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5.8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全书行文流畅,观点清晰,体例统一,编排框架较为合理,是一部较认真的学术随笔集。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随笔体评论集。书中既有当下文学创作一些重要问题的辨析,比如非虚构的理论与实践困境、当代小说的问题及其出路等,也有对昆德拉、梭罗、麦卡勒斯等大师的凝视以及对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解读。全书的行文立意,可看出作者对斯坦纳如下观念的追慕: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
|
關於作者: |
李德南:1983年生,上海大学哲学硕士、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青年学者、专业作家,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著有《我与世界的现象学史铁生及其生命哲学》《小说:问题与方法》《途中之镜》。曾获《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等。入选羊城青年文化英才、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
|
目錄:
|
借镜异域
大师的洞见与盲见
有限的我们如何相爱
意义虚空的世界
如何打开记忆之门
通往瓦尔登湖的路
残缺与高贵
同时代人的面容
在日常生活里潜行
看,这个滑稽的人
三个故事,一种现实
人文世界的守护者
故乡:出走与回归
从伊甸园到尘世
入城故事的常与变
异乡人的回叙
在孤独的深处
灵魂与肉身的辩证法
在期待之中
跨出樊篱,穿过密林
非虚构:面向真实,还是面向文学?
新城市文学的想象与实践
当下城市写作的三个问题
80后作家,代际视野下的牺牲品?
为思想与现实寻找词语
重构庄子的自由精神
批评的省思
批评是一个灵魂卷入另一个灵魂
对文学的回报之情
重识批评的效能与边界
迎向广阔的文学与生活
我的文学生活
我的所来之路
迎向灵光闪现的刹那
批评的愉悦
作为一种写作的批评及其限度
当下文学批评中的三种非根本性话语
印象记
有斐君子 蔡 东
认真者李德南 文 珍
|
內容試閱:
|
序
李德南
因为机缘巧合,去年接连和出版社签了五本书的合同。除了一本需要从零开始,得一个字一个字地完成,另外的都是以现成的文章为基础来编选。这样的出版密度,既给了我不少压力,也让我得以相对全面地回顾自己的写作。
眼下的这一本,所选的文章大多篇幅不长,都在五千字以内,属随笔体或准随笔体。在写作篇幅较长的学术文章尤其是专著时,我力求用清晰、准确的学术语言来表达,甚至会刻意回避诗性语言。因为诗性语言是有弹性的,它的无限,既能带来思想的扩展,也可能成为思想表达的障碍。诗性语言也是美的,能给人带来无可替代的愉悦。在学术文章中使用诗性语言,理想的时刻,是能够以美启真;不理想时,则会让语言进入空转的状态,甚至会造成思想的瘫痪如此,美则美矣,却终归是一种苍白的美。长文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一旦失败,代价也非常巨大。因此,我更多是在写作短文的时刻,接受这种美和无限的诱惑。我同时希望,这些短文中能有些个人的性情与偏好,在文体方面也能稍稍做些不同的尝试。至于这种做法得当与否,这些尝试孰好孰坏,真正有评判权的,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读者诸君。
书中的文字,最早的写于2006年,最晚的,则写于今年。那些较早时写的文字,之前入集的并不多,这次也只是选取非常有限的几篇。面对它们,我既感到有些陌生,也有些自珍的意味,因为从中可以隐约看见个人的过往岁月。所关心的话题,若是到今天再动笔,看法自然会更成熟,然而,十年前看取事物的那份新鲜与热切,却未必是今天的我所依然具备的。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似乎比人的自由意志要强大得多。可是不管如何,我还是希望自己以后在不同阶段都能写些文章,即使没有大的社会意义,更不可能不朽,也不妨作为个人生命的记录,以便回望来路时能够找到些许路标。
之所以有风自南作为书名,则有很具体的原因。从出生到现在,大多数的时间,我都在南方生活,在南方写作。我并没有仔细想过南方对我有怎样的影响,但我想,影响肯定是有的,那应该是潜移默化式的吧。我想起了南方的风,通常不大,也很少是凛冽的;多是微风,带有水汽,温润,清新。有风自南,这样的时刻是美好的,甚至称得上美妙。那就以它来作为书名吧,既借此表达我对南方的热爱,也借此表达一种自我期许希望我的文字也能带有些许南风的气息。
书的结集,自然是要面向公众的。这一本,我却希望它在面向公众的同时,也能有些私人的意义。这几年,我好像越来越习惯于以写作为业,也越来越习惯于独处。可是我深知,我之所以能够安于过这样的生活,是因为我同时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有情的精神世界。我并不孤独。在那个更大的世界当中,有和我一样努力以写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朋友们,他们比我做得更好,也更彻底。我的朋友文珍和蔡东,便是这个世界的一员。她们先后以印象记的方式,记录下了这个世界的一些美好时刻。于我,这是难忘而珍贵的记录。感谢文珍和蔡东慨然同意我将她们所写的两篇文章收入此书,我希望以此作为友谊的见证,也希望能在同代人的互相砥砺中继续前行。
花城出版社的文珍老师与周思仪编辑为此书的出版做了辛勤而出色的工作,在此一并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