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503.7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12.7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8.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5.7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2.8
編輯推薦:
这几本书都是教你如何养育低龄的孩子,如何在孩子的*个七年能够*程度的支持他(她)。《我从彩虹那边来》是深受读者好评的华德福入门书籍,从一个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的视角切入,了解到如何将人智学理念运用于实际生活。《天使在我家》原名信任与好奇,是针对养育0至3岁的学步儿的小书,书中也贯穿了人智学的观点。《稻草人的头 铁皮人的心 狮子的勇气》全面介绍了华德福教育,从基本理念到家庭里的实际操作,从幼儿园到高中,对这种人性化的教育有一个全景的关照。《请让我慢慢长大》和《重新学习做老师》是我们本土的两位教师的华德福教育经历的结集,前者是吴蓓老师在北京实践华德福幼儿园的经历,后者是李泽武老师去英国爱默生学校学习华德福教育的经历。充满了他们实践中的痛苦和快乐,让我们感受到本土教师对华德福事业的热爱。
內容簡介:
《我从彩虹那边来》本书缘起于一所学校的家长系列讲座,讲座是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芭芭开设的,她提出了自己对于儿童发展的深刻理解。书中介绍了家庭和学校的健康节奏、什么样的游戏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保护孩子发展十二感觉、孩子身体成长发育的阶段、关于创造性纪律的含义等等。阅读本书,你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名华德福教育工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和一位曾祖母,是如何将斯坦纳的人智学理念运用于实际生活的。
《天使在我家》作者不仅有作为母亲和祖母的宝贵经验,还有作为华德福幼儿教师的丰富经验。她结合自己在华德福幼儿园的实践,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分享养育0至3岁孩子的经验和心得。本书依据人智学理论,翔实地介绍了0至3岁孩子的发展情况、生活节奏、周围环境及成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承担的责任,等等。
《稻草人的头 铁皮人的心 狮子的勇气》资深华德福教师杰克? 帕特拉什从多年教学经历中领悟到,孩子成长的历程犹如奥兹国的历险,他们要像狮子那样找到勇气,像铁皮人那样找到自己的心,像稻草人那样找到智慧,从而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我从彩虹那边来》本书缘起于一所学校的家长系列讲座,讲座是由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芭芭开设的,她提出了自己对于儿童发展的深刻理解。书中介绍了家庭和学校的健康节奏、什么样的游戏能刺激孩子的想象力、如何保护孩子发展十二感觉、孩子身体成长发育的阶段、关于创造性纪律的含义等等。阅读本书,你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名华德福教育工作者、两个孩子的妈妈和一位曾祖母,是如何将斯坦纳的人智学理念运用于实际生活的。
《天使在我家》作者不仅有作为母亲和祖母的宝贵经验,还有作为华德福幼儿教师的丰富经验。她结合自己在华德福幼儿园的实践,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分享养育0至3岁孩子的经验和心得。本书依据人智学理论,翔实地介绍了0至3岁孩子的发展情况、生活节奏、周围环境及成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承担的责任,等等。
《稻草人的头铁皮人的心狮子的勇气》资深华德福教师杰克? 帕特拉什从多年教学经历中领悟到,孩子成长的历程犹如奥兹国的历险,他们要像狮子那样找到勇气,像铁皮人那样找到自己的心,像稻草人那样找到智慧,从而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
《请让我慢慢长大》本书作者为国内较早接触并实践华德福教育的华德福老师,对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推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讲述了她在国外华德福学校的见闻,下篇记录了她在北京实践华德福教育的甘苦。从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可以感受到华德福人对华德福事业的热爱,以及与孩子一同成长带给我们的感动。
《重新学习做老师》这是一本处处充满鲜活个人体验的书。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华德福主课教师,作者回忆了去往英格兰接受教师培训、游历欧洲以及在国外华德福学校实习的全过程。扑面而来的全新学习经历裹挟着他,促使他放下思考和判断,尽情感受所有的痛苦和快乐。正是这种放下,为他以后从事华德福教育奠定了真实而开放的基础。而作者从感受到行动、再到思考的成长历程,也印证着华德福教育的理念。
關於作者:
芭芭拉?帕特森(Barbara Patterson,资深华德福教师。曾在美国加州的高低礼堂华德福学校(Highland Hall Waldorf School)担任过三年幼儿园教师,后在芝加哥的家中开办河滨公园儿童之家(River Park Childrens Garden)长达八年。从2000年开始在密歇根州罗切斯特希尔斯的奥克兰斯坦纳学校(Oakland Steiner School)做教育支持工作,并在密歇根州东南部的华德福学校教授成人课程。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也是一位曾祖母了。
帕梅拉?布莱德(Pamela Bradley),曾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出版过诗集,做过很长时间的公共关系顾问和教师,也是芝加哥华德福学校年刊的合作编辑。协助芭芭拉完成此书。目前与丈夫和两个女儿住在芝加哥。
埃尔德比约格?耶辛?保尔森(Eldbjrg G. Paulsen),资深华德福幼儿教师。1951年生于挪威特隆赫姆市。她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研修了华德福教师教育课程。1984年在挪威阿伦达尔市创办星星之光华德福幼儿园,并一直在那里工作。她与国内和国际的华德福教育人士广泛合作,并代表挪威参加12岁以下儿童国际华德福早教协会(IASWECE)。她还是南非开普敦婴儿看护计划的创始人与师资培训师。芭芭拉?帕特森(Barbara Patterson,资深华德福教师。曾在美国加州的高低礼堂华德福学校(Highland Hall Waldorf School)担任过三年幼儿园教师,后在芝加哥的家中开办河滨公园儿童之家(River Park Childrens Garden)长达八年。从2000年开始在密歇根州罗切斯特希尔斯的奥克兰斯坦纳学校(Oakland Steiner School)做教育支持工作,并在密歇根州东南部的华德福学校教授成人课程。她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也是一位曾祖母了。
帕梅拉?布莱德(Pamela Bradley),曾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出版过诗集,做过很长时间的公共关系顾问和教师,也是芝加哥华德福学校年刊的合作编辑。协助芭芭拉完成此书。目前与丈夫和两个女儿住在芝加哥。
埃尔德比约格?耶辛?保尔森(Eldbjrg G. Paulsen),资深华德福幼儿教师。1951年生于挪威特隆赫姆市。她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研修了华德福教师教育课程。1984年在挪威阿伦达尔市创办星星之光华德福幼儿园,并一直在那里工作。她与国内和国际的华德福教育人士广泛合作,并代表挪威参加12岁以下儿童国际华德福早教协会(IASWECE)。她还是南非开普敦婴儿看护计划的创始人与师资培训师。
杰克?帕特拉什(Jack Petrash),华德福资深教师,曾在华盛顿华德福学校任过3轮主课教师。长期从事教师督导和家长咨询工作,帮助成人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他的另一著作《从垒球中学习做父亲的艺术》(Covering Home: Lessons on the Art of Fathering From the Game of Baseball)曾获得美国国家父母读物金奖。
吴蓓,上海交通大学理学硕士,担任过大学物理教师13年。2001年赴英国爱默生学院学习华德福(Waldorf)教育,2003年回国。留学期间的日记集《英格兰的落叶》由三联书店出版,翻译的两本华德福教育书籍《学校是一段旅程》和《解放孩子的潜能》,2006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外,还翻译出版了两本圣雄甘地的著作。2005年9月在天通苑创办了北京第一所华德福家庭式幼儿园。后在房山某幼儿园开办华德福实验班。2007年11月,协助3位家长在西三旗枫丹丽舍创办华德福家庭园。现为北京华德福教育的顾问。
李泽武,生于1968年,大陆第一位华德福主课教师,成都华德福学校校长。十九岁与教育结缘,曾在中国西部某乡村小学从教十二年,之后到英国爱默生学院接受为期两年的华德福教师培训,回国后和黄晓星、张俐夫妇一起创办学校并一直从事一线教学。著有《重新学习做老师》,译有《自由地学习》,合译《谁在伴孩子长大》。现为全国华德福小教论坛工作组成员、广东山海源慈善基金会理事、华德福教育亚洲联盟中国代表之一。
目錄 :
《我从彩虹那边来》部分目录
第一章 我的生活,我的工作,我的孩子
第二章 培育健康、快乐而有能力的孩子
儿童的成长规律
温暖的重要性
节奏的重要性
第三章 玩耍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出生到两岁半
两岁半到五岁
五到七岁
第四章 十二感觉
意志感觉
知觉感觉
认知感觉
第五章 创造性纪律
模仿和自律
有魔力的词:可以
第六章 芭芭拉的亲子课
《天使在我家》
《稻草人的头 铁皮人的心 狮子的勇气》
《请让我慢慢长大》
《重新学习做老师》
內容試閱 :
第五章 创造性纪律
清晰的信息和有限的选择
我们和孩子的交流要简单明了。如果我们以提问的方式要求他们,就造成了混乱。把你的衣服挂起来怎么样?或者,现在,你能把衣服穿上吗?或者,你愿意把鞋子穿上吗?这种说话的方式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可以选择服从我们的要求或不服从。当我的儿子大约6岁的时候,我体验到这种不明确的说话方式的后果。一天我对他说:难道你不愿意打扫你的房间吗?他变得非常烦躁:如果我说不,你会对我生气。
几年前,在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听到了另一种类型的含糊问话。一位妈妈对大约两岁的女儿说: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没有回答,妈妈再说一遍,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仍然没有回答。父亲询问怎么回事,妈妈告诉了爸爸。爸爸接着问:你想在这里吃饭呢,还是回家吃饭?小女孩开始哭泣。妈妈说:她累了。我们回家吧!很明显,要求孩子为全家做出决定,使她感到负担太重。
同样,当我们问小孩子想吃什么,他们的感受就像我们走进一家餐馆,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单。这种时候做决定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甚至对成人也是一样。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住在宾夕法尼亚的匹兹堡市,每次路过宾夕法尼亚的付费公路时,我们习惯把车停在霍华德餐馆门口。孩子们通常要吃冰淇淋,尤其天热的时候。我问他们想要哪种口味的。餐馆的广告上写有28种不同的冰淇淋,每次进餐馆后,儿子保罗都要听我念28种冰淇淋的名字。那么多的选择一定把他弄晕了,最后他总是说:我想要香草味的。
询问孩子想穿什么或想做什么,在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类似的感觉。我们过早地呼唤出孩子个性中我要的部分。他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当他们吃饭、穿衣、上床或和妈妈一起去商店时,我要变成了他们词汇的一部分。一些社会问题就是由此而来的。在超市,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或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我要饼干;我要糖果;我要那种赠送玩具的麦片。
长远来看,给予孩子选择孕育了自我主义: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的需要不敏感。给幼儿提供过多的选择,就像给他们的心灵投放了一剂毒药。孩子们长大以后也许就不想做生活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作业、家务劳动,或花园里的杂活。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冲突,有很多都是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模式直接导致的。这种投其所好的方式,只会令孩子没有安全感和永不满足。
有魔力的词:可以
有一个魔法词,不专制不纵容,对孩子很好使。这个词是可以。你可以把外套挂起来。它不包含任何需要孩子回答或可能被孩子忽略的问题。可以这个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特权。你可以把靴子放在垫子上。
我也曾听家长对孩子说你可以把外套挂起来,可接着又加上一句好吗?,一下子力量就减弱了。这是为了让一个似乎很苛刻的要求听起来柔和一些吗? 好吗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好,是否意味着孩子不必去做了?孩子到底是可以选择,还是不可以?这会给孩子造成混乱和不安全感。当孩子知道父母、老师和看护人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他会觉得安全。
我们幼儿园里的一个女孩的妈妈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一个深秋的早晨,她正准备带着两个孩子去学校,和往常一样忙乱地用早餐、打包午餐、提醒孩子们需要快点走,不然会迟到。因为夜里明显降温,妈妈告诉女儿要穿上毛裤。女儿抗拒并开始争吵。由于感觉时间紧迫,妈妈让步了,但把毛裤夹在胳膊下带着。
很快汽车从家开出去了,妈妈听到女儿在后座上轻声抽泣,就问怎么了,小女孩说:我冷。
你可以想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告诉过你外面冷,你要穿上毛裤,妈妈回答道,你就是不听我的!
小女孩刚开始没吭声,过了一会儿她说:可你是我妈妈,你应该知道怎么做对我最好。妈妈把车开到路旁,帮女儿穿上了毛裤。
斯坦纳在这一点上说得更深入,他说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给孩子一个指令,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然后又改变这些指令。他指出,成人不清晰的思想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现代文明社会有这么多成人患所谓的神经疾病,其根源就在于此。斯坦纳说这些话是在1923年!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可以做某事,或不可以做某事,孩子却大发脾气,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如何回应对孩子最好呢?如果我们保持平静、安静而自信,孩子会吸收这种态度,再次恢复稳定。如果我们努力做到自律,孩子会吸收我们的态度,一切会恢复和谐。如果我们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为什么要他们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就会过早地唤醒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智力,将他们过早地从童年的梦幻世界中拉出来。通过模仿,他们开始反过来和我们讲道理,而且会非常擅长此道。鲁道夫斯坦纳认为,只有在孩子将近五岁的时候,才可以唤醒他的是非观。
随机应变
在二至四岁之间,孩子会非常执拗。在这段时间,当孩子说不,我们最好忽略,带着孩子去做你要他做的事情就好了,不要生气,也不要做太多的解释。要对他的发展有信心。如果说过要他做什么,不要放弃,也不要允许他讨价还价或摆脱任务,否则他会知道你的弱点,一次次地按那个按钮。
有时候,我班上那些大一点的,秋季要进入一年级的孩子会开始强烈地挑战规则。我发现有时最好后退一点,给这个孩子一点空间。在我明确表明她需要做什么事情之后,我会继续我的工作,同时也关注着她。如果我一贯说话算话,孩子也知道我还会来检查,她通常就会按照我说的去做,尤其是当她感觉到我的温暖和爱包围着她时。这比语言和意愿的较量效果要好得多。
老师和父母需要成为好的倾听者。当孩子与同学或兄弟姐妹有矛盾时,如果她可以向你描述发生了什么,并感觉到你真的在全神贯注地倾听,那么对她来说真的会很有帮助。接下来,通常只要说你可以告诉约翰你不喜欢那样就够了。
我记得有一个晚上,我讲了关于纪律的话题。一切都很顺利,家长们看上去很赞赏我的建议,我们还就纪律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对于这个晚上很满意。可紧接着就发生了一件事。
第二天上午,两个四岁的女孩在放有玩具小房子的区域玩耍着。突然她们大声争吵起来。我听到一个孩子说:我爸爸造的房子比你爸爸造的要好!她的爸爸碰巧是个建筑师。另一个女孩开始大声叫嚷,说她爸爸什么什么做得更好。接着我又听到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去告诉老师!
当时我正在和一个六岁的孩子在桌边工作,两个女孩跑了过来。她们怒气冲冲,互不相让地同时讲述所发生的事情,彼此都在指责对方。我认真听着,想要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来转移她们的怒气。要知道,头天晚上我还在就纪律话题大谈特谈!可那一刻我却没有任何灵感。我内心一片空白,头天晚上良好的感觉顿时无影无踪。
正在那时,站在我旁边的那个六岁孩子用非常平静的声音说:哦,回去重新开始吧。两个小女孩互相看了看,说:好吧。然后就转身走回小房子区域,继续玩她们的游戏。显然,获得倾听之后,她们开始乐于接受那个六岁孩子提出的简单的解决方法,她们之间又恢复了和气。
有时候,某个孩子想要一些石子或盘子玩过家家游戏,而另外一家人却拿走了过多的游戏材料。于是我建议这个孩子拿一个碗或篮子去敲邻居的门,向他们借一些盘子或石子。这让请求变得难以拒绝,通常都会获得积极的回应。
如何对待小告密者呢?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也许就意味着小告密者遇到了某种困难或不善交往。我们如何去帮助这个孩子?我们让他加入我们的工作中,不是作为惩罚,而是为了让他感受到老师如何发挥创造性的力量去完成某项活动。如果我们在缝东西,就找一块漂亮的布,让他也来发挥创造力,做个东西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洗碟子也有很好的疗效。在我们装绘画颜料用的婴儿食物罐中倒入热的肥皂水并来回摇晃,这不仅很好玩,还能抚平孩子的恼怒情绪。烤饼干也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在这过程中,孩子需要为全班同学准备适量的面粉,还要搅拌和揉面。
发挥正向的力量
有的时候,某个孩子只是需要我们抱着他,在摇椅上坐一会儿。或者,如果某个孩子明显累了,我们会在沙发上为他铺张床,放一个枕头,用一些棉布当毯子,一群护士通常会围在孩子周围照顾他,这样他就再次融入了游戏的情景之中。批评、责骂或轻视孩子没有用。如果我们经常这样做,孩子可能要么以看似被动的方式拒绝我们,要么变得更加有攻击性。用正向的、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永远是更好的选择。
灵性的指引
在纪律方面,最大的帮助来自于老师所做的灵性功课,这是我前面提到的自我教育的一部分。多年来,我体验到,如果我带着每个孩子的难题入睡,向这个孩子的天使寻求帮助,第二天和那个孩子相处时正确的想法、正确的词和正确的行为就会出现。这样我能以正确的方式纠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有机会发展并实现自己最大的潜能。
结论
最后,我想描述一下我的亲子课上的一位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一件事情。这位妈妈的大儿子三岁,固执而又精力充沛,他的小弟弟大约六个月。在亲子课的讨论时间,纪律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讨论当两三岁孩子表现出顽强的意志,给我们带来极大挑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讨论之后,我决定利用晚上的时间与家长们开一个讨论会,主题是引领零至七岁孩子的意志。
讨论会开始后不久,前面提到的两个男孩的妈妈就讲了那天发生在她身上的事。那天下午的外出时间,她带着孩子们到公共图书馆去,刚到不久,三岁的大儿子就开始在走廊里跑来跑去,把一切都弄乱,打扰了每一个人。
这位妈妈能怎么做?她的小儿子在婴儿车里,所以她没办法去追大孩子。她叫他,他就像没听见。她决定把小儿子和婴儿车放在一边,跑去追大孩子。大儿子以为这是个好玩的游戏,跑得更起劲了。当她终于追上并抓住他时,他大声反抗,扭动着身体要挣脱。当她回到小儿子那里时,几个大人正围着婴儿车,怀疑这个宝宝是不是被遗弃了,并商量着要报警。
此时,这个妈妈已经心烦意乱。她三岁的儿子仍在她怀里又打又踹,被吵闹声和激动的氛围吸引来的围观人群越来越多。她告诉大家,她是宝宝的妈妈,宝宝当然不是被遗弃的。然后她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离开了图书馆。回到家,她给正在上班的丈夫打电话,倾诉自己的受挫经历,要他马上回家照看孩子,她已经智穷力竭了。
丈夫温柔地提醒她,几个小时之后她就可以去学校参加家长讨论会,建议她再坚持一会儿。
那天晚上当她讲述这个故事时,我们都给予她支持和理解。所有家长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精神崩溃,精疲力竭,感觉没有信心去做个好父母。通过分享这些挑战,老师和家长们感觉到彼此的支持,并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但是我们应该记得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从我们的努力中,孩子们也同样会获益。
我相信真正的纪律在于引导孩子从模仿走向自律。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建立和保持合适的游戏空间,去滋养孩子的想象力,要在沟通时传达清晰的信息,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要每天都建立一致的节奏,要用真实的劳动去化解愤怒,还要用正向的力量去帮助孩子建立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