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
內容簡介: |
科学技术支撑起了今日世界的运转。现代科学技术在带给人类丰富资源和无尽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新的社会问题,甚至有让我们的世界重新陷入困顿的可能。当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时,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我们有必要再次回顾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用更客观公允的眼光理解它们的作用,借此瞻望未来的可能走向。本书用来自科学自身的新视角生命科学的视角和宏大的视野重新叙述了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对上述重要问题给出了简明全面而独具特色的概述,相信可以为所有关心人类社会未来的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
目錄:
|
总序 i
前言 iii
第一章 从古猿到智人 1
从费因曼的段子说起 1
生物学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的本质 4
延伸的表型理论 10
我们古代亲戚的悲剧 13
第二章 走向农业时代 20
第一次全球化 20
农业为什么会扩散? 26
农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31
农业时代的三大族群取代 35
第三章 文明的肇始 41
文明的曙光 41
从体质演化转向技术演化 47
青铜纪和黑铁纪51
第四章 科学的起源 59
从俗常世界观生发的原始科学 59
文明古国的原始科学略览 62
独树一帜的古希腊 68
第五章 影响古代的兵与冰 77
冶金、灰泥和炼金术 77
第一次军事革命 82
逼出来的游牧技术 85
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 88
第六章 开辟未来 95
地理大发现的经过 95
独一无二的欧洲 99
地理大发现的后果 106
处于困境的中华帝国 110
第七章 科学革命 114
真实的哥白尼革命 114
性格决定命运? 120
让牛顿出世! 124
科学革命的本质是什么? 128
第八章 工业的兴起 134
为什么是英国? 134
竞相追赶的技术发明 137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果 142
福兮祸之所伏 149
第九章 知与行的联姻 155
17~18世纪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 155
化学革命 160
物理学的第一次大一统 165
数学向理性的回归 167
第二次工业革命 169
第十章 两种哲学的对抗 177
相对论革命 177
量子论革命 182
演化论的提出 186
物理哲学vs生物哲学 192
第十一章 热兵器时代 197
黑火药革命 197
第一次工业-军事革命 201
第二次工业-军事革命 205
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的冲突 212
第十二章 打造今日世界 217
核能时代到来 217
空间时代到来 221
信息时代和第五次军事革命 225
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衰落 230
第十三章 探究生命奥秘 236
实验生物学的现代化 236
医学革命 240
基因时代到来 245
越发展,越麻烦? 248
第十四章 站在历史转折点上 255
概率性和地学革命 255
整体论因何兴起? 259
还原论的反击 263
下一站,向右 269
注解 274
索引 274
|
內容試閱:
|
2014年上半年,在博士后即将出站时,我到成立未久的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做了半年访问学者,为本科学生开设了世界科学技术文化史通识选修课。本书就是由这门课程的讲义改编而成。因为当初一共给学生上了16次课,除了两次课安排为课堂讨论外,其余14节课均由我讲授,所以这本书正文也有14章。
本书初稿完成于2014年8月。是年9月,我到上海辰山植物园从事植物文化方面的科学普及编著工作,暂时不再研究世界科技文化史,加上我本来计划用几年时间对全书进行细致的修订,这本书稿也就搁置了半年多。直到2015年5月,我看到市面上陆续开始出现一些和书中有类似观点的著作,才下定决心尽快把它修改到可以作为通俗读物出版的水平,为自己的原创思想争一争优先权。不过因为工作繁忙,到2016年年底才把书稿改定。在这期间,世界已经接连发生了法国巴黎恐怖袭击、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重大事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持有和我相同的看法,就是世界已经再次走到了一个前途未卜的历史转折点。我相信,我在书中的思考应该会对担忧世界前景的人有所启发。
虽然这本书本来是大学通识课的讲义,但是它似乎不太符合通识课的要求,因为我在里面强烈地体现了个人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国外学界看来虽然已经不算新颖,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研究,把它们用在世界科技文化史的叙事上更是前所未有,这正是本书副标题中新著二字的含义。考虑到国内思想界的现状,如果有讲授世界科技文化史的大学教师愿意把本书作为参考书,我会颇为感激。当然,除了这个新的编史纲领和书中个别议题(如科学和俗常世界观的关系、国防思维批评、规范整体论批评)之外,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仍是前人研究的成果。它们的主要出处,我在参考文献中已经给予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我在书中尽量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出发讨论问题,但正如我在第五章结尾所说,本书并没有(也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所以在书中(特别是后半部分)不可避免会有个人的议论。这样一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宏观历史著作不可避免会引发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和一般读者的批评,我会虚心接受其中的合理成分。此外,因为我从事科技史研究的时间很短,对文献的掌握和史实的了解都不够充分,书中肯定还有不少错误和疏漏,也欢迎读者不吝赐教。
感谢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教授为我提供了在博士后期间研究科技史的机会。感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吴国盛教授在科技史和科技哲学方面的教诲,本书中有不少观点即来自吴教授和他的高足。我在重庆工作期间,重庆大学的靳萍老师对我多有照顾,本书的部分章节又得以先在她主编的《大学科普》杂志上发表,我对此深表谢意,,本书也因此*终列入大学科普文库丛书。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贾晋京在近现代经济史和金融史方面给予的指点,他还帮助审阅了本书的第一稿。感谢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的严实审阅了前两章中和分子人类学有关的内容。感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硕士生戴凌青和英语名师、工业化的深度思考者陈虎平审阅了本书修改稿,分别主要从科技史和科技哲学角度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帮助我改正了很多较为严重的错误。感谢科学出版社的侯俊琳和牛玲两位责任编辑的辛勤工作。*后,感谢我的爱人李佳这几年间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