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作者秦焕是清后期咸同时代的诗人,出生于江苏,长期在广西供职。秦焕的作品,诗文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出色。其散文《病说》针砭时弊,剖析人性,理念新颖,笔法奇特,可称佳构。可以比拟作清代后期的《狂人日记》。他的诗作取材广泛,想象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大动荡时代的社会状况。秦焕宗奉宋代诗风,多以学问、议论入诗,用典尤多,因此有较多尖锐的类比和联想,借古讽今的笔法比比皆是,可作真实的士大夫心态写照。秦焕诗文皆有汪洋恣肆,尖新奇异的特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者校注工作做得是认真的,所作校注大都允当妥帖,注释做得比较详尽,典故出注也很到位。作为对广西地方文化的古籍整理项目,这部书稿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都相当高。
|
內容簡介: |
这是清代后期著名诗人秦焕的作品首次整理面世。作者秦焕是清后期咸、同时代人,出生于江苏,长期在广西供职。秦焕的作品,诗文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出色。其散文《病说》针砭时弊,剖析人性,理念新颖,笔法奇特,可称佳构。可以比拟作清代后期的《狂人日记》。他的诗作取材广泛,想象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大动荡时代的社会状况。秦焕宗奉宋代诗风,多以学问、议论入诗,用典尤多,因此有较多尖锐的类比和联想,借古讽今的笔法比比皆是,可作真实的士大夫心态写照。秦焕诗文皆有汪洋恣肆,尖新奇异的特点,艺术表现手法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者校注工作做得是认真的,所作校注大都允当妥帖,注释做得比较详尽,典故出注也很到位。作为对广西地方文化的古籍整理项目,这部书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与地方文献价值。
|
關於作者: |
作者秦焕是清后期咸同时代的诗人,出生于江苏,长期在广西供职。秦焕的作品,诗文俱佳,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出色。其散文《病说》针砭时弊,剖析人性,理念新颖,笔法奇特,可称佳构。他的诗作取材广泛,想象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大动荡时代的社会状况。秦焕宗奉宋代诗风,多以学问、议论入诗,用典尤多,因此有较多尖锐的类比和联想,借古讽今的笔法比比皆是,可作真实的士大夫心态写照。秦焕诗文皆有汪洋恣肆,尖新奇异的特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目錄:
|
国史馆本传
恩寿序
汪树堂序
剑虹居古文卷上
春秋孔子之刑书论1
燕太子使荆轲刺秦论2
四皓安储论2
汉武帝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论4
武乡侯自比管乐论5
汉唐宋明党人论10
唐宋藩镇朋党得失论12
明通公溥论14
拟权书孙武篇15
好刚说16
论洋务一19
论洋务二20
论洋务三21
病说22
病讚25
病辩26
病说续编27
病说再编32
病跋35
寄刘谷人书38
答客问38
剑虹居古文卷下
中庸衍义序40
家语段注序41
先正语录节要序41
景筱晴古文序42
樗轩集序43
李林枝获盗记序44
万氏族谱序45
王氏族谱序47
朱子良年谱序48
全小汀相国七十寿序51
岑彦卿宫保六十寿序54
沈仲复中丞六十寿序代58
崧镇青方伯五十寿序62
王鹭兮封翁六十晋二寿序65
黄母李太夫人八十寿序代67
黎半樵先生奏疏文集书后69
李升初格物解书后72
止足斋序书后72
读使东记书后73
读首慕五筹边论书后73
书萧山蔡氏两烈妇传后75
傅虎生传75
简雨村76
阮菊圃生诔76
剑虹居诗集卷上
杂感81
泰山行94
游鸡鸣寺登旷观台94
游金山94
春日即事95
拟杜诸将次元韵96
登山遣兴98
易水行99
过平原100
过扬关100
眺高邮湖101
君山顶101
自杭应试后渡江作101
过郯城101
偶感102
顺河集晓行102
过泰山102
简故乡诸友103
闻南方消息有感105
重有感106
寿佛寺题壁107
书愤114
感赋115
江上口占117
江上逢倪子117
望山118
观潮118
九日登高同人小集118
新秋夜坐121
山西司当月夜坐口占122
感事123
书怀124
醉后述怀124
寄王南卿124
又125
赠刘云岩125
赠刘德扬125
酬鲍小山126
酬鲍又山127
寄万雨村127
赠史汉章127
赠汤仁山128
赠鲍又山128
寄丁子静129
简王南卿130
燕市喜晤张芸蹊130
怀万雨村131
酬王琴南132
别郭相廷133
景筱晴江局遇难134
赠陈子扬135
题协五集136
题琴南诗后137
题砚宾集138
题雨荪词集138
题采风集139
题范咏青鸿雪集140
题王南卿寄庐笔记140
题杨定夫图照141
题裘梅生图照141
题归汉图141
题渔樵耕读图143
独秀峰143
虞山143
隐山143
桂山144
题郝蕴山听瀑图144
题罗翼廷吟秋图145
题郝定珍柳阴观钓图145
袁浦柳枝词146
剑虹居诗集卷下
赤地叹147
飞蝗叹147
乞食叹147
萑苻叹148
从军叹148
贪吏叹149
逝者叹149
荡子叹149
青楼叹150
砚田叹150
咏史151
读孟子153
读国策153
读庄子154
读离骚154
尧154
舜154
禹154
汤155
文王155
武王155
秦始皇156
汉光武156
魏武帝157
隋炀帝157
宋太祖157
周公157
晋文公158
楚霸王158
吴越王158
介子推158
杨朱158
墨翟159
荆轲159
张留侯159
淮阴侯160
贾生160
李将军160
李少卿161
朱买臣161
严子陵161
马文渊161
班定远161
祢正平162
诸葛孔明163
陶士行163
陶元亮163
谢太傅163
王右军164
张季鹰164
张公艺164
郭子仪165
杜少陵165
韩昌黎165
白香山166
曹武惠166
吕易直166
苏东坡166
陆放翁167
韩蕲王167
陆秀夫167
吕后168
武则天168
缇萦168
木兰169
杂诗169
有感169
书怀170
倦鹤吟171
为万雨村题画172
为郝子高题画172
题郝蕴山金焦放棹图173
题云龙图174
题于舟书屋175
梅花176
菊影178
菊梦179
春草180
秋草189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秦焕评传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作为中西方文化碰撞较为激烈的一个时代,其内在的急剧变化,其受外部的猛烈冲击,都是前所未有的,以前任何朝代都没有面临象清朝这样复杂诡谲的局势,也没有象清政府这样的手足无措,迷糊困惑,研究这个时代丰富的内涵,研究这个时代的困境,对于我们今天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江苏淮安人秦焕恰恰就生活在这个朝代由盛转衰的时段,他生活在咸、同之际兵燹最烈的地区--江苏,其后又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长期协办军务,任职于西南边陲广西,对于国家边患之祸感受颇深。他从一介寒士跻身于统治阶层,有着封建士子在科举考试中的深刻心理体验,同时他的诗文创作又反映出处于封建末世的士子特有的心路历程。因此,研究秦焕其人其文,对了解那个独特的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人们无奈挣扎的社会心理有一定的典型意义,而且通过他的诗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文坛的气息。
一、 秦焕生平与作品简介
(一)秦焕的生平研究
《剑虹居古文诗集》前附的《国史馆本传》、《续纂山阳县志》、《清史列传》等书,对秦焕入仕后的经历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其入仕前的经历在他创作的一些诗文篇中也有零散的记载,将这些材料集中起来,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秦焕的生平履历。
秦焕的一生可以咸丰十年(1860年)考中进士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18181860),苦读求仕,金榜题名
关于秦焕的生年,1997年编的《桂林市志》上定为1813年,但据《续纂山阳县志》所记,秦焕卒于光绪十七年(1891),卒年七十四岁,以此推算,秦焕当生于1818年。
秦焕出生在江苏淮安府治山阳县一个世代穷苦的儒生之家,故居在江苏淮阴市楚州区南门大街元件厂内。由于父亲早逝,家境窘迫,年幼的秦焕不得不到淮楼酒家当学徒,每晚挨家挨户回收酒瓶。这段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科举成名之后仍不时提起:奈焕生也晚,又值少孤,厄于贫贱(《阮菊圃生诔》),几回羞向淮楼过,犹忆当年旧酒瓶。[1]
伤心三十年前事,易箦遗言在读书。(《简故乡诸友》其二)秦焕的父亲对他抱有殷切的期望,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嘱咐他一定要寒窗苦读,以振兴门楣。所以年少的秦焕立志读书,要出人头地,希冀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寒士地位,跻身统治阶层。
他怀着一种强烈的功名心走在漫漫求学路上,这时他的求学之路上出现了转机,焕淮产也,少孤贫,读书无多,道光戊戌受知于寿阳相国祁文端入泮,公(黎半樵)于是年调南河库道,衡文于崇实书院,焕随众肄业(《书后》),道光戊戌指道光十八年(1838年),寿阳相国祁文端即清朝道、咸、同三代帝师祁寯藻。祁寯藻(17931866),字叔颖,又字淳甫,号春圃,山西寿阳人,为祁韵士第五子。嘉庆十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咸丰时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同治初,以大学士衔为礼部尚书。同治五年(1866)卒,晋赠太保,祀贤良祠,命钟郡王奠醊,谥文端。祁寯藻关心时政,体恤民隐。咸丰年间农民起义频发,身为军机大臣的祁寯藻,每日佐君理事,均侃侃持正论;民本思想为其做官座右铭;注重农事,广泛收集农言,考察农事,撰写了具有学术价值的农业专著《马首农言》;后任同治皇帝老师,率领师傅们对同治皇帝竭诚进讲。祁寯藻在朝40余年,世人评论他一生忠君、勤政、爱民、崇俭,是官吏楷模。他对近代学术的发展做过一定贡献,精通经书,提倡汉学与宋学并重,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并身体力行,曾组织学者俞理初、苗先路、何绍基及何秋涛等人校刊过《说文系传》和《朱子小学》等等,工诗古文词,亦通训诂,明义理,一生集诗近3000余首,被人尊为道光年间诗坛领袖,是道咸宋诗派的代表人物。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调任户部右侍郎并简放江苏学政。他到江苏后,奉旨严禁鸦片烟,撰写《新乐府》三章,刊示各地,痛陈鸦片烟之害,对当时的禁烟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针对当时江苏学子重文轻德,在考试中词章之学甚多,根底之学甚少等问题,于道光十九年(1839)重刊宋本《说文系传》,刊发《朱子小学》,遵旨恭书《圣谕广训》等,以加强基础知识和德行的教育。他还针对各州书院简陋考棚少而考生多的问题,增修了考棚,重修了常州书院,为发展江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正是在这段时间,秦焕有幸得到了祁寯藻的恩遇,入县学学习,观其为人做官,治学赋诗,祁寯藻对秦焕都有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焕窃憾为秀才太蚤,成进士太迟(《书后》),从中秀才到中进士,这段人生作者主要是维持生计,按奈住焦躁的心情埋头苦读,希冀鲤跃龙门,来获取自身价值的圆满,完成双亲的夙愿。但道咸年间的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让天下更增添了些许不太平,波涛汹涌的农民起义和悲苦万状的百姓生活,使得身处其中的人无法不为之侧目,无法不为之动容,尤其是满腔热血的士子文人。秦焕在现实的刺激下,激起了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苦于自己不在其位不能亲手指点江山,现实和理想的双重矛盾使得他在这段时间创作出其诗文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作品,如《病说》万余言,烽火痛思著先鞭之类的诗歌,反映现实之讥切,情感之饱满,非常富有感染力。同时秦焕结交了一批形似徜徉于现实之外实则深忧国民的性情中人和病夫,如刘谷人,郝企三,葛星五,阮菊圃,万雨村等,《病辩》中提到:癸丑四月九日,企三、谷人两先生见访,谷人自去秋抱病,至今未已,企三虽未如谷人之久,亦若断若续,同为病中人焉。座上相对,各有一种别致,企三言次日当带病赴馆,而谷人亦以久未得家书为言。予睹二君病态,自憾无病,情同木石。移时送客出门,谷人向予索诗,予应之曰当作《病说》以相遗,谷人深以为然而去。阅三日,援笔成此,剑虹自记。癸丑即咸丰三年(1853年)。这些病都是因情而起,情都是因事而起,他们见现实的不尽如人意所以被触动胸中万千情丝,忧患成疾,秦焕跟这些人惺惺相惜,作文示志。和这些人的交游,袒露了秦焕真实的怀抱,他关注着时势的发展走向,积蓄着报国酬志的力量,激发的责任使得他跃跃欲试。
清咸丰五年(1855),秦焕中举人,《山阳县志》卷九选举十二就记载:
秦焕是浙闱并补乙卯科举人。[1]助人豪气三千丈,迟我名场二十年。莫道归装行色减,彩毫题遍六桥边。(《自杭应试后渡江作》)作者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在杭州参加乡试后信心高涨的豪情,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再经过五年的寒窗苦读,正值精力旺盛的中年秦焕终于在清咸丰十年(1860)中进士,分户部滇司行走。
第二时期(1860-1891年),勤政为民,循吏本色
清咸丰十年(1860年),秦焕开始踏上正式的仕宦之途,被派 随大臣贾桢办理团练。事竣,奏请免其学习,作为候补主事,同治元年,由江北团练大臣晏端书奏调襄办军务, 同治五年,派通州验收漕粮, 同治九年,办理捐铜局。这时间让他最得意的可能是清同治十一年在京被抽调参办皇上的大婚典礼,表现出来让人赞赏的干练,诏加随带三级。后又于清光绪元年筹助贵州军饷,京察时得到一等加一级的好评价,五年旋充工部宝源局,监督兼办理京捐,以三品衔外放广西桂林知府,这是未入粤前的主要任职情况。
秦焕精于制艺文字八股文,在京城同僚中颇有名声,有文虎之称。[2]他的弟子在诗文集序言中称赞到:吾师山阳秦文伯先生通籍后,佐治农曹,文章经济倾动朝右,常出其余技而为制艺,不独裁成士类,抑且上邀主知召对时,屡荷垂询,至足荣矣,《剑虹居制义》久为艺林脍炙,丐其余沥,对秦焕的八股文评价很高。影响到秦焕的古文创作,也带上结构严谨、骈文气息较浓的色彩。秦焕踏上仕途,同时也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友,早期的为官生涯又都是跟随他人办团练,或是协助他人办军务,自己的才能无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后又常驻广西边陲地方,离家乡路途遥远,于是他常常在诗文中浅吟低唱,慨叹自己的身不由己、空无建树和寄人篱下,勾起自己对家人亲友的深深思念,如《春日即事》:一毡长伴岁寒身,到眼桃符又换春。生计非难偏误我,客途已苦况依人 。《山西司当月夜坐口占》:风雪催寒尽,饥躯耐客途。一官双鬓短,千里只身孤。报国心空有,还家梦转无。不知春已到,惊见换桃符。
清光绪五年(1879),秦焕奉旨授粤西桂林府遗缺知府,六年旋补桂林府,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粤西生涯。在粤十年,秦焕才有了真正令人称道的宦绩。
(1)百姓闹粮局 单骑诚劝民
清光绪五年(1879年)秦焕任桂林府,始以振文风、端士习、厘定书院为首务,一时登高第者悉出门下。首先端正士风,狠抓学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培养出了很多封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其时所辖的临桂县因粮赋未征齐,成立了专门的临时机构去清查粮赋,其中的官员心急,采取了粗暴的手段,弄得百姓人心惶惶,尤其是田亩甚多的苏桥镇受到不法之徒的挑唆,索性聚众暴乱,哄闹粮局,掠走官印,大吏派兵进剿,和百姓狭路相持,于是大吏委任秦焕前去强行逮捕,秦焕不忍与善良的百姓兵刃相向,遂一人单骑深入苏桥镇,与百姓坦诚相待,陈述利害关系,民皆感泣知罪,后把几个挑唆之人绳之以法,藏印令之人罚甘结(写给官府的保证书)十张,而使事情得到了和平解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2)威慑法人 力援边战
清光绪八年(1882),秦焕被调署梧州府。恰值法国人来梧州建造教堂传教,法国人早在18581862年间就并吞了南圻(越南南部),19世纪70年代将魔爪伸进了北圻,不仅要将越南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而且企图由此打开中国的西南地区的门户,侵入中国腹地。梧州百姓非常愤慨,并积极反抗西方列强的各种侵略,也是在这一年九月,梧州市民千余人将基督教美国浸信会梧州教堂捣毁,将汤杰卿等教士驱逐出境,教士仕文等二人为此自广州至梧州,亦被驱逐。这就是有名的梧州教案。这时法国人来梧州建堂传教也是没安好心的,梧州百姓对此非常气愤,准备阻止,相约每家出一人,用火烧驱赶法人。秦焕受巡抚的委派去主持大局,为了不挑起战争而两败俱伤,秦焕悄悄与百姓定计,只恫吓法人。法使进入郡廨,约好的百姓故意一拥而上,大声喧哗,还有隆隆的炮声助威,法使非常惧怕,说自己通过了通商衙门的允许,秦焕戏答百姓都是来从教养家的,无法阻挡。法使被这种人多势众的场面威慑住,向秦焕乞援,秦焕出计,法人遥谢逸去,这件事秦焕显示出了不屈的气节和巧妙的智慧,得到了梧州人的尊敬。
法国急于占领越南北部,企图利用下游在越南北部的红河作为进入中国的通道,在光绪八九年间又一次武装侵入越南的北圻,先后占领了河内和南定。越南为滇粤两省之唇齿,这时中法之间的形势变得异常严峻,清朝政府也派兵进驻广西、云南、越南的边境地区,把中法之间严重形势的处理权交给了李鸿章,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宝海在天津一番谈判后,进驻边境地区的清朝官军奉到的命令是以剿办土匪为名,未可显露助战之迹,致启衅端。[1]不管怎么样,清朝还是派兵进驻中越边境地段,军械粮饷等物资纷纷运过梧州,秦焕通过捐款来筹齐舟楫缆夫等运输费用,没有从老百姓身上征取一分钱,给他们增加负担,充分体现了爱民护民的为官思想。清光绪九年(1883),秦焕又协助除匪,援剿越南边贼禽渠,升为道员补用。十年,旋又回到桂林。临行前作《梧江送别图》,题咏甚盛。
(3)两遇大水 民命为重
清光绪十一年(1885),秦焕兼任盐法道。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在海战方面摧毁了我方福建船政局,在台湾占领了基隆炮台和澎湖,陆战方面却遭受很大失败,黑旗军横梗在北越到云南省的路上,于是法国人主要进攻广西。清方主将潘鼎新自动放弃谅山,逃进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这时老将冯子材奉命抵达前线,在镇南关外与法国侵略军展开激战,使得法国全军仓皇后撤,谅山被夺回。秦焕为克复谅山做了大量的援助工作,率先捐资捐物,还发动其他桂人集资筹饷,支援前线,赏加二品衔。
这一年,灵川发大水,省河一夕暴涨,淹没了很多居民房屋,这次大水史书亦有记载:(光绪十一年)广西东、北、西北部一带大雨,湘、漓、桂江及红水河均涨大水,出现数百年不遇之大水灾。五月初二日,漓江水骤高二丈余,倒灌入城,沿河庐舍尽淹,临桂漂没六十余村。[2]秦焕亲临灾区,勘察灾情,置生死于度外,向上级申请缓征灾区的粮赋,捐廉收埋骸骨,安定民心。
清光绪十二年(1886),桂林又遭水患,河面漂满尸体,秦焕诚心祈祷江神,愿意代民受罪。洪水肆虐,饥荒袭来,米价腾贵,秦焕设厂施粥,派人去广州购米,船商要求颁照免税,有人以为广西一省米谷是赋税的主要来源,免税不可,但秦焕当机立断,毅然颁照,另外又不惜代价从全州星夜兼程购米,焕曰:民命为重。若费重不获开报,倾家赔补所不辞,最后数十万的灾民幸存了下来。
清光绪十三年(1887),桂林或淫雨纷纷,或干旱弗雨,秦焕诚心为民,不顾酷日炎暑或泥淖盈途,步行十里到广福王庙祈福,晴雨立应,广西少雪,冬天祈雪亦能应验,雨雪竟四寸。这里虽然染上了不少神化色彩,但只有秦焕勤政为民,一心为百姓谋福利,才会受到百姓的喜爱,百姓才会将他的美政上升到能感化物格的高度。
(4)仁德服人 不辞劳苦
清光绪十四年(1888),秦焕补盐法道,他看重刑罚,最担心动用大刑逼供,让囚徒口服心不服,造成冤案,总是告诫下属要亲自调查,理清案情,每每碰到一些狡赖犯人,巡抚就让秦焕审讯,秦焕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囚徒心服口服,即曰:我辈为好官,死亦甘心耳。囚泣,焕亦泣。
清光绪十五年(1889),秦焕任广西按察使。这年冬天秦焕梦见一身穿铠甲的伟人告诉他城内有火灾,焕梦中为民请命,着急地争辩,失声惊动了仆从,果然城内科第塘火起,欲烧至官署,署外火光中呼号声连天,焕连忙穿衣出去祈祷,后见官署屋瓦震动,一阵风吹过熄灭了大火。这种美化无疑寄托了百姓对秦焕的信任和感激。秦焕为政不辞劳苦,焕兼盐法道时,代理巡抚李秉衡远驻镇南关外,处理中法之间的有关事宜,署布政使凌彝铭病甚,秦焕在后方悉心做好一切事情,户籍编制、赋税、布政使和按察使两司事、关防等事宜,案牍纷纭,悉心剖决,笔如旋风,洪纤毕举。所至劝蚕桑,设书局,平榷课,通沟渠,恤孤寡,给旅榇,寅僚有亏帑者代之偿,贫穷不能归骨者赙以资,尤留心人材,身率俭约,牧令有片善,必赞不绝口,文檄下移,必亲致数语敦勉之。
正是秦焕恪守职责,心中常装着百姓,为人谦逊仁义,不仅得到了上司和同僚的赞赏和敬佩,巡抚倪文蔚、署巡抚李秉衡、沈秉成均荐为循吏第一,而且获得了百姓的一片至诚的拥戴和赞颂。
清光绪十六年(1890),秦焕奉旨进京,百姓献慈云远恋图,以此表示他们对秦焕的殷切盼望,上覆一亭,曰望来亭(现存叠彩山顶,改称拿云亭),亭旁还有一记功碑,用长歌体裁来歌颂秦焕在桂林的德政,文云:在官勤求民瘼,所至劝蚕桑,设书局,平榷课,通沟渠,恤孤寡。诚能格物,德可动天,伏蛟止火事昭然。送别时百姓老幼扶携,直送至百里外,焕与民共泣,流露出官民融洽的款款深情。后秦焕在黄州府(今湖北黄州县)地段不幸伤足,于是回到家乡养病。
光绪十七年(1891),秦焕病逝,享年七十四。
秦焕早在家乡江苏时,就游览了不少名胜古迹,或凭古吊今,或怡情山水,如《过平原》,秦焕经过山东平原县时,想起战国时名人平原君赵胜,对他的历史事迹有感而发。再如《君山顶》:峰峦去地五百丈,天风吹我峰峦上。大海潮头不见来,江流一线平于掌。昂首望天天更高,云衢能达何辞劳!置身已出红尘外,不必题诗也自豪。君山在江苏江阴县北澄江门外,其巅有松风亭,突起平野,俯临长江,形势险要,又名瞰江山,秦焕在自然中抒发真我,欣赏美景。粤西的绮丽山水也深深吸引了秦焕的眼球,他在公事之余,常常畅游于广西桂林的奇山秀水中。桂林叠彩山门下现存秦焕建有的叠彩亭,其上留有他的一付对联:风洞大文章流水潭烟空万象,洞天古图画诗人名士共千秋。该对联分别取风和洞二字为上下联的第一字,不仅道出了叠彩山自然山水的幽幽胜景,更是道出了叠彩山集自然风景与人文古迹于一处的古韵。
秦焕可以称得上是封建官吏的一介楷模。他以仁政治理地方,体恤民隐,忠诚为国,恪守职责,勤政倍著,提携后进,果敢有谋,仁德和民本思想是他做官的座右铭。正如其弟子汪树堂在序言中写到:其爱民也,若子弟;其定策也,若蓍蔡;其任事也,若决江河。
秦焕的后代不似他这样奋进有名,其子名保愚,字少文,候补知府。秦保愚很会经营、盘剥,几十年间,成为淮安城内首屈一指大地主、大富户。民国十年1921,参与辑成《续纂山阳县志》辑成。秦少文政治上保守反动,辛亥革命淮安光复期间,作为乡董之一,在扑杀革命志士周实、阮式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解放前秦家在南乡计有万余亩良田,宅院雕梁画栋,房屋百间,大门和明三暗五的堂屋砖雕十分精美,秦少文妻妾成群,儿子就有十几个,过着十分靡烂奢侈的生活。[1]秦焕的孙辈名中都用粤字,其有点名气的是 长房长孙秦粤生,字寄尘,1882年出生于广西祖父任所,后以优贡身份在京城任七品小京官。秦粤生能诗文,登贤书,少有才名,为禾中七子之一,工诗词,书得苏米法,王壮愍有龄抚浙,爱其才延入幕,磨盾草檄,倚马万言,著《行军法戒宝山》,蒋敦复序之,还著有《寄尘诗稿》、《寄尘文稿》,他的诗文能反映清末民初社会现实,颇有价值。[2]1939年日寇侵占淮城时,秦氏一家躲到城南十五里的秦田村,日军一百余人全副武装包围了整个村庄,请秦粤生出任日伪淮安知事。秦粤生拒绝合作,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崇高的民族气节。其妻杨贞淑,字药生,性至孝,著有《眉影楼诗稿》。
(二)、《剑虹居古文诗集》的版本流传
秦焕的著作颇丰,著有《剑虹居古文诗集》、《剑虹居感旧集》、《剑虹居制艺》、《榕城课士草》、《》等,但由于常年在外奔波和做官,其所作常常随手散佚,百不一存,《剑虹居古文诗集》是由秦保愚在其父死后检家藏诗文若干篇,由门下弟子汪剑新太守、恩艺棠中丞合力刻印。《剑虹居古文诗集》包括文两卷(42篇),诗两卷(334首),分为4册。 作品前面附有清代国史馆本传,弟子浙江余杭汪树棠(即汪剑新)和淮南荷芳书院林恩寿序,诗文后有子保愚跋。现存的《剑虹居古文诗集》版本有两个,一个为清光绪乙巳年即光绪31年(1905)刻本,4册冠像,像名文伯先生遗像,受业景星敬题。一二冊封面标题題有剑虹居文集,三四冊封面标题题有剑虹居诗集,均為陆润庠题签。该刻本行款特征为每半页9行22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版心有剑虹居文集、 剑虹居詩集字样,校刊人为子保愚、孙粤馨、荣、恩、成、生、思、崇、宏。其后又有一修补本问世,与原来刻本的校刊人不同,增加了孙粤安、咸。修补本对原来刻本进行了刊误订正。两本均藏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也藏有一套原刻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