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08.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4.8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HK$
101.2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6.7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HK$
112.7
|
編輯推薦: |
作者认为,网络媒介、网民群体、突发事件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个核心的、关键的动力要素。分析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与本质,就可以很好地揭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机理和规律;把握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与规律性特点,就能够指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的实践,并发现当前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中的问题与不足,zui终改善和提升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应对能力。
|
內容簡介: |
本书研究探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发展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问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是网络、网民和事件内容三个动力要素相互作用而推动发展的。在网络媒介、网民群体和突发事件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虽然复杂多变,但也具有孕育、扩散、变化、衰减的明显阶段性和规律性特征。目前,我国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在体制机制、方法策略和经验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需要深刻认识舆情演化的动力要素,准确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理,努力改善网络社会国家社会关系,加强网络谣言和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大力提高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
|
關於作者: |
王国华,男,1966出生,湖北应城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研究员。致力于网络舆情、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重点项目等10多项,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行政管理》、《人民论坛》、《情报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解码网络舆情》等著作6部。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要素概述1
第一节以信息要素为基础的研究框架2
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3
第三节社会焦点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演化要素10
第四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信息演化要素16
第二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网络媒介要素23
第一节新媒体及其传播的特征24
第二节膨胀性网络的发展态势及舆情特征28
第三节舆论场的分化趋势30
第四节网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35
第三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网民群体要素43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网民行为方式44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的意见领袖作用52
第三节涉官事件中的网民态度倾向53
第四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容要素57
第一节从政治传播学视角看网络舆论的结构性缺陷58
第二节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辨析及指标设定67
第三节突发舆情危机事件的衍生效应72
第四节网络热点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关联现象74
第五节网络谣言的发展态势与传导过程83
第六节微博谣言的演化机理85
第五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95
第一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孕育96
第二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110
第三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变换122
第四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衰减138
第六章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现状147
第一节国内政府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的方法和策略148
第二节我国现行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149
第三节我国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困境153
第四节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能力157
第五节国外网络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启示162
第六节网络社会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失衡164
第七章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对策建议169
第一节提高地方领导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主要对策170
第二节网络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的治理174
第三节网络谣言的防控环节与方法178
第四节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180
第五节官员舆情危机事件的应对方式189
第六节官员微博传播规律与使用建议192
后记197
|
內容試閱:
|
总序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以恒星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亏,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观察地球,或者如中国美丽的传说,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广寒宫思念她的地球故乡,千百年来日复一日地眺望着这颗让她伤心纠结、更让她魂牵梦萦的蔚蓝色星球,嫦娥看到了什么?嫦娥眼中的地球故乡,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飘在远方。从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视角看地球,千百年来地球还是那颗地球,地球没变。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浩渺宇宙中这珍稀的几十亿个生灵,切切实实感受到,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地球在变,我们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社会在变,并且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变化,是由于信息技术,是由于计算机、手机,特别是由于将计算机、手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我们已确定无疑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根据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报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2%。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互联网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用户分别增加了33%和4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从网民数量、网站数量、域名数量、电子商务等规模和数量指标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突出、最有带动性、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总是划分时代和社会的标准与标志。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让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时代,产生了埃及、中国等一批文明古国。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社会加速发展,产生了英国、德国、美国等一批工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总序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正在被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且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态势和特征。习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曾几何时,碰到未知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人们会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会翻字典、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去询问和请教老师、同学、朋友。如今,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谷歌、百度、维基、知乎会告诉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识和答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主要来自甚至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甚至,国外有研究表明,因为互联网查阅知识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类的脑神经回路和记忆结构、知识结构都在发生改变。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知识也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从报刊书籍等印刷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时代也正在成为过去,互联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互联网向知识领域和教育领域扩展渗透,互联网 教育正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与格局。
从烽烟报警、鸿雁传书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时联系,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联系、沟通、交流。即使你远在天边,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时刻可以生动地呈现在四面八方的亲友面前。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频繁的沟通交流而更加社会化、组织化。原来分散的、弱小的个人,经由互联网的连接,成为一个个有组织、有力量的群体。千千万万的圈群将亿万网民时刻连在一起,形成一支崭新的社会力量网民大军。社会的基础结构、组织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经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亿万网民面前,国家的权威和力量相对衰落,社会的力量兴起并日益强势,传统的权力配置、治国理政和社会运行方式因此而发生改变,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现在,不管你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穷乡僻壤,不论你是老是少、是穷是富、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互联网已经在空间上覆盖了所有的区域,在社会上已经渗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联网的广泛存在和深入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潜力,是最有活力、最有带动性的经济增长源,一批市值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企业在数年、十几年时间内成长起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经济面貌和经济未来。与此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础、政治运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变。被互联网时刻联系、组织的亿万网民,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不但改变了当今的国际关系,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深刻改变甚至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媒体格局、舆论态势和话语权。草根的众声喧哗、亿万网民的声音改变了言论表达和舆论形成的格局与走势,互联网极大地赋予了人们言论表达的自由,赋予网民特别是草根网民、底层群众以表达权利和参与便利。民众经由互联网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倾向,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发事件等公共事务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网上流动的信息,网络空间产生的态度意见、行为倾向和群体行动,改变着我国的舆论氛围和执政环境,对社会稳定、公共治理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并将我们所处的社会改变为网络社会。如同蒸汽机不仅是机器和工具一般,互联网也不仅是技术工具和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所造就的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点,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得中国社会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力量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社会具有泛在化、虚拟化、离散化、极速化、圈群化的显著特征,成为一个变化极快、能量极大的高能社会。这样的社会,蕴藏并可能激发天文数字级别的社会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的动能与机遇,又有巨大的混乱倾覆的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互联网社会既具备极速发展变化、推动万物互联、助力行业融合、加速社会变革等众多机遇,又蕴含极易组织和动员、不确定性与低可控性、能量颠覆式转化、社会动能和政治势能转换切变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防控风险和应对挑战,维护好网络安全,实现网络社会的良好治理。
深刻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正确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特征规律,探索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丛书的目标使命,也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依托多项基金课题,围绕着互联网与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这个主题,就互联网与网络舆情、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网民政治态度、网络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获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丛书所呈现的,就是这些探索和努力的结晶。
当然,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还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互联网社会也才刚刚形成,还在快速演进中。对于互联网社会,对于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还非常粗陋。本丛书的推出除了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为引玉之砖,吸引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展开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网络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网络社会的航船刚刚起锚。我们庆幸生逢这个激动人心、深刻变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深知,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呈现,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网络社会这个新大陆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让我们搭乘这艘互联网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险,一起迈向未来!
王国华2016年7月6日
后记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信息要素分析与政府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0BTQ046)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写的。该项目是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团队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网络舆情研究方向的一批朝气蓬勃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项目研究的时间跨度从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2013年8月结项,获得良好的鉴定等级。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舆情研究和舆情研究团队的形成始于2008年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的成立。中心成立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情是如何演进发展的?网络舆情的演化是否有章可循?特定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又是如何演化并影响事件发展走向的?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些问题一直是萦绕在团队成员心中的关键问题。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就上述这些问题展开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开放式的研究探讨中,团队一致认为,要解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必须从网络舆情演化的动力要素入手。而舆情作为一种集体性、群体性的态度信息,其演化要素离不开特定的载体、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议题内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实际上就是特定的人群网民大众就特定的议题内容突发事件在特定的载体网络媒介上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的结果。因此,网络媒介、网民群体、突发事件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个核心的、关键的动力要素。分析这三个要素的内容与本质,就可以很好地揭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机理和规律;把握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与规律性特点,就能够指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的实践,并发现当前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应对中的问题与不足,最终改善和提升政府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应对能力。循着上述逻辑和思路,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在三年多的时间内,围绕课题研究主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先后撰写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完成了2篇博士学位论文,9篇硕士学位论文,搜集整理并建立了包括39个典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案例库,并撰写提交了项目结题报告和20多份舆情分析报告,研究成果总字数达到120多万字。这些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或提交给相关部门后,获得了网络舆情学术研究界和网络舆情实际应对部门的好评,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网络舆情研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情研究团队在完成研究课题中成长。8年前,研究团队刚刚形成,国内的舆情研究也刚刚起步。现在,全国网络舆情研究已经遍地开花,研究的高度、深度、广度已与8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研究团队的成员,多数毕业并已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其中部分成员没有继续从事网络舆情研究,但是团队大部分人仍然在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治理研究领域继续耕耘,并不断有新的成员加入,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不断做出新的研究成果,持续扩大着团队的学术影响。相关文献计量分析显示,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是国内网络舆情研究成果最多、最有影响的团队之一,郭小安、曾润喜、方付建、王君泽、杜洪涛、陈姣娥、陈强等伴随着课题研究成长起来的团队成员,已经成为国内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的知名青年学者。研究课题的完成和本书稿的编写,是团队智慧劳动的结晶,离不开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特别感谢博士生王雅蕾同学,课题和书稿的完成凝聚了她的心血。感谢张剑、罗娟、罗姮、汪娟、戴雨露、冯伟、周海灯、肖林、任一奇、毕帅辉、邓海峰、罗枭、王丽丽、董明亮等同学对课题和书稿的贡献。感谢中宣部舆情局、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网信办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
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网络舆情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本书所呈现的,只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阶段性的、探索性成果。在不断变化的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书中的观点和分析不免有陈旧、落伍之嫌。我们不惴浅漏,推出此书,希望就教于大方,并真诚希望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王国华2016年7月8日于喻家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