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編輯推薦: |
《中外交通古地图集》是我国第1部中外交通专题的古地图集。编著者不仅从国内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中爬梳整理出一批涉及中外交通的古地图,更从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收藏机构搜集了一些重要的地图,史料价值较高。
|
內容簡介: |
《中外交通古地图集》选录123幅(套)涉及中外交通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各历史时期的全国舆图、航海图、沿海图及有代表性的其他古地图。每一幅中国古地图(或几幅同题材的中国古地图)撰有一篇题解,对其绘制过程、流传情况、历史意义以及其中涉及的地名等详加注释,同时配置相近年代的外国古地图作比照。外国古地图的内容与中国古地图没有直接联系,仅显示中外古地图的不同形式、特点及其演变。
|
關於作者: |
朱鉴秋教授,原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制图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现兼任上海郑和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
陈佳荣研究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顾问。主要从事中外交通史研究。著有《古代南海地名汇释》、《中外交通史》、《历代中外行纪》。
钱江教授,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中外交通史研究。
|
目錄:
|
导读
编例
古地图及说明
1.传说的九鼎图
2.传说的山海经地理图
3.马王堆出土地形图
4.圆形地图
5.古今华夷区域摁要图
6.唐十道图
7.唐一行山河分野图
8.九域守令图
9.东震旦地理图
10.华夷图
11.禹迹图
12.九州山川实证摁图
13.禹贡九州山川之图
14.坠理图
15.禹贡九州及今州郡之图
16.禹贡山川总会之图
17.汉西域诸国图
18.西土五印之图
19.南宋舆地图
20.历代舆图
21.大元混一图
22.混一诸道之图
23.元经世大典地里图
24.契丹地理之图
25.广轮疆里图
26.大明混一图
27.海道指南图
28.郑和航海图
29.大明一统之图
30.杨子器跋舆地图
31.日本地理图
32.西域土地人物图
33.蒙古山水地图
34.舆地总图
35.海运图
36.罗洪先朝鲜图
37.罗洪先安南图
38.东南海夷图
39.西南海夷图
40.朔漠图
41.西域图
42.新河海运图
43.古今形胜之图
44.日本岛夷人寇之图
45.使倭针经图
46.万里海防图
47.琉球国图
48.中国三大干龙总览之图
49.沧海津镜
50.萧崇业琉球过海图
51.全广海图
52.舆地山海全图
53.四海华夷总图
54.古今天下形胜之图
55.迤北西番诸夷国图
56.乾坤一统海防全图
57.乾坤万国全图古今人物事迹
58.王泮识舆地图
59.广东沿海图
60.福建海防图
61.东西两半球图
62.山海舆地全图
63.坤舆万国全图
64.两仪玄览图
65.夏子阳琉球过海图
66.二十八宿分野皇明各省地舆总图
67.往交趾图
68.周天各国图四分之一
69.万国全图
70.北舆地图、南舆地图
71.亚细亚图
72.东西洋航海图
73.皇明大一统地图
74.大明九边万国人迹路程全图
75.南怀仁坤舆全图
76.顾祖禹朝鲜图
77.顾祖禹安南图
78:沙漠海夷图
79.宇内形势图
80.清初古航海图
81.皇舆全览图
82.徐葆光针路图
83.东洋南洋海道图、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
84.异域录舆图
85.雍正十排皇舆全图
86.四海总图
87.沿海全图
88.台湾图、台湾後山图
89.澎湖图
90.琼州图
91.广东全省总图
92.海防属总图
93.周煌针路图
94.乾隆台湾舆图
95.蒋友仁坤舆全图
96.乾隆内府舆图
97.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
98.乾隆暹缅越柬诸国图三幅
99.西域总图
100.台湾古地图
101.新疆舆图
102.西藏总图
103.伊犁总统事略附图
104.大清弌统天下全图
105.内外蒙古图
106.清末古航海图
107.地球正背面全图
108.奥大利亚及各岛图
109.南亚默利加州全图
110.地平上半面天球纬线弌百八十度内方域全图
111.皇舆全图总图
112.地球图
113.皇清一统舆地全图
114.东洋二国图
115.南洋各岛图
116.东南洋大洋海各岛图
117.瑞国图
118.皇朝中外壹统舆图总图
119.香港图
120.古今地舆全图
121.广东全省舆地总图
122.香港界图
123.新漉孜正皇朝一统全图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外国古地图索引
後记
|
內容試閱:
|
导 读
一
中国是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不少远古时期人们制作地图的传説,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关於《九鼎图》和《山海经地理图》的传説。
据説夏代大禹在治水成功後,用九州进贡的金属铸造了九鼎,分别铭刻九州的山川、草木、禽兽的图像,这就是《九鼎图》。战国时九鼎已失传,而由《九鼎图》派生出来的《山海经》图则继续流传。晋代陶渊明的诗中提到的山海图,就是《山海经》图。而明代杨慎《山海经补注序》云经存而图亡,那时《山海经》图已亡佚了。现在见到的《九鼎图》和《山海经》图都是後人重绘的。重绘的《山海经》图有两大类:异兽、怪物之图和地理图。前者属画,後者属传説中的古地图。
我国早期的古籍中有不少关於先秦时期绘制地图的记载,但并未有地图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中国古地图是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幅帛地图,它们分别是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绘制的年代爲公元前168年。以其中的地形图而言,其符号的设计、所绘内容等方面都显示了我国当时地图绘制的高水平,在世界早期地图中居於前列。
晋代的裴秀是一位伟大的地图学家,他创立了制图六体,即编制地图时应遵循的六条原则。它们分别是分率、准望、道里、方邪、高下、迂直。分率即比例,准望即方位,道里就是道路里程,高下即指地势高低,方邪是指山川走向,迂直是讲地形的迂回曲直。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必须考虑高下、方邪和迂直。制图六体奠定了中国古代制图术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地图的代表作品是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但未流传下来。
唐代地图的代表作是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没有流传下来。现存南宋石刻《华夷图》是《海内华夷图》的缩绘,从中可以领略《海内华夷图》的概貌。
宋代舆图的代表作品有《华夷图》、《禹迹图》、《理图》等。《华夷图》上没有方格,图名位於最上方的中央,地图内容丰富,包括居民点、河流、海岸綫、沙漠、长城等要素,而且位置准确;地图的四周记载了周边国家的名称。《禹迹图》上画有很多网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采用计里画方的地图,每一方格折合一百里;该图着重表示水系,各条河流的位置、形状,湖泊的位置和海岸綫的轮廓都很详细。苏州文庙保存的石刻《理图》详细表示了全国路、府、州等行政建置,并用象形符号标识山岭、森林、长城,海岸綫和大河的轮廓比较正确。
元代朱思本(12721333)是着名的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地理考察,订正山川名称,费时十载,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编成长宽各七尺的《舆地图》。惜《舆地图》原图未能流传下来,但明代罗洪先15041564)的《广舆图》就是根据《舆地图》重新分幅、增订绘制的。现存元代的重要舆图有清濬(13281392)的《广轮疆里图》。该图是现存最详尽、准确的元代疆里总图,也是明初《大明混一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重要底图。
明代《大明混一图》是中国现存最早、幅面最大的世界地图。该图爲绢质彩绘,纵347厘米,横453厘米,方位上北下南,图上方有汉字书写的大明混一图五个大字。其制图区域以大明王朝版图爲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
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是我国第一部刻本地图集。图集不仅包括全国总图(《舆地总图》)及各省的分图,还增加了《九边图》、《黄河图》、《海运图》、《漕运图》、《朝鲜图》、《安南图》、《朔漠图》、《西域图》、《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等。《广舆图》被多次翻刻、增订,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明代陈祖绶绘制的《皇明职方地图》,山川河流与郡县并重,还标识了军事要素,符号设计美观大方,也是明代优秀的地图作品。
清代康熙年间经过大量的准备工作,清政府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开始测绘各省地图,首先测绘长城地图,第二年(1709)开始测量东北地区地理,绘制成《皇舆全览图》。当时清朝与统治西北地方的准噶尔部正处於对峙状态,尚未完成对西北的统一,因而清朝的测绘人员不可能进入西北地区进行地理考察和测绘;对於西藏地区,虽然清朝已经统辖其地,但尚未测绘,故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17171718)最初编制的铜版和木版《皇舆全览图》缺少哈密以西、天山南北及西藏的部分。很快,清朝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就把西藏地区的地图补入全国地图之中,这一年的铜版《皇舆全览图》中,西藏、蒙古、东北地区都用满文标注。康熙六十年(1721),《皇舆全览图》又被刻成木版,注记改用汉字标注。
雍正继位後开始广泛搜集中外地图和中亚、东亚的地图资料,并绘制以中国爲中心,包括北冰洋沿岸、西伯利亚、中亚及南亚广大周边地域的巨幅地图,全图共分十排,自北向南排列,每八条纬綫爲一排,俗称雍正十排图,正名称《皇舆全图》。雍正朝十排《皇舆全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十五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和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爲中外大地图。
乾隆中期,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统一了天山南北,於是在新疆、西藏进行新的实测工作,在康熙《皇舆全览图》和雍正《皇舆全图》的基础上,编制成新的《乾隆内府舆图》。该图采用了经纬綫直綫斜交的梯形投影法绘制。图中以纬度每隔5度爲一排,共有十三排,所以又称乾隆十三排图。其地图范围不仅对新疆、西藏进行了补充,涵盖面积也比《皇舆全览图》大一倍以上,北至北冰洋,南抵印度洋,西至地中海、红海,故该图不仅是清代关於我国疆域最明确和最完整的国家地图,同时还是一幅当时最完备的亚洲大陆全图。
《乾隆内府舆图》成爲後来编绘地图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李兆洛(17691841)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邹伯奇(18191869)的《皇舆全图》,胡林翼18121861)、邹世诒的《皇朝中外壹统舆图》等,都是以它爲蓝本绘制的。
编 例
1. 本图集以中外交通爲主题,以中国历代相关的古地图爲主綫,以外国古地图爲辅。
2. 中国古地图主要选録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涉外的地图,同时兼顾各历史时期的国家舆图、航海图、海防图和沿海图及有代表性的其他古地图。
3. 每一幅中国古地图(或几幅同题材的中国古地图)撰有文字介绍,图名爲保留版本信息,以图中文字爲准;同时配置相近年代的外国古地图作衬映。外国古地图的内容与中国古地图没有直接联系,仅显示中外地图的不同形式、特点及其演变。
4. 外国古地图除标题外,仅作简要注解,不设专文介绍。
5. 凡中国图径用图1等注号,外国图则用图(1)等。
6. 根据古地图与主题的相关程度和原图篇幅的情况,选録全图或局部图。
7. 选録的古地图至19世纪爲止。中国古地图以成图时间爲序编排。
8. 本书括号使用説明:凡补漏字或説明文字,皆用( );讹字正确字形及异称,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