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洋员的生活志
《海关洋员传记丛书》将海外出版的关于海关洋员的书籍集中译介给中国读者,包括洋员自传,洋员妻子、后人撰写的亲人回忆录和学者撰写的传记。这套丛书的特色在于,第一,从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它集中介绍海关洋员的个人历史,有别于以往的制度史、贸易史和经济史研究。第二,从近代人物史研究的角度看,除了海关洋员在中国的经历,还涉及洋员父母、家庭的历史背景和本人青年时代的历史,将海关洋员在中国通商口岸的跨国职业生涯和故乡的地方性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发现,这些外国人进入中国海关工作之前,大多有船员和海军等海洋性跨国职业经历,也有大学毕业生、知识分子、传教士、商人和外交官背景,最终作为海关洋员,长途跋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第三,从史料价值来看,除了公开出版的海关资料,本丛书广泛使用了传记、自传、旅行记录、日记、信函、照片和口述访谈等私人历史资料。已经出版关于海关洋员个人的传记、日记、信函有:《赫德日记步入中国清廷仕途》《赫德日记赫德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第一客卿:鹭宾赫德传》《赫德爵士传》《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青龙过眼》《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等。
从个人的研究兴趣出发,我认为这套丛书的特色是揭示海关官员活动的地方性与日常性,从个人化的视角透视海关文化;进而透过海关文化,看清清末中国和世界的时代文化潮流,更加深入地理解多样性的海关历史,包括全球性的时代变化。总的来说,本丛书涉及六个既往关注不多的领域:1英国和英国以外的海关洋员的人物史;2围绕海关的社会文化生态;3海关洋员的家庭生活;4作为汉学家的海关洋员;5洋员在海关以外的文化与学术活动;6人物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从1858年开始,中国海关又称洋关,旧海关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因为茶叶、生丝出口的增加,需要新的贸易管理机构。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各通商口岸建立外贸管理的新机构外国人管理的海关。海关在课税纳税这个主要功能之外,还承担了新式教育、海事、邮政等职责,成为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在清朝覆灭之前的50多年里,海关的行政架构大致如下:
一、中央:总税务司署。
二、征税部门:各通商口岸海关。包括内班、外班、海班,以及医疗检疫人员。
三、教育部门:同文馆、税务专科学堂。
四、海事部门:营造处、理船处、灯塔处。
五、邮政部门:邮政总部、各地邮局。
20世纪初,海关各部门在职洋员人数约1500人,50年累计洋员人数近万人。职业涉及估税、统计、会计、文秘、翻译、绘图、印刷、验货、医学、检疫、教育、船只驾驶、水手、航道勘测、水文测量、工程建筑、设备营造、灯塔值事和邮件递送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一大批来自欧美各国的专业、专职、技术性、实务性、有语言能力、有体力的人才。实际上,中国近代海关的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大事业。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整理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18601949》展示了海关的工作成就。
一直以来,海关洋员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赫德等总税务司为主的最高级官员。可是,从人数来看,洋员绝大部分是地方海关每天在现场从事关务的中级和下级关员们,他们的特征是,不管外国关员或者中国关员,不少人有国际性的船员经验。例如回忆录《青龙过眼》Through the Dragons Eyes的作者阿林敦Lewis Charles Arlington,是苏格兰裔美国人,青年时代有长期的航海船员经历,1879年来到中国,先后加入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1886年加入海关,1906年又转到邮政部门,1929年退休后,仍在中国生活。
另一个例子是英国人戴乐尔海关登记名戴理尔,William Ferdinand Tyler,他撰写了《我在中国海军三十年18891920戴乐尔回忆录》Pulling Strings in China。戴理尔1889年参加海关内班工作,在上海的江海关担任巡工司,同时受雇于北洋水师,经历过甲午战争,直到1920年从海关退休。他的青年时代也有过全球性的船员经历。戴理尔的祖父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专员,留给他父亲相当可观的家产。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区牧师。戴理尔认为,我在中国找到了自己在事实上那么中国就是我应该待的地方。于是我向罗伯特赫德爵士申请,在他那里寻求一个内班人员的职位。他回复我说,可以在他的一艘税务巡船上给予我一个职位。
有时,父辈的海上经历也会影响洋员的任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洋员们的父辈已经保有对中国和东亚世界的关心,访问亚洲,从事传教、商贸和水手等工作。有时候,他们带孩子们一起来亚洲。父辈的经验和影响,使孩子们继承了对中国和亚洲的关心,在结束教育后到亚洲寻找适合的工作,从而进入中国海关。当然,进入海关,通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海关首任总税务司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18321898的父亲李太郭是一个博物学家和传教士,19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南亚一带活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任命为驻广州领事。以语言和翻译能力著称的海关洋员邓罗C. H. Brewitt-Taylor,18571938,本丛书有他的传记,父亲曾经是海岸护卫队的水手。
这些在海关现场天天工作的人们,往往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从社会文化活动的侧面看,他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来到中国之前的时间,一般看来他们都经历过全球性的与海洋有关的活动,以船员和水手为职业,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不同海域寻找工作,或者加入海军,跨海训练。第二阶段是在中国海关工作的时期,在海关工作以外,下班以后或者休假时期,仍保有个人的兴趣活动和社交生活。第三阶段是从海关职位退休之后,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心,他们留在中国深化在职期间保留的学术和文化生活;或者,退休以后回到本国,继续关注中国动态,从事有关中国的研究。
最近的海关史研究中,正在出现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史取向,关注洋员跨文化的个人际遇,关注洋员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成就。像加州大学的佩里安德森教授Perry Anderson和康奈尔大学的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教授Benedict Anderson,2015年逝世,他们是蒙自海关税务司安德森J. C. Anderson的儿子。他们出生的地点是蒙自,曾表示希望访问父亲工作过的云南蒙自海关。老安德森19141940年一直在海关工作。佩里安德森教授撰写了关于他们的父亲和他们孩提时代在云南的生活的著作。本丛书收入的海关洋员庆丕Paul King的个人回忆录亦属此类。
本丛书正是从社会文化史角度来描写海关洋员的工作经验和人物历史。丰富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内容,使这套丛书在研究性和资料性方面都有独特的价值。
海关洋员与中国文化研究
1.海关洋员与亚洲文会
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严格管理下,根据不断下发的总税务司通令,每个职位的人员都严格遵守自己的职务和职责。下班回家以后,他们则属于自己的家庭,融入口岸当地的文化社会。他们常常自己学习中文和中国古典文化,深化和扩大对中国本地的文化环境和古典文献的理解,甚至把中国古典文献翻译为英文、法文或德文,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如海关英籍税务司包腊Edward Charles Bowra,本丛书有包腊父子的传记,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红楼梦》的前八回。前述英籍洋员邓罗,将整本《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出版。1874年加入海关的法国人帛黎A. T. Piry,后来担任邮政司Postal Secretary,1904和邮政总办1910。他把乾隆皇帝的《圣谕广训》翻译成法文。
海关洋员文化研究活动也令人瞩目。从1870年到1940年,在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North China Branch of Royal Asiatic Society演讲者中,可以确认职业和职位者一共有1256人,具体人数是:牧师教士318人,海关关员270人,领事等外交家234人,学者出版媒体等167人。虽然传教士人数最多,但是海关关员的人数处于第二位,而且演讲的内容一般不是与海关有关的题目,而是以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宗教、地理等社会文化内容为主。说明海关洋员里的知识分子的比率也比较高。
2.作为汉学家的海关洋员
海关洋员中有一些优秀甚至杰出的汉学家。德国人穆麟德就是其中之一本丛书收入穆麟德夫人撰写的回忆录。18771898年,他在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四次发表演讲,演讲的题目是:《直隶的脊椎动物》1877,《中国的家法及与其他民族家法的比较》1878,《中国的方言》18941895,《比较语言学的缺点》1898。这些题目是博物学和社会语言学有关的领域,与外交海关等历史文化领域无关。
海关洋员成为汉学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德国人夏德Frederic Hirth,从1870年进入厦门海关开始,一直到1897年辞职。加入海关之前,夏德已经得到了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海关工作期间,他长期任职于总税务司署下面的造册处,1885年编辑出版了供新入职洋员学习中文的《新关文件录》。1909年,海关税务专科学堂的洋员校长邓罗将此书再次编辑出版。1902年,从海关辞职后的夏德应聘前往美国,出任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任中文讲座教授。夏德著述和编辑出版的汉学著作多达10余部,涉及音韵、字典、地形地质、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以英文和德文出版。
在历史研究领域发挥力量的海关关员也不少。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70年代初同文馆教习、德国人方根拨Johannes von Gumpach,他研究出版了关于18681870年中国第一次访问西洋各国的外交使节团的著作:《蒲安臣使团》The Burlinghame Mission;A political disclosure,supported by official documents mostly unpublished. 1872年在上海出版。取得更为突出成就的是美国人马士H. B. Morse,他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和《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是研究清朝对外关系的经典名著。研究中国的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将马士视为精神上的父亲年龄上可算祖父,本丛书收入了费正清和司马富等人撰写的《马士传》,对马士的史学成就有详细的陈述。
海关文化研究的新资料
1.个人文件和图片
海关洋员的个人资料,包括书信、日记、回忆录、采访记录、剪报、夫人和亲戚的观察记录和照片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最近开始出版的海关洋员的孩子们的回忆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海关洋员在中国的活动,我们特别需要了解洋员以个人身份保留下的资料,这些资料有的仍保留在洋员后人手中,有的由洋员后人捐给欧美各国的大学或博物馆。寻找洋员后人,鼓励他们将家族收藏的资料捐献给大学研究机构,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毕可思Robert Bickers教授正在推进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有些洋员后人已经利用这些私人材料出版了著作,本丛书收入的《赫德爵士传》作者是赫德的侄女裴丽珠、《金登干回忆录》金登干长期担任海关伦敦办事处负责人,该办事处是海关全球化活动的代表机构,该回忆录由金登干之子撰写和玛丽蒂芬的《中国岁月:赫德爵士和他的红颜知己》就是其中的代表性著作。
2.海关出版物中的特种系列和杂项系列
海关出版物中,有特种系列II. Special series和杂项系列III. Miscellaneous series两类,一共9544+51种。其中有大量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报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更深入研究。下面出示几个例子,从标题即可看出其内容涉猎广泛。
①《海关医学报告》Medical Report,特种系列No.2,,18711911年,半年刊。
②《中国音乐》Chinese Music,特种系列No.6,1884年出版。
③ 《气象观察与东部海域风暴》Instruction for making 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s,and law of storms in the eastern seas,特种系列No.7,1887年出版。
④ 汉口和其他长江港口药材出口清单及药材估值税List of Medicines exported from Hankow and Other Yangtze ports,and tariff of approximate values of Medicines,etc.特种系列No. 8,1888和1909年两次出版。
⑤ 历次海关代表清政府参加世界博览会的中国展品目录册。杂项系列,共11份。
本丛书与第二代海关史研究
近十几年以来,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海关史研究潮流,这些研究的特色是关注海关洋员的社会生活史。我们把新一代以海关洋员为主的研究称为第二代海关史研究。从学术资料的角度来看,日记、回忆录代表了私人文书的范畴。在海关史研究中,人物历史的研究一定有助于在更大层面上展开海关人事史的研究。海关洋员汉学家的中国古典研究,一定能开拓文化史和比较文化史研究的新领域。海关出版物的特种系列和杂项系列,为这类文化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对海关伦敦办事处各项职能的研究,有助于讨论海关的全球性活动与功能。从中国近代史角度来看,将全球史与地方史结合起来,是充分利用海关资料展开研究的新课题。
我相信,这套《海关洋员传记丛书》,涉及面非常广泛,不只历史,也涉及经济、外交、语言、文学、文化、汉学、日常生活研究等领域,它们可以把以前分开讨论的各个因素连在一起,构成一幅动态的近代中国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