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HK$
58.2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HK$
87.4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HK$
76.2
《
云中记
》
售價:HK$
76.2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編輯推薦: |
★ 提升面对面沟通力。让每一次表情直观、语气明确、有现实感的面对面交流都直抵人心,摆脱搞不定日常事务却没人主动帮忙的窘迫。
★ 抵抗抑郁。某明星离世,抑郁症再次引发关注。有效的线下社交能够改变生活圈子变窄、孤独感增强、人际关系恶化等抑郁诱因,大大降低患抑郁症的几率。
★ 极简社交。1个概念、2个效用、4个维度将社交简化到极致,建立*快速*有效的社交圈,经营为你所用的人脉财富。
★ 随书附赠 3*3色彩性格检测,3分钟测出性格本质。让你清晰了解自己,敏锐看清别人,迅速建立高效有用的人际关系。
|
內容簡介: |
你是不是线上机智过人,线下沉默不语
心中有想法,关键时泄气
你是不是线上社交达人,线下自闭焦虑
好友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宅
你是不是线上一呼百应,线下存在感弱
机会就在眼前,无奈擦肩而过
你是不是线上精力过剩,线下焦头烂额
搞不定日常事务,却没人主动帮忙
本书几乎包括了所有打造高品质线下社交的高能套路
远离那些正在让你毁灭的社交习惯,打造高品质的线下社交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社交
|
關於作者: |
曹竞仁
毕业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网络科技专业。回国后进入国企工作,任职软件工程师,不久即辞职创业,先后担任软件公司、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现主要从事项目投资。
|
目錄:
|
打造耀眼的1
成为朋友圈的爆款
01你一定要懂的人际经济学 003
02先改变自己,再改变关系 015
03交际高手满足人人,不会委屈自己 030
04如何成为那个被推荐的人 042
05沟通得多未必沟通得好 054
06你不缺人脉,只是使用不当 068
1 1的魔力
小圈子,大社交
01找到你自己的最速曲线 087
02能走多远,取决于你的同行者 102
03利益是最危险的剑,也是最安全的盾 111
04谁是关键人物 124
05等待永远不如主动创造 140
06共享才是王道 153
1 1行动法则
方法正确,圈子才牢靠
01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最简单 171
02如果你想钓到鱼,就得像鱼那样思考 184
03正确的表达,事半功倍 198
04感恩帮助,因为他完全可以不帮你 209
1 1效应
叠加起来的关系网
01人人都是你的人脉金矿 221
02原则,是你不可或缺的立足点 233
03不焦虑的人际交往术 243
04远离那些会毁掉你社交圈的人 253
05管理你的人脉财富 265
|
內容試閱:
|
◆ 拆掉思维的墙,及时更新自我认知
前面说过,对自我的清楚认识非常重要。
正确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别人对你的评判,也决定了你在人际关系圈中所处的地位。
但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随着人生经验的丰富,随着阅历的增加,每个人的性格、观念,甚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简单说就是,人总是会改变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无法抗拒的变化中依然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呢?
说实话,这个很难。也许你的性格中并没有什么大的缺陷,对自己的认识也颇为准确。但不知不觉中也许你已经改变很多,周围的人同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之前的自我认识已经过时,而我们自身很难敏锐地察觉到。
我也曾经经历这样的困惑,总觉得自己似乎到了应该做出改变的时候,却拿不准该从哪里入手。后来我将目光投向那些成功人士的经历,经过大量总结,得到了一些有用的结论,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声明的是,那些被我们熟知的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可能轻松复制。不过有些人性上的共同点,确实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除了运气这个不可控因素之外,不得不说时刻注意对自我认识进行更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阻碍我们更新自我认识的最大障碍,就是固有的认知模式导致的认知偏向。
什么叫作认知偏向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绝大多数人从懂事时起,对自我的认识就陷入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我应该用功读书,然后考所好大学,接着找份好工作,努力工作挣钱,过上安稳的生活。这个模式当然不能说是错的,不过肯定不适用于每个人。
问题是,这种模式可能在你还没有自己的主见时就随着家庭的潜移默化、学校教育或者社会主流的影响,在你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认识,觉得这就是正确甚至是唯一的人生之路。但当我们把自己放进这个模式里考量,得出的结论与真正的自我往往会出现偏差。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固有模式导致的认知偏向有多难跳出,以至连李嘉诚这样的人物也曾受其所困。
李嘉诚年少时因日军入侵随父母逃难到香港。李父找不到工作又体弱多病,李家的生计主要依靠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舅父庄静庵。14岁的李嘉诚,自我认识依然处于传统模式:刻苦念书,等待学有所成后,在舅父的帮助下找一份稳定工作。两年之后,已处于肺癌晚期的父亲临终前询问李嘉诚今后的打算,他的回答依然是日后令家人过上好日子。可见,李嘉诚当时的自我认识仅仅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这个目标很平常,似乎也不难实现,毕竟他的舅父当时拥有一家大公司。
可以看出即使是李嘉诚,在这个阶段,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依然是很保守的,更不用说你我这些普通人了,我们早期的关系圈里都是条件和目标相似的同学、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的一切稳定下来,我们才猛然发现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少,这种状态就像是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固有的认知模式很强大,而且会轻易地扼杀我们伟大的理想。要想顺利抵达成功的彼岸,跳出固有思维认识自我就非常重要。那么,如何突破固有的模式,开辟人际关系的新路径呢?
第一,利用人生的重大事件。何为人生重大事件?可能是亲人亡故,父母或自己离异,也可能是自己在事业上遭遇挫折??此时,原有的模式破碎了,必须寻找新的自我认识。虽然这是被动的自我认识,但如果处理得当,依然能找到成功的路径。
父亲的去世是年轻的李嘉诚遭遇到的人生最重大的事件,已经16岁的他按照之前自己设定的人生路线选择辍学,在舅父的公司当了一名职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他的自我认识逐渐发生了改变:自己不能仅仅依附舅父混口饭吃。
于是李嘉诚决定从零开始,去一家塑胶厂打工,从最基层的推销员干到部门经理、销售公司总经理。在新的关系圈里,李嘉诚如鱼得水,也真正认识了自身蕴藏的能力。他一边工作一边去夜校进修,同时认真经营人脉,22岁那年辞职走上创业的道路。直到这时,他才算是真正跳出了固有模式,踏出了创造庞大商业帝国的第一步。
李嘉诚的例子毕竟过于特殊,普通人也不一定在遭遇重大事件时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给大家的第二条建议,就是要主动寻找和抓住机遇。固有的认知模式之所以强大,一方面在于环境的力量,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固有的惰性。而后者是最难战胜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结婚生子,很多人越来越懒于上进,不但不寻求进一步发展,反而选择主动远离关系圈。
也许你身边有些同学、朋友,起点比你低,看起来工作投入程度并不比你强,甚至有人疏于本职工作而花大量的时间忙碌于茶馆、咖啡店、饭馆和各种派对。这恰恰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主动寻找机遇,从而认识自我。
我有一位姓余的朋友,是很有才华的广告人。但他在32岁时,依然只是一个小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终日疲于应付各种案子,整天担心被年轻的同事超越而得不到老板的赏识,还要纠结当月的加班费和补贴,过得很辛苦,却没有勇气主动改变自己的生活。
某次同学聚会,一位从南方回来的同学无意中看到他的作品,大为赞赏,并极力鼓动余先生一起创业。直到这时,余先生才第一次审视自身,慎重地思考后,他辞了职,利用自己的专业才华与商务能力极强的同学一起走上了创业之路。如今他们的广告公司已成为所在城市前三名的知名公司。
记住,我并不是鼓动你所有的聚会都要参加,这不是重点。关键在于你要有一颗警觉的心,不放过每一个触动你的机会,对有准备的人来说,也许一句话、一件小事,就能让他重新认识自我,成为扩大或融入新的关系圈的重要契机。
03交际高手满足人人,不会委屈自己
◆ 把握圈子的共性需求,更自如地融入其中
知己知彼,不过是进入关系圈的第一步。一旦进入关系圈,成为其中一分子,必须要先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关系圈内,准确定位自己之前,请先想一下,你能给圈内的其他人带来什么?
不要觉得这个问题有些功利,在绝大多数人际关系圈里,这个问题就是核心。
以事业为例,假设你需要联合一些人一起创业,组建一个公司,那么你肯定会先考虑清楚这个问题:你以什么身份加入是提供创业初期欠缺的资金的投资者?是具备公司发展所需的管理能力的管理者?是擅长交际联络的公关类人才?还是技术能力强劲的产品研发者?只有确定了这一点,你的定位在公司里才会明晰,其他人同样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公司才有可能发展良好。
当然,在现实情况中,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要复杂许多。每一个人际圈,都会有一个共性,我们只要了解这个共性,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明白圈中每个人的需求是什么了。
对年轻人来说,最熟悉的应该是老乡圈或同学圈,它们分别以地缘和学缘关系为纽带,进入门槛并不高。这种关系圈往往产生在身在异地或者新的工作单位等相对陌生环境的人之间,圈内人员通常以叙旧为主题,彼此能给对方带来心灵慰藉,以此延续圈子的存在。
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试图抛出圈内人员并不需要的保险代购等需求,那么你很可能招致圈子其他成员的排斥。
不搞懂人际圈的共性需求,你根本无法融入某个关系圈,即使勉强进入其中也难免被边缘化。有个在公司做部门经理的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件事,很能引以为鉴。
他手下有个小伙子,名叫欧泽,毕业于某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就经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也算颇有才华。欧泽在公司企划部负责文案,工作做得也不错,只是偶尔会抱怨人在他乡,自觉圈子狭窄影响个人成长。林经理是个性格开朗的人,觉得欧泽这个小伙子不错,于是就经常带他参加私人活动。
但林经理是位户外自驾运动爱好者,所以他带欧泽进入的圈子,也都是喜欢讨论汽车改装、自驾旅游、最新车型等话题的同行。新朋友初见面,大伙听了林经理的介绍,寒暄时大多善意地调侃欧泽为才子诗人文学家,欧泽很是自得,又以为大家都很喜欢文学,便开始大谈特谈诺贝尔文学奖、后现代艺术流派等话题。见大家反应不强烈,欧泽反而很不高兴,言谈中开始流露出对其他人没文化的鄙夷。
这个小伙子最后当然没能融入这个关系圈,因为他完全没搞清楚圈内的人最需要什么。作为一个户外自驾群,最热门的话题应该是人迹罕至的风景、艰险的旅程、改装车、驾驶技术、户外装备、风光摄影等,即便有人偶尔也写游记,但文学无论如何不是他们最需要的。
当然,不是说喜欢文学和喜欢汽车自驾就不能共存,问题在于欧泽表现出的态度是错误的:故意卖弄并强迫别人的爱好必须和自己的一致。作为新人,应该主动融入圈子,而不是要求整个圈子的人来迎合屈就他。
一定要了解别人最需要什么这句话里最才是重点。每个圈子都有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需求共性,其他的需求都会服从这个共性。
◆ 你的优势独一无二,你才能真的得势
当你了解到某个关系圈的共性需求,就等于找到了进入这个圈子的钥匙。但若是想要做得更好,成为其中的核心人物,则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优势和优点、能力、特长并不一样,是你长于别人的技能,它的特点需要比较才会体现出来。比如你在大学时练过相声,甚至在学院的晚会上都可以来一段单人脱口秀,然而这个才艺如果放在演艺界,只能算是小儿科,甚至都不能算作特长。但在一般的公司里,这绝对算是非常不错的优势,有时候甚至是很稀缺的资源,公司大小晚会想要安排节目,就会想到你。
假设你积极参加公司活动,把能说会演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聚会上表现得幽默风趣,就会给公司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你带来潜在的加分。也许遇到难缠的谈判对手或者有重要客户需要接待时,领导会考虑让你出马。这些事情看似很小,且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但若是发挥作用,就有可能成为你额外的机会。
这里要强调一下,谈论优势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能力不重要。恰恰相反,拥有一定的能力,是你能够占据优势的先决条件,所以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能力。
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公关能力、谈判能力、技术能力、执行能力??在众多能力中,一定要善于比较,找准哪个是圈内最需要、别人没有而你独有的能力,它才算是你的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