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中华内丹学典籍丛书:古书隐楼藏书汇校(上下)
》
售價:HK$
257.2
|
內容簡介: |
为了真实地记录历史,定格自己的学术轨迹,本次结集的文章除在书写格式上进行了微调,在每篇文章结尾附上原文发表的刊名和时间等信息外,其书写内容都未做大范围改动,以便读者从中可以探测我的学术动态与生命轨迹。因此,《穿行于田野与思考之间》中的许多论证与观点在今天看来,肯定就会显得肤浅甚至稚拙,但这样的文字毕竟记录了我在不同时间段穿行于田野的习得与思考之间的心得,是我10年间学术观念的呈现和艺术取向的袒露,更是我从艺旅途又一段否定之否定的思维物化。
在后现代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的学科如何自觉地吸收不同学科的养料以推动学科建设,如何打通不同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对云南各民族文化当代价值的解读与研究,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促进我们音乐学科建设的有力推手,这是值得多方思考的,因为那是我们在办学中保持学科发展后劲的根,是我们舞台艺术出上品、推精品的魂。如果说,文集中的个别观点与文化指向有所偏激的话,那仅代表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所思所想,是我个人价值取向的一种客观显现。
|
目錄:
|
乐海拾贝
松赞林寺迎佛节仪式音乐考察
云南民族鼓乐的生态意象
大理古戏台的文化学意义
乐舞声中普米族搓蹉的人类学解读
纳西族东巴仪式舞蹈中鼓语的象征性叙事
梵音与暮鼓的感召傣族关门节仪式中佛寺大鼓音声的个案考察
阐释与误读从彝族苏尼单面鼓音乐考察引发的田野思考
从峨山彝族花鼓舞的族属之争看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乐海钩沉
地域生态中云南民族情感表达的符号化图式一建国以来云南歌曲创作评述
云南抗战歌曲审美建构的时代意义
清末民国时期云南的歌曲创作述评
云南键盘音乐百年叙事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科办学50年轨迹叙事
云南新音乐创作百年述评
乐海赏珠
滇山云水群星汇盛世和谐彩云飞
云南省第四届彩云奖音乐类节目专题评述
诗语情深乐韵悠长《峻岭诗语歌曲作品》赏析
面对生活、批评何为
关注本土性特征提升形式感表达
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审美评价三则
聆听声音中的风景云南省第十三届新剧目展演音乐专场观感
真情挚意的人生追忆词作《知青》的精神价值表达
玉龙雪山飘来的圣洁歌声电视连续剧《木府风云》主题曲《净土》赏析
一首献给土地的歌歌曲《宾川颂》评析
老骥伏枥潜心耕耘云岭花灯薪火传新
心灵的坚守
乐海弄潮
云南高师多元文化音乐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云南高师音乐教育的文化人类学整合向度
以乐文化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思考
云南本土民歌资源的文化守望与教学耕耘
民歌进课堂的一次有益尝试
后记
|
內容試閱:
|
《穿行于田野与思考之间》:
一、云南歌曲创作的历史性起飞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云南的文化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这给包括歌曲创作在内的所有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首先,云南从省城到地(州)、县三级行政机构,均成立了专业文工团队和相关文化机构。在政府的指导下,云南确立了文艺工作应以本地区少数民族干部为主,以反映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为主,以为本民族服务为主的工作准则,从工作方针和价值目标上明确工作原则。这一时期,在云南各级文化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他们既有来自云南本土的文化青年,也有五湖四海支援边疆建设的艺术工作者,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创作和表演阵容;其次,文化建设作为我党的光荣传统,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把艺术精神对于取得革命胜利的宣传鼓动功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因此,作为一种传统,在20世纪40至70年代,军队在军、师、团的队伍建制中也都成立了文艺演出队。这也使得日后云南歌曲创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许多都出自部队文艺工作者之手,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歌曲创作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军旅文化史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坚实的社会基础,这样的文化构成,为云南音乐事业的繁荣和普及提供了夯实的社会基础。而云南各民族丰富的音乐素材,也开拓了文艺工作者的艺术胸襟,拓展了他们对地域音乐文化形态的了解和把握,为他们在创作中捕捉具有云南表情的声音体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优越的创作环境和庞大的创作团队,为云南在歌曲创作上推出精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新中国成立之初,群众性的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在广大民众的心中,歌曲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对新生活、新时代感受的艺术形式,各类革命歌曲的涌现深受群众欢迎,这无疑在艺术实践上为云南的音乐创作彰显云南表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依托这样的有利条件,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云南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歌曲作品,如《身背背篓上山来》(集体词、张汉举曲)、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插曲《秋收对歌》(路云词曲)、电影《勐垅沙》插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杨非词曲)、《苗家山歌》(潘辰词、关庄曲)、《芦笙一响多快活》(杨戈词曲)、《北京有个金太阳》(禾雨词曲)以及王谦根据傣族民间长诗创作的歌剧《娥并与桑洛》中的插曲等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我们仅从这一时期大批歌曲的歌名定位,就可发现其浓郁的边地色彩,加上那一时期从民间收集整理出来的《小河淌水》《绣荷包》《雨不洒花花不红》《放马山歌》《猜调》等云南衍生态民歌的广泛传唱,其隐含的文化信息,也意味着在全国音乐领域内,云南边地特色价值取向的定位与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云南虽然边缘,但云南的音乐家却恰恰在这种艺术生态中找到了自己表现的对象,触摸到了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得这一时期云南的音乐作品构成了一个最显著的美学特征:它的情感色彩紧贴民间生活并充分吸收云南各民族传统的音乐养料,旋律构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音响构成以朴素简约的音乐语汇表现了云南多彩的人文意蕴,朗朗上口的旋律满足了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审美的需求,特别在广播传媒都欠发达的物质贫穷、精神富裕的特殊时代,这些作品之所以被人们所喜爱并传唱,完全取决于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如军旅作曲家杨非创作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其动机就依托德宏傣族喊麻勒调的四音列结构,用简洁的二段体概括性地抒发了一方水土养育下傣族民众朴实的人文风情,而恰恰是这种简洁的旋律结构,使得傣家独有的旋法特征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符号特征的审美图式。作为一种开端,这预示着云南民族音乐素材将对云南主流音乐创作产生巨大而潜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特定的环境中,也证实了音乐的一种境界,即不以优美的旋律去感动人的音乐不是一流的音乐,而只用旋律就尽显其美的音乐,那一定是一流的音乐。作为一种立足现实主义审美选择的创作取向,在前辈作曲家的开创下,这种充分运用云南民族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文化自觉,为形成云南早期音乐创作的一代乐风开了好头,其音乐创作实践的成果表明,他们是云南音乐创作风格民族化完形构成的开拓者。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随着云南歌曲创作边地风格在全国知名度的确立,多元荟萃的云南民族音乐素材也引起了全国同行的关注,音乐家们纷纷来到云南,用云南民族音乐素材创作了大批题材各异、风格迥然的歌曲作品。仅以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插曲为例,他们极具云南民族特色的旋律,作为一种跨文化、超时空的信息源,在数十年的传播中,使得云南地理方位的文化品位和社会声望在歌声中大大提高。据《滇池晨报》介绍:自1959年起,电影《五朵金花》先后输往46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五朵金花》让云南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云南,为云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创造了无以估计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