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編輯推薦: |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关于我国油茶种植业的各项科技成果,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速生、丰产、高产的技术措施及油茶加工技术。本书主要介绍油茶优良品种繁育技术、油茶丰产林栽培技术、现有油茶林高产经营和低产林改造、油茶林土、肥、水管理、油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等内容,解决了如何营造丰产林、如何管理等问题,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必将成为当前农民手中的油茶种植宝典,对油茶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供油茶种植农户、林业局及林业站基层生产人员参考。
|
內容簡介: |
施肥量1确定施肥量的依据根据油茶营养元素循环研究,以综合经营措施亩产茶油33.9千克为例,对它的营养元素动态系统分析,油茶林木及其林下木、灌丛、土壤构成一个系统。降水、尘埃为输入系统的养分,地表径流、渗漏及果实输岀为该系统的养分输出。两者比较表眀:该系统每年氮的输入较输出多0.24千克亩,这时氮处于积累过程;每年磷和钾的输出较输入多0.17千克亩、1.47千克亩,这时磷、钾处于亏损状态,若该油茶林要保持稳产则还需要施磷、钾肥,如再要提高该油茶林系统的产量,就氮、磷、钾都要施。这样才能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油茶林的持续增产。2确定施肥量的方法制定高产、稳定、优质的合理施肥方案是油茶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合理施肥量的确定又是油茶栽培管理中的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常采用以下方法:(1)施肥量理论计算以养分平衡法来计算,养分平衡法是根据油茶需肥量(吸收量)和土壤(没施肥的)能供肥量之差估算,具体施肥量的基本公式如下。D=(C-S)/R,式中D为施肥量;C为一定产量(目标产量)水平下的油茶吸收的养分量;S为土壤中天然供给(没施过肥)油茶吸收的养分量;R为所要施肥料的养分利用率。油茶吸收的养分量,即在栽培或施肥前制定油茶计划的产量,通常称目标产量,加上该产量生产所需要叶、枝等树体的总生物量中其营养元素的量,在拟定目标产量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当地油茶平均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和最高生物量。幼年林油茶以林分平均生物量或优势树木生物量作为计算的基础数,然后提高10%定位目标产量;林地的自然条件及经营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2)几个参数的确定1)基础产量的确定。以不施肥地块的油茶产量作为基础产量,其特点是操作容易,缺点是周期长,基础产量偏低。2)目标产量的确定。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例如目标产量=前3年平均单产量 (前3年平均单产量年递增率)(一般为10%~20%)。100千克油茶果所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养分系数)即油茶在生育周期中,形成一定的经济产量需要从介质(土壤、肥料)中吸收的各种养分数量。3)肥料利用率。是指油茶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某养分(如氮、钾)占施入肥料该养分总量的百分数。可用田间差减法,即利用施肥区油茶吸收的某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油茶吸收的某养分量,再除以所施肥料中该养分总量,其商数就是肥料利用率。例如肥料利用率=施肥区油茶吸收的养分-不施肥区油茶吸收的养分肥料施用量肥料养分含量100%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是个基础参数。与其他参数比较容易得到的。因为现在各种成品化肥的有效成分都是按化学工业部颁布标准生产的,都有定值。而且标明在肥料的包装物上。(3)肥料用量计算依照上述施肥用量计算公式和参数确定方法,利用我们已有的有关研究资料。目标产量定为每年鲜果500千克亩,分别计算施肥量。不同地势、土壤类型下的普通油茶成林施肥量地形、土壤地点每亩施肥量。
|
關於作者: |
谭云峰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油茶的研究,并取得很多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成为当前农民手中的油茶种植宝典,对油茶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可供油茶种植农户、林业局及林业站基层生产人员参考。
|
目錄:
|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油茶简介及栽培、分布情况一、植物科、属二、栽培历史三、我国现有油茶面积、总产量第二节油茶林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一、油茶的生态功能二、油茶的社会效益第三节油茶的营养成分及其医疗保健一、茶油是绿色纯天然高档保健食用油二、茶油的保健作用第四节我国油茶生产与产业发展概况第二章油茶生物学特性第一节油茶生态学特性一、油茶的分布二、油茶林生长与气候、土壤、光照等立地条件关系第二节油茶生长发育特性一、油茶的生命周期与发育阶段二、油茶年发育周期第三章油茶物种和优良品种第一节我国油茶的主要栽培物种一、普通油茶二、小果油茶三、攸县油茶四、浙江红花油茶五、腾冲红花油茶六、越南油茶七、广宁红花油茶八、博白大果油茶九、多齿红山茶第二节油茶主要优良品种一、通过国家审(认)的油茶良种二、地方区域油茶优良品种第四章油茶优良单株和优良品种类型的选择第一节油茶优良类型选择一、什么是选择育种二、油茶优良类型选择第二节优良单株的选择一、什么是优树二、优树选择标准三、优树的当代鉴定第三节优良品种、类型的选择和鉴定一、选择标准二、选择方法三、鉴定第五章油茶优良品种繁育技术第一节油茶繁育苗圃地选择与规划一、苗圃地选择二、苗圃地的规划与整地三、与时俱进第二节油茶有性繁殖技术一、油茶种子采集二、油茶种子的处理与贮藏三、催芽播种四、抚育管理第三节油茶无性营养繁育技术一、无性繁殖原理二、扦插繁殖技术三、嫁接繁殖技术第四节油茶母树林建立一、建母树林的好处二、母树林林分选择三、母树林疏伐四、母树林经营管理第五节油茶采穗圃建立一、采穗圃的概念、种类、优点二、采穗圃建立方法三、采穗圃的管理第六章油茶丰产林栽培技术第一节丰产林营造一、油茶良种选择二、造林地立地条件与选择三、高标准整地四、施足基肥五、造林的方式与方法第二节油茶幼林管理一、土壤耕作与除草二、间作与施肥技术三、幼树整形修剪四、排水与抗旱第三节油茶成林管理一、土壤垦复和改良二、合理施肥三、水分保持与灌溉四、整形修枝五、油茶林放蜂第七章现有油茶林高产经营和低产林改造第一节现有油茶林种植现状和存在问题及机遇一、现有油茶林种植现状二、现有油茶林存在的问题三、发展油茶种植的机遇第二节现有油茶林高产经营技术措施优选一、油茶生产的潜力二、高产经营技术措施的选择三、综合经营技术措施增产的原因第三节油茶林经营和抚育及低产改造技术一、现有油茶林的分类二、油茶林经营技术措施三、三类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第八章油茶林土、肥、水管理第一节油茶土壤管理方法一、覆盖法二、林地间作三、土壤改良第二节油茶树体营养元素与施肥一、树体营养元素与作用二、油茶施肥技术第三节开辟肥源发展油茶循环经济一、发展沼气工程,扩大油茶林肥源二、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发展油茶循环经济笫四节油茶需水量一、油茶需水特性二、油茶水分利用效率三、节水灌溉第九章油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第一节油茶虫害无公害防治一、防治原则二、物理防治三、化学防治第二节病害防治一、油茶炭疽病二、油茶软腐病三、油茶煤污病四、油茶半边疯病五、油茶根腐病六、油茶苗木茎腐病七、油茶茶苞病八、油茶藻斑病第三节虫害防治一、油茶尺蠖二、油茶毒蛾三、油茶蓝翅天牛四、油茶象甲五、油茶史氏叶蜂六、油茶蛀茎虫七、油茶枯叶蛾八、油茶蚕第十章油茶加工与综合利用第一节油茶采收与处理和贮藏及对茶油品质的影响一、油茶采收与处理二、贮藏与对品质的影响第二节茶籽制油工艺一、油茶籽加工二、茶油精炼三、压榨和浸出的茶油国家标准第三节油茶枯饼综合利用一、脱麸榨油后枯饼营养成分二、茶枯饼提取皂素及脱毒技术三、油茶皂素的脱色机理及紫外光谱分析四、茶枯发酵技术五、饲料配制与应用六、其他用途(肥料、农药、洗涤剂)第四节油茶壳综合利用一、茶壳制糠酫和木糖醇二、制栲胶三、制活性炭四、生产黑木耳和平菇工艺五、生产香菇保健酒第五节保健功能茶油配制一、原理二、依据三、实验依据四、保健功能茶油加工工艺
|
內容試閱:
|
第一节油茶虫害无公害防治一、防治原则油茶虫害无公害防治,强调维持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之间生态平衡为基础,通过营林措施提高寄主的抗性,辅之以物理防治,逐渐以高效、低毒和无残留的生物农药替代高毒和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适当使用无公害化学农药控制虫害的大发生。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抓住薄弱环节适时有效采取措施,进行科学防治,力争治早、治小、治好。保护油茶林生态环境安全,确保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的优质茶油,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二、物理防治物理防治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无残留。物理防治是利用光、热、电、引诱剂、放射能、声波等防治虫害的措施。包括简单的徒手捕杀及复杂的物理技术运用。人工捕杀费时费力,但安全实用。利用昆虫趋光性和引诱剂,可采用黑光灯和高压电网灭虫器,以及黄板和蓝板进行灭虫;也可利用糖醋液和性激素等引诱灭虫。此外,仿声学、超声波和原子能等方法也可防治害虫,近代物理学技术在虫害防治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三、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见效快,操作方便,仍被广泛采用。当虫害发生严重时,应采用化学药剂将其快速加以控制,否则将影响油茶生产。但化学农药使用易造成环境污染和产品中农药残留的问题。因此,应尽量选择低毒、高效、用量少、选择性强、对环境副作用小的化学农药;重视低毒生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的选择,提高农药的安全性;注意农药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性;注重精确掌握施药浓度及防治时期;采取适当的施药方法,如可用注射和根施的农药就不要喷施。提高农药使用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第二节病害防治一、油茶炭疽病(一)炭疽病症状油茶炭疽病主要在果实、叶、枝和树干上发病,在我国油茶产区普遍发生,造成果实开裂,果实和叶片大量脱落,枝条枯死,树干溃疡等,会严重影响树体生长和茶果产量,严重时整个植株干枯死亡。其主要症状为:病菌为害果、叶、枝梢、花芽和叶芽。发生时,在果实、枝叶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逐步扩大成淡褐色病斑,病斑呈不规则轮纹,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褐色的小点,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多发生在新梢基部,少数在梢中部,椭圆形或梭形,略下陷,边缘淡红色,病斑后期黑褐色,中部灰白色,其上生黑色小粒点,皮层纵向开裂,病斑若环梢一周,梢即枯死。枝干上的病斑呈梭形溃疡或不规则下陷,剥去皮层,可见木质部变黑色。花芽和叶芽受害变黑色或黄褐色,无明显边缘,后期呈灰白色,上生小黑点,严重时芽枯蕾落。(二)炭疽病病原菌及其侵染特性油茶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S.et S.],但该阶段在树木上不常产生。胶孢炭疽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它可在寄主器官成熟前或幼嫩时进行侵染,以附着胞固定在寄主体表腊质层中潜伏,也可以侵染丝在角质层下或表皮细胞中潜伏,待利于病菌生长的条件出现时,终止休眠,继续生长发育,引起寄主发病。如果这种条件不出现,潜伏的病菌继续处于休眠状态或逐渐消亡。通常由于寄主组织的成熟、衰老、发育不足或受外界不良条件影响而致生长势削弱等,使寄主生理上发生重大变化时,病菌就会终止休眠,引起发病。(三)炭疽病发生规律油茶炭疽病发生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病原菌以菌丝越冬,当日均温上升至15℃~20℃、相对湿度70%以上、持续8~10天,越冬病部便产生孢子堆。陈守常等(1965)对油茶林全林病情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从4月上旬至5月上旬,果病株由不到2.2%发展到35.6%~41.4%,但处于不稳定状态中。5月中、下旬病株大量减少,果病株率接近4月中旬的水平。进入6月,病情出现了中峰,达到30.4%~44.5%。从7月起,感病率急剧地直线上升,8月中旬达到全年的最高峰,感染率占63.5%~79.8%。随后,病情开始减缓,直至10月上、中旬采果止。在降雨较多的年份中,病害中期不明显,可从初期进入盛期。(四)炭疽病防治1营林措施加强抚育管理和种苗检疫。垦复过的油茶林,生长茂盛,抗病力强,是油茶增产、抗病和克服大小年的有效措施。带菌种子和苗木是油茶炭疽病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产区应做好种子调运的检疫工作,留种用的油茶山,必须进行片选,有条件的可株选,清除病菌来源。1~2月底,对病菌越冬的部位,如病枯枝等进行修整,并尽可能清除病果和病叶,修除病枝要修切至活组织部位2~3厘米为宜。对枝干病果率60%以上、枯枝多、生长较弱的病株应砍掉。每年6月前后当炭疽病开始侵害油茶果时就要及时检查,发现病果立即摘除。一般每隔7~10天检查和摘病果1次,连续进行3次,及时摘除病果可减少第2年的病菌侵染来源。2化学防治囯家林业行业标准防治采用播种前用5%可湿性退菌特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有一定杀菌作用。陈绍红等(2007)使用14种杀菌剂对油茶炭疽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的防治效果较好。并建议扑菌清、叶斑净和宝宁3种杀菌剂交替使用,以避免胶孢炭疽菌产生抗性。黄新华等(2000)的实验结果表明,75%百菌清、60%百菌通和75%甲基托布津500倍液能较显著地控制油茶炭疽病流行,防治效果在76%~79%,且使用安全可靠。另外,3~4月用50%退菌特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4~5次。6~7月用1%的波尔多液和2%的茶枯水,15天喷1次,连喷3~4次;10~11月用50%多菌灵500倍液,15天喷1次,连喷2~3次,效果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化学防治导致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非靶向给药杀害天敌、破坏生态平衡以及病原体耐药性增加等问题发生。3生物防治永兴县油茶科研所(1977)经过反复筛选证明,穿心莲、大叶柳等对防治油茶炭疽病有较好效果。茶陵县林科所(1976)对大蒜液防治油茶炭疽病进行了试验,发现防治后油茶增产的效果突出,防治区增产率高达1043%,而对照区损失率达511%。曾大鹏等(1987)从油茶树皮上分离得到一个芽孢杆菌株系,能减少炭疽病对油茶花器的侵染,并降低了油茶果实的发病率。王军等(2006)应用水杨酸溶液喷洒油茶叶片可有效诱导植株产生对炭疽病的局部性和系统性抗性。浓度150克升水杨酸溶液诱导抗性效果最好,其对嫩叶的局部诱导病斑减小率为54.2%,对老叶的病斑减小率为61.6%。该浓度的系统性诱导抗性可使病斑减小率达46.7%;田间防治效果达到45.3%。水杨酸诱导油茶产生的局部性抗性可持续20天,而抗性水平无明显下降。扫描电镜显示在诱导处理的油茶叶片上,分生孢子能够萌发,但芽管的生长受抑制,甚至异常变形卷曲。二、油茶软腐病油茶软腐病又叫落叶病、叶枯病。在我国各油茶产区软腐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是仅次于油茶炭疽病的重要病害。油茶软腐病呈块状发生,造成油茶单株受害严重。一般病株率20%左右,严重的林分病株率达50%以上。该病引起油茶大量落叶、落果,影响花芽分化、树木生长和果实产量。油茶软腐病对油茶苗木的为害尤为严重,在病害暴发季节,往往几天内成片苗木感病,造成大量落叶,严重时整株苗木枯死。(一)软腐病症状叶部病斑大多从叶缘或叶尖开始,侵染点最初出现针尖样大的黄色水渍状斑点,中心可见一稍隆起的接种体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遗留物。叶片侵染点一至多个,几个小病斑可扩大联合成不规则形大病斑。侵染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病斑扩展迅速,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呈淡黄褐色,形成软腐型病斑。这种病叶常在2~3天纷纷脱落。侵染后如遇天气转晴,病斑扩展缓慢,棕黄色至黄褐色,中心褐色,边缘明显,形成枯斑型病斑。这种病叶不易脱落,有的可留在树上越冬。叶片感病5~7天,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病斑上陆续产生许多近白色、淡黄色或淡灰色的蘑菇形分生孢子座。病害能侵染未木质化的嫩梢和幼芽。受害芽或梢初呈淡黄褐色,并很快凋萎枯死,呈棕褐色。条件适宜时其上可产生大量蘑菇形分生孢子座。感病果实最初出现水渍状淡黄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展成为土黄色至黄褐色圆斑,与炭疽病初期症状相似,但软腐病病斑色泽较浅。侵染后如遇阴雨天,病斑迅速扩大,圆形或不规则形,病部组织软化腐烂,有棕色汁液溢出。如遇高温干旱天气,病斑呈不规则开裂。(二)软腐病病原菌及其侵染特性油茶软腐病病原菌为丛梗孢目的油茶伞座孢菌(Agaricodochium camelliea Liu Wei et Fan)。油茶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蘑菇菌体)接种到油茶叶片上后,在适宜的条件(23℃、100%湿度)下,很快萌发出刷状菌丝丛侵入寄主,最快的20小时即可表现症状。在上述条件下4小时后,蘑菇与叶片接触部分的最外层细胞(即未发育的分生孢子梗)首先伸长、萌发形成先端钝圆、分隔密、原生质浓、短而粗的菌丝,这时蘑菇菌体尚未侵入叶片。8~12小时后,蘑菇菌体萌发的菌丝迅速伸长,形成大致平行伸向叶片表皮的刷状菌丝丛。12~20小时后,刷状菌丝丛迅速生长伸入叶片表皮,穿过气孔侵入叶肉组织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叶肉组织,这时蘑菇菌体因养分的大量消耗而开始萎缩。20~24小时后,刷状菌丝大量侵入叶肉组织并迅速生长蔓延,叶肉组织被吸收瓦解,蘑菇菌体也因养分消耗殆尽而完全萎缩。(三)软腐病发生规律油茶软腐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座在树上和落叶、病果内越冬。第二年春天,以分生孢子座作为初次侵染源。分生孢子座产生分生孢子后变黑,失去致病力,其分生孢子亦无致病力。病菌靠风雨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或从自然孔口侵入。油茶软腐病一般于4月下旬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下旬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7至8月上旬发病率显著降低,8月下旬至9月中旬在温湿度适合时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在适宜温度下,相对湿度越高病害发展越快。(四)软腐病防治1营林措施对用于更新造林的种苗,宜选用高产、优质和对软腐病具有抗性的品种,用以育苗造林。油茶软腐病发病因素与温度、湿度,立地条件,油茶林的密度和郁闭度有密切关系。油茶软腐病防治关键在早防、早治,对已发生病害的油茶林要采取以下治疗措施:油茶苗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不能积水,开沟排水做到沟沟相通,排水通畅。对密度过大的油茶林要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保证林内通风透光。冬季或早春要清除病叶、病枝、病果,消灭越冬病源。2化学防治4~5月,油茶软腐病发病率较高。发病时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加水600~800倍液或100~300倍多菌灵全树喷洒,叶的正反面、枝干等都要着药。6月中下旬,可用7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全树喷洒。7月中下旬,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全树喷洒。8月上中旬,可用1∶1∶100倍波尔多液全树喷洒。以后视情况,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1~2次。三、油茶煤污病油茶煤污病又称煤病或烟煤病,在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分布。茶林受害轻的影响油茶树生长,并造成落花落果,降低茶籽的产量和品质,受害重的枝枯叶落,终至全林枯死。(一)煤污病症状受害油茶树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菌苔。叶上菌苔最初常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然后逐步扩及全叶以至叶的背面,并且逐渐增厚,厚度可达0.5毫米。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在病菌分生孢子器盛发阶段,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高可达1毫米。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离。小枝上菌苔形态相同。有的煤污病的菌苔,初在叶正面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互相汇合覆盖整个叶面。(二)煤污病病原菌及其侵染特性煤污病病原菌为浓色煤病菌(Neocapnodium theae Hara)。菌丝体、子囊壳及子囊孢子均为黑褐色,子囊孢子8个,分生孢子生长在特殊菌丝上,无色单孢。菌丝体表生,不侵入植物组织内部,专靠刺绵蚧(Metaceronema japonica Mask)等害虫的新陈代谢产物蜜汁为营养物。刺绵蚧多寄居于油茶叶背面,用口针插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并在整个生长季节不断排出蜜汁,这些分泌物落到枝叶上,病菌就在枝叶上大量孳生,落到地被物上使其发黑。人们经常看到那些发生煤污病严重的林分,从地被到树冠都是漆黑一片。虫、病、寄主三者关系是:刺绵蚧靠吸取油茶枝叶液为养料,煤污病又靠刺绵蚧蜜汁生存,而煤污病病菌的大量繁殖,形成黑色菌丝层,覆盖枝叶表面,严重地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刺绵蚧不仅直接为害油茶,还为煤污病的发生提供营养条件。此外,油茶绵蚧[Chloropulvinaria okitsuensis(Kuw.)]、黑胶粉虱(Aleurotrachelus camelliae Kuwana)以及蚜虫等也可以诱发煤污病发生,但主要是由刺绵蚧引发的。(三)煤污病的发生规律刺绵蚧有两个排蜜高峰期,一个在9~11月份,另一个在3~4月份,这段时间温湿度适宜,病菌大量生长繁殖,因而出现了两个相应的发病高峰。煤污病病情轻重,取决于蚧虫密度。越冬前虫期(11月份),每叶平均不足一个蚧虫,不表现发病或发病很轻;如每叶达到五个蚧虫以上,病情严重。越冬后的老熟母虫期,虽然蚧虫数量减低了很多,但排蜜量增高,以单位体积树冠计算,平均每立方米树冠体积有蚧虫50头以下不见发病或发病较轻,如每立方米树冠体积载虫量达到50头以上时,发病严重。油茶煤污病经常在海拔300~600米的林分中发生,低山丘陵地区虽也有发生,但一般不严重。此外,林分密度过大以及处于阴坡和山窝等处的林分,也易发病。(四)煤污病防治1营林措施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清除杂草灌木,修剪过密枝和病虫枝,使林内通风透光,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虫能力。2化学防治防病必须先防虫,没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危害,病害自然消退。在蚧虫、蚜虫孵化盛期至2龄前喷药。可用50%马拉松、乐果10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2000倍药液等喷雾防治。施用农药应注意保护天敌,在蚧虫密度不是很高的林分中不宜滥用农药。3生物防治煤污病多由蚧虫和蚜虫传播,黑缘红瓢虫是蚧虫的主要天敌,可在瓢虫密度高的林分中收集,携至发生蚧虫和煤污病的林分中释放。四、油茶半边疯病油茶半边疯病又名白皮病、白腐病、白朽病、干枯病、石膏病、烂脚瘟等,是当前油茶林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油茶树干,病菌从伤口侵入枝干,引起腐朽,被害植株初期表现为生长势降低,叶片发黄,继之引起落叶、落果,一般3~5年枯萎死亡。该病在老林和萌芽林内发生较多。(一)半边疯病症状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干基部或中部,也危害主根,严重时可蔓延到枝条上。染病后先是树皮腐烂,木质部变色干枯,在发病部位呈现一层石膏样的白色膜状菌体,远看雪白一条,最后病部下陷,形成溃疡,病斑周围常有一层至数层愈合组织。病害在树干向上下扩展较快,向左右和内部扩展较慢,因此病斑呈长条状。患病油茶半边枯死至全株枯死(图93)。图93油茶半边疯病(引自:李河等,2009)(二)半边疯病原菌及其侵染特性油茶半边疯病病原菌为碎纹伏革菌(Corticium scutellare Brek et Curt),油茶半边疯病病原菌的寄主植物主要为油茶。病原菌在病枝干组织中越冬,其生存受环境影响较小,在运输中的存活率较高。侵染途径包括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自然传播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着雨水和风进行传播,人为传播即带病枝干的运输。(三)半边疯病发生规律油茶半边疯病在老林和萌芽林内发生较多,青壮油茶林发生较少。阴坡和山窝发生较多,阳坡和山顶发病很少。密林发病多,稀林发病少。荫蔽处病斑发展快,光照充分病斑发展慢。油茶半边疯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干上越冬,3~10月病害连续发生,7~8月气温高时病斑发展快,到9月病斑扩大到最大。发病植株很难防治根除,如林分中存在着历史病株,将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不断产生再侵染而向周围扩散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四)半边疯病防治1营林措施做好培育管理工作,禁止林内放牧,生产活动注意保护茶树,以免机械损伤,防止病菌侵入。冬春间截除受病严重的枝干、树桩以及过多的萌芽条和徒长枝,并携出林外烧毁。培育实生林,尽量选在向阳山坡,种植时不宜过密。2化学防治茶林在每年发病高峰期(7~8月)及早刮去病部,涂抹1∶3∶15波尔多液或氯化锌治疗。冬季结合清园,喷1~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的病原菌,减少侵染来源。五、油茶根腐病(一)根腐病症状病株地下部分初期次生根形成减少,病根韧皮部似水浸状,黄白色(正常为乳白色),色泽暗。靠形成层的木质部变为灰白色(正常为白色),后病根上形成长形褐色斑痕。显微镜下见病部韧皮组织变褐色坏死,部分木射线细胞变褐色坏死,病组织中有真菌的白色菌丝。重病株病斑变成黑色条斑,病部腐烂。须、侧根坏死。根茎部位树皮变黑坏死、腐烂。部分重病株根茎部表面有灰白色菌丝体。死株有的根茎处木质部亦变黑坏死、干枯。病株地上部分初期主要表现为叶色灰暗,古铜色,黄化。春梢短小,较正常植株的春梢短4~5倍。开花结果减少。后冠幅收束,大量落叶,使树冠稀疏。落叶以春季换叶期间表现最严重,几乎落光。重病株树冠只存少数枝梢上有少量叶片,完全不能开花结果。最后叶全落光,病枝干干枯,全株死亡。油茶根腐病病株发病通常比较缓慢,地上部分枝叶逐渐干枯死亡。(二)根腐病病原菌及其侵染特性根腐病病原菌为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病原菌为根际土壤习居菌,以幼树根部土壤中分布最多,在林地其他地方分布少或没有。该病原菌以腐生为主,兼有寄生,致病力强。侵入寄主后,潜育期较短,传染速度快。病菌主要从须根侵入,逐渐向上蔓延破坏植株维管束,阻碍水分和养分的输导,致使植株根部皮层腐烂而枯死。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适宜pH值为4,病菌以厚垣孢子在病株病部和土壤中越冬。(三)根腐病发生规律油茶根腐病于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生,至11月份停止。4~5月和9~10月为发病高峰期,主要症状是病株抽出的春梢和秋梢显著减少,叶片颜色灰暗、无光泽,至后期转黄并大量脱落,树冠稀疏,花蕾和开花数量减少。每年7~8月是重病树的死亡期。这主要是油茶幼树根部感病后,吸收水分的能力下降以至消失,加上7~8月降雨量少、气温高,土壤干旱,导致重病树水分胁迫而迅速死亡。而此时感病较轻的幼树症状则有所减轻。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太高,抑制了病树内病菌的活动所致。质地黏重,透水透气性差,保肥保水能力弱的土壤,容易导致此病的发生和发展。反之则对此病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病株从发病到死亡一般为2~3年或更长。对大量感病致死的植株进行观测和解剖显示,病菌虽可从侧根、支根和细根侵入发病,但至发展到危害病株的根茎部或主根,使根茎处树皮或主根表皮完全腐烂才导致病株死亡。解剖腐烂根部表皮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可见形成层附近细胞内均有一定数量的菌丝,表明当病菌危及至形成层后引起病株死亡。有些发病较轻的病株,发病3年也没有死亡,只是病情有所加重,树冠矮小、稀疏,树叶发黄,每年都大量落叶、落花、落果,产量急剧下降。根腐病在苗床上的发展通常是1株或少数病苗向四周蔓延,病区逐渐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