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2016)

書城自編碼: 291424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會學
作者: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办公室 马援
國際書號(ISBN): 9787509797600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68/46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08.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宠位厮杀 》

售價:HK$ 61.6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4.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6.2
《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社会科学卷)》
+

HK$ 59.2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生成与发展研究—青年学术丛书 政治》
+

HK$ 127.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话语体系研究》
+

HK$ 22.2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国文明基体论的延续》
編輯推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植根中国,面向世界,开放包容,融通中外,努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这是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使命。
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有鉴于此,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辑刊》(第2辑),主要搜集和梳理2015年话语体系研究领域相关文章,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归纳为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与话语体系创新、人文视野中的话语体系建设、经济理论实践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等5个专题。希望本辑刊能为学界和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有力推动我国话语体系建设。
內容簡介: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本书主要收集和梳理2015年话语体系研究领域相关文章,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归纳为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马克思主义与话语体系创新、人文视野中的话语体系建设、经济理论实践与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等5个专题。
關於作者:
马援,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智库办主任。
目錄
序 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王伟光】
中国道路与中国话语
中国话语与话语中国【陈曙光】
论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陈汝东】
论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话语【张康之】
中国模式话语体系建构的方法论思考【赵鸣歧 张 放】
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闫志民】
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难点与对策【杨鲜兰】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三重维度【郭建宁】
当代学术话语建设:一个长时段的思考【章 清】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张异宾】
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吴晓明】
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构建【张志洲】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高 翔】
马克思主义与话语体系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话语和话语权问题以两次飞跃为例【李亚彬】
从革命到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转换【唐爱军】
马克思主义三化与话语权问题【韩庆祥 陈远章】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人治和法治
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李慎明】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苏星鸿】
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及其危害【梁 柱】
人文视野中的话语体系建设
从思想和价值观上打造中国话语权【戴木才】
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骆郁廷】
传承优秀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安文华】
探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话语体系之主流文化价值观建设【曾 路】
对当下我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思考【丁国旗】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建立学科自信和学术话语体系【关爱和】
中国海疆史话语体系构建的思考【李国强】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学派、话语与话域【李振宏】
大众哲学之话语与范式【郝立新】
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建构【欧阳康】
经济理论实践与话语体系建构
增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自信【刘 伟】
新发展理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发展【顾海良】
《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话语体系【洪银兴】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双传学】
浅论西方经济学话语体系的阶级性与欺骗性【余 斌】
政治经济学术语革命或者话语革命兼论社会主义调节经济【颜鹏飞 丁 霞】
构建中国经济史话语体系适逢其时【魏明孔】
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
在共同的屋顶下中国的全球秩序观【傅 莹】
论中国外交核心价值观【王存刚】
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王义桅】
从大数据看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吴 瑛】
着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周明伟】
和合主义:建构国家间认同的价值范式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余潇枫 张泰琦】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政治经济分析【盛 斌 黎 峰】
权力变迁、责任协调与中美关系的未来【王 玮】
中非关系中的话语权建设:经验与挑战【贺文萍】
內容試閱
序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王伟光
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前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领导的伟大历史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并正在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新起点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在新起点新阶段团结全党、统一全党,开展伟大斗争,继而赢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
深入学习、研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这对于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 顺应世界历史时代潮流的理论应答
我国发展处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首先是由时代大背景、世界大环境、国际大走势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在科学地观察、分析、判断和把握国际复杂形势、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乃顺应世界潮流而发。把世界走势看清了、吃透了,才能深刻地把握新起点、新阶段的特征、规律和需求,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认清国际形势,是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的变化及趋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唯物史观,而后又进一步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1879~1882年期间,晚年马克思成功地运用唯物史观,把研究重心和注意力转向俄国乃至东方社会,其中形成了著名的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依次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经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演变规律,指明了自从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以来,人类历史即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进程,该时代始终贯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生死博弈。自从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同时就孕育产生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酝酿产生了新的社会形态因素,世界历史发展展示了一系列整体性的时代变化。其特征为: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社会的旧的分割与隔绝,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把人类社会连成一气,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的世界整体,谁也离不开谁。二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因素产生并在发展,世界历史始终贯穿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个前途、两种命运、两条道路、两大力量的较量。三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前途和力量呈交叉递进态势,资本主义由革命阶段的上升期经成熟阶段的发展期开始逐步衰退,资本主义虽强,仍顽强地表现自己,不可能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但总体由兴盛走向衰落。社会主义由新生阶段的初生期步入成长阶段的曲折期,由小到大,在曲折中坚强地发展前进,社会主义虽弱,但代表了人类历史的新前途。四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必然为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进程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五是实现现代化是现今世界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现代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另一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资本主义现代化必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替代。世界历史进程决定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苦难。六是马克思所判断的资本主义世界历史进程已历经三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产生时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该阶段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两极分化和工人阶级社会主义运动兴起,是该阶段的主题;列宁所判定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该阶段的主题是战争与革命,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引起世界性战争,战争又引起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如十月革命、中国等东方国家的革命;邓小平所判定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的和平与发展为两大世界性问题的新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总的时代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仍然起作用,但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世界性问题。七是时代阶段性主题的转化,虽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总的时代性质,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依然不可逆转,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依然不可调和,但时代主题的阶段性转换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从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到今天,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被欧洲大陆看成是一个幽灵尚不为人所接受,经过曲折斗争,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之中正在探索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新的社会形态,占世界总人口21.7%,共14.2亿人,前后不过160多年的历史,这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瞬间,但却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这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世界历史理论关于时代判断的真理性。
中国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历史时代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总体上服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博弈的世界历史大势,与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博弈的总态势息息相关;二是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历史发展整体,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密切相连。时代特征与世界历史走势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在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生着深刻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总结社会主义前人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并创造性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催生并不断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进程决定,中国只有选择社会主义,进而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转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把全世界殖民地瓜分完毕,西方资本主义出于自身的垄断资本利益,绝对不允许中国再像西方诸国那样独立自主地走资本主义的强国之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况充分表明了这一历史逻辑。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从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中国人向日本学习明治维新的办法,走西方富民强国之路不通,到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共和强国之路也不通,中国总是受西方列强的欺负。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世界历史进程已经前进到不允许中国独立自主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之路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通过资本主义实现强国之梦的历史机遇已然错过。
那么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强盛起来呢?世界历史进程的客观逻辑,决定了中国只能顺应世界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潮流。这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分两步走,先进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然后再不间断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三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利用市场经济的优势,建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世界历史全球化进程,在相对落后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走出一条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四是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社会主义中国必将受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特别是意识形态的阻杀。五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社会主义中国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道路,为世界历史进程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六是中国在完成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总体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阵发性经济危机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国际因素。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西强我弱的局面正在悄然发生转化,形势越发有利于我,但争斗却更为激烈,西方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更加紧了对我的围攻。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抵御了国际金融经济危机,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在这场危机中整体实力呈下滑态势,整个敌我对比呈现彼降我升的态势,当然总体上还是西强我弱。这就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加大对我实施两手策略:一手是经济上有求于我,与我加强联络与合作;另一手是加紧集中力量运用各种手段打压我们。世界历史进程与国际环境大背景,决定了中国已进入一个有着许多不同以往特点的新的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世界历史进程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反映和概括,是在世界格局、历史走势、发展规律、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基础上,对中国究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和路线,采取什么样的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这一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科学解决。
二 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发展阶段的科学指南
我国发展处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既是国际环境大背景使然,也是由受国际影响的国内形势发展变化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同样是顺国内发展大势而为,是在鞭辟入里地分析国内形势,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认清国内局势,是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世界历史一系列事变的重要有机环节。从1921年作为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今天,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事业已经经历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在正在进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历史诉求和应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一生追求建设一个强盛的新中国,让中国人民吃饱饭过上幸福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党领导人民为此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成绩无疑是事业的主旋律。让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是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发动领导,经过江泽民、胡锦涛接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而实现的。经过30多年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普遍地相对富裕起来了,中国成功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强手林立的当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真正让中国人民强起来,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必然地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这是世界历史发展赋予新一代领导人的伟大历史使命。
我们党正在领导人民从事与以往历史时期有着许多新的不同特点的伟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真正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现实,这是新起点、新阶段的历史性重任。今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前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发展的决定关口。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事业的科学的思想指南,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中国发展面临着国内外极其复杂多变的局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挑战和风险。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关键期和转折点: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由增长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提质增效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由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向在坚持经济增长前提下的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环境友好、社会公平、民主文明、共同富裕转变。
国际上复杂形势必然反映到国内,各种社会力量、各种思潮在国际大背景的支撑下纷纷登台,拼命表现自己,试图影响舆论、影响民众、影响道路选择。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正确主张和形形色色的错误主张之间的论争格外激烈。走资本主义的邪路,走高度集中的僵化、封闭、闭关锁国搞建设的老路,还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历史抉择。
关于国内外诸条件的分析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起点、新阶段的重大转折点上。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全党迫切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时代判断、形势判断、方位判断、理论判断和战略判断的基础上,在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举措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战略高度,顺应了新起点、新阶段的历史性转折与变化,把握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一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概括了这一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党领导的中国人民事业前进的方向,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目标,提出了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形成了一整套新看法、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对面临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当代最重大课题,所引发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全面的理论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判断正确,理论彻底,态度坚决,旗帜鲜明,是非清楚,举措得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发出了十分明确无误的政治信号、理论定力和战略举措,使我们心中筑牢主心骨,手里握有定海神针,是指导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进新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从事更伟大斗争、取得更大胜利的行动指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加有助于我们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信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加有助于我们增强时代视野、世界眼光、大局观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判断形势,认识规律,因事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一步一步地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加有助于我们统一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聚精定魂、团结一致、凝结力量,抓住机遇,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开创事业新局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加有助于我们提高理论政治素养、思想道德水准、领导工作本领和抵御风险能力,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生机活力和战斗力,切实完成党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民族重托。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全面阐发和深度丰富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的科学论述,是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包含以下重要且基本的理论观点:
一是关于坚持和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理论基石,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根本点。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方向,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他指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任务。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科学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是苏联垮台的重要原因。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既要把老祖宗的话说对,又要把新话说好,要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为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必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始终坚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是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政治主题,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核心点。
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他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这些,就不称其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必须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发展的观点对待科学社会主义,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排除和纠正各种错误思想认识,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些论述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告诉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含糊,在涉及根本方向、根本原则问题上立场要愈加坚定。
三是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伟大宣言,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展望中国未来发展前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在进一步阐述党的十八大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实现路径和实践要求,鲜明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他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中国人民来实现,中国梦必须造福全体中国人民,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靠实干,靠全国人民辛勤劳动。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梦,对世界也具有吸引力,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中国梦的重要论断,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成功地转化成了人民听得懂的语言、摸得着的未来,从而得到13亿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一致拥护,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确立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伟大觉醒,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誓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
四是关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行动纲领,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基本点。
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新鲜经验,深入了解我国国情和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而提出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确定的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证和举措。
全面深化改革是关键一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改革的性质、方向、目标、任务、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他强调,进一步发展靠什么?还得靠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靠发展,靠改革,靠创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事关中国命运的决定性问题。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党都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坚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改革,必须把握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坚决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底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为主,该改的坚决改,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做到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与全面深化改革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内涵、方针和举措。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配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要着力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起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体现,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抓住党和法的关系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重大原则问题。处理好党和法的关系,则法治兴、党兴、国家兴,处理不好,则法治衰、党衰、国家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同西方宪政有着本质区别;在当代中国,宪政这个概念是不适用的;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权大还是法大是一个真命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搞独立王国,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胡作非为;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牟取私利,满足私欲。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领导干部要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一定要把遵法放在第一位。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地推进法治化。
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始至终抓住不放松的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他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从严治党,首先就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建立抓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祛除歪风邪气,树立清风正气。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标本兼治,老虎苍蝇一起打,建设廉洁政治,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全党的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高度重视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指出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有纪必执,有违必查,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围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和重点,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明确了任务和要求。
五是关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科学判断,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聚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分析出发,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论断,要求全党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他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集中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阐述了新常态给中国带来四个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仍然可观;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他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详尽分析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表现及原因。他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发展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深入研究保持经济增长的举措和办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要尊重经济规律,坚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增长,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的阶段,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既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更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善于运用政府手段实施宏观经济政策,防止增速滑出底线。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论断,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科学概括,是对我国经济转型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规律、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指明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论证了中国经济全面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多样性,规划了中国经济面向未来更高的发展目标,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依据。
六是关于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基本原则,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集中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鲜明地提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三个事关,即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个关乎,即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论断,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极端重要性,肯定了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指出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他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判断和工作措施上来,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能片面地理解不争论,更不能以不争论为幌子躲避矛盾,当好好先生,当绅士,过于爱护自己的羽毛。要组织力量批判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适价值观,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宪政观,以及质疑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他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管好网络,开展积极的舆论斗争,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七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执政理念,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始终贯穿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宗旨意识,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他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的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果我们的发展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无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关系,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改善民生,扩大消费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加快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改善民生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国情而提出过高目标,否则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制度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推进平安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打牢社会和谐的基础。
八是关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发展理念,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着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生态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建立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九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治国方略,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着眼点。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要求,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和方略。他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追求。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行政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管和协调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十是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重要观念,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加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他强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十一是关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对外战略,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战略点。
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准确把握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开展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努力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出许多重大外交战略策略思想。他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信的有机统一。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要积极运筹大国关系,共同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要增进政治互信,加强务实合作,不断提升整体合作水平;周边国家对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要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打造周边外交,坚持发展睦邻、安邻、富邻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有底线的,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要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反对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防止国际暴力恐怖活动向境内渗透。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国际格局和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显示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外交智慧,引领我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和开拓期,为我国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争取良好的国际条件,奠定了重要战略基础。
十二是关于牢牢把握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观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内涵的军事思想,是理解和把握讲话精神的重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进入新起点新阶段的条件下,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的重大课题。他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强军、强军目标是什么、怎样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对新形势下军队建设的新要求,形成了我们党在新条件下建军治军的总体方略。他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要准确把握这一强军目标,用以统领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努力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他强调,听党指挥是灵魂,能打胜仗是核心,作风优良是保证,这三条关系到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决定着军队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军队的生死存亡。建军治军抓住了这三条,就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根本。
人民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根本就在于铸造凝聚军心意志的神圣军魂,必须筑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他指出,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的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要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一切行动听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
军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是为打仗而存在的,军队必须能决战决胜,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他强调,要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必须按照打仗这个标准搞建设、抓准备,确保军队能够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扣住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军队建设离开战斗力标准,就失去根本意义;要始终坚持用打得赢的标准搞建设,坚持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全军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来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古往今来,作风优良才能塑造英雄军队,作风松散却会搞垮常胜之军。作风建设关系军队全局,关系军队形象和战斗力建设。他要求,要按照标准更高、走在前列的要求,不断把军队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努力实现作风建设的根本好转。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和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其他重要观点,如关于实现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
四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管总的,是共产党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党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哲学依据,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作为工人阶级政党,我们共产党只相信真理,服从真理,为真理奋斗与献身。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固有规律的正确的、科学的反映与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峰。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部分组成的严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灵魂、基础和根据。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得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三大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是关于社会历史领域总的历史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构成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用什么样的观点看世界,就是世界观;把世界观运用到认识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性的科学评价,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就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为我们树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认识、解决问题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贯穿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就是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中的活的灵魂和精神实质,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写下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写下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灵活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我们党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树立了光辉典范。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传家宝。
不断发展的新的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当前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各种错误思潮,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适价值观以及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宪政观等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否定党的领导、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等邪说谬误,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我们的思想阵线,这些错误思潮让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到困惑,给人以莫衷一是、不知所措的感觉。靠什么来批判错误思潮,靠什么来解疑释惑,靠什么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靠什么来指导实践,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把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就要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要靠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掌握其中贯穿的哲学精要,心里就有了一以贯之的主心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个主心骨,掌握了这个哲学武器,筑牢了思想根基,把住了理论底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我们都可以应对自如、从容处置,都能够找到解决难题的方针、思路和办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讲话贯穿的思想精髓即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思想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牢记实事求是精髓,在一切工作中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他认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实事求是关键在于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他身体力行,求客观实际之真,务执政为民之实,客观分析我国国情实际、党情实际和世界发展变化的世情实际,从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规律出发,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导引出解决当前中国一切复杂难题的良方益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第一观点的中国化表述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指出,我们党一贯重视理论工作,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当然,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必须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不停顿,理论也不能停顿。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实事求是,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我们党制定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他认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坚持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
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否则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一切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本点。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作怪,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从思想根源来看,就是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当然,客观实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来的新特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矛盾不存在了,但新的矛盾不断产生,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善于适应国际国内环境新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特别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客观实际来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呢?这就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一切结论皆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一切正确的主张皆来自调查研究,一切创新的思路皆得益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佳途径。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提高调查研究能力是做好领导干部工作的基本功,是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方面,调查研究有利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世界观,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调查研究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不仅身入群众,更要心入群众,真正了解基层普通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求,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事物的基本面貌,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在地方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担任总书记以来,他推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调査研究开路,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全党上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围绕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问计于民,指导实践,凝聚力量,做出了一系列正确判断和科学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正确主张和重大举措。
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本身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科学掌握客观规律的创新产物,就是对当今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全面把握和实事求是分析的科学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毛泽东同志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照辩证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观察分析处理一切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法看问题,照辩证法办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照辩证法办事,就要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一分为二地而不是绝对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学习和掌握辩证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科学判断形势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判断形势,就要始终坚持全面的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在认清形势中统一思想,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他在谈到统筹兼顾问题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方法论,其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以辩证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谈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时,他提出:要特别注意掌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充分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它所强调的发展,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统筹发展,是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灵活地运用辩证法思考和处理改革开放问题,要求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掌握了矛盾分析方法,也就掌握了辩证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和矛盾分析方法。他娴熟地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论、两点论、重点论和全面论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他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认识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要采取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积极面对矛盾、解决矛盾,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他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关键、抓住问题所在,找准重点。他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他主张,既要坚持两点论、全面论,又要坚持重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把握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他关于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要看到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看到意识的反作用,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又要坚定不移地、大胆地推进改革开放;反腐倡廉既要治标也要治本;既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又必须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既要重视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竞相突破,既要胸怀全局又要抓好局部;深化改革既要胆子大,又要步子稳,战略上既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又要稳扎稳打;社会治理既不要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又不要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既要把握国情又要了解世界;既要看到国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等等,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运用辩证法的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运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高超的辩证思维水平。他精通辩证法,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分析复杂事物,全面把握事物变化及其关系,通透辩证思维方式和辩证分析方法。他反复强调,要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地观察分析事物,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主动性。辩证思维,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和重点,全面洞察事物发展规律。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实质上都是辩证思维。所谓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从全面、根本、长远的角度看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他强调,要树立全局意识、大局观念,要善于从全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一切方面,也不能忘记当前;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策略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谓系统思维,就是用整体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系统的存在,要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他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有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包括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以及战略目标、工作重点、优先顺序等。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改革措施的系统性、协调性,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整体谋划,加强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研究,使改革举措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所谓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进取,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实践进步、发展进步,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理念运用于创新发展,提出了创新发展战略。他要求,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考虑问题、办事情要留有充分余地,从最坏处着眼,从最好处着手,善于做转化争取工作,掌握主动权。他指出,做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问题的哲学总说明,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原则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决定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个科学的理想激励和鼓舞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为之牺牲,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带领人民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进行艰辛的社会主义探索,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邓小平同志果断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都是成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
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表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国情、中国社会运动及其规律,制定正确的革命、建设、改革的路线、战略和策略,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离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我们党的事业就不会有今天。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敏锐的历史眼光,来源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把握和运用。他的唯物史观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学习唯物史观,说到底就是要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历史地看问题。他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他大力倡导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这对于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做好当前工作、走向未来,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唯物史观的远见卓识科学地把握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既看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景,又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他告诉我们,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并没有过时。既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所体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资本主义内在矛盾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同时又实事求是地看到资本主义现在还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总体上还是资强社弱,要有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正因为站在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正因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发展总趋势的彻底的历史把握,他才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要靠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支撑,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心,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要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把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苦干实干,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五百年、六个阶段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对东欧剧变历史原因的分析判断,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党的领袖、历史人物、党的历史的深刻论述,关于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关于揭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中国梦的重要论述都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唯物史观的娴熟精道,善于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中国国情,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
生产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观点。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改革成败的最终标准。用生产观点看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观点,就必须坚持发展生产力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我们党的价值追求,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他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提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他多次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宗旨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坚持走群众路线,要求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这是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种最实际、最普遍、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要自觉地把党的群众工作体现在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中;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问寒问暖,到群众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理顺情绪,到出现新情况新变化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打开局面;要跟着群众跳火坑,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但又不能做群众的尾巴,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但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等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要求。他指出,要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有的是能者和智者,要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之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和力量。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正是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转变作风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认识阶级及阶级斗争现象的延伸。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分析方法出发,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他坚持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现象,主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他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变化推进改革开放;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带动全面改革,推动我国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原则方针和实施步骤,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健康科学发展。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