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文选读】
鲍勃迪伦拿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公元1874
想必99%的人知道鲍勃迪伦,都是源于他写的歌,我也不例外。他的那些代表作不用再列举了,喜欢流行音乐,听民谣歌曲的,乃至看选秀节目的,这些年怎么也听了不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扎克施耐德2009年执导的电影《守望者》,开头用了他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守望者》,配合一幕又一幕亦真亦幻的历史事件,折射出了时代变化的沧桑感,百看不厌。
有一种说法,鲍勃迪伦是三流的吉他手, 二流的音乐人,一流的诗人。这个说法基本公允。民谣的编曲和旋律通常比较简单,便于在酒吧、农场、大街等各种地方抱着吉他吟唱,所以曲子简单,歌词也较通俗易懂,说白了就是没什么文学价值。
直到鲍勃迪伦,这种情况得以改变。他的歌词注重文学性,以现代诗歌的方式撰写,且不仅限于爱与和平、反战反核、抨击时政等当时最流行的题材,而是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例如上面提到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这首歌几乎是站在全能圣人的视角,在忠告人类,从普通人到政客,乃至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位父亲、母亲(Come mothers and fathers throughout the land),应该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里,如何自处。
就这个中心思想,换成作家们也许就能写本几十万字的书,鲍勃迪伦寥寥几百字歌词,娓娓道来。有这个自信站在这个高度,以这种视角写这种歌曲的人,并不多,即便有恐怕也会写岔了,但鲍勃迪伦这首,成了经典,唱了几十年,还是经久不衰。
而从鲍勃迪伦之后,一些歌手开始越来越注重歌词,尤其是歌词的文学性,写出了更多的经典曲目。
鲍勃迪伦的歌记录了这个变革的时代,拿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我们如今回看,很难说是鲍勃迪伦影响了大家,还是时代潮流如此,鲍勃迪伦只是顺着往下走罢了。同时代的大卫鲍伊写歌词也非常厉害,比如1969年的Space Oddity《太空怪人》,写一个身处火箭里,探索太空的宇航员, 和地球失去通信前的故事。这首歌诞生在美苏太空争霸的冷战年代,非常有时代感,而这首歌的歌词与视角亦同样剑走偏锋,大气磅礴,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悲壮。
想起一件事。前段时间我在做《中国新歌声》的评委,淘汰赛的时候,周杰伦在选手唱完Happy《快乐》之后,有过一段点评。电视上没放完整版,我在现场听到了。大意是,周杰伦觉得外国人写歌,情绪很直接,比如这首Happy, 歌词的意思就是因为我很开心,我也想你开心,非常直白的情绪。
反过来,周杰伦就觉得华语乐坛的作词人不容易,要用很多方式去润色,把歌词雕琢精致, 所以他觉得大家应该感谢这些作词人的用心。
这段话很容易引战,我当时就发了微博,果然战了起来,后来删掉了。因为我觉得一百多字的微博说不清楚这件事。
英文歌词有没有好的?当然有,我们现在不就在探讨鲍勃迪伦歌词的伟大吗?但西方流行音乐长期忽略歌词确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两个方面体现得最直接:
一、99%的CD(光盘)里都没有歌词本。
二、99%的颁奖礼都没有最佳歌词等相关奖项。
英文和中文不太一样,一个字的意思也许要多个音才能唱得出,而中文可以一个字扣一个音,英文就不行。这已经给为了押韵和朗朗上口的流行乐创造了难度流行音乐,流行是第一要素,若英文歌词写得太复杂,如何流行?所以,像贾斯汀比伯的Baby《宝贝》就是典型案例:副歌不停循环Baby, baby, baby,好唱又容易流行。
所以,在有大量的Baby和Happy的流行乐坛里,业界又不重视作词人的荣誉,唱片公司也不需要作词人多用心去写反正出碟里面都不会带歌词。如此一来,大部分英文歌词十分口水,成了几十年来的一个欧美乐坛现象。
也正因如此,鲍勃迪伦、大卫鲍伊或者老鹰乐队的出现,才让我们意识到这种认真钻研歌词的可贵之处。中国人大部分都没去过美国,但都牢牢记得那个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的加州招待所;以及披头散发、造型朋克的空中铁匠泰勒大爷,外表粗犷得像连环杀人犯, 内里却藏着一颗疼惜女儿的温柔之心I Don''t Wanna Miss A Thing《我不会遗忘》几乎是我心目中表达父爱最无与伦比的歌曲了。
所以,诺贝尔奖对鲍勃迪伦的这次加冕, 胜过格莱美或者公告牌明天突然宣布增设最佳歌词奖项它为乐坛正名,尤其是华语乐坛的词神林夕一直提倡的歌词的文学性,诺贝尔文学奖证明了一点,流行音乐的歌词,其文学性并不输给小说、诗词或者其他的文学载体,它同样给予人类在阅读时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