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作者从医多年来的中药应用体悟。取材众多,有些来于传统中药学,有些来自民间治验精华,有些来自日常生活实践。在中药分类方面也另辟蹊径,以对身体气机的升、降、浮、沉为纲,结合中医治法的临证思路将中药重新做了系统分类,如把开窍药归于通气类药等。 .这些内容颇有新意,可启发广大读者的遣方用药思维。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医道求真》第二辑,阐述了作者行医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主要内容包括理法方药的应用、中药的运用及医话杂谈选录。详细介绍了作者多年行医之心法,及在临床实践中对方药的使用方法及疗效观察的心得。并配有大量医案以验证笔者医学心法与临床思路。呈现作者多年行医摸索总结出的研习中医、提高医术之法。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兼备,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适合中医爱好者及临床医生阅读,书是一本值得收藏精研的中医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吴南京,华夏中医论坛讲师。作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尤其善治疑难杂症,效果显著,深受好评。
|
目錄:
|
上篇 药 论 中篇 中药十讲 第一讲 升散药 第二讲 沉降药 第三讲 收敛药 第四讲 补益药 第五讲 清热药 第六讲 温阳药 第七讲 祛湿药 第八讲 通气药 第九讲 通血药 第十讲 消积药 下篇 基础方九讲 第一讲 中医组方原则 第二讲 发散类药方 第三讲 升提类药方 第四讲 沉降类药方 第五讲 固涩收敛类药方 第六讲 补益类药方 第七讲 清热类药方 第八讲 通血类药方 第九讲 化痰湿类药方
|
內容試閱:
|
关于中药用量问题
有人说,中医治病用药之秘在于药量,这话有一定道理。病是身体发生偏差,中药治病就是以药的偏胜纠正身体的偏差。用量太过,则药伤身体,药量不够则治不了病。把治病的药量用到刚好胜病,这是很要紧的事。
因为笔者所治之病多为一些疑难重证和危重症,常常会超大剂量用药,并于2013年出版一本医案专著。所以就有人问我:你的药量太大,现在多虚人,很多人受不住。我回复:以前的药是接近野生,药效强。现在的中药是在大棚用化肥种植,药效差,用量自然也要加大,这是起码的常识。对方接着长篇论述:吴老师您好,可是如果辨证准确的话,量少也有效果,我一直在看的中医,他给我们开的药,开始量都很小, 3g, 5g, 9g,等气血调上来了,再把量放大一点。
敢用大量毒药的中医,历来惊世骇俗,往往一鸣惊人。所以,很多中医刻意追求敢用大量毒药的境界。还有一种论调:由于现在的中药很多都是化肥催出来的,用量不加大,就没有效果。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医们开的药方是越来越大。每每一味药少辄十几克、多则几十克,甚至几百克。但是患者的状况也不一定就如中医的愿望,立竿见影,迅速得到改善。于是乎,大家更觉得现在的中药药力太小,继续加大药量。
中药进入人体,是通过调动气血来达到相应的作用的。比如,当归补血。如果是当归进入人体直接化成血液,当然是用量越大,补血越多,越是血虚的人,就越应该用大量的当归。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当归的补血功能不是当归进入人体以后直接化成血液,而是通过调理人体自身的气血,使人体的造血功能正常发挥出来。
用中药就像弹琴,患者的气血是琴弦,中药是拨弄琴弦的手指。手指怎么拨琴弦,就能奏出什么样的乐章,不仅要考虑乐谱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琴弦的承受力。如果只想着奏出高亢的音乐,用力拨琴弦,若琴弦经受不住这样的力道,就有可能突然断裂。
如此一来,当面对一个患者时,药物的具体用量大小主要是考虑患者气血的强弱情况。如果是一个气血比较虚弱的患者,气血容易被药力调动,即使病重,药量也要偏小。如果是一个气血相对较壮的患者,难以被外力调动,药量就应该大一点,因为只有大一点药力,患者的气血才能按照需要被调动。
有的人会问,那就不用考虑患者的病情了吗?这个道理很简单,患者的病也是由致病因素调动患者气血产生的。一个气血强壮的患者,突然病倒,必然是遇到了强大的病邪,否则影响不了患者的气血而致机体失衡。而一个气血虚弱的患者,即使病邪很重,也要慢慢来,否则,虚弱之气血骤然受药物强力调动,有可能导致像琴弦断裂一样的危险。所以,在考虑药量大小的时候,患者气血的情况是主要的,病邪的情况是次要的。
再说说化肥导致药力下降的问题。最近也有几个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化肥的确让同等重量的中药材药力小于不用化肥的野生中药材,但是,现在的中药并不都是用化肥的,也有没有用化肥的,很多常用药物并没有化肥,这是第一。第二,现代人的体质也不如古人体质强壮了,特别是在城市生活的脑力劳动者,气血比体力劳动者要虚弱,能承受的药力比以前的人要小很多。所以,不能因化肥的问题就加大药量。还是从患者气血的情况,结合药材品种的情况,通盘考虑以后决定药量大小。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目前用中药,只要辨证正确,即使很小的药量: 3g、6g、 9g、 12g等,也都有很好的疗效,不必一定要追求大药量。如果用药效果不明显的话,首先要考虑辨证是否准确。对于那些病根很深的患者,随着其气血的逐渐旺盛,可以逐渐增大药量。
有些患者希望缩短吃药的时间,常说:吃中药也挺麻烦的,能不能把药量加大,早点停药。我常用这样的比方来告诉他们:如果你每天坚持慢走一个小时,一年以后你的身体基本上就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如果你把这样的运动量一个月内完成,身体不仅没有改善,而且会变坏。中药也是这个道理。对于经方的用量,一直以来都在争论不休。当汉代的权出土以后,似乎已经有了定论。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g多。据此,很多人都主张按照仲景方用大量。实际上,如果全部按照仲景方的原始用量,很多不符合实际。比如麻黄,你真一次用45g,没有几个人受得了的。所以,即使有经方的依据,也不要完全照抄经方的用量。
我看完对方这样的论述,只有苦笑。
药量之用,全以病情而定,以胜病为用。病重药轻又哪里治得了病?会说用量很少就能治病,这是针对一些轻病而已。笔者也常用午时茶颗粒治疗一些轻微的寒积;用小柴胡颗粒治疗肝气郁结;半夏糖浆和板蓝根颗粒合用治疗咽炎等。这些制成成药的颗粒剂或糖浆,剂量比对方所说的一味药三五克还要少,但效果也很确切。
对方说到虚证用药不能过重,那么四逆汤理中汤补阳还五汤等名方又作何解释?说药量少治病效果好,这话源于徐灵胎批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徐说叶天士用药轻灵可喜,导致了后人就认为叶天士用药真的是药量很轻。笔者看《临证指南医案》里大多都没有注明药量,徐灵胎所批注用药轻灵可喜,也仅仅局限于脾胃病这一章节。但叶天士一样没有注明药量,无非是所用之药的性味都很纯和,由此可知,徐氏所注的轻灵,指的是药的性味,而不是指药量。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用药在和纯,药量不能过重,以免气机升降失常。甘能补而入脾,脾胃虚,多用甘药为主,果真有他邪,性味偏性很大的药用量也是很少,所以才说轻灵可喜。
记得笔者2005年治疗一例阴黄患者,因患者明显气虚,但又考虑到中焦用药量不能过重,主药黄芪也只用到30g,其他如厚朴、苍术、干姜诸药也只用到10~15g。没想到服药一周无寸功。于是我把黄芪用量达到80g,厚朴、苍术等药用量也达到30g以上。嘱患者把药煎好后,置于保温杯,当开水少量多次服用,只服一剂,就大见成效。回想《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等药的服用,是只煎一次,分三次服用的服药方法。得出治病胜病之药量,要根据病情的轻重而定。病情较重,药量也要重,但服药方式,可以分多次。也就是说,一天的总药量必要胜病,但考虑到患者身体的运化问题,可以多分几次服用。这样一来,单次服药量就变少了,但一天的总药量足以胜病,由是效果确切。
2007年,笔者到金华行医,见乡下百姓,到了盛夏会把一味仙鹤草大剂(干药200~500g,放在大锅里煎)煎好,放在大水壶里,野外干活时随身带,把药汁当开水服用。虽一天几百克地用药,也不见有人因药量过大而见不良反应。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单次服药量少。
现在病家的服药方式,一般是把药煎两次,把两次的药汁混合,分两次服。
要么是煎一次服一次,这样单次服药量过多,一些身体较虚的患者,的确见到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的情况。但真是如对方所说仅用三五克药来治病,效果怎样好云云,实不足信。
2015年5月份,我师父和师娘来浙江游玩,师娘讲起一个鼻炎患者的治疗经过。师娘说有一个鼻炎患者,久治不好,师父看药方后,觉得药方对,就是药量过重。于是师父叫患者把原药研粉,一次服药粉3g,一天三次。连服半年,久治不愈的鼻炎就这样治好了。师娘还讲到师父一次去医院会诊一例高热患者,见医院医生用生石膏50g,师父把原方的生石膏用量增加到100g,服药一剂就热退而安。
可见中药治病用药的量,本无定量,以胜病为主。
笔者用药剂量,一般以脉诊为主,比如见沉细弱脉,脉越无力,用量越大,但服药的次数也越多,而不是机械地叫患者把煎出来的药一次服完,往往是叫患者把药汁放保温杯里,只要肚子不是很饿都把药当开水少许服用。总之,力求药汁在体内的消化吸收。
[注] 本书中病案是笔者临床治疗的一些病案,有些病案中用药量较大,这仅为个人用药经验,请勿随意模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