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9.4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91.8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9.7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93.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5.7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4.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102.4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5.4
|
編輯推薦: |
其一,内容科学:作者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及其防治研究工作,科考的足迹几乎遍及我国西部山区。因此写作材料主要为作者从事野外科学考察之所见青藏高原的山河风光、山地灾害事件及访问事件当事人所得,与此同时拍摄的大量实地照片。
其二,旅游服务需要:随着到西部山区旅游、探险的人越来越多;而青藏高原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活动频繁,加之交通不便和,能够前往的人数很有限,这些原因导致内地的人们对其多抱有神秘感,渴望了解更多的青藏高原的各种知识与信息,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进行相应的西部山区的山地科学知识普及。
|
內容簡介: |
本书重点介绍和普及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山川地貌及山地灾害知识,为公众了解我国西部山地(主要是青藏高原及其边缘的名山大川)及山地灾害防治提供一本通俗的知识性读物。
本书以2000年以来的10多年间作者10余次进西藏从事科学考察的经历,对藏北、藏东、藏西、藏东南(主要是雅鲁藏布江下游其支流及帕隆藏布江流域)和邻近的川、滇、青等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系青藏高原东缘)等地的泥石流、滑坡、冰崩雪崩等山地灾害、冰川和冰湖各次科考活动为线索,穿插山地地理、地貌、地质及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落石、冰崩雪崩、泥石流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决、冰湖及其溃决灾害等)科普知识进行写作,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自然条件和山地灾害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这些山地知识。
|
關於作者: |
谢洪,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在国内外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主持和参与主持了多个科研项目,如20072010,西藏扎墨公路典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等。参加编写和编辑出版的专著、专题地图及论文集:《中国泥石流滑坡编目数据库与区域规律》(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中国泥石流》(商务印书馆,2000);等等。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目錄:
|
1 古乡泥石流与堰塞湖
2 易贡湖与扎木弄巴泥石流
3 米堆冰川与冰湖溃决山洪- 泥石流灾害链
4 培龙沟泥石流
5 雅鲁藏布大峡谷及水能资源
6 丁青虫草节
7 一〇二滑坡
8 美丽的然乌湖
9 澜沧江边的曲孜卡和盐井
10 南迦巴瓦峰脚下的直白村
11 达巴村与郭奶弄巴冰湖
12 进入墨脱的路
|
內容試閱:
|
笔者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每年在野外工作的时间较多。因为工作的原因,从2003 年以来的10 多年间,10 余次进入西藏从事山地灾害的科学考察与防治研究工作,足迹几乎涉及藏北、藏东、藏西、藏东南(主要是雅鲁藏布江下游其支流及帕隆藏布江流域)的西藏各市、地区境内;此外,加上近30 年来对邻近西藏的川、滇、青等省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系青藏高原东缘)等地的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数十次现场考察和防治研究工作,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区域的地理、地貌、地质及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落石、冰崩雪崩、泥石流滑坡堰塞湖及其溃决、冰湖及其溃决灾害等)有一些认识。
青藏高原地势高亢,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多数地区人烟稀少甚至为无人区,多数人不能身临其境感受其山川的雄伟与深邃、草原的壮美与辽阔、冰川泥石流灾害的震撼。因此,每当与其他专业的朋友谈及笔者在青藏高原工作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时,他们都感觉十分新奇和有趣,有的就希望笔者能够把这些经历及见闻写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加上受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鼓励,于是笔者下决心用科普写作的方式把这些经历和见闻写出来,通过笔者的经历对青藏高原的山川地理与山地灾害知识进行介绍,使感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山地灾害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和青藏铁路的通车、川藏铁路的修建,进入青藏高原参与当地经济开发和建设及旅游观光的人会愈来愈多,笔者认为也有必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了解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山地灾害知识的通俗读物。
本书所写涉及的内容都是藏东南的,以后有机会再争取把其他区域的写出来。写作中参阅、借鉴、使用了前人与同行的一些科考成果与资料,在此深表谢意!如有引用不当,责任在我。本人学力和水平都有限,敬请读者对书中谬误之处予以指正,以共同做好科普工作。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谢 洪
2016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