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編輯推薦: |
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代有读者,《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撷选了从《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到《北大授课》《中国文脉》《君子之道》等二十余部名作中的智慧结晶,是文化导师余秋雨读行四十年之感悟精粹,精华中的精华,兼具辞彩之胜与思想之美,习作治学修身,不可不读。
不雕刻文字,而能纵横驰骋,无障碍地抒发日常感性。无布道模样,而能贴近内心律动,给每一个艰深的话题找到*易大众接受的话语入口,让人反复品味、赏鉴吟诵、爱不释手。文字视野开阔、内容深刻、角度新颖,时而做文化的燃灯人,为文化的尊严辩护,为中西文明的反差追溯比较,为当代中华文化的走向深深思索,时而独立面对历史山河、天地生命,在变幻莫定的时代和境遇中,孜孜以求人生的真相。开明智慧又契合人心,产生巨大的文化影响。
本书制作精良,封面用纸白银砂,内文精选三十幅齐白石山水小品配图,四色全彩印刷,附赠3枚山水书签。
|
內容簡介: |
《内在的星空:余秋雨人文创想》撷取了余秋雨二十余部名作中嘉言妙语的精华,分为五个部分:史识、斯文、翰墨、此生、行旅,分别涵盖余秋雨对史识含哲学、美学、思想、政治、历史、宗教;斯文含文明、文化、学术、教育、读书、写作 ;翰墨含文学、艺术、戏剧、书法 ;人生含社会、人生、家庭、爱情、友情、乡情 ;行旅含城市、建筑、旅行、风景等五个方面的思索,深厚的人文学养叠加过人的语言才华,集中展现余秋雨独有的人文创见。
|
關於作者: |
余秋雨:
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当代著名作家,他所写的大量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是唯一获得全球华文读者欢迎而历久不衰的大陆作家。在台湾,他囊括了白金作家奖、读书人*书奖、桂冠文学家奖等等几乎全部文学大奖。在大陆,《扬子晚报》《成都商报》等报刊近年来频频向全国高层读者调查谁是你最喜爱的当代写作人,他的排名每一次都遥遥领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北京大学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
目錄:
|
一.史识
二.斯文
三.翰墨
四.此生
五.行旅
附录一: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附录二: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编者扉语
十多年前阅读台湾出版的《倾听秋雨》一书时,便萌生了他日若得机缘编撰一本余先生嘉言妙语的构想。起因是收录在书后的桑庚楚先生撰写的《平易中的语言魅力》一文。在这篇评论中,桑先生解读了秋雨散文风靡华人世界且多年不衰、代有读者的缘由。他认为,余先生散文的巨大成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典雅畅达,而是在感性叙事、铺展场景过程中加入的哲思,似乎是议论,却又不尽然,而是突如其来的思维灵感,如电石火光,烛照前后。余秋雨先生笔下的警句,都用口语方式呈现,没有格言架势,也没有布道模样,而只是依据感性场景自然流出。但一旦出现,却显得凝练隽永,与前后文句迥然不同,让人反复吟诵,输入记忆。这种以寻常方式呈现出来的特殊高度,显得贵重而优雅。贵重而不失随和,优雅而更见亲近,这真是遣词造句的化境。这段话也真是知人识文的高论。余先生无意于格言体的雕砌,却留下了堪比蒙田、培根格言的珍馐。
余先生说过,读书是找寻和自己心理同构的作家的过程。也许正是这样的心理同构,我们对余先生的作品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二十多年来,几乎遍览了其所有著作,包括可能搜罗到的序言、碑文、题额,细细品咂,慢慢思忖,捧读愈多,体悟愈深,把当年的构想付诸行动的冲动也愈加强烈。
对余先生的历史史观、美学趣味乃至学术裁断,或许会见仁见智,而他散文中闪现的高超语言天赋,则是大家都折服的。余先生遣词造句,神乎其技,已臻化境,就像女娲补天的五彩石,既石破天惊又五色斑斓。他的散文语言典雅畅达、潇洒飘逸、恣肆汪洋、豁达大气,或抒情、或冥思、或言志、或状景、或怀人,忽而有黄钟大吕之响与惊涛裂岸之势,忽而有婉转曲折之至和柔肠百结之时,无不恰到好处,曲尽其妙。写文明写历史,他纵横四海,驰骋古今,下笔有千钧之重;写童年写故乡,又情意切切,婉约缱绻,天然而质厚淳朴。这样的文字饕餮,对读者而言,是感情上不由自主的裹挟和阅读上的至高语言享受。
当然,如果没有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蕴的支撑,仅靠辞采华美,虽能博得一时之喝彩,但未必具有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渗透力。余先生散文的魅力在于,不仅擅辞采之胜,更具思想之美。他的散文视野开阔、命题宏大、内容深刻、角度新颖,有着巨大的思想容量,绝不是曾一度流行的小女人散文和小男人散文,写一些小痛小痒、小悲小欢。他站在时代精神的高度,抉示当代人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心理,深情专注于中国文化的沉重脚步和苦难命运、中国文人的精神基因和文化良知、中国文明的血脉经络和灵魂秘谛。他还跨越了中西文化的藩篱,立足于环球视野,探秘世界古文明的起源,进行中西文明的比较。在其笔下,宇宙洪荒、人类本原、世界历史、社会万象、家国情仇、命运浮沉,一齐奔涌眼底,使你在深厚博大的心灵与苍茫旷远的历史和自然对话中,立刻感受到大胸襟、大气度、大手笔的炽热气息。余先生凭着自己广阔的历史视野、深厚的文化功底、独到的文化感悟和丰富的思想内容,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其散文闪烁着独特的理性和哲理之光。
更难能可贵的是,余先生将哲思与文采二者浑然一体、不动声色地完美结合,深厚的人文学养叠加过人的语言才华,使其散文在当代达到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白先勇先生盛赞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适逢《秋雨合集》出版,收集了余先生绝大部分著作,我们以之为基础,同时参照其他版本及散见于报刊未收入《秋雨合集》的文章,以思想性、艺术性、文情俱佳为标准,选编了这本余秋雨文摘,内容分为史识、斯文、翰墨、人生、行旅五个部分,分别涵盖余先生对史识含哲学、美学、思想、政治、历史、宗教、斯文含文明、文化、学术、教育、读书、写作、翰墨含文学、艺术、戏剧、书法、此生含社会、人生、家庭、爱情、友情、乡情、行旅含城市、建筑、旅行、风景等五个方面的思索。我们希冀能够方便读者在较短的篇幅和有限的时间里,撷珠选粹,一叶知秋,欣赏余先生的散文风采和思想洞见于万一。以上编者自白,迹近后台喝彩,但有美在前,理当共享,我们不揣浅陋,献芹于同好。眼高手低之处,还请余先生见谅,请读者批评。
编者谨识
2016年8月28日
一.史识
历史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于大浪淘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才是历史的达观。
我同意有些学者的说法,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人们看到,儒、道、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在后面两种中,又以第三种即佛的境界更为难得。
儒家重善,道家重真,都看轻了美,而法家当然更不在乎美,因此造成了中华文化在整体上对审美问题的若即若离。
我历来提倡审美历史学。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商代历史的归结是青铜器和玉器,就像唐代历史的归结是唐诗,或者说,欧洲好几个历史阶段的归结是希腊神话、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而不是那些军事政治强人。
二.斯文
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闹市街口,不管是本城人还是外来人都感到了某种陌生和紧张。巨人作出一个个造型,佩上一条条绶带,用处都不大。原因是,大家都无法感知巨人的脾气和性格。
巨人的脾气性格,就是中国的文化。就像当年英国的旗帜飘扬到世界各地的时候,至少让人以为,里边似乎包含着莎士比亚的影子;就像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后,经常会用贝多芬、巴赫和歌德让人对它另眼相看;就像美国纵横捭阖、盛气凌人的时候,总有好莱坞影片的诸多形象相伴随。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化好像做不来这些,一直忙着排场很大、格局很小的事情。结果,常常越文化,越让人感到陌生。
记得我上初中时在书店里看到老舍先生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他说,写文章有两个秘诀:一是尽量不用成语,二是尽量少用形容词。我当时一看如醍醐灌顶,因为这种说法与我们老师的说法截然相反。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两个老字间挣扎:听老师的,还是听老舍的?最后我作了正确的选择,听老舍的。
智者对于知识应保持以下三种态度:一、需要时懂得到哪里去找;二、对各种知识做出严格的评估、选择;三、明白任何知识都不等同于真理,而我们热爱的,只是真理。
三.翰墨
美的安慰总是收敛在形式中,让人一见就不再挣扎。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大宋之大,一半来自宋词里的气象。如果说古诗词容易束缚现代人的思想,那么,这个毛病在宋词里是找不到的。我更鼓励年轻人多背诵一点宋词,甚至超过唐诗。原因是,宋词的长短句式更能体现中华语文的音乐节奏,收纵张弛,别有千秋。
当我遇到那些已经解决的难题,就把它交付给课堂;当我遇到那些可以解决的难题,就把它交付给学术;当我遇到那些我无法解决的难题,也不再避开,因为有一个称之为散文的箩筐等着它。
艺术家与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于他们很早就在世相市嚣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潜藏,一种怪异的组合,一种弥散处处而又抓不着摸不到的韵致。说是发现,实际上是惊鸿一瞥、春光乍泄而立即不知踪影,因此需要永久性地追索和寻求。一个城市艺术家就是街市间的追寻者,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追寻一种缥缈的回忆和向往。
四.此生
独立地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
用安静的微笑让人安静。安静地走向灭寂,是一种最有尊严的福分。
如果身处寂静之境而心底喧闹,还不如身处闹市而身心俱定。
人生的道路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要实现后一种可能极不容易。为此,我常常离开城市,长途跋涉,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生命坐标,把自己抓住。
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
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从自然的季节到生命的季节。季节,不品尝也在。但只有品尝,诗意才会显现。
有了诗意,人生才让人陶醉。
这种陶醉不是一片酩酊,而是像我外公喝酒,喝得很慢、很深,一口口很少间断。人人都在人生中,但发现人生,却需要特殊的眼光。
五.行旅
我可以公布旅行的秘密了
让孤独者获得辽阔的空间,让忧郁者知道无限的道路。让年轻人向世间作一次艰辛的报到,让老年人向大地作一次隆重的告别。让文化在脚步间交融,让对峙在互访间和解。让深山美景不再独自迟暮,让书斋玄思不再自欺欺人。让荒草断碑再度激活文明,让古庙梵钟重新启迪凡心......
那么,走吧。
在真正的大文化落脚生根之前,虚张声势地夸张自己城市已有的一些文化牌号,反而会对流荡无驻的文化实力产生排斥。因此,好心的市长们在向可能进入的文化人介绍本市文化优势的时候,其实正是在推拒他们。这并非文人相轻,同行相斥,而是任何成气候的文化力量都有自身独立性,不愿沦为已有牌号的附庸。古本江先生选中里斯本,至少一半,是由于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的空灵。
就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文化建设是机制,是气氛,是吐纳关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
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动、冰河解冻的时分;而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
古代中国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商人,二是军人,三是僧人,四是诗人、
为此我要劝告与我有同样爱好的年轻朋友,早一点出行。让生命、大地、文化融成一体、是一种崇尚,也是一种享受。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脚印,而寻找祖先也就是寻找我们生命的基因,寻找我们自己。文化,不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延伸么?那就多走走吧,用脚步走向文化的本义。
远行非常劳累,但劳累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拷问。把文化探求与生命拷问连成一体,才是最本真、也是诚实的文化人。
一.史实
历史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于大浪淘沙。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才是历史的达观。
我同意有些学者的说法,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人们看到,儒、道、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中国文化人最熟悉的是第一种,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后面两种。在后面两种中,又以第三种即佛的境界更为难得。
儒家重善,道家重真,都看轻了美,而法家当然更不在乎美,因此造成了中华文化在整体上对审美问题的若即若离。
我历来提倡审美历史学。美不是历史的点缀,而是历史的概括。商代历史的归结是青铜器和玉器,就像唐代历史的归结是唐诗,或者说,欧洲好几个历史阶段的归结是希腊神话、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而不是那些军事政治强人。
二.斯文
文章之道恰如哲学之道,至低很可能就是至高,终点必定潜伏于起点。
中国文化人总喜欢以政治来框范文化,让文化成为政治的衍生。他们不知道:一个吟者因冠冕而喑哑了歌声,才是真正值得惋叹的;一个诗人因功名而丢失了诗情,才是真正让人可惜的;一个天才因政务而陷入平庸,才是真正需要抱怨的。而如果连文学史也失去了文学坐标,那就需要把惋叹、可惜、抱怨加在一起了。
现在的中国,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闹市街口,不管是本城人还是外来人都感到了某种陌生和紧张。巨人作出一个个造型,佩上一条条绶带,用处都不大。原因是,大家都无法感知巨人的脾气和性格。
巨人的脾气性格,就是中国的文化。就像当年英国的旗帜飘扬到世界各地的时候,至少让人以为,里边似乎包含着莎士比亚的影子;就像德国先后发动两次世界大战都失败后,经常会用贝多芬、巴赫和歌德让人对它另眼相看;就像美国纵横捭阖、盛气凌人的时候,总有好莱坞影片的诸多形象相伴随。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化好像做不来这些,一直忙着排场很大、格局很小的事情。结果,常常越文化,越让人感到陌生。
记得我上初中时在书店里看到老舍先生写给青年作家的一封信,他说,写文章有两个秘诀:一是尽量不用成语,二是尽量少用形容词。我当时一看如醍醐灌顶,因为这种说法与我们老师的说法截然相反。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在两个老字间挣扎:听老师的,还是听老舍的?最后我作了正确的选择,听老舍的。
智者对于知识应保持以下三种态度:一、需要时懂得到哪里去找;二、对各种知识做出严格的评估、选择;三、明白任何知识都不等同于真理,而我们热爱的,只是真理。
三.翰墨
美的安慰总是收敛在形式中,让人一见就不再挣扎。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大宋之大,一半来自宋词里的气象。如果说古诗词容易束缚现代人的思想,那么,这个毛病在宋词里是找不到的。我更鼓励年轻人多背诵一点宋词,甚至超过唐诗。原因是,宋词的长短句式更能体现中华语文的音乐节奏,收纵张弛,别有千秋。
当我遇到那些已经解决的难题,就把它交付给课堂;当我遇到那些可以解决的难题,就把它交付给学术;当我遇到那些我无法解决的难题,也不再避开,因为有一个称之为散文的箩筐等着它。
艺术家与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于他们很早就在世相市嚣中发现了一种神秘的潜藏,一种怪异的组合,一种弥散处处而又抓不着摸不到的韵致。说是发现,实际上是惊鸿一瞥、春光乍泄而立即不知踪影,因此需要永久性地追索和寻求。一个城市艺术家就是街市间的追寻者,在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中追寻一种缥缈的回忆和向往。
四.此生
独立地面对天地生命,永不落伍;盲目地追随热闹潮流,很快凋谢。
用安静的微笑让人安静。安静地走向灭寂,是一种最有尊严的福分。
如果身处寂静之境而心底喧闹,还不如身处闹市而身心俱定。
人生的道路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由此展开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要实现后一种可能极不容易。为此,我常常离开城市,长途跋涉,借山水风物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生命坐标,把自己抓住。
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一个故事。
人生的滋味,在于品尝季节的诗意从自然的季节到生命的季节。季节,不品尝也在。但只有品尝,诗意才会显现。
有了诗意,人生才让人陶醉。
这种陶醉不是一片酩酊,而是像我外公喝酒,喝得很慢、很深,一口口很少间断。人人都在人生中,但发现人生,却需要特殊的眼光。
五.行旅
我可以公布旅行的秘密了
让孤独者获得辽阔的空间,让忧郁者知道无限的道路。让年轻人向世间作一次艰辛的报到,让老年人向大地作一次隆重的告别。让文化在脚步间交融,让对峙在互访间和解。让深山美景不再独自迟暮,让书斋玄思不再自欺欺人。让荒草断碑再度激活文明,让古庙梵钟重新启迪凡心......
那么,走吧。
在真正的大文化落脚生根之前,虚张声势地夸张自己城市已有的一些文化牌号,反而会对流荡无驻的文化实力产生排斥。因此,好心的市长们在向可能进入的文化人介绍本市文化优势的时候,其实正是在推拒他们。这并非文人相轻,同行相斥,而是任何成气候的文化力量都有自身独立性,不愿沦为已有牌号的附庸。古本江先生选中里斯本,至少一半,是由于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的空灵。
就一座城市而言,最好的文化建设是机制,是气氛,是吐纳关系,而不是一堆已有的名字和作品。
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动、冰河解冻的时分;而更倾心的,则是秋风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
古代中国走得比较远的有四种人,一是商人,二是军人,三是僧人,四是诗人、
为此我要劝告与我有同样爱好的年轻朋友,早一点出行。让生命、大地、文化融成一体、是一种崇尚,也是一种享受。只有在大地上,才能找到祖先的脚印,而寻找祖先也就是寻找我们生命的基因,寻找我们自己。文化,不就是让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间和时间领域延伸么?那就多走走吧,用脚步走向文化的本义。
远行非常劳累,但劳累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拷问。把文化探求与生命拷问连成一体,才是最本真、也是诚实的文化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