到的美元疲弱,是不是美国地缘政治力量衰落的征兆呢?又或者,美元疲弱是否正是导致美国地缘政治力量衰落的另一原因?货币竞争力的下降,是否意味着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下降?或者反过来说,美钞能否成功击退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挑战者,从而在第二个美国世纪中继续保持其世界主导货币的地位?
遗憾的是,目前尚无系统性的理论来帮助我们理解货币竞争。
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在涉及货币关系的内容当中几乎没有货币权力的概念。直到 20世纪 90年代除了早期个别人的讨论如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以及我本人之外 货币权力的衰落,用乔纳森柯什纳的话来说,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是由柯什纳那本一再被引用的著作《货币与强制》( Currency and Coercion)重新激发的,受此兴趣驱动,最突出的研究成果体现为两本货真价实的论文集,分别由托马斯劳顿等( Thomas Lawton et al.)和大卫安德鲁斯( David
Andrews)主编。 c但直到目前,现有的文献也并不丰富。不少学者都喜欢谈论货币权力,却很少有人用正式的理论术语来认真地分析货币权力的概念、含义以及来源。
因此,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一国国力的强大,对一国货币获得国际地位并成功地击败其他竞争对手而言,是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吗?反过来说,货币的国际化会增强还是削弱一国相对于他国的国力呢?国力的衰落是否必然会削弱本国货币在国际中的应用?又或者,货币竞争力的下降是否会削弱货币发行国的国力?这些都是本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我关注的焦点是货币与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国力在国际性货币事务中的结构性原因和后果。
本书前两章提供了后面各章展开讨论所需的介绍性材料,第一章是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概述,第二章是关于国力的基础性分析。这两章放在一起,就为随后即将上演的剧目拉开了帷幕,这是十分重要的。第三章到第五章是理论的进一步展开,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关于货币与国力之间因果关系链条的见解。第六章到第九章运用前面的见解来分析当前的货币竞争,以期更好地理解当前货币竞争的实质及其在未来各国国力平衡中的意义。第十章对全书进行总结。
第一章简要介绍国际性货币和通货国际化的本质和含义,即当今学者对该问题的一般看法。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经济学家所了解的,但对政治学家或其他专业的学者来说,可能就不那么熟悉了。这一章讨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推动了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是什么决定了哪种货币实现国际化?所有国际性货币的普遍特征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对于发行国际化货币的国家来说,其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可能意味着什么?本章的内容参考了我之前的几本著作。
与第一章的风格类似,第二章给出了关于国家实力分析的初步知识,并扩展了正式的国际关系文献中的观点。政治学家对这些内容可能更加熟悉,而经济学家或其他专业的学者对此则了解得可能少一些。在国际政治研究中,关于国力的研究可以说无处不在。然而,在严肃的理论术语中,对于国力这一概念本身显然研究得还不够。事实上,国际关系学者发现,大家甚至很难就这一术语的基本定义达成一致。在借鉴诸多著作和资料的基础上,本章勾勒出了国力研究的基本轮廓,涵盖了四个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分别集中于国力的含义、国力的来源、国力的作用以及国力的制约。本章内容是在我与埃里克赵(Eric Chiu)之前合作的一篇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
有了这些重要的初步知识,从第三章开始进入本书的理论部分,在国际性货币关系的一般框架内,广泛地展开对货币权力的讨论。本章在我 2006年首次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并重提了几十年前另一篇论文中的某些看法, c对国际性货币权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着重强调其含义、来源、作用以及制约。本章还仔细区分了作为国力来源之一的国际性货币所扮演的特定角色,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权力的概念。
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第四章和第五章将集中于本书的核心问题:货币与国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两章的内容构成了本书概念上的核心。在思考货币与国力之间的关系时,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并非总是一目了然。这两章讨论的假设前提是货币与国力之间彼此具有内生性:货币的国际化对国力有影响;国力也对货币的国际化有影响。我认为,两者的双向因果关系同时成立。
第四章讨论的重点是国力,将其视作一个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并受竞争性货币选择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一国的初始实力(实力采取宽泛定义)禀赋是给定的。那么核心问题在于:当一国货币在本国以外得到广泛使用时,其国力禀赋将如何变化?简言之,货币国际化的附加值是什么?本章强调的是,各种国际性货币在领域(地理上的广度)和范围(功能角色)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而由此导致的国力上的差异也很大。本章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货币的国际化这一概念,分解为国际性货币的几种单独发挥的作用。我们将集中关注四个问题:如果每种作用单独考虑的话,对国家的总体实力将有何影响?各种作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依赖性?各种作用各自的影响和累积的影响是什么?如果某国货币开始失去其作为国际性货币的吸引力,会对其国家实力产生何种影响?本章内容的早期版本曾于 2013年发表。
第五章与第四章的内容形成互补,我们将因果关系的方向倒转过来,国力被视作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并对竞争性的货币选择产生影响。更宽泛的国力这一因素,将在货币的国际化当中发挥何种作用?通过精心谋划的政府战略,能否制造出一种国际性货币?地缘政治力量的衰落,将对货币的跨国使用产生何种影响?本章再次将货币国际化这一概念分解为几种可能的作用。在 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的基础上 b,本章重点关注的是货币兴衰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各种国际性货币呈现出的典型的生命周期,由前后衔接的两个阶段组成,这两个阶段大体上都是自我强化的:第一个阶段是
良性循环( virtuous circle),各种国家实力资源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同时货币的国际化也促进本国国力;第二个阶段则是恶性循环( vicious circle),与前一阶段恰恰相反,地缘政治力量的衰落降低了本国货币的吸引力,而货币的衰落反过来进一步削弱本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
在理论分析之后,本书的内容将转向实践层面,对当前的货币竞争进行应用研究,并对未来做出前瞻性分析。第六章首先对当前各种国际性货币的竞争局面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其内容是我和塔比莎本妮( Tabitha Benney)之前合写的一篇论文的升级版。有很多文献都认为,全球货币体系正在从单极化(以美元为中心)走向多极化(例如欧元和人民币)的多币种货币体系。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用极这一概念来衡量任何体系中的竞争性,都是非常粗糙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竞争各方的不平等性。更好的办法是用集中度这一提法来刻画这种状态,从经济学学科中借用而来的这一术语,将不平等性与极性融合为一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竞争结构。通过对货币体系的集中度进行经验分析,将其分解为几种单独的作用,结果表明,过去 25年来货币体系的竞争结构并无大的改变。美元仍处于主导地位,其力量似乎并未衰减。欧元与美元的差距仍然较大,居美元之后的第二位,其货币实力仍未实现。其他的货币则是些未入流的泛泛之辈,其中也包括中国的人民币,尽管有许多人都认为人民币的崛起是势不可当的。
为了理解美元为何仍能保持主导地位,第七章将更深入地考察美元。克林顿执政时期的国务卿玛德琳奥尔布赖特(
Madeleine Albright)曾把美国描述为不可或缺的国家。与此类似,本章提出,我们有理由认为美元是不可或缺的货币( indispensable currency)没有美元的世界将无法运转。以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理论为基础,本章将详细地解释这一现象:虽然持续的对外赤字已超过半个世纪,并且外债仍在不断攀升,但美元仍能保持世界第一的国际性货币的地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着重强调的是美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深度,此外,还包括贸易的网络外部性、广阔的对外政策联结、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以及缺乏可靠的替代者等。
接下来的第八章将考察欧元。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欧元是对美元最有力的挑战者,问题在于:欧元的潜力为什么仍然没有成为现实?当欧元在 1999年问世时,人们对它的期望很高。作为欧洲新的共同货币,欧元似乎具有在国际性货币竞争中胜出所必需的许多特质,包括庞大的经济基础、稳定的政治形势以及令人艳羡的低通胀率,而且这些因素背后还有欧洲中央银行( ECB)这一共同货币当局的支持,并由欧洲央行全权负责未来的币值,确保人们对欧元的信心。然而,欧元在实践当中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在早期的快速起飞阶段之后,大多数国际交易中对欧元的使用开始趋于平稳,并且,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压力下,欧元的地位甚至开始有所下降。此外,众所周知的是,只要世界各地实际上还在使用美元,欧元的领域就仍然被局限于地理上和 或制度上与欧盟联结的几个有限的国家。本章将会给出解释,为何上述情况都在意料之中。欧元从一开始就是有瑕疵的,因为在其治理机制的设计中就存在结构性缺陷,而这些缺陷反过来又会使其他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恶化,并且在欧洲扩张其金融、政治或军事实力方面,限制了它与美国展开竞争的能力。第七章和第八章的内容参考了我最近的若干著作。
第九章开始考察中国人民币( RMB,人民的货币),或者更通俗地称作红钞( redback)。我们的问题是,人民币的崛起是否势不可当?在长时间的犹豫不决之后,中国当局似乎把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官方的政治目标,怀着这种雄心壮志,中国正在按照预定的战略积极推进。在此前发表的两篇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之后, a本章提出的观点是,尽管中国的战略构想很美好,但由于其在金融和政治领域中存在一系列实际限制条件,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能够动用的手段极为有限。即便人民币真的能够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其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
最后,第十章将所有的思路汇总到一起,对全书的内容进行总结。用分析性语言来说,前面的章节有三项重大贡献:第一,将国际性货币的政治维度置于研究的中心;第二,系统地探讨了货币的国际化与国家实力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第三,指出国际性货币的几种单独的作用。本章给出了本书关于货币国际化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主要发现。
导言
强大的国家拥有强大的货币。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洞悉货币的秘密。关于货币的各种问题,他都了如指掌。然而,他这一警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货币与国力之间的确切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两者当中何为因、何为果?它们对世界范围内财富与权力的分配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的目标就是要解答这些重大问题。
全球经济中并不存在一种世界货币。因此,我们的经济必须在各种国家货币的大杂烩中运行,这些货币是由各个国家的政府或者是由某一货币联盟的政府集团发行的。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单一的超国家货币会有
效得多,因为这可以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如果是这样,人们就不必再担心货币的兑换成本或汇率风险。正如蒙代尔的妙语所说的那样,货币的最优种类数,就像神的最优数量一样是奇数,最好小于三。
但是,在一个有将近 200个主权国家的碎片化的世界上,要说各国居然能就创立和管理一种真正的世界货币的种种条款达成一致并互相信任,有谁会真的相信呢?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更为现实的前景是,世界的未来仍会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几种有限的国家货币在国际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历史上来看,全世界的各种货币呈现出明显的等级色彩。此前,我曾用 货币金字塔 来刻画这种等级特性。自从古代小亚细亚出现最早的铸币以来,各种货币之间的激烈竞争已经将市场中一度最受欢迎的几种货币逐出了历史舞台它们都是伟大的货币( great currencies),都曾短暂地(甚至长久地)主宰过跨境贸易和金融活动,并成为其他货币的本位货币。虽然它们是由各国政府发行的,但我们仍将其称作国际货币或国际通货。用术语来讲,这些货币走出国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行为。在西方历史上,类似的例子包括早期雅典的银币德拉克马( drachma),拜占庭帝国的金币苏勒德斯( solidus),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弗罗林( .orin)和威尼斯的达克特( ducat), 17世纪的荷兰盾( guilder),
18世纪西班牙墨西哥的银币比索( peso), 19世纪的英镑( pound sterling),以及 20世纪和 21世纪(截至目前)的美元。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历史上每一种伟大货币的发行者(至少在开始阶段),同时也是强大的国家( great
power)它们在当时全球政治的大博弈中即便不是霸主,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经济显然因此而获益匪浅。国际性的货币为商贸活动的运转提供了必要的润滑剂。但其政治含义是什么?似乎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货币的国际化将为各国能力与影响力的重新分配带来相当大的冲击。若非如此,我们为何听到如此多的抱怨,说美国因其广为流通的美钞(greenback)而长久地获得过多的好处呢?其实,在广泛的政治意义上,货币的国际化必然与国家的实力密切相关。本书的写作目的就在于增进我们对国际性货币的各种政治含义的理解,从概念和分析上深化认识。
货币的国际化无疑会涉及实实在在的利益。货币国际化本身就是激烈竞争的产物。乍看之下,这一过程似乎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最好留给经济学家去研究。而事实上,货币竞争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其核心涉及政治学家所谓的全球力量均衡。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美元在所有国际货币中,仍保持着一如二战以来的最高地位,这不仅反映了美国是世界超级大国,同时也强化了它的超级大国地位。不过,据说美钞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其他货币的挑战,例如欧洲的共同货币欧元,又如中国的人民币。随着货币角逐的展开,问题接踵而来。美元是否会被其对手超越呢?人们觉察到的美元疲弱,是不是美国地缘政治力量衰落的征兆呢?又或者,美元疲弱是否正是导致美国地缘政治力量衰落的另一原因?货币竞争力的下降,是否意味着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下降?或者反过来说,美钞能否成功击退包括人民币在内的挑战者,从而在第二个美国世纪中继续保持其世界主导货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