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塑造自我文化形象:中国对外翻译现象研究
小引
人们常常会忽略翻译的方向问题,想当然地将其看作是单一地由外语转换到母语的行为。实际上,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转换,这种传递并非是单向的。就方向而言,翻译的形式有三种,可以由外语 (foreign language)或非惯用语言 (language of non-habitual use)到母语 (mother tongue或惯用语言 (languge of habitual use),也可以是由母语或惯用语言到外语或非惯用语言,而对掌握两种或数种外语的译者来说,其所从事的翻译也可以是由一种外语转换到另一种外语。
对于从母语到非母语的翻译,目前国际上尚无通用的术语,而且现有几种比较常用的命名方式大多带有负面含义。有些学者称之为 逆向翻译(inverse translation),但这一命名本身带有某种程度上的价值观判断,其前提是默认译入母语的翻译方为正道,不能起到为此类翻译正名的作用。已故英国著名学者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用 服务性翻译(service translation)来指称由惯用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transaltion from one''s language fo habitual use to another language,此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种方向的翻译实践处于边缘地位,基本上局限于应用文体。也有一些人将其表述为 非母语翻译(non-mother tongue transaltion)。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英语中的 prose translation和法语中的 thme可以表示译入外语的翻译实践,但这两个术语的适用范围一般局限于语言教学和考试等领域,而且前者的此种含义现已少为人知,只有个别学术著作依然采纳这种用法。其他的称谓还有 译入第二语言(translation into the second language),以及 二语翻译(L2 translation)等。我国翻译界一般将国内这种方向的翻译称作 中译外或 对外翻译,在英文中多译作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 languages,相关著述中常见的英文表达还包括 outward translation 和export translation。在英语等语言中至今尚没有被广泛接受的专门术语,这也反映了非母语翻译长期遭遇冷落的现象。
对外翻译是指由译者所从事的将本文化作品译入其他语言的翻译活动,亦即从母语或惯用语言到外语或非惯用语言的翻译,以异文化的读者为主要对象。这里所说的对外翻译通常不包括具有明显双重文化和双语生活背景的人所从事的翻译。对外翻译是一种文化的自我协调行为。当某一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出现明显入超,翻译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时,自然会采取一些措施,去影响并且进入异文化,以图消解所存在的逆差,达到或接近翻译和文化交流的相对平衡状态。这是许多文化皆有的本能,只不过在具体环境中其行为和结果都会有所不同。改变翻译不平衡局面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是介入、干预异文化中的相关翻译行为,二是开展译出母语的对外翻译。二者都是一种文化在面对翻译不平衡状况时进行自我协调的具体途径,目的是求得在世界文化大系统中的生存空间,并且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外翻译与一般翻译是方向相反而又相呼应的两种文化交流行为,通常都以服务翻译行为所发生的社会为目的。一般翻译可以在本文化中塑造出异文化形象,对外翻译则致力于在异文化中塑造出本文化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