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編輯推薦: |
1、《自卑与chaoyue》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又一经典作品。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核心问题。
3、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本书着手于理解孩子行为,解决亲子代沟,培养孩子健全人格。不仅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手册。
|
內容簡介: |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关于儿童人格教育的经典著作,汲取多年儿童心理研究的精髓,从各个方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去呵护孩子、爱孩子,并让孩子顺利地长大成人。阿德勒指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失败者!本书不仅是父母必备的育儿经典,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教育手册。
|
關於作者: |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diyi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此外,他还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 张庆宗,女,汉族,出生于1964年。现任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教育心理学》 《行为教育》 《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等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译著等10余部。译著《教养的迷思》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
目錄:
|
引论
第一章 人格的统一性
第二章 追求卓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三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第四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第五章 如何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第六章 社会情感及其发展障碍
第七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八章 作为准备性测试的新环境
第九章 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第十章 外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二章 教育的失误
第十三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1
附录2
关键词汇表
|
內容試閱: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的教育的问题归结为自我知觉和理性地自我引导。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但它与成年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儿童还不够成熟,因此,对儿童的引导则显得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任由孩子们在一个合适的环境里按照其自身的节奏发展;如果他们有两万年的时间,且有一个有利的环境,我们可以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那么,经过两万年之后他们终究会发展到成年人的文明水平。但这个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成年人必须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指导。
缺乏对儿童的了解是最大的困难所在。让成年人了解自我、了解自我情绪变化的原因和个人好恶,即了解自我心理已经够难了,更不用说让他们基于对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并引导孩子。
个体心理学不仅专门研究儿童心理,这不仅因为其本身的重要性,还因为我们能够借其了解成年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于其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体心理学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紧扣人格的统一性,研究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动态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知识是实践的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无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自身,谁要是拥有这些科学知识,谁就会立即懂得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人格的发展。
个体心理学独特的研究方法使其研究的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受统一人格的激发和引导,且人类行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映射。这一章将从整体上介绍个体心理学的观点,后面的章节将详细论述这一章所提出的各种相关的问题。
关于人类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一个儿童从出生起,就时刻处于努力追求优秀、完美和优越的过程中,这种努力和追求与其潜意识中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努力和追求反映了人类特有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不仅主宰了我们一生中所有的具体行为,甚至还决定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想不是客观的,而是和我们已经形成的目标和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统一人格存在于任何一个个体中。每一个体既代表统一人格,又代表塑造统一人格的个体。他既是一幅画,又是一个艺术家。他是自我人格的艺术家,但作为艺术家,他既不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工匠,也不是一个全面且彻底了解自我的人,他只是一个脆弱、易犯错误的、不尽完美的个体存在。
建构人格的主要问题在于:建构统一人格极其独特的方式和目标不是基于客观现实,而是基于个体对生活的主观认识。一个构想,一个对事实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事实本身。正因为如此,尽管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事实世界中,但却塑造了一个个不同的自我。每一个人基于个体对事物的看法规划自己的生活,有些看法是合理的,而有些看法则不太合理。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错误的理解,尤其要儿童早期对生活形成的误解,因为这些误解将决定我们今后的生活。
以下临床案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位52岁的妇人总是贬低比她年长的妇女。她讲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她从小就觉得自己备受羞辱和轻视,原因是她的姐姐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如果我们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纵向地来看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她生命的开端和现在(生命存在已接近尾声),始终有同一个心理机制在发挥作用,即害怕被轻视和对别人获得更多关注的愤怒。即使我们对这位妇人的生活和她的人格统一性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提到的两个事实来填补我们知识的空缺,从而找到答案。心理学家和小说家一样,致力于在不影响其统一人格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动作、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来建构一个任务。优秀的心理学家还可以预测这位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并能清晰地描述她人格中这条独特生命主线所引发的某些个性特征。
一切在建构个体人格中采取的目标驱动活动,都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作为前提,即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卑感。改善处境的结果是减轻自卑感。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叫做心理补偿。
学校不应该将学校视为终极目的,必须认识到学校是为社会、而不是为学校教育学生。因此,学校不应该忽视任何一个放弃成为好学生理想的儿童。这些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不一定比其他的孩子少,他们不过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不需要太多努力的事情上去了。他们认为做这些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功,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早年曾无意识地在这些方面进行过一些练习。他们可能当不上才华横溢的数学家,但有可能在体育方面有所建树。教师不要对这些专长视而不见,而要将它们作为突破口,鼓励孩子在其他领域取得进步。当教师从孩子某一个方面的特长入手,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在其他领域获得同样的成功,那么教师的任务就变得容易得多,这就像把羊群从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带到另一个水草肥美的牧场一样。既然所有的儿童(弱智儿童除外)都有能力获得学业成功,那么,需要克服的就是那些人为的障碍。这些人为障碍源自于学校将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将教育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在学生方面,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其后果是学生对优越感的追求与对社会有益的活动脱节。因为在有益的活动中,他们找不到优越感。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做呢?他会选择逃避。我们经常发现,这些孩子会有一些古怪的行为,如固执和无礼。这些行为当然不会得到老师的赞扬,但会吸引老师的注意,得到其他孩子的赞赏。他们会不断地制造麻烦,把自己当作英雄。
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在学校这个实验情境中被暴露出来。虽然这些问题在学校浮出水面,但根源却不在学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看,学校没有履行主动教育和矫正错误的使命,而是变成了一个让早期家庭教养中的问题得以曝光的实验站。
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称职教师在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可以观察到许多东西。很多儿童在学校这个新的情境中感到非常痛苦和不适,会很快地暴露出被溺爱的种种迹象。这些孩子没有与人交往的经验,而与人交往是结交朋友最基本的要求。孩子入学时最好要具备一些如何与人交往的知识。他不能只依赖某一个人,将其他所有的人都排除在外。家庭教养的错误必须在学校里得到矫正,当然,如果小孩没有这些问题是最好不过了。
对于那些在家里被宠坏的孩子,我们不能指望他们突然就能专注于学校的学习。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专心于学习,他不愿意上学,宁愿呆在家里。事实上,他们没有学校意识。小孩厌恶上学的迹象很容易被发现,例如,父母早上要哄他起床,要不断地督促他做这个、干那个;小孩吃早饭时磨磨蹭蹭等。这个小孩似乎已经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阻止自己取得任何进步。
第二章《追求卓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书中金句:
1、儿童的所有行为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这一隐藏的背景知识,就无从理解他的行为。
2、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并不十分重要,成年人对孩子的处境的判断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的处境。
3、任何教育者或教师都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孩子唯一的教育者,外界的影响会涌入儿童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塑造儿童。外界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心理状态来影响儿童心理,外界的影响不可避免。
4、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归结为自我知觉和理性的自我引导。儿童的教育也是如此,但它与成年人教育的区别在于儿童还不够成熟。因此,对儿童的引导则显得至关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