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編輯推薦: |
美国独立电影是美国电影洪流当中特色鲜明、气质迥异的一个支流那些或是古灵精怪、或是口味超重的影片很难用类型电影作者论、商业电影艺术电影这样纯粹的二元对立视野将它们服服帖帖地归类研究。它们徘徊在主流电影的边缘。独立这个名头对于它们和其创作者来说更像一枚别在胸口的勋章那是一种对叛逆气质的认可和不媚俗精神的表彰。
从约翰卡萨维兹的粗砺现实主义,到大卫林奇的后现代主义梦魇,美国独立电影领域涌现的作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电影已经激起了世界范围的热爱和讨论。《美国独立电影》借助对名片佳作的评论分析、对知名导演的个案研究以及对关键体裁的文化工业景观的审视思考,深刻洞察了美国独立电影发展状况。功能失调的家庭、X一代都市浪人和变态杀人狂的电影谱系在本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加之对美国地下电影的毫不隐晦的表达,这些使得本书成为了真正兼收并蓄的影评合集。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汇集了众多影评人详细记录美国独立电影的影评集,更是一本美国独立电影发展史。全书以类型为依据,涵盖了美国黑人电影、 酷儿电影等14个独立电影全类型, 通过昆丁 塔伦蒂诺、吉姆 贾木许等30多位伟大的独立电影人、150余部影片的精彩演绎,贯穿起整个美国独立电影史。细述了美国独立电影的发展趋势、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国际奖项和票房背后的内在价值观念。通读这本书虽然不能让你一夜之间就变成一个美国独立电影的行家,但却可以真实地将你带入一个新奇而丰富的电影世界。
|
關於作者: |
约翰 贝拉:电影研究课程的讲师,著有《独立宣言:美国电影和独立制片的偏爱》。他同时也是《世界电影目录:日本》的编辑,以及《电子羊》、《国际电影》、《银幕和视野:电影研究在线杂志》的撰稿人。
|
目錄:
|
01 年度电影:《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002
02 产业聚光灯:对亚当 格林和韦恩 克莱默的采访008
亚当 格林(Adam Green)专访009
韦恩 克莱默(Wayne Kramer)专访016
03 文化路口:约翰 沃特斯与巴尔的摩028
04 电影配乐:《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036
05 导演040
斯图尔特 戈登(Stuart Gordon)041
查理 考夫曼(Charlie Kaufman)044
大卫 林奇(David Lmnch)049
06 美国黑人电影054
《大流氓》(Baadasssss! How to Get the Mans Foot Outta Your Ass)060
《杀夫记》(Bone)062
《科菲》(Coffy)064
《冷酷的世界》(The Cool World)066
《川流熙攘》(Hustle & Flow)069
《杀羊人》(The Killer of Sheep)071
《她说了算》(Shes Gotta Have It)075
《冲出布鲁克林》(Straight Out of Brooklyn)077
《斯维特拜克之歌》(Sweet Sweetbacks Baadassss Song)079
《黑皮肤的白人》(Watermelon Man)082
07 美国噩梦084
《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089
《女巫布莱尔》(The Blair Witch Project)093
《灵魂狂欢节》(Carnival of Souls)095
《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097
《杀手的肖像》(Henry: Portrait of a Serial Killer)100
《蜜月杀手》(The Honeymoon Killers)102
《千尸屋》(House of 1,000 Corpses)104
《千尸屋 2》(The Devils Rejects)106
《猛鬼街》(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109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11
《德州电锯杀人狂》(The Texas Chain Saw Massacre)113
08 毒品世界116
《酒心情缘》(Barfly)123
《绝色惊狂》(The Blackout)125
《不羁夜》(Boogie Nights)127
《迷幻牛郎》(Drugstore Cowboy)131
《浪子回头妙事多》(Gridlockd)133
《半个尼尔森》(Half Nelson)136
《毒海鸳鸯》(The Panic in Needle Park)139
《梦之安魂曲》(Requiem for a Dream)141
《迷途》(The Trip)143
《受影响的女人》(A Woman under the Influence)146
09 犯罪电影148
《谋杀绿脚趾》(The Big Lebowski)155
《江湖白事》(The Funeral)157
《谋杀地下老板》(The Killing of a Chinese Bookie)160
《亡命之徒》(Killing Zoe)162
《英国水手》(The Limey)164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168
《穷街陋巷》(Mean Streets)171
《低俗小说》(Pulp Fiction)173
《落水狗》(Reservoir Dogs)175
《罪恶之城》(Sin City)177
10 纪录片180
《追捕弗雷德曼家族》(Capturing the Friedmans)185
《挖掘!》(DiG!)187
《狗镇和滑板少年》(Dogtown and Z-Boys)190
《华氏 911》(Fahrenheit 911)192
《金刚之王:一手硬币》(The King of Kong: A Fistful of Quarters)195
《一夜成名》(Overnight)197
《性女传奇》(Sex: The Annabel Chong Story)199
《大号的我》(Super Size Me)201
《诅咒》(Tarnation)204
《细细的蓝线》(The Thin Blue Line)206
11 美国剥削电影208
《大鳄鱼》(Alligator)213
《四五口径女郎》(Angel of Vengeance)216
《血溅十三号警署》(Assault on Precinct 13)218
《血的圣宴》(Blood Feast)220
《电钻杀手》(The Driller Killer)223
《上帝旨意》(God Told Me To)225
《他还活着》(Its Alive)227
《僵尸之王》(King of the Zombies)229
《魔屋》(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231
《白魔鬼》(White Zombie)234
12 问题家庭236
《水牛城 66》(Buffalo 66)242
《与灾难调情》(Flirting With Disaster)245
《哈洛与慕德》(Harold and Maude)248
《人性》(Human Nature)251
《我盛大的希腊婚礼》(My Big Fat Greek Wedding)253
《震撼性教育》(Roger Dodger)255
《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257
《性、谎言和录像带》(Sex, Lies and Videotape)260
《打猴子》(Spanking the Monkey)262
《婚礼》(A Wedding)264
13 混乱叙事266
《改编剧本》(Adaptation)270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Being John Malkovich)273
《选择我》(Choose Me)276
《暖暖内含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278
《妖夜荒踪》(Lost Highway)281
《木兰花》(Magnolia)285
《纳什维尔》(Nashville)287
《死亡密码》(Pi)289
《雷管》(Primer)291
《银色 性 男女》(Short Cuts)294
14 在路上298
《瓶装火箭》(Bottle Rocket)304
《破碎之花》(Broken Flowers)306
《棕兔》(The Brown Bunny)309
《穿越大吉岭》(The Darjeeling Limited)313
《逍遥骑士》(Easy Rider)315
《五支歌》(Five Easy Pieces)318
《杯酒人生》(Sideways)320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323
《天堂陌影》(Stranger Than Paradise)326
《双车道柏油路》(Two-Lane Blacktop)328
15 酷儿电影330
《玩尽末世纪》(The Doom Generation)337
《女人的烦恼》(Female Trouble)339
《夜深沉,爱难吟》(Mala Noche)343
《残酷实录》(Mondo Trasho)345
《疯狂人生》(Multiple Maniacs)348
《玩转堕落街》(Nowhere)351
《粉红色的火烈鸟》(Pink Flamingos)354
《毒药》(Poison)357
《性爱巴士》(Shortbus)360
《偷偷摸摸的日子》(The Sticky Fingers of Time)362
16 美国乡村电影364
《苦难》(Affliction)369
《最爱你》 All the Real Girls 371
《来自天上的声音》 The Apostle 374
《恶土》 Badlands 376
《英雄少年历险记》 The Brave 378
《最后一场电影》 The Last Picture Show 380
《小镇疑云》 Lone Star 382
《大人物拿破仑》 Napoleon Dynamite 385
《雪天使》 Snow Angels 387
《心灵驿站》(The Station Agent)389
17 都市浪人392
《爱在黎明破晓前》(Before Sunrise)398
《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399
《疯狂店员》(Clerks)402
《年少轻狂》(Dazed and Confused)404
《幽灵世界》(Ghost World)406
《狗男女》(Go)408
《大市民》(Metropolitan)411
《都市浪人》(Slacker)413
《碎片》(Smithereens)416
《摇摆者》(Swingers)418
《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420
18 郊区电影422
《追凶》(Brick)427
《爱我就让我快乐》(Happiness)430
《媒体风云》(Public Access)433
《安然无恙》(Safe)435
《灵异出窍》(Society)438
《两个故事一个启示》(Storytelling)440
《伤心树屋》 (Trees Lounge)442
《难以置信的事实》(The Unbelievable Truth)445
《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447
《欢迎光临娃娃屋》(Welcome to the Dollhouse)449
19 美国地下电影452
《雀西女郎》(Chelsea Girls)458
《大卫的日记》(David Holzmans Diary)460
《热血造物》(Flaming Creatures)462
《肉》(Flesh)464
《热》(Heat)467
《黑色变奏曲》(I Woke Up Early the Day I Died)469
《冷酷媒体》(Medium Cool)471
《拔出雏菊》(Pull My Daisy)475
《变态城》(Schizopolis)477
《影子》(Shadows)480
撰稿人简介483
|
內容試閱:
|
15酷儿电影
1989 年,我看上去怎样?酷儿电影与录像会议(How do I Look? Queer Film and Video Conference)在纽约城上演。为什么这样一个含有侮辱意味的恐同术语会进入学术领域?当时,距离世界首例艾滋病(AIDS,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征)患者被确诊已经过去了八年的时间:一种迅速致命的疾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HIV,人体免疫缺损病毒,传播方式为无保护性接触和体液交换),其主要易感人群为城市男性同性恋。到这十年结束的时候,不仅有数千人感染并死于同性恋瘟疫,而且对于感染这种迅速蔓延的疾病的个体,美国联邦政府在立法、伦理构建、情感和医疗援助上也动作迟缓。因为同性恋瘟疫的出现,社会、政治和媒体煽动的抵制同性恋活动接踵而至,以致同性恋者(包括女同性恋,尽管她们的感染风险较低)被边缘化,并遭到迫害。全球的恐同暴力事件都在持续增长,直至 1993 年之前,艾滋病主题甚至不曾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过。
在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男女同性恋社群(十年间,始终保持绝对隔离状态)开始发展援助网络,开展同性恋骄傲(Gay Pride)游行,组织激进团体(如酷儿国度 [Queer Nation] 和艾滋病解放动力联盟 [ACT UP]),筹办艾滋病慈善机构和电影节,构建新的政治理论地位,并以这些行动来反抗将他们驱逐于外的社会性强制力量,以及将他们描绘为病态人格的大众媒体。所有人都在寻求借助社会可见度(social visibility)来提高社会认知,要求对 HIV 和 AIDS 患者进行医疗干预(尤其是那些因为疾病而失业和无家可归的人),并为医学检验筹集资金。
艾滋病活动家借助酷儿术语,以及我看上去怎样会议来表达他们的义愤;他们将自己与追求同性恋解放与平等的石墙事件区分开来,后者可以说是忽视了女同性恋和有色人种的权利;作为涵盖性术语,酷儿吸纳了所有非异性恋群体,其中不仅有男女同性恋,还包括双性恋和变性人。这一术语同时也进入了批评理论和激进政治,并涉及了诸如异性恋(straight)与同性恋(gay)的分类概念的削弱。
进一步的策略包括对此类事件的视频记录,艾滋病与安全性行为相关短片或实验作品的制作;制作者既可以是直接行动 1(direct action)组织的成员,也可以是男女同性恋或艾滋病记录者团体。克莉丝 斯特拉耶(ChrisStraayer,1996)和亚历山德拉 尤哈斯(Alexandra Juhasz, 1995)都察觉到,此类组织和电影团体的电影制作与示威活动对于重塑社群影响重大。这个社群已经一分为二,一部分人选择融入异性恋社会,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主动出击,借由参与政治示威活动引起公众注意。从拍摄实验短片到制作独立融资长片,一些来自此类组织的电影导演一路成长。这些影片包括:约翰 格列森(John Greyson)的《便池》(Urinal, 1988)、《怪物制造》(The Making of Monsters, 1990)和《爱之风暴》(Zero Patience, 1993),德里克 贾曼(Derek Jarman)的《爱德华二世》(Edward II,1991),伊萨克 朱利恩(Isaac Julien)的《寻找兰斯顿》(Looking for Langston, 1988),以及汤姆 卡林(Tom Kalin)和格兰 富里(Gran Fury)的《夺魄》(Swoon,1992)。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这些电影导演的作品得到了展映的机会并从中获益,与之相伴的还有其他公开现身的男女同性恋导演作品,如格雷格 阿拉基(Gregg Araki)的《末路记事》(The Living End, 1992)、《彻底完蛋》(Totally Fucked Up,1994)和《玩尽末世纪》(1995),萨迪 班宁(SadieBenning)的《那不是爱情》(It Wasn''t Love, 1992),谢丽尔 邓耶(CherylDunne)的《她不会凋谢》(She Dont Fade, 1990)和《寻找西瓜女》(TheWatermelon Woman,1996),托德 海因斯(Todd Haynes)的《毒药》(1991)、
《陶蒂该打》(Dottie Gets Spanked,1994)和《安然无恙》(1995),布鲁斯 拉布鲁斯(Bruce LaBruce)的《肤之欲出》(No Skin Off My Ass, 1991)和《超级八部半》(Super 8½, 1993),詹尼 利文斯通(Jennie Livingston)的《巴黎在燃烧》(Paris Is Burning, 1990),普拉娣巴 帕码(Pratibha Parmar)的《极乐》(Khush, 1991),马龙 里格斯(Marlon Riggs)的《饶舌》(TonguesUntied, 1989),格斯 范 桑特(Gus Van Sant)的《我自己的爱达荷》(MyOwn Private Idaho, 1991),以及罗丝崔奇(Rose Troche)的《钓鱼去》(GoFish, 1994)。
1992 年在《乡村之声》杂志上,影评人、学者兼电影节组委成员,鲁比 瑞奇(B Ruby Rich),写作了文章《酷儿感觉:新同性恋电影》(QueerSensation: New Gay Film)。瑞奇参加过许多国际电影节,在这篇文章中,她论述了新男女同性恋电影和视频的数量井喷现象。这一激动人心的现象首先显现于前一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瑞奇对此感到欢欣鼓舞,并将其置于新酷儿电影的标签之下。于风格与主题方面,这些影片普遍有所欠缺,但瑞奇在它们丰盈、挑衅的姿态中看到了共同的意识形态批判电影中刻板的去性化同性恋角色,同时借鉴经典好莱坞电影和地下电影的制作实践。莫妮卡 珀尔(Monica Pearl)指出,这些激进 实验短片允许全球同性恋群体以电影语言表达艾滋病维权者的观点。借助这些影片,电影制作者不仅暴露、质疑并抨击了同性恋群体的社会无名(social invisibility)状态和受害者身份,而且拒绝了更早前的认同与同化政治。这些都与石墙事件的男女同性恋解放运动相关。
1992 年 10 月,霍伯曼(Hoberman)在《首映》(Premiere)杂志上发表了观点相似的文章。霍伯曼评述了新酷儿倡导者特有的骄傲与自信,认为它们是酷儿维权者的姿态与目标的延伸。后来的评论文章容忍了新酷儿电影的其他元素,如影片对艾滋病的隐喻性指涉和关联(阿罗约 [Arroyo],1993 ;珀尔, 2004),对同性恋行为的特殊使用(戴维斯 [Davis], 2004),334它们的实验性质(披达克 [Pidduck], 2004),它们贯穿电影始末的女同性 恋 主 题 定 位( 皮 克 [Pick], 2004 ; 斯 梅 丽 科 [Smelik], 2004), 以 及某些此类电影的酷儿族群称代问题(孔特雷拉斯 [Contreras], 2004 ;莱翁 [Leung], 2004, ;瓦伦贝里 [Wallenberg], 2004)。最重要的是,亚纶(Aaron)指出,新酷儿电影与之前的男女同性恋电影不同,它们不再将焦点集中在光鲜的白人中产阶级身上,而是更多地着墨于男女同性恋的另类子群体,譬如《巴黎在燃烧》(1990)中纽约的异装舞会上的男同性恋、变
性的拉丁裔人和西班牙裔人,《饶舌》(Tongues Untied, 1989)中的黑人男同性恋的欲望和经历,以及青少年女同性恋的焦虑情绪(萨迪 班宁 [SadieBenning] 的实验短片)。
阿罗约(1993)、珀尔(2004)以及其他一些影评人断言,艾滋病是新酷儿电影诞生的关键,尽管,许多影片的故事背景都设定在了艾滋病流行之前的世界里:贾曼的《爱德华二世》虽然改编自马罗的同名戏剧,但却以石墙示威者为主要角色;卡林的《夺魄》专注于利奥波德和罗卜之间的亲密关系,它采用了希区柯克的《夺魂索》(Rope, 1948)中的主题(在20 世纪 20 年代,两名犹太年轻人残忍地谋杀了一名男孩),但探究的却是人物的性状态,且带有实验性质;朱利恩的《寻找兰斯顿》是针对哈莱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诗人朗斯顿 休斯(Langston Hughes)的一次优雅调停。珀尔声称,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各种生命破坏与电影内部的叙事遥相呼应,影片自身往往无视传统电影手法(例如拉布鲁斯的《超级八部半》,它由影中影、记录及色情片段、面部特写访谈以及先锋风格组合而成,有着令人困惑的凌乱,而片中的主人公着迷于死于艾滋病的各类名人数目)。
尽管新酷儿电影很早便显现出获奖的前景,但它们却未能充分利用这次成功的创意井喷。之后的 2000 年,瑞奇发觉新酷儿电影更多的是在表述一次成功的时刻而非运动,其过程就是自激进的念头攀爬入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尽管独立制作的酷儿主题电影仍旧在产生,但在这段时期里,观众偶尔会被分化为不同立场。某些更传统的男女同性恋观众感觉这些新电影太过学术性枯燥、消沉,或者阻滞在了男女同性恋主角频繁的暴力 凶残行为中(《夺魄》、《毒药》、《末路记事》、《激情姐妹花》 [Sister MySister]),他们希望此类影片能够更加鼓舞人心,影片的主角能够更加积极向上。艾滋病解放动力联盟成员曾为《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1991)和《本能》(Basic Instinct, 1992)的上映而举行示威游行,因为两者都有凶残的同性恋角色,但其他观众却发现,新酷儿电影与同性恋解放动力联盟的追求出现了奇异的冲突现象。新酷儿电影最初的成功的确鼓励了好莱坞去尝试酷儿题材(《费城故事》 [Philadelphia], 1993 ;《艳倒群雌》 [ToWong Foo], 1994 ;《鸟笼》 [The Birdcage], 1995 ;《进进出出》 [In and Out],1996,《惊世狂花》 [Bound], 1995 ;《我杀了安迪 沃霍尔》 [I Shot AndyWarhol], 1995 ;《天才瑞普利》 [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然而正如本邵夫(Benshoff)和格里芬(Griffin)于 2006 年所指出,酷儿风潮的风格与关怀是否被纳入其中仍可辩驳,但不可避免地,它们往往会依托于男女同性恋角色的刻板描绘。
在独立制片的《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 1999)中,希拉里 斯万克(Hilary Swank)因为对布兰德 蒂纳这一角色的精彩演绎而夺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此时,对酷儿时代是否仍旧存在的质疑再次被点燃。布兰德 蒂纳是内布拉斯加州(Nebraskan)的青年男孩(女孩身),因为准备做变性手术并大胆约会了一名女孩,男孩惨遭强奸和杀害。《男孩别哭》以及约翰 卡梅隆 米切尔(John Cameron Mitchell)拍摄的电影(《摇滚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2001 ;《性爱巴士》, 2004)表明,在主流价值之旁,仍旧存在有激进、独立酷儿电影的生存空间。其他与新酷儿电影相关之人(导演托德 海因斯和格斯 范 桑特,制片人克里斯汀 瓦尚[Christine Vachon])仍旧在创作电影,并且,由于早前在独立制作界获取的成功,好莱坞其实给予了他们更大的投资预算。可以说,好莱坞仍旧在创作酷儿角色上畏缩不前,常常都要去求助于刻板的简陋表达,如脂粉气336的男子;然而,新酷儿电影的深远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一场运动,还是一个瞬间,它都确切无疑地改变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观众,并且,感谢这诸多拒绝被忽视的活动家和电影制作者,感谢他们勇敢地敞开心扉。
马修 莫蒂卡(Matthew Motyk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