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內容簡介: |
生活在世俗时代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人(至少是西方人)都会同意我们活在世俗时代。而且在过去几个世纪,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本对于我们的时代具有定义性的巨著中,泰勒探讨了这个问题。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不可能不信仰上帝的社会,走向一个即便对*坚定的信仰者来说,信仰也只是诸多选择之一的社会?
在这些问题上,泰勒一直是*洞见的思想家之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他考察了现代性的世俗化面向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发展。事实上,他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转变,而是一系列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宗教生活形式逐渐消融或不再稳定,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在此我们看到,今天的世俗世界不再由宗教的缺席来刻画尽管在一些社会宗教信仰和实践出现了显著衰退而是由(宗教的、灵性的、反宗教的)新选择的持续增加来刻画,个人和群体根据这些新选择来理解他们的生活并塑造他们的灵性渴望。
在这本书中,查尔斯泰勒试图把握世俗时代对这个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包括它所鼓励的集体宗教生活的新形式,以及由这种大规模的动员趋势所滋生的暴力。这本书既及时又恒久。生活在世俗时代意味着什么?几乎所有人(至少是西方人)都会同意我们活在世俗时代。而且在过去几个世纪,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在这本对于我们的时代具有定义性的巨著中,泰勒探讨了这个问题。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是如何从一个不可能不信仰上帝的社会,走向一个即便对*坚定的信仰者来说,信仰也只是诸多选择之一的社会?
在这些问题上,泰勒一直是*洞见的思想家之一。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视角。他考察了现代性的世俗化面向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发展。事实上,他所描述的不是一个单一的、连续的转变,而是一系列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早期的宗教生活形式逐渐消融或不再稳定,新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在此我们看到,今天的世俗世界不再由宗教的缺席来刻画尽管在一些社会宗教信仰和实践出现了显著衰退而是由(宗教的、灵性的、反宗教的)新选择的持续增加来刻画,个人和群体根据这些新选择来理解他们的生活并塑造他们的灵性渴望。
在这本书中,查尔斯泰勒试图把握世俗时代对这个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包括它所鼓励的集体宗教生活的新形式,以及由这种大规模的动员趋势所滋生的暴力。这本书既及时又恒久。
-spacerun:''yes'';font-family:宋体;color:rgb0,0,0;font-size:10.5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Templeton Prize)、京都奖(Kyoto Prize)、克鲁格奖(Kluge Prize)、博古睿奖(BerggruenPrize)等学术奖项。
|
關於作者: |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
1931年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61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麦吉尔大学任教,研究领域涉及行动哲学、语言哲学、道德与政治理论、西方现代性文化,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已出版中译本著作有《自我的根源》、《本真性的伦理》、《黑格尔》、《现代社会想象》等。曾先后获得邓普顿奖(Templeton Prize)、京都奖(Kyoto Prize)、克鲁格奖(Kluge Prize)、博古睿奖(BerggruenPrize)等学术奖项。
|
目錄:
|
中文版序 i
序言 iii
导论
第一部分 大改革
1信仰的堡垒
2规训社会的兴起
3大脱嵌
4现代社会想象
5观念论的幽灵
第二部分 转折点
6护佑的自然神论
7非人格的秩序
第三部分 新星效应
8现代性的隐忧
9时间的幽暗深渊
10不断扩张的不信领域
1119世纪的轨迹
第四部分 世俗化的叙事
12动员时代
13本真性时代
14今日宗教
第五部分 信仰的条件
15内在框架
16交叉压力
17困境1
18困境2
19现代性不平静的前沿
20皈依
尾声:许多故事
注释
索引
译后记
编后记
|
內容試閱:
|
我很高兴听到《世俗时代》的中译本即将面世。这不仅由于任何一位作者得知他的作品将有更多读者而感到高兴,而且出于一个特殊的理由,这个理由看似悖谬。
正如读者将会看到的那样,这本书声称它的目标较窄。我试图理解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即我们所认为的西方世界或北大西洋世界一个世俗的时代是如何到来的。我并不试图对作为一个全球现象的世俗化进行叙述。这种自我限制的原因不是出于我的谦逊,尽管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它还因为我相信一个更全面的世俗化研究在这个阶段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是因为在主要的文明即印度的、伊斯兰的、中国的和西方的文明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整个历史背景、对宗教是什么的理解、将宗教与政治生活相联系的方式,以及其他的重要因素,在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都是如此不同,即便使用同一个术语也常常是成问题的。也许宗教这个词最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宗教在基督教社会中的含义,也许与伊斯兰的理解在某方面最为接近,但与印度的概念相去甚远,也就更难适用于中国的情况了。儒家是宗教吗?在中国它常常被放置于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的宗教类别中,并且就我所知,这仍然是中国官方的观点。但就传统来看,儒家与中华帝国的关系类似于基督教与晚期罗马帝国及其中世纪继承者的关系。也就是说,它定义了国家伦理以及维持这种伦理的重要礼仪。
让我们继续来问这个问题: 儒家是一种宗教吗?如果认为必须找到一种答案,那就是在假设说,有某种跨文化的宗教概念可以一视同仁地适用于所有文明。但事实是,文明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哪个概念可以以这种方式被应用。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部分是因为它们的历史太过悠久。我们可以追溯它们伟大的道德和宗教变迁,像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与什穆埃尔艾森施塔特Shmuel Eisenstadt那样的学者,将这些变迁归到轴心革命的名下。这些标杆人物将这些革命的原点设定在出现了孔子、佛陀、希伯来先知和希腊哲学家的公元前4世纪,也许他们甚至会追溯到更远的过去。
这意味着只有在对不同的文明语境有了更细致的研究之后,我们才能获得对宗教发展以及世俗化兴起的全球性理解。一旦这些文明得到更好的理解,这些理论所需要的概念就会从这些文明轨迹的对比中出现。我写作《世俗时代》,目的只是对定义一个这样的轨迹,即西方的轨迹,做出微薄的贡献。
那么,这会让中国读者感兴趣吗?我希望它会,我也认为它应该会。因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与其他文明共同建立了如国家、企业、经济、官僚制、军队等相似的制度,以及像联合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共同组织。惟有看到我们的文化和宗教轨迹与之有何不同,惟有对照其他文明,我们才能理解自身。我提供了对西方发展路径的勾画,这也许会有助于中国读者问一问自己,这幅图景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中国的轨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作为回报,我希望能从中国读者对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得一些反馈。我们这些在西方、在殖民霸权时代生活的人,往往会在全球范围内投射我们的概念,就像它们适用于所有地方一样,宗教概念就是一例。我们急切地需要更清晰地把握相对照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界定我们自己的轨迹。就此而言,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我们都会从对其他轨迹更准确、更适当的界定中获益。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得知我的这本书即将在中国出版时感到欣喜的原因,这并非仅仅因为所有的作者都希望拥有更多的读者,也并非仅仅因为它或许有助于中国对其发展轨迹进行自我界定,还因为我(以及所有西方人)非常需要中国的尝试来帮助我们定义自身。我对狭窄的西方轨迹进行叙述,原因之一是希望它可能促成这类对照性理解的交流。我对本书中文版的问世感到非常高兴,这就像一个被珍视的愿望终于获得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