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中华内丹学典籍丛书:古书隐楼藏书汇校(上下)
》
售價:HK$
257.2
|
編輯推薦: |
介绍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和主要特点
分析了当前全球投资的新格局
重点讨论在全球投资新格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全球投资总体格局与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出发,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全球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国内外制度、规则变化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首先,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双向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对平衡发展的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制度、对外直接投资和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的关联性等。其次,围绕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战略、对外投资新战略与国家战略性投资安排,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与主要特点,研究了相关风险防范与案例。最后,提出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政策与战略。
|
關於作者: |
赵蓓文,1970年生于上海,经济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获香港浙江第一银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和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资助于1998年、1999年、2004年赴香港、德国、法国作访问研究,任德国经济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并获得上海社会科学院巾帼建功优秀女科研人员奖等奖励。 曾与其他同志一起多次完成国际和国内的科研项目。
|
目錄:
|
第一章 全球投资总体格局与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
第一节 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投资总体走势
一、全球吸收外资的总体走势
二、全球对外投资的总体走势
第二节 全球直接投资流量规模的中长期走势
一、全球吸收外资流量近20年走势分析
二、全球对外投资流量近20年走势分析
第三节 全球直接投资的总体格局发生重要变化
一、吸收外资的全球格局分析
二、对外投资的全球格局分析
第四节 中国在全球投资格局中的地位与潜力
一、中国吸收外资的地位与潜力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地位与潜力
第二章 双向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总体发展形势分析
一、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格局的历史性变化
二、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结构性特征
第二节 对外投资超越引进外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一、中国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相互关系分析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第三章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对平衡发展的政策
第一节 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分析
一、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选择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选择
第四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制度
第一节 中国对外投资管理制度的演进和体系框架
一、中国对外投资制度的演进
二、中国对外投资制度的总体框架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公共职责分工
第二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制度现状
一、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制度
二、境外直接投资的税收制度
三、境外直接投资的金融和资金支持政策
四、境外经贸合作区政策
五、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第三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的法制化建设问题
二、国际战略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国有企业定位问题
三、地方政府服务和支持境外投资动力问题
四、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机制问题
五、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
第五章 对外直接投资和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
第一节 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一、从资本输出国立场看待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
二、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对中国海外投资的影响
第二节 中外双边投资协定和中美BIT谈判
一、中国对外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二、中美BIT谈判进展和核心议题
三、中美BIT对中国未来投资贸易协定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以及TPP相关影响分析
一、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
二、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情况
三、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其相关影响
第四节 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对外直接投资
一、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对外投资合作综合服务平台
二、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外投资平台发展现状
三、国内自贸区试验与一带一路战略
第六章 一带一路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新战略
第一节 一带一路:中国对外投资战略的新方向
一、中国对外投资新战略的形成
二、中国对外投资新战略的内涵
三、中国对外投资新战略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对外投资新战略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总体投资环境
二、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投资的区位选择与风险防范
三、对外投资新战略与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实施对外投资新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影响
一、对外投资新战略对投资结构的影响
二、对外投资新战略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三、对外投资新战略对国内经济格局的影响
第七章 对外投资新战略与国家战略性投资安排
第一节 对外投资新战略下的国家战略性投资安排
一、丝路基金
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三、金砖国家区域性投融资安排
四、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上合组织专门账户
第二节 中国对外投资新战略与金砖国家金融、贸易合作
一、协调互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
二、中国加强与金砖国家金融、贸易与投资合作的重要性
第三节 实施对外投资新战略,加强国家战略性投资安排
一、加强对外投资与金融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互动
二、加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协调互动
三、实施对外投资新战略,加强与金砖国家金融与贸易合作
第八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与主要特点
第一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势头强劲
二、中国对外投资流量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三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业相对集中
第二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
一、亚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区域
二、非洲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热点区域
三、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区域
四、北美洲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区域
五、欧洲中国企业未来投资的重点区域
第三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主要特征
一、多元化、宽领域的对外投资格局逐渐形成
二、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占比提升
三、跨国并购规模继续增长
四、地方企业对外投资活跃,投资占比首次过半
五、国有跨国公司国际化进程加快
六、当期利润再投资显著增加
七、中国对外投资产业分布与全球资本存在差异
第四节 中国对外投资趋势展望
一、中国对外投资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前景
第九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与案例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对外投资面临风险的主要类别和表现
二、当前对外投资风险的地区分布
第二节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遭遇风险的案例分析
一、东道国对跨国并购的主要规制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遭遇的风险概览
第三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一、发挥优势,谨慎拓展海外市场
二、积极运用法律规则应对知识产权风险
三、加强员工属地化管理,避免矛盾和冲突
四、 深入了解东道国政策,降低投资风险
五、 在当地建立利益共同体
六、 以诚信经营方式承担社会责任
七、 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改善当地民生
第十章 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第一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高速增长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节 中国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意义重大
一、中国通过资本输出可以为世界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对外直接投资是培育中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渠道
第三节 中国对外投资道路将会越走越宽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二、合力推动中国走出去战略,逐步实现由大走强
主要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二节 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
投资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逐渐显现出蓬勃之势,中国需要从国内外两个角度高度审视资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努力促进二者均衡协调发展,统筹运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融通加深,需要中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综合考虑供需的变化,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实现内需、外需的平衡,进出口平衡,以及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衡。但从目前发展态势看,二者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缺乏有效的互动。前期大规模引进外资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还未完全转化为对外投资的强大优势,而对外投资所获得的各种能源和资源也存在着配置能力不强的缺陷,对提升引进外资质量作用不明显,这些都是缺乏统筹均衡考虑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结果。因此,加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对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和充分释放对外投资的外溢效应意义重大。
要实现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持续发展,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市场机制,依靠市场规律调节经济资源配置外,还需要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尤其是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较晚,各方面经验和机制还比较欠缺,企业在经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还缺少生产和经营经验,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辅导和支持。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慢,对外贸易面临瓶颈,降低了其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新的机制调整必将伴随新的发展战略的调整。根据中国基本国情和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首先需要明确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由于中国面临转型改革的需要,高级生产要素的缺乏一方面制约着转型的进程,另一方面又直接导致中国企业在全球生产链中处于低端。因此,需要将寻求先进技术和更广阔的市场作为中国下一阶段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
一、 中国引进外资的政策选择
随着新一轮国际分工和直接投资的热潮,中国应该充分利用此次契机,充分吸引具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国内企业换代升级的创新能力,在科学发展管理的指导下,创新引资思路,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引资质量,制定和实施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引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跨国并购条件,为高质量的跨国企业提供便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以及中国利用外资规模的迅速增长,利用外资的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合作经营、合资经营等成为东道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外资跨国并购国内产业也不断加大,这不仅能够促进国内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配置,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强度。另外,通过国际知名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间的并购合作,中国企业及早获得了与国际先进生产力对接的机会,可以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在此前提下,随着外资不断加大流入,中国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利用这种优势,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建设服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建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在完善相关法律基础的前提下,放松外资参与国内资产重组的限制,推进正当且高质量的外资并购项目,尤其是为具有外溢效应的高技术合作提供便利。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相关制度,完善跨国企业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出台相关细则,在配合中国国企改革的背景下鼓励外资参与国企优化改革。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产权评估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健康的产权交易规则和交易市场,维护市场的公正、公平,并加大对并购企业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且高效的外资合作氛围。
(二)通过设定激励性政策吸引高质量的外资企业在华进行研发投资活动
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较大的外溢效应,随着先进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并被当地消化吸收,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国企业的技术含量,对培育中国所有权优势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净增长方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然而,近几年中国也已成为全球跨国企业重要的研发基地之一,在中国进行研发投资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外资企业投资热潮。因此,针对这种现象,中国应该制定并出台相关便于研发投资活动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研发企业进入。另外,针对国内高新技术项目的规划和部署,可以对外资企业留有部分空间,放松限制,允许其参与国内的研究项目的招投标活动,并为外资企业进行跨国研发技术交流活动提供便利措施,落实相关在华研发人员的国民待遇,并对为技术创新作出卓越贡献的研发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例如给予相关税收优惠等。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和企业还可以通过设定共同投资基金来吸引从事研发投资活动的外资企业参与,共享相关资源,推动本地区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同时将本地区的技术研发方向转向开放性自主创新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打破跨国企业对中国技术的垄断,才能够在国际产业链中具有主动优势。因此,在政策制定当中需要综合考虑自主创新、吸引高新技术以及利用外资这三方面。
(三) 合理引导外资的产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是重点,基础性产业是关键
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进入的产业分布,也是中国在经济转型调整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详细制定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框架,明确利用外资的各产业重点。首先,在高新技术领域,利用外资始终是着力推进的重点,高新技术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支撑,需要消除过去以资源换技术的引资方式。其次,基础工业和相关设施产业也需要密集利用外资,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例如,要积极鼓励外商投资更多地流入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以及重要原材料的建设项目,积极拓展和优化建设经营转让(BOT)、公私合营模式(PPP)等引资方式。引导外资进入农业领域,明确外商投资农业的重点领域,重点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于农业新技术和综合开发项目,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促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改变中国农业主要以借款为主的现状,提高农业综合利用外资的占比。对于逐步深度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中国而言,在农业、高新技术、工业和基础设施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引进外来投资对于缓解资金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中国对外投资的政策选择
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但是大部分企业仍旧面临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低下、产能过剩、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一方面中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国内企业根据自身所需走出国门,向海外投资,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通过设定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引资政策,真正吸引那些高技术且外溢效应明显的外资企业进入,提高审批质量。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无论在对外投资还是引进外资上,都需要注重根据自身所需进行投资或引资,从而推动国内技术乃至产业升级。
(一)在制度建设层面:完善国家相关支持性政策体系
一是理清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设立相应专职机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通过立法手段支持和保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的相关法律措施,但是对外投资的相关法律仍存在不系统和不全面,且多头管理、相互缺乏沟通协调的现象。因此,政府需要在理清前期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外投资的基本法律,并逐步完善,规范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并保障其相应的权利。在专职机构设立方面,可以从国家宏观层面着手,建立一个由国家各部委如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管理的政府专门服务和管理机构,精简流程,减少对外投资企业面临的多部门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还可以专门研究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指导政策等方面的辅导和协调。另外,配合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建立统一且完备的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分散和滞后、相关信息服务平台水平不高等问题,还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驻外机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以及商会组织等相关机构联合互通的工作机制,实现各类信息整合、渠道通畅,为企业更好地了解投资国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相关习俗等情况提供便利。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相关金融制度改革步伐。在发达国家中,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其相应的财税支持是一般的做法。因此,中国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中国国情,制定相关企业对外投资的财税支持措施。例如,在税收优惠上,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抵免和延付等政策措施给予海外投资企业支持;在财政便利上,国家可设立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基金,综合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给予符合条件的对外投资企业补贴。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还可以支持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对外投资的金融体系建设上,也要跟上国际步伐,加快金融制度改革步伐,为企业对外投融资活动提供金融支持。首先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健全国内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一批健康、成熟、高效的金融服务机构,鼓励金融市场往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在兼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各类金融创新发展,丰富相关交易工具和产品。其次,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如政策性银行以其自身优势,为对外投资企业投资高风险领域提供贷款,解决相关企业的资金难题,降低其整体的财务成本。再次,完善中国外汇制度,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在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的条件下,对部分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并逐步放宽范围。同时适度放宽企业的外汇管制,精简审批程序,确保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资金来进行业务整合等。
三是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开展对外投资。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中,国有企业仍占据主要份额,然而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先进的企业制度,这导致其投资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稳健性,常常因为没有全面且准确的市场分析而面临损失。同时部分对外投资的国有企业还面临经营权的扭曲带来的经营绩效的降低,进一步导致经营失败等情况。中国虽然经过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仍未真正建立起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营制度,国有产权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就会导致对海外投资的约束和监管不足,这不仅可能造成经营决策的盲目和随意,也会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内大中型国有企业目前仍然面临人员冗杂、社会责任过重的问题,在没能完成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造前,在海外开展有效的跨国投资阻力重重。因此,如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就需要依照市场经济的法治规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例如,明确界定市场的边界,努力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弱化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政府意愿和政治因素影响,杜绝政府在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微观干预,减少并完善政府补贴机制,强化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真正提高经营效率和自身竞争实力。其中一是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在制度层面提升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提高国内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冲淡国有企业的政府色彩。三是对民营企业进行扶持,实现对外投资主体结构的均衡发展。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民营企业必将成为主力军,因此,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该减少制度设计上的不公和歧视,关注和扶持目前还处于弱势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使其能够顺利地开展对外投资业务。另外,这些民营经济在对外投资中具有如经营机制灵活、适应能力较强、进入和退出较为便利等优势,甚至具备一定规模的技术优势,因此,扶持这些企业出海对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二)在企业投资能力建设层面: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培养企业跨国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外投资企业若要适应国外环境必然需要与之同步的跨地区经营水平和能力,这要求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企业需要发展具有某种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培育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创造相关条件,促进自身竞争水平的提高。其次,实施人才战略,拥有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在跨国生产活动时,必将需要具有国际化并熟悉本地经营管理的相关技术人才,例如在财务、法律体系、本地销售和推广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现代管理和战略发展等领域的管理人才等。企业可以面向人才市场进行选拔和聘用,还可以通过在本地进行公司内部培养等方式获得相关人力资本。在此,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在规范企业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学习本地化经营的理念,以企业自身特点和本地化特征进行企业生产决策,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标准,降低对外投资风险。
二是创新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培育企业国际化品牌。除了国有企业外,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大都呈现出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参股和合资等形式联合对外投资,建立跨国投资联盟,提高竞争力,并实现资金、技术等优势互补。同时,企业还可以与投资国企业进行相关合作,在技术和产品生产方面建立联盟关系等。另外,企业在国外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牌,认识品牌的价值,塑造品牌竞争力,将科技含量、质量保障、企业特征和优势等相关方面进行结合,创新生产工艺,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打造企业品牌,为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经营后的发展壮大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再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品牌的保护,深入了解国外相关商标的法律法规,并进行良好且有效的宣传,畅通企业相关产品信息,消除对外投资企业与本地民众在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样还可以为品牌创造更好的传播条件,间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加大企业的多余产能转移。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时,需要首先考虑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利润,但是在行业的整体规划上,还应该体现国家的产业结构政策和战略目标。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此,可以通过企业对外投资实现技术的传递和市场空间的拓展,对投资母国的产业发展及其优化升级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提高转变,为经济健康且高速增长开辟新路径。然而,现阶段,在国际市场中,中国部分企业由于国际化程度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拥有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不具备比较优势。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展理论,可将这部分产业分批转向国际分工层次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国内多余产能和生产空间的释放,还可以推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例如,中国的纺织业、轻工业和化学、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在国内市场已有严重产能过剩,行业整体的经济效益不高,又如以家电为代表的制造业生产已经进入成熟期,相关生产技术已经很纯熟,国内市场也已趋于饱和,且竞争激烈,需要借助对外投资绕过各种贸易壁垒,最大化利用全球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空间,将成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适应性技术传输入技术稀缺的国家,进而带动相关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出口。
因此,现阶段,依据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的特征,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中,需要侧重于国外高技术优势,并致力于获取稀缺的能源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在海外开发获取稀缺紧俏的生产要素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目标,可以带动国内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第四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境外投资制度从无到有,境外投资管理的目标也从严格限制发展逐步转向支持鼓励,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推进,中国境外投资的管理逐渐放松,形成了一些针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投资核准、外汇管理、金融支持、税收政策等各方面,境外直接投资管理措施不断改善,境外直接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