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重估中国艺术在世界的独特价值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是学者陈传席近几年来受西方大学及艺术研究机构之邀,前往欧美讲演中国书法、绘画、文学的内容整理合集。其中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实际地位一文为全书重点,作者从美术史的角度,将西方近现代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变化与中国(日本)绘画艺术做横向对照,并引用画家自己的论述,证明了在西方近现代绘画风格的形成和艺术创新上的突破中,中国艺术的影响不可或缺。
★丰富材料详解作品启迪全新视角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通过举例包括莫奈、毕加索、凡高、马蒂斯等西方近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与中国传统书画作品一一进行具体对比,从而论证中国书画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及其在世界的地位。每一例子皆有细致的配图讲解,其中包括许多之前学界未加注意的材料,启迪读者用全新的视角欣赏并理解中西经典绘画艺术。
★另辟蹊径梳理美术史比较中西文化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重新梳理了世界美术史,在已有的艺术史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作者由表及里,让读者除了获得有关画作本身的知识与观点外,同时也对中西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差异有所理解领悟。
|
內容簡介: |
《中国艺术如何影响世界:从莫奈到毕加索》从美术史的角度,将西方近现代著名画家的艺术创作变化与中国(日本)绘画艺术做横向对照,并引用画家自己的论述,证明了在西方近现代绘画风格的形成和艺术创新上的突破中,中国艺术不可或缺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陈传席,学者。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兼任中国佛教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宣部评阅员、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绘画理论史》等。
|
目錄:
|
自序
上卷 中国书画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
引言
一、中国书画对世界艺术的重大影响
二、中国画论一直居世界画论之先
三、目视神遇中西绘画的区别
四、由自信到自卑的原因
五、终结、发展
下卷 杂论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论中西绘画的交流
徐悲鸿和林风眠艺术主张之异同和影响
兼谈中西分璧中西合瓦
单层文化和双层文化
笔墨当随古代
从物种进化到变种进化
谈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趋势
识心见性于相而离相
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的重大影响
文与画的内在关系
夺意,异形
敢于肯定
画才和画情,才能和才华
判断力、艺术创作与艺术史研究
艺术发展于约束,灭亡于自巾
后记
|
內容試閱:
|
写艺术史的人,不论是西方的美术史家,还是中国的美术史家,都没有提到中国书画对西方艺术的影响,都认为西方的绘画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的变化发展,乃是其自身自然的变化,或者都是受了西方的哲学、文学和科学的影响而然。当然西方的哲学、科学对西方的绘画有一定影响,比如点彩派。其实,中国宋代就有米点山水。西方点彩派自然不是受米点山水的影响,而是受科学中光谱的启示,是按照光学原理分析,蓝、黄可以产生绿的感觉等等,于是按科学的方法一点一点把颜色排列上去。点彩派的画虽然新奇,但学之者并不多。西方绘画受科学影响启发,一直存在,其中有利有弊,本书暂置而不论。
西方近现代的画家,最知名者如毕加索、凡高、马蒂斯、莫奈、塞尚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书画的巨大影响。传统西方油画以面表现物象,而中国书画是以线表现物象,空中的云,河中的水,本来无线,但画时也都用线去表现。近现代西方画家的作品凡有新意者,大多改面为线而从事创作,在西方各大美术馆中皆可看到,这都是学习中国书画的结果。从他们的作品、和画家自己的论述中,都可得到证实。
本书就是根据事实加以论证的。
近几年,我受美国、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很多大学、研究机构、艺术团体以及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之邀请,前往讲演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文学、书法、绘画。我开始讲到中国艺术引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时,听者无不吃惊,中国的学者甚至说我的这种说法太狂妄了,太大言不惭了,但我讲完事实后,他们也都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事实。其中一些外国学者的提问,又引起我进一步思考,也更加证实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有的外国学者十分赞同我的见解,还为我补充了一些例证。现在,我把我的讲演内容整理出来,交出版社出版。希望读者读后也能进一步思考,如肯于和我讨论,或指出其中不当之处,我都将十分感激。
2016年3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