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上古史

書城自編碼: 306953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张荫麟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25508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0-01
版次: 1
頁數/字數: 202/188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43.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3.1
《隋唐史》
+

HK$ 50.8
《宋辽金元史》
+

HK$ 287.1
《两晋南北朝史》
+

HK$ 74.7
《西方文化经典(历史卷)》
+

HK$ 52.5
《明人的率性生活》
+

HK$ 39.0
《秦汉史(政治卷)》
編輯推薦:
☆ 这本书文辞很美,能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作者张荫麟不囿于史籍,让一部严肃的学术作品,有如华丽的文学作品,显得华彩奕奕。☆ 这本书曾是一本官方高中历史教材,阅读这本书,一窥民国的教科书是什么模样,二辨古今教科书的好坏,只有多读,自见分晓。☆ 张荫麟先生是一位让梁启超、钱穆、傅斯年等大师赞叹的史学奇才,这是他短暂一生中留下的作品,其史家功底、国学素养、学识品格,均在书中有所凸显。☆ 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寓哲理于叙事中,思想透彻,于今来看,都是一本不可超yue的历史读本。
內容簡介:
本书是张荫麟先生唯yi的专著,本是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zui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本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作者对东汉前的中国历史作了较为严格的选择和取舍,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多变的历史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化作简明生动的叙述,凸显了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
關於作者:
张荫麟(19051942),无字,号素痴,亦常作笔名,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仅半年,在《学衡》杂志第21期上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得到梁启超的激赏。1924年6月,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张荫麟具有多方面的修养,除史学外,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翻译等方面都有相当涉及,其涵盖面广,概括性强,识见高明,富于现代批判精神,显得规模宏远、约博双精。所以,著名学者谢幼伟说他的专门学科至少有四门:史学、国学、哲学、社会学。他的优势就在这诸多方面的综合上,融会相济。古人才、学、识、德熔于一炉的理想与近代人文方法、批判分析能力的结合,在他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目錄
目录第一章中国史黎明期的大势 第一节商代文化 第二节夏商大事及以前之传说 第三节周朝的兴起 第四节周代与外族 第二章周代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封建帝国的组织 第二节奴隶 第三节庶民 第四节都邑与商业 第五节家庭 第六节士 第七节宗教 第八节卿大夫 第九节封建组织的崩溃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第一节楚的兴起 第二节齐的兴起(附宋) 第三节晋楚争霸 第四节吴越代兴 第五节郑子产 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孔子与政治 第五节孔子与教育 第六节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第一节三晋及田齐的兴起 第二节魏文侯李克吴起 第三节秦的变法 第四节经济的进步与战争的变质 第五节国际局面的变迁 第六章战国时代的思潮 第一节新知识阶级的兴起 第二节墨子 第三节墨子与墨家 第四节孟子许行及周官 第五节杨朱陈仲庄周惠施老子 第六节邹衍荀卿韩非 第七章秦始皇与秦帝国 第一节吕不韦与嬴政 第二节六国混一 第三节新帝国的经营 第四节帝国的发展与民生 第八章秦汉之际 第一节陈胜之起灭 第二节项羽与巨鹿之战 第三节刘邦之起与关中之陷 第四节项羽在关中 第五节楚汉之战及其结局 第九章大汉帝国的发展 第一节纯郡县制的重建 第二节秦汉之际中国与外族 第三节武帝开拓事业的四时期 第四节武帝的新经济政策 第十章汉初的学术与政治 第一节道家学说的全盛及其影响 第二节儒家的正统地位之确立 第三节儒家思想在武帝朝的影响 第十一章改制与革命 第一节外戚王氏的专权 第二节哀帝朝的政治 第三节从王莽复起至称帝 第四节王莽的改革 第五节新朝的倾覆 第六节东汉的建立及其开国规模
內容試閱
自序这部书的开始属草,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前二年,这部书的开始刊布,是在事变之后将近三年。现在发表一部新的中国通史,无论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或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都可说是恰当其时。就中国史本身的发展上看,我们正处于中国有史以来zui大的转变关头,正处于朱子所谓一齐打烂,重新造起的局面;旧的一切瑕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剜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第yi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若把读史比于登山,我们正达到分水岭的顶峰,无论回顾与前瞻,都可以得到zui广阔的眼界。在这时候,把全部的民族史和它所指向道路,作一鸟瞰,zui能给人以开拓心胸的历史的壮观。就中国史学的发展上看,过去的十来年可算是一新纪元中的一小段落;在这十来年间,严格的考证的崇尚,科学的发掘的开始,湮没的旧文献的新发现,新研究范围的垦辟,比较材料的增加和种种输入的史观的流播,使得司马迁和司马光的时代顿成过去;同时史界的新风气也结了不少新的,虽然有一部分还是未成熟的果。不幸这草昧初辟的园林,突遇狂风暴雹,使得我们不得不把一个万果累累的时代,期于不确定的将来了。文献的沦陷,发掘地址的沦陷,重建的研究设备的简陋和生活的动荡,使得新的史学研究工作在战时不得不暂告停滞,如其不致停顿。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英贤,固尚有之;然而他们生产的效率和发表的机会不得不大受限制了。在这抱残守缺的时日,回顾过去十来年新的史学研究的成绩,把它们结集,把它们综合,在种种新史观的提警之下,写出一部分新的中国通史,以供一个民族在空前大转变时期的自知之助,岂不是史家应有之事吗?着手去写一部通史的人,不免劈头就碰到一个问题;以批评眼光去读一部通史的人,也不免劈头就碰到同一的问题,那就是,拿什么的笔削做标准?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史的事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史家没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检查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供人阅读的中国通史。那么,难道就凭个人涉览所及,记忆所容和兴趣所之,以为去取吗?这虽然是zui便当的办法,我怀疑过去许多写通史的人大体上所采的不是这办法。无怪佛禄德(Froude)把历史比于西方的缀字片,可以任随人意,拼成他所喜欢的字。我们若取任何几种现行的某国或某处通史一比较,能否认这比喻的确切吗?但我们不能以这样的情形为满足。我们无法可以使几个史家各自写成的某国通史去取全同,如自一模铸出,除是他们互相抄袭。但我们似乎应当有一种标准,可以判断两种对象相同而去取不同的通史,孰为合当,孰为高下,这标准是什么?读者于此也许会想到一个现成的答案:韩昌黎不早就说过记事者必提其要吗?zui能提要的通史,zui能按照史事之重要的程度以为详略的通史,就是选材zui合当的通史。笔削的标准就在史事的重要性。但这答案只把问题藏在习熟的字眼里,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什么是史事的重要性?这问题殊不见得比前一问题更为浅易。须知一事物的重要性或不重要性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情实,摆在该事物的面上,或蕴在该事物的内中,可以仅就该事物的本身检察或分析而知的。一事物的重要性或不重要性乃相对于一特定的标准而言。什么是判别重要程度的标准呢?重要这一概念本来不只应用于史事上,但我们现在只谈史事的重要性,只探究判别史事的重要程度的标准。重要一词,无论应用于日常生活上或史事的比较上,都不是意义单纯(Univocal)的;有时作一种意义,有时作别一意义;因为无论在日常生活上或史事的比较上,我们判别重要程度的标准都不是唯一无二的;我们有时用这标准,有时用那标准。而标准的转换,我们并不一定自觉。唯其如此,所以重要的意义甚为模糊不清。在史事的比较上,我们用以判别重要程度的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标准。这五种标准并不是作者新创出来的,乃是过去一切通史家部分地、不加批判地,甚至不自觉地,却从没有严格地采用的。现在要把它们尽数列举,并加以彻底的考验。第yi种标准可以叫做新异性的标准(Standard of Novelty)。每一件历史的事情都在时间和空间里占一特殊的位置。这可以叫做时空位置的特殊性。此外它容有若干品质,或所具若干品质的程度,为其他任何事情所无。这可以叫做内容的特殊性。假如一切历史的事情只有时空位置的特殊性而无内容的特殊性,或其内容的特殊性微少到可忽略的程度,那么,社会里根本没有所谓新闻,历史只是一种景状的永远持续,我们从任何一历史的横剖面可以推知其他任何历史的横剖面。一个民族的历史假若是如此,那么,它只能有孔德所谓社会静力学,而不能有他所谓社会动力学;那么,它根本不需有写的历史,它的社会静力学就可以替代写的历史。现存许多原始民族的历史虽不是完全如此,也近于如此;所以它们的历史没有多少可记。我们之所以需有写的历史,正因为我们的历史绝不是如此,正因为我们的史事富于内容的特殊性,换言之,即富于新异性。众史事所具内容的特殊性的程度不一,换言之,即所具新异性的程度不一。我们判断史事的重要性的标准之一即是史事的新异性。按照这标准,史事愈新异则愈重要。这无疑地是我们有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所采用的标准。关于这标准有五点须注意。第yi,有些史事在当时富于新异性的,但后来甚相类似的事接叠发生,那么,在后来这类事便减去新异性;但这类事的始例并不因此就减去新异性。第二,一类的事情若为例甚稀,它的后例仍不失其新异性,虽然后例的新异程度不及始例。第三,新异性乃是相对于一特殊的历史范围而定。同一事情,对于一民族或一地域的历史而言,与对于全人类的历史而言,其新异的程度可以不同。例如十四世纪欧洲人之应用罗盘针于航海,此事对于人类史而言的新异程度远不如其对于欧洲史而言的新异程度。第四,新异性乃是相对于我们的历史知识而言。也许有的史事本来的新异程度很低,但它的先例的存在为我们所不知。因而在我们看来,它的新异程度是很高的。所以我们对于史事的新异性的见解随着我们的历史知识的进步而改变。第五,历史不是一盘散沙,众史事不是分立无连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单件的史事,并且要注意众史事所构成的全体;我们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的时候,不仅要注意社会之局部的新异,并且要注意社会之全部的新异;我们不仅要注意新异程度的高下,并且要注意新异范围的大小。新异性不仅有深浓的度量(Intensive Magnitude),并且有广袤的度量(Extensire Magnitude)。设如有两项历史的实在,其新异性之深浓的度量可相颉颃,而广袤的度量相悬殊,则广袤的度量大者比小者更为重要。我们的理想是要显出全社会的变化所经诸阶段和每一阶段之新异的面貌和新异的精神。假如我们的历史兴趣完全是根于对过去的好奇心,那么,新异性的标准也就够了。但事实上我们的历史兴趣不仅发自对过去的好奇心,所以我们还有别的标准。第二种标准可以叫做实效的标准(Standard of Practical Effect)。这个名词不很妥当,姑且用之。史事所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者有大小之不同。按照这标准,史事之直接牵涉和间接影响于人群的苦乐愈大,则愈重要。我们之所以有这标准,因为我们的天性使得我们不仅关切于现在人群的苦乐,并且关切于过去人群的苦乐。我们不能设想今后史家会放弃这标准。第三种标准可以叫做文化价值的标准(Standard of Cultural Values)。所谓文化价值即是真与美的价值。按照这标准,文化价值愈高的事物愈重要。我们写思想史、文学史或美术史的时候,详于灼见的思想而略于妄诞的思想,详于精粹的作品而略于恶劣的作品(除了用作形式的例示外),至少有一大部分理由依据这标准。假如用新异性的标准,则灼见的思想和妄诞的思想,精粹的作品和恶劣的作品,可以有同等的新异性,也即可以有同等的重要性,而史家无理由为之轩轾。哲学上真的判断和文学美术上比较的美的判断,现在尚无定论。故在此方面通史家容有见仁见智之殊。又文化价值的观念随时代而改变,故此这标准也每随时代而改变。第四种标准可以叫做训诲功用的标准(Standard of Didactic Utility)。所谓训诲功用有两种意义:一是完善的模范;二是成败得失的鉴戒。按照这标准,训诲功用愈大的史事愈重要。旧日史家大抵以此标准为主要的标准。近代史家的趋势是在理论上要把这标准放弃,虽然在事实上未必能彻底做到。依作者的意见,这标准在通史里是要被放弃的。所以要放弃它,不是因为历史不能有训诲的功用,也不是因为历史的训诲功用无注意的价值,而是因为学术分工的需要。例如历史中的战事对于战略与战术的教训,可属于军事学的范围;历史人物之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可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中的领袖学的范围。第五种标准可以叫做现状渊源的标准(Standard of Genetic Relation with Present Situations)。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Genetic Relation)有深浅之不同,至少就我们所知是如此。按照这标准,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愈深,愈有助于现状的解释则愈重要。大概的说,愈近的历史和现状的发生学的关系愈深,故近今通史家每以详近略远为旨。然此事亦未可一概而论。历史的线索,有断而复续的,历史的潮流,有隐而复显的。随着社会当前的使命,问题和困难的改变,久被遗忘的史迹每因其与现状的切合而复活于人们的心中。例如吾人今日之于墨翟、韩非、王莽、王安石与钟相是也。以上的五种标准,除了第四种外,皆是今后写通史的人所当自觉地、严格地,合并采用的。不过它们的应用远不若它们的列举的容易。由于第三种标准,对文化价值无深刻的认识的人不宜写通史。由于第五种标准,知古而不知今的人不能写通史。再者要轻重的权衡臻于至当,必须熟习整个历史范围里的事实。而就中国历史而论,这一点决不是个人一生的力量所能做得到的。所以无论对于任何时代,没一部中国通史能说zui后的话。所以写中国通史永远是一种极大的冒险。这是无可如何的天然限制,但我们不可不知有这种限制。除了笔削的标准外,我们写通史时还有一个同样根本的问题。经过以上的标准选择出来的无数史实,并不是自然成一系统的。它们能否完全被组织成一系统?如是可能,这是什么样的系统?上面说过,众史事不是孤立无连的。到底它们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同时的状况,历史的一横切片的种种色色,容可以一个有结构的全体之众部分的关系(Relation Between Parts of An Organized Whole)的观念来统驭。但历史不仅是一时的静的结构的描写,并且是变动的记录。我们能否或如何把各时代各方面重要的变动的事实系统化?我们能否用一个或一些范畴把动的历史的繁杂(Changing Historical Manifold)统贯?如其能之,那个或那些范畴是什么?我们用来统贯动的历史的繁杂可以有四个范畴。这四个范畴也是过去史家自觉或不自觉地部分使用的。现在要把它们系统地列举,并阐明它们间的关系。(甲)因果的范畴。历史中所谓因果关系乃是特殊的个体与特殊个体间的一种关系。它并不牵涉一条因果律,并不是一条因果律下的一个例子。因为因果律的例子是可以复现的;而历史的事实,因其内容的特殊性,严格地说,是不能复现的。休谟的因果界说不适用于历史中所谓因果关系。(乙)发展的范畴。就人类史而言,因果的关系是一个组织体对于另一个组织体的动作,或一个组织体对其自然环境的动作,或自然环境对一个组织体的动作(Action),或一个组织体中诸部分或诸方面的交互动作(Interaction)。而发展则是一个组织体基于内部的推动力而非由外铄的变化。故此二范畴是并行不悖的。发展的范畴又包括三个小范畴。(1)定向的发展(Teleogical Development)。所谓定向的发展者,是一种变化的历程。其诸阶段互相适应,而循一定的方向,趋一定鹄的者。这鹄的不必是预先存想的目标,也许是被趋赴于不知不觉中的。这鹄的也许不是单纯的而是多元的。(2)演化的发展(Evolutional Development)。所谓演化的发展者,是一种变化的历程,在其所经众阶段中,任何两个连接的阶段皆相近似,而其作始的阶段与其将毕的阶段则剧殊。其作始简而每下愈繁者谓之进化。其作始繁而每下愈简者谓之退化。(3)矛盾的发展(Dialectical Development)。所谓矛盾的发展者,是一变化的历程,肇于一不稳定组织体,其内部包含矛盾的两个元素,随着组织体的生长,它们间的矛盾日深日显,zui后这组织体被内部的冲突绽破而转成一新的组织体,旧时的矛盾的元素经改变而潜纳于新的组织中。演化的发展与定向的发展,矛盾的发展与定向的发展,各可以是同一事情的两方面。因为无论演化的发展或矛盾的发展,都可以冥冥中趋赴一特定的鹄的。唯演化的发展与矛盾的发展则是两种不同的事情。这四个范畴各有适用的范围,是应当兼用无遗的。我们固然可以专用一两个范畴,即以之为选择的标准,凡其所不能统贯的认为不重要而从事舍弃。但这办法只是削趾适履的办法。依作者看来,不独任何一个或两三个范畴不能统贯全部重要的史实;便四范畴兼用,也不能统贯全部重要的史实,更不用说全部的史实,即使仅就一个特定的历史范围而论。于此可以给历史中所谓偶然下一个新解说,偶然有广狭二义:凡史事为四范畴中某一个范畴所不能统贯的,对于这范畴为偶然,这偶然是狭义的偶然;凡史事为四范畴中任何范畴所不能统贯的,我们也说它是偶然,这偶然是广义的偶然。历史中不独有狭义的偶然,也有广义的偶然。凡本来是偶然(不管狭义或广义的)的事,谓之本体上的偶然。凡本非偶然,而因我们的知识不足,觉其为偶然者,谓之认识上的偶然。历史家的任务是要把历史中认识上的偶然尽量减少。到此,作者已把他的通史方法论和历史哲学的纲领表白。更详细的解说不是这里篇幅所容许。到底他的实践和他的理论相距有多远,愿付之读者的判断。二十九年二月昆明初 版 自 序作者写此书时所悬鹄的如下:(1)融会前人研究结果和作者玩索所得以说故事的方式出之,不参入考证,不引用或采用前人叙述的成文,即原始文件的载录亦力求节省;(2)选择少数的节目为主题,给每一所选的节目以相当透彻的叙述,这些节目以外的大事,只概略地涉及以为背景;(3)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贡献和若干重大人物的性格,兼顾并详。至于实际成就与所悬鹄的之间,有多少距离,只好付之读者的判断了。这部书原不是作者创意要写的。创意要他写这部书并且给他以写这部书的机会的是傅孟真先生和钱乙藜先生。往在昆明,黄子坚先生、孙毓棠先生曾费心谋刊印此书而未成。比来遵义,张晓峰先生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教育研究室为石印五百册以广其传。以上诸先生,作者谨于此志谢。三十年三月张荫麟于贵州遵义书再 版 自 序此书再版和初版不同的地方,除多处笔误和刊误的校正,数处小节的增删外,乃是第九至第十一章的添入。第九章的上半作者自觉尚有缺点,却不及修正,读者谅之。初版的校正,幸得柳定生女士及叶文培君的助力,合于此志谢。三十一年九月张荫麟于贵州遵义书《中国史纲》献辞或曰:稽古励文,本承平之饰;怀旧寄兴,乃闲逸之娱。值陵谷之倾翻,宜儒柔之丕变。抱孤主而讲《论语》,固无救于沦胥;处围城而习《春秋》,亦奚裨于捍御?况乃巨劫所被,文物斯坠。兰台之守,取作胡囊;石渠之藏,践于羯马。赵德父之仓皇奔命,卷轴尽抛;祁幼文之慷慨捐生,缥缃荡散。守残缺于荒陬,望中兴于来日。尼父之归洙泗,始述麟经;子长之在笮邛,畴稽凤纪?勉赓弦诵,只存告朔之饩羊;宣诲文章,有类禳凶之刍狗。是则《史纲》之刊,毋亦可以已也?对曰:子言有见于史之华,无见于史之实;有见于史之敝,无见于史之用。若夫明国族绳绳之使命,庶无馁于任重而道艰;表先民烈烈之雄风,期有效于起衰而振懦,斯今日之所急,舍读史而末由。惟我华胄,卓居族群;导中和之先路,立位育之人极;启文明于榛狉,播光华于黯黮。大任既已降于斯民,大难所以鼓其蕴力。屡蛮夷而猾夏,终德义之胜残。否臻极而泰来,贞以下而元起。斯史实所炳垂,凡国民所宜稔者也。若乃势当危迫,志存忠节。蹈东海而死,义不帝秦;抗绝岛而兴,誓将恢汉。耻偷生之辱,血洗孤城;酬故主之恩,身膏敌斧。凛天地之正气,凌日月而永耀。不有述往,何以诏今?某也摧锋无技,深惭择术之乖;操翰为生,爰尽激扬之力云尔。(原载《益世报?文史副刊》第21期,1942年12月10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