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西方组织社会学存在两个主要流派,一为盎格鲁撒克逊学派,另一为法国学派。本书的作者即为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盎格鲁撒克逊学派关于组织的研究是规范性的研究,其研究集中于组织的形式、结构、类型与规模方面,具有科学的外观,重视定量分析和模型结构,注重普适性规律,在指导实践方面存在以不变应万变的倾向。这一学派的普适性倾向受到国内学界的青睐,因而广为国内学者熟悉。但法国学派与此不同,法国学派的研究是一种分析性研究,注重组织的过程分析,重视组织的复杂构成,高度重视时间与环境因素,强调具体化、情境化的意义,侧重田野调查、定性分析和逻辑推论与归纳,关注具体组织的有限知识,不提供普适性理论,只提供分析框架。这种研究进路在国内并未受到重视,但确是一种具有强烈实践指导性的研究进路。本书收录了若干案例,展现了这一研究思路的使用方法。可以说,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的译文由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众多学者参与翻译,再现了原文严谨考究的语言风格,同时行文简洁流畅,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法国杰出的组织社会学大师埃哈尔费埃德伯格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探讨权力与规则的关系,研究并揭示行动层面的组织的性质、特征、结构、功能与运作方式。
作者跨越相关研究中将组织与集体行动相互对立的二分法,认为组织本质上是动态的,是对行动领域进行构建和再构建的过程。通过将组织普遍化并视其为诸行动领域的一种,作者揭示了组织中的构造及秩序的本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并透过行动的表面秩序,探索出现在其中的权力过程,协商过程和渐进的结构化过程。在书中,作者提出局部秩序的概念,认为它始终是社会结构的部分的,区域的和权变性的产物,社会结构则是秩序的产物和再造,对社会结构的解释可以从不同行动领域中具体的组织过程的分析和揭示中找到。
|
關於作者: |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奥地利人,1942年出生,系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巴黎政治研究院社会学系负责人,著名专家,长期主持法国和欧洲的大量行政机构和企业组织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他的其他主要著作有《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行动者与系统》(与米歇尔克罗齐耶合著)、《国家与大学》等。
|
目錄:
|
译者序 组织与行动者
序言 组织与集体行动
第一部分 组织观念的解构
导言
第一章 情感与计算:理性的相对化
第二章 从工具性组织到有组织的无序:对组织凝聚力的质疑
第三章 组织及其环境:模糊的组织边界
小结
第二部分 从组织到有组织的行动
导言
第四章 行动环境的建构:行动者的相互依赖、协商性交换和可替代性
第五章 行动领域的混合规则:具体行动系统的概念
第六章 局部秩序与社会规则
第三部分 集体行动的组织分析:推论模式的基本原理
导言
第七章 行动者及其理性
第八章 行动者的权变性:体系的概念
第九章 作为行动能力的权力
第四部分 作为工具的组织分析方法:研究与行动的意涵
导言
第十章 扎根理论的建构:归纳与分析的实用价值
第十一章 变革决策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一种认知导向:知识与推论的博弈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
內容試閱:
|
最近,詹姆斯马奇(March,1988)在他的论文集的序言中指出,决策理论的历史,是简单观念日益变得复杂化的历史。我们从简单的理性选择观念,即人们从数种选择之中一劳永逸地做出一种选择,作为清晰、明确、稳定的选择偏好的一种功能,转向更为复杂而相对的系统构想,这类构想重视每一决策者理性的诸种有限性,以及诸种偏好和选择的被建构的、权变性的特征。在前一章,我们对这一演变已经进行了总结。我们对理性和决策行为的思考方式,与我们运用概念来表述组织的存在和运行的方式直接相关,组织的存在和运行,指的是个体成员行动的聚集和协作;因此,当看到一种齐头并进的演变进程,这一进程指向关于组织凝聚力和一致性问题的更为复杂的思考,人们丝毫也不感到奇陉。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一开始,可以说,这一问题井不存在。人们可以回想起来,在经典模式中,组织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凝聚在一起的整体,由预先确立的、稳定的目标建构而成,组织目标而奋斗,而且就其与这一目标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组织完全是透明的。组织是一架机器,所有的齿轮互相吻合、彼此匹配,完美地融为一体,与单一的理性相对应。从纯粹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组织的整合由组织的目标来保证,组织的目标体现为合法性和理性,从而保证所有成员心甘情愿地服从。
在这一演变的后期,这一问题就置身于有关组织生活思考的核心。在此期间,恰恰正是组织的观念变得相对化了,甚至变得破碎了。此时,在人们看来,组织是一种集合体,在此集合体之中,大量类型各异的理性彼此发生碰撞,互相对峙。这些理性的聚集不是自发的,而是出自一种秩序的建构的结果。那么,从这一观察视角上看,组织不是别的,而恰恰变成了一种政治竞技场抑或市场,在其间人们就行为进行协商,就个体权力策略竞相追逐;组织的特征(其目标、结构、游戏规则、文化)依次即为这些交换和对抗的原初产物。组织的最佳比喻是微观社会,在那里,秩序被从社会意义上建构起来,并因此不可逆转地与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及社会交换过程连接在一起。
在这一章里,我将尝试追溯组织观念复杂化发展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发现有关这些所谓工具的顽强对抗;第二阶段,揭示出科层制的反功能和恶性循环,使组织结构和目标成为在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内在产物;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强调组织的无序性特征,它处于流动状态,先是确认含混性为组织环境的一种基本特征,而后又对组织之中的行动和行为的意向性本质进行质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