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学的改革:第二卷·学院篇

書城自編碼: 289242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钱颖一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54942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0-01

頁數/字數: 568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32.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以爱为名的支配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7.0
《大学的改革:第一卷·学校篇》
+

HK$ 88.5
《北上:党中央与张国焘斗争始末》
+

HK$ 102.0
《智能时代》
+

HK$ 73.5
《创新驱动中国 硬精装》
+

HK$ 102.0
《知识大融通(爱德华·威尔逊作品系列)》
+

HK$ 74.2
《“一带一路”金融大战略》
編輯推薦:
钱颖一,朱镕基亲自推荐的清华经管学院院长,国内外公认的一流经济学家;
他以现代经济学视角,追问教育使命,探寻大学改革之路;
他十载呕心沥血,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力推大学制度改革;
他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又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探路者
內容簡介:
钱颖一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在美国留学和任教25年后,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10年。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钱颖一总是与中国改革同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当改革大幕初启,他远渡重洋,探寻现代化之道,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者;当改革如火如荼,他频繁回国讲学,为改革建言献策;当中国呼唤更多杰出人才时,他放弃国外一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大学的改革》是钱颖一过去10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过去15年在中国教育领域不懈耕耘的实录。它包括《第一卷学校篇》和《第二卷学院篇》两卷,前者涵盖各种类型的学校,后者聚焦清华经管学院。本书体现出大学改革的一个主题大学为学生,以及大学改革的两项内容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本书在阐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时,真实记述了教育改革行动,重点体现思行合一。所以,它不仅是一本理念上为何改革的书,更是一本实践中如何改革的书。
钱颖一是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毕业于清华大学。2006年,在美国留学和任教25年后,他回到清华大学,担任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10年。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钱颖一总是与中国改革同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当改革大幕初启,他远渡重洋,探寻现代化之道,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学者;当改革如火如荼,他频繁回国讲学,为改革建言献策;当中国呼唤更多杰出人才时,他放弃国外一流大学终身教授职位,回国投身教育事业。

《大学的改革》是钱颖一过去10年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过去15年在中国教育领域不懈耕耘的实录。它包括《第一卷学校篇》和《第二卷学院篇》两卷,前者涵盖各种类型的学校,后者聚焦清华经管学院。本书体现出大学改革的一个主题大学为学生,以及大学改革的两项内容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本书在阐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时,真实记述了教育改革行动,重点体现思行合一。所以,它不仅是一本理念上为何改革的书,更是一本实践中如何改革的书。

可以说,这是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独特的一本书。
關於作者: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81年清华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提前)毕业。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2006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学术荣誉包括:当选为计量经济学会(The Econometric Society)会士(Fellow)、获得2009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研究领域包括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中国经济。在《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政治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学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研究评论》(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经济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中文著作包括《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编
学院
第一章
使命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创造知识,培育领袖,贡献中国,影响世界
第二章
传承
人格的魅力
办学的思路
改革的魄力
精神的传承
第三章
期望
想象与超越
追求卓越
时代的使命
毕业以后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
前方的挑战
坚持理想主义
命运偏好勇者
关注社会,帮助穷人
第四章
成果
百年校庆之际的学院
三十风采
经管学院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低调精致有内涵
经管学院的改革之路
经管学院在
2016年校庆日的院情报告
第二编
教学
第五章
本科教育
选择清华,选择清华经管
期待与期望
思想改变世界,学术开创未来
新本科培养方案
教育三要素: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
通识教育,个性发展
人文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本科教育改革新征程
为优秀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经济学第二学位的意义
读书与做题
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样文化
大量做题不等于思维训练
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为新生推荐阅读十本书
学好与好学
人重于才
以史为鉴
通识教育进行时
经管学院的本科教育体系
毕业十年之际的回顾
第六章
博士教育
大学是这样一个地方
什么是科学精神
博士培养之路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梦想、思考、会通
第七章
硕士教育
开启管理硕士项目
管理硕士:综合性和应用型
会计专业硕士:国际化和实践性
金融专业硕士:培育高层次金融人才
经世济民,追求卓越
培养全球化的首席财务官
第八章 MBA教育
实施新版清华MBA
清华MBA招生改革
根植中国,面向世界
寄语新版清华MBA第一届毕业生
清华MBA教育的新征程
开启MBA X双硕士学位教育
会通三措施
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办学的新阶段
清华品格
继承清华传统,创新推动发展
第九章 EMBA教育
清华EMBA国际项目:扬帆起航
清华EMBA国际项目:旗开得胜
清华传统一解
思考历史与未来:开放、放开与企业家精神
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企业未来
清华EMBA的第一个十年
融入清华大学校,走进iEMBA新时代
参加国际排名的意义
清华EMBA全新课程体系:天、地、人、通
做有远见的思考者
把握中国经济新特征,探索EMBA教育新路径
排名全球第一后的思考
第十章
后EMBA教育
人生的意义
境界
多一点闲、独、空
通透
第十一章
创意创新创业教育
天使投资助推创业
创业梦想开始的地方
创意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
体验式学习的场所
清华x空间:一年的成长
以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聚天下创业英才而育之
做对三创教育
从0到1,从1到N,从N到
第十二章
国际化办学
推动英文授课
理解变革中的中国
率先获得AACSB国际认证的意义
再获国际认证
以国际合作推进创业教育
百年渊源
跨国学习的机遇
异国他乡话学院
加州之夜有感
硅谷探究
聆听硅谷创业投资家讲课
第三编
研究
第十三章
经济学
高水平年会推动高质量金融研究
建设经济社会数据平台
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温故知新,饮水思源
促进学院的金融学科建设
最好的纪念
连接生命中的点滴
提高经济学研究水平
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在中国
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新起点
与改革同行
做具有理想主义的改革实践者
经济学家的远见与洞见
汇集世界顶级经济学家的研讨会
研究全球经济中的中美经济关系
研讨中国经济问题的讲坛
第十四章 管理学
案例开发与案例教学
创新本身需要创新
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引领管理实践
思想引导变革
荷塘月色论道
中国管理教育任重道远
启程2014:变革与远见
第十五章
学院与大学融合
心理学走进商学院
社会学走进商学院
政治学走进商学院
老清华的社会科学
管理与设计融合
管理与信息技术融合
管理与医药融合
管理与环境融合
管理与机械工程融合
第四编
治理
第十六章
教师人事
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国际化
人才引进与人才管理
清华经管学院教师人事制度的系统改革
特聘教授制度创新的意义
学院招聘海外教师的优势
清华经管学院教师行为准则
第十七章
学院治理
学院治理与制度建设
推进学院治理建设
学院治理现代化
行政管理职业化
第十八章
校友工作
MBA校友会:再启程
EMBA同学会:新十年
经管学院校友工作的经验
博士校友会:凝聚智慧,加强联系
本科校友会:超越自我,持续创新
搭建学院的统一校友平台
合作学位校友融入学院校友大家庭
硕士校友会:发挥多样化的优势
学院校友会走进北美
高管培训校友会:高管教育的三个使命
学院校友会走进欧洲
第十九章
顾问委员会
打造管理思想的国际交流平台
中国管理教育的挑战
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
培养未来人才
使命、用心、向前看
致谢
內容試閱
引言


一、起源与主题:大学为学生


从2001年起我经常回国到高校讲学,转眼已经15年。2006年9月我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至今已经1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简称清华经管学院)成立于1984年。在清华经管学院前22年的历史中,头17年由朱镕基担任院长。从2006年起,经过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次换届,我进入了连任院长的第四个任期。

作为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是清华大学1977级本科生。自1981年从清华提前毕业出国留学到2006年回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其间25年我一直在美国大学中学习(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和任教(斯坦福大学、马里兰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国内顶尖的清华,在备受瞩目的经管学院,担负起院长之责对长期在海外任教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并不是第一个从海外回国担任学院负责人的学者,我也不敢说我是最有成绩的,但我可能是办学最投入的。从经济学者转换为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改革者,这是一个人生的选择。从一开始我就认识到,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

这与我们这一代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强烈的改革情结密切相关。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有在农村插队、在工厂当工人、在部队当兵的社会经历,由此而来的是我们根植于追求中国现代化的改革情结。我是这一代人中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出国学习现代经济学的留学生之一。这些留学生中的多数在国内的本科专业是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之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转学现代经济学,就是受到当时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感召。

经济改革和教育改革都是社会改革,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为推动经济改革学习现代经济学,为推动教育改革而投身办学,是同一个改革逻辑下的选择。经济学者对教育改革格外投入,还有其学科特点的因素: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社会科学,不仅研究经济,而且对其他基础社会科学和应用社会科学领域,比如与大学改革相关的教育和管理等领域,都有直接的相关性。

这些年来,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没有带过一个博士生,没有申请过一笔科研经费,也没有主持过一个自己的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我担任院长后,虽然很少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但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多篇有关大学改革的学术论文。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办学上,因为在我看来,做一流的院长和做一流的学者一样,都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在我心目中,做一流的院长和做一流的学者同等重要。

我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目的,就是大学为学生。在两年前出版的《新清华》清华经管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专刊的首页上,没有传统习惯上的领导题字,而是在居中位置上放了七个大字:经管学院为学生。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两卷书的封面照片,没有其他内容,就是校园中和教室中的学生。大学为学生,这是本书的主题。

这样一个主题并非显而易见,也远非共识。事实上,学生、教师、社会、国家都是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教书育人、研究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都是大学使命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在兼顾四个方面的同时,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优先和侧重。中国教育界的现实情况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教师和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更容易获得优先考虑,而学生和育人更容易被忽视。所以,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强调大学为学生的办学理念,并把它作为《大学的改革》这本书的主题。


二、思想与行动:思行合一


本书中的文章与我之前的经济学论文的最大不同,不仅在于内容是教育问题而非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的文章是用行动写成的。本书当然是有思想性的,不过毕竟有关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书已经很多了。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这是一本基于理念而行动的书,是一本真实记录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书。虽然记录中国经济改革、企业改革、创业的书有不少,但是记录中国教育改革的书就少见了。办学不仅要有改革思想,还要有改革行动,思行合一正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这是一本思想的书。虽然它主要是一本用行动写就的书,但这些行动是基于理念的,基于思考的。在改革中,我花很多时间思考问题,力求想透彻,想清楚。因为行动不落实除了没有执行力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是想法本身有缺陷,所以在行动过程中无法推进。因此,想清楚很重要。

在我看来,思想取决于眼光。具体地说,我相信办学必须要有三种眼光:长远眼光、世界眼光、现代眼光。这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一致的。

长远眼光就是教育要考虑学生的一生,不仅仅是当下的知识掌握和眼前的就业。长远眼光的对立面是急功近利。虽然急功近利在各行业都很显著,但它在教育界的不良后果远比在其他行业更加严重,因为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并且改变很难。长远眼光就是要立足于教育育人的长远目标。

世界眼光就是要汲取全世界的经验,吸收全人类文明的智慧。历史的事实是,在过去几百年中,先是西欧的大学、后是北美的大学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先者。世界眼光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创造和建设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现代眼光就是要学习先进的和前沿的办学经验,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现代眼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代教育理念,二是现代大学制度。现代眼光就是要把教育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之中,并以教育现代化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这更是一本行动的书,是一本以讲话和文章原稿为内容,记载办学行动的书,实录教育改革的书。即便是上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本身并非原创,但是基于这些理念的一系列办学和改革行动就需要创造性了。

办学和改革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理想、激情、行动,英文叫作Vision、Passion、Action,三者缺一不可。理想是建立高的目标,激情是为了实现理想不计眼前得失的投入,而最终理想和激情都要落实到行动上。

既然是行动而不单纯是理念,就必须考虑到中国现实条件的约束。本书的重要特点,就是展示如何在国情、校情、院情的约束条件下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改革路径。这条路径中有大量的办学和改革的细节。细节,每一步的细节,都关系着改革的成败。这本书提供了从思考到行动,从教师职员到教学项目,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关系等各个环节的各种细节。

有一种说法:北大有想法,清华有办法。办学和改革,仅有想法或仅有办法都不够,必须既要有想法,又要有办法,尤其要有充分考虑各种制度和文化约束条件下的办法。把改革理念付诸改革实践就是既要有思想,又要有行动,就是思行合一。思行合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三、结构与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大学制度


在我看来,大学的改革包含两项主要内容:一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二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教育理念涵盖现代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现代大学制度包括政校关系、治理结构、管理方法等。《大学的改革》就围绕这两项内容展开。

《大学的改革》由《第一卷学校篇》与《第二卷学院篇》组成,共收录我的文章和讲话211篇。《学校篇》的内容涵盖各种类型的学校,《学院篇》的内容聚焦清华经管学院。《学校篇》收录了我从2001年至2016年15年间的52篇文章和讲话,包括了2006年我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之前和2006年之后在清华外的场合并且不是以清华师生校友为主要受众的文章和讲话。《学院篇》收录了我自2006年至2016年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期间,在清华内或在清华外但以清华师生校友为主要受众的讲话和文章159篇。在这211篇中,有22篇是由英文原文翻译成中文的,有四篇是与他人合著的,有四篇是集体完成并经过我最后定稿的学院规定和报文,这些在脚注中均有说明。

就结构而论,本书首先按照主题分编,在每编中按照内容分章,在每一章中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文章。这种排列方式本身有一定信息量。改革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认识也是逐步提高的。在每一章中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章可以体现出思想和行动在时间上的演化进程。我希望这种先按照主题和内容,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组织方式,比全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更具有结构性,同时又比完全打乱时间顺序更具有动态感。

就文章特点而言,《学校篇》包括一些系统性强的文章,而《学院篇》较多情景性强的讲话。两卷集合在一起,既展示了教育改革具有一定高度和系统的理论,又记载了教育改革翔实的脉络和细节。

《学校篇》分为两编八章共52篇。两编分别是思想与思路、行动与实践。

第一编思想与思路包括教育本质、历史视角和改革思路三章。教育本质一章中共七篇。其中第三篇是我为担任主编的《教育》杂志创刊号写的主编寄语,它简练地表达了我投身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初衷。其余六篇讲话探讨当前中国的四类教育问题:一是追究什么是大学、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研究这三个有关大学使命的根本性问题;二是以均值和方差刻画中国教育在人与才两个维度上的四个特点;三是把教育的问题聚焦于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三个基本问题;四是强调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在中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历史视角一章中有五篇。前两篇分别追溯大学理念和美国大学的演变历史,以及中国大学的改革历程,特别是梳理近十几年来中国大学的变化。之后两篇试图提炼出老清华与西南联大的传统,并概括出老清华社会科学四个学系的学术特点和治学精神。最后一篇是收录在《牛津中国经济指南》中的文章,讲述中国的经济和管理教育的改革。改革思路一章中的五篇均是我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的文章,是本书中较为严谨的学术性论文。它们针对中国大学中的学科布局(第一篇)、本科教育(第二篇)、治理制度(第三、四、五篇)这三类最重要的问题逐一分析,并提出大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建议。这五篇是本书中最为系统和核心地论述大学改革之道的文章,这里的道包括道理和道路两个方面。

第二编行动与实践分为通识教育、经济学科建设、经济学教育、管理教育和清华案例五章。它们既是第一编中提出的大学改革思想的行动,又是大学改革思路在实施中的细化和深化。通识教育一章中的六篇有关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中就学人数最多,对育人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具一般性的教学项目。这些讲话从不同角度讲解了大学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通识教育的进程。这是我认为的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内容,不论是什么专业。经济学科建设一章中的九篇有关我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经济学。它们既有对经济学科在美国的介绍,也有对经济学科建设在中国演化的追踪。经济学科在中国的演化进程也折射出中国大学改革落到学科实处的具体路径。经济学教育一章中既有我介绍经济学教育,特别是现代经济学的精髓,也有我介绍自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持续在清华经管学院开设《经济学原理》课的情况,以及讲解我所理解的经济学原理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管理教育中的10篇特别关注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以及创新创业和企业家精神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管理教育学习先进国家的办学经验,坚持国际化的办学方式,同时又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取得了突出进展。清华案例一章中的六篇文章分别概括呈现清华经管学院对所有学位项目,即本科、博士、硕士、MBA、EMBA五大类教学项目的改革进程。

《学院篇》分为四编19章共159篇。四编分别为学院、教学、研究和治理。

第一编学院包括使命、传承、期望以及成果四章。使命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我在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任命宣布大会上的讲话和我最初为《学院院册》写的院长致辞,它们勾画出我对学院使命的理解。对清华经管学院而言,有两个人地位显著。一位是首任院长朱镕基(任期为19842001年),一位是学院的源流、成立于1926年的清华经济学系系主任陈岱孙(任期为19281952年)。传承一章中的前三篇是我分别在朱镕基三套书出版发行座谈会上的讲话,谈他的改革魄力、办学思路以及人格魅力。第四篇是我在清华经济学系建系九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寄语学院传承陈岱孙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期望一章中的九篇有关学院统一举办的毕业典礼。每年一次的学院毕业典礼是学生一生中的难忘时刻,也是教育中刻骨铭心的课堂。这章中前两篇是我在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之后学院毕业典礼邀请学院以外的人士前来演讲,后七篇是我对毕业典礼演讲人的介绍词和在他们演讲后的结束语。成果一章中的七篇是报告学院在一些时间节点上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包括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之际、2014年清华经管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以及2016年我担任经管学院院长十年之际对学院办学成果的梳理和概括。

第二编教学共有八章,按照学院的教学项目分为本科教育、博士教育、硕士教育、MBA教育、EMBA教育、后EMBA教育以及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和国际化办学。本科教育一章中的21篇从招生介绍到致新生的信,从开学典礼讲话到入学导向讲课,从讲座导言到外聘教师介绍,再到与毕业生的谈话,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体现出本科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博士教育一章中的五篇突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博士培养之路的取向和培养方法。硕士教育一章中的六篇则展现硕士教育转型,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过程。MBA教育一章中的10篇描述了包括课程改革、招生改革、国际化办学以及依托清华大学优势办学的历程,显示了清华经管学院在中国MBA教育中的引领作用。EMBA教育一章中的12篇详录学院EMBA教育服务于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发展,EMBA中文班开创全新课程体系,EMBA国际班从零开始历经九年获得全球排名第一的进程。后EMBA教育一章中的四篇记述清华经管学院开创后EMBA项目(企业家学者项目)的历程,包括项目定位、课程设计,以及该项目与海外DBA(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的衔接。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一章中的九篇记录了学院开辟如今成为热潮,但起步时并非如此的教育领域。自创办清华x-空间(清华x-lab)和清华经管创业者加速器伊始,学院就明确了这都是以育人为中心,而非以育项目为中心的教育平台。国际化办学一章中的11篇全方位展示学院英文授课、与全球顶级大学合作、请全球顶级人物讲课,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双向国际化办学之路,诠释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向最好的学习。

第三编研究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学院与大学融合三章。与一些理工学科依靠大项目或大实验室不同,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主要是教师个人研究,学院的研究支持主要体现在搭建平台,创造有利环境,而非直接组织研究或提供经费。经济学一章中的16篇内容包括邀请国内外经济学家来讲学,邀请国内外经济金融政策决策者和金融实践者来交流,以及开办学术期刊《经济学报》。管理学一章中的八篇展示学院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的密切联系,支持应用研究平台案例中心,以及创刊对管理实践有引导作用的《清华管理评论》。学院与大学融合一章体现了清华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就是要把学院中的学科与大学中的其他文科以及理、工、医学科相融合。这一章中的九篇就是学院组织这些跨学科、跨院系的举措,既有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理工医科中的机械、信息、环境、设计、医学等。

第四编治理包括教师人事、学院治理、校友工作和顾问委员会四章。这编中的前两章涉及学院的内部治理。在人事制度上,学院率先系统性地改革了教师人事制度。教师人事一章中的六篇细述清华经管学院的教师招聘制度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以及学院推动人才引进,建立教师行为准则规范。学院治理一章中的四篇记录了学院率先提出并实践学院治理改革以及行政管理改革的细节。这编中的后两章涉及学院的外部治理。校友关系是学院外部治理中范围最广泛的部分。校友工作一章有11篇,内容涵盖学院按照项目、地区、行业和兴趣成立和建设校友会等校友工作。顾问委员会是学院外部治理中在国内外最具显示度的部分。学院顾问委员会于2000年在朱镕基院长推动下成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6次年会。这个顾问委员会堪称世界一流、举世无双。2007年以来,学院借顾问委员会会议召开之际举办面向师生校友的清华管理全球论坛和顾问委员走进清华经管课堂等活动。顾问委员会一章中的五篇有关其中的三场活动,两场是关于全球管理教育新趋势,一场是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用中文授课。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顾问委员会推动学院发展的作用。

就写作风格而言,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讲实话、讲真话,不讲官话、不讲俗话。我不认同两种讲话倾向:一种是空话、套话、官话,另一种是媚俗话。前者是官气,后者是俗气,都不是大学应该有的学府风气。二是力求简单、简洁、简约。我崇尚乔布斯的理念,极简主义,简单就是美。我也追随爱因斯坦的信念,世界的根本道理应该是简单的,如果不能用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说明你还没有理解透。这都是与老子的哲学思想大道至简相一致的。


四、一般性:超越经济与管理


虽然我是经济学者,在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并在学院推动改革,但是,清华经管学院的改革理念、经历和实践,具有超越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一般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对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有意义,还能够对所有从事并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大学改革的读者都有意义。

为什么这本书对除了经济和管理之外的其他文科,对理科、工科、医科等也有一般性意义呢?有三个基本原因。

第一是学院特点。虽然清华经管学院通常被认为是一所管理学院,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三合一的学院:除了管理学院之外,它还包含一个经济学院(经济系),以及一个事实上的本科生院。在美国的大学中,这三者通常是分开的。在中国的大学中,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有合在一起成为一所学院的(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也有分开为两所学院的(比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此外,本科生院的概念在美国很普遍,但在中国还不多见。之所以说清华经管学院事实上还包括一个本科生院,不仅是因为经管学院本科招生文理兼招,也不仅是因为它是全国高考中最被考生青睐的学院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改革是按照本科生院模式来设计的,其性质和意义远远超出经济学专业或管理学专业。这就使得清华经管学院的办学经历对其他专业都具有相当的一般性意义。当然,理科、工科、医科和其他文科在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上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第二是学科特点。虽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并不是研究教育的专家,但他们在思考教育问题和实施教育改革上有一些不同于教育学家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经济学家的分析思路是经济学的,特别是有了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经济学家对教育制度和大学制度的分析就具有比较系统和严谨的思维方法,包括制度设计的思路、关于人对激励反应的分析等。同样,在经验实证方面,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参照。虽然教育与经济不同,学校与企业也不同,但是它们在改革逻辑上有相通之处。二是作为管理学家研究管理实践的道理,其中不少对大学治理和管理的改革有参考价值,很多改革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运用管理学中的智慧。三是因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分别是基础社会科学和应用社会科学,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人和社会,而研究的方法又是科学的和经验的,所以经济管理学院与其他文科、理科、工科、医科等学科的沟通相对通畅,其经验也更容易被听取。

第三是现实特点。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全球最大。2015年,中国高校普通本科专科在校学生2625万,研究生在校学生191万;中国普通本科专科招生738万,研究生招生64.5万;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1822周岁高校在校学生总数与该年龄段人口总数之比)已经高达40%(《中国统计摘要:2016》)。在此情况之下,大学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为重要的问题。清华经管学院面临的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教育界面临的共同现实问题。一方面是压力。当前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超出以往任何时期,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拔尖创新人才不多的批评,二是对学生素质整体不高的批评。特别是在创新驱动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大趋势中,教育问题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是制约。尽管大学和学院的领导们兢兢业业,工作极其忙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相当多的人主要心思很难集中在办学上。在大学,政治上需要维稳,学术上需要评优,经济上需要创收,这些既为办学创造条件,但也要占去很多精力,难免影响办学。这种压力和制约是中国所有大学和学院面临的共同现实问题,而本书正是针对这些共同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行动。


《大学的改革》是我过去10年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过去15年在中国教育领域耕耘的实录。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可用下面两句话概括:

 ● 大学改革的一个主题是大学为学生;大学改革的两项内容是实践现代教育理念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 ● 这本书在阐述教育改革思想的同时,真实记述教育改革行动,重点体现思行合一。所以,它不仅是一本理念上为何改革的书,更是一本实践中如何改革的书。

我很幸运,改革时代给了我好的机会,我赶上了一段好时光。这些年来我心怀理想主义,尽力做事,干成了一些事儿。同时我也要坦诚地说,由于各种制约因素和我本人能力所限,还是有不少事或是不能干,或是干了但没干成,或是干了但干得不彻底,或是干成了又退回去了。这是我的遗憾,也是时代的特征。

我深感庆幸的是,我仍然还是一个把一些事儿干成的理想主义者。



学好与好学

从今天起,你们将开始大学生活。此时此刻,你们有许多新期许,有许多新梦想。我猜想你们希望能把自己在中学时期的辉煌继续到大学中来。你们在中学都是好学生,你们希望在大学继续成为好学生。当然你们也知道,在清华大学,在清华经管学院,你的周围都是与你一样,甚至比你还要优秀的同学。你们中的一些人开始担忧,害怕自己将落后,不再成为好学生。你们中的另一些人,则雄心勃勃,决心加倍努力,继续成为好学生。无论何种情况,今天在你们兴奋的同时,也一定会感到压力。

今天,我首先要跟同学们讲的是,清华经管学院是一个对你们每一个人都寄予无限期望的学院。我们希望的是,你们中的每一个人,今天朝气蓬勃地进来,四年后满怀信心地出去。因为我们从心里觉得,你们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都有条件成为适合自己个性的人才。

同时我要说的是,这种结果并不是能够自然地、确定地、有保证地实现。它不仅需要你们的努力这是你们首先会想到也能做到的,而且更需要你们在进入清华经管学院后,改变治学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大学不同于中学,经管学院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这几年中也在不断创新,因为我们学院是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试点学院。因此,你们也应该以创新的心态开始大学的生活。

每年的本科生开学典礼讲话中我都有一个主题。我在去年为经管学院2012级新生讲的主题是无用知识的有用性。我当时说,所谓无用与有用之分,大多是短期与长期之别。这就是一种观念转变,它让我们认识到对知识有用和无用的看法要有一种新度量。类似的推理,我们也可以发现有用知识的无用性的可能性。有一些看上去有用的知识,只不过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时半会儿中有用,而在多数情况下,在长期来看,它们没有什么用,甚至可能有害,因为它们可能限制你们的思维,可能误导你们的选择。

今天我要讲另一个主题。如果说我去年讲的是学什么,那么我今年讲的是怎样学。具体地说,今天我要讲学好与好(四声)学的不同。从学好到好学,这又是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我相信你们从小都是好学生,更准确地说,是学得好的学生。学得好,就是学习成绩要好。学习成绩好,就是考试要考得好。考试考得好,就是做题目的答案要正确。那么如何取得这个结果呢?除了努力、刻苦、时间投入之外,还要大量做题,因为熟能生巧,也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即使不是死记硬背。你们都是这方面的能手,所以你们都是好学生。

进入大学后,进入清华经管学院后,我们对你们的期望有所不同。在我看来,在大学中,好学生不再是学得好的学生,至少说主要不是。在大学中,一个好学生,首先是一个好学的学生。请你们注意:在大学中,好学生的定义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学得好的学生,而是好学的学生。

学好与好学是两种不同的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地接受,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

在你们迎接大学生活踌躇满志的时候,在你们面对新的竞争压力倍感郁闷的时候,请你们停下来,想一想学好与好学的不同,既不要让学得好误导你,也不要让学不好打击你。你们要记住: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

这不仅让我想起我当年在清华读本科时候的情景。我是在35年前走进这个校园的。那是1978年,但我不是1978级,而是1977级。我们这一届是在1977年12月参加高考的,那是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我们在1978年3月入校。这是在改革开放后唯一在春季入学的一届大学生。我已经不记得我们的开学典礼,也可能当时就没有举行。

但是我记得,我刚进清华的时候,清华学堂还没有修复,科学馆还不能使用。学生食堂里是站着吃饭的,学生宿舍楼每一栋楼才有一部电话。那时没有复印机和打印机,只有靠手抄或者油印。因为我们是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没有高年级同学留下来的教科书或者题库,更没有习题集和题解汇编。同今天相比,我们当时获得信息的渠道如此之少,学习工具如此落后,学习条件同你们今天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虽然当时条件不利于我们学好,但是我们那时非常好学。那时的历史条件形成了一种特殊情况:我们班上有一半同学,包括我自己在内,在上大学之前或在农村插队,或在工厂工作。我们为能够成为文革后第一届大学生倍感幸运,高度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所以我们很努力。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有一种自然选择在发挥作用:在当时那种动乱的环境中,能够考上大学的大多是靠自学的,非有好学特征是很难考上的。我自己也是如此,我的大部分中小学知识都是靠自学完成的。这个依靠自学的求学过程,虽然不一定学得正规、学得好,但是它激发好学精神,而且探索出了在没有教师指导和约束下的求学方法。

你们今天的情况与我那时的情况大为不同。你们今天的环境,有这么多让你们学得好的条件。你们可以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到不可思议。你们的中学老师为你们讲授各种解题技巧,又把你们送入竞赛班。你们的家长更是想方设法,为你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或送你们去读辅导班,或请家教来个别指导。也许正是因为这些,你们才坐到了这里。但是,一旦你们坐到了这里,过去的就都成了历史。你们现在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过去的成绩变成你们未来的包袱,也不应让以往的惯性成为你们现在的动力。你们需要的是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

学好有一套方法,同学们都很熟悉,比如做好预习、上好自习、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掌握知识点等。好学也有方法,也许同学们就不那么清楚了。今天在这里我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在我看来,好学有五个要素,我称之为五好,分别是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

第一,好奇。我把好奇放在首位。好奇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推动力。十年前,四位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及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都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可见好奇在他心中的位置。所以,我认为,好学的第一要素是好奇,好学源于好奇。

第二,好问。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质疑既有知识、探求未知的起点。但是我们面临的情况是,学生不好问,也没有激励去问。这与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有关:教育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并不鼓励学生质疑老师。这也与我们的应试教育制度有关:获得标准答案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提出问题不仅对获得好成绩没有帮助,而且还有害,因为它让你不相信标准答案。但是,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自然与社会,那么敢于质疑现成答案,善于提出问题就是最重要的。重视教育是我们中国人与犹太人的一个共同点,但是两种重视教育的方式很不同。中国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而犹太学生回到家里,家长问你今天提出了什么好问题。全球犹太人总数只有一千多万,还没有北京市人口多,而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犹太人数上百。这或许与他们的好问有关。

第三,好读。阅读的范围很广,我在这里想强调两点。一是在当今碎片化信息高度发达的时候,在微博、微信、网页等信息随时随地都可及的时候,不要忘记读书。碎片化的信息不能代替系统化的书。在你们入校之前,我给你们每人发了一封信,在欢迎你们被清华经管学院录取的同时,向你们推荐阅读十本书,就是希望在你们即将进入清华经管学院之际,就开始好读。二是不仅要读与专业相关的读物,也要读超越专业的读物,特别是思想性读物。在明天举行的入学导向活动中,你们每人将拿到一本叫作大学第一课的读本。这是经管学院为你们准备的又一个推荐阅读材料,其中收集了13篇文章,内容包括清华名师谈治学、思考大学的价值以及大学与人生。好读,是获取人类文明财富的必经之路。

第四,好思。好学的核心是好思。17世纪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他把思作为人存在的根本价值。我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大学本科阶段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的中小学教育,是以接受知识为主;而在大学本科阶段,要变为以思考为主。爱因斯坦就是这样认为的,他说:大学本科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了解多少事实,而是训练大脑去思考。如何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独立思考。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创造性思考,才会有批判性思考。这也正像爱因斯坦所说: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是专门知识的获取。英文原文为: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ability for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judgment should always be placed foremostnot the acquisition
of special knowledge.好思应该是大学生的第一要务。

第五,好言。在清华说好言,似乎有些错位,但这正是我要讲的。行胜于言是清华1920级毕业生,也就是陈岱孙先生那一级,在毕业时送给学校的纪念品日晷上刻的四个字,一直被认为代表清华校风。行胜于言是针对只言不行的风气而说,至今都很重要,我不仅认同,而且实践。但是,行胜于言不是不要言。这句话不是我先说的。2006年10月,在我刚做院长不久后召开的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上,我们的老院长朱镕基针对清华学生不善言表的问题语重心长地说:行胜于言不是不要言。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就是要言。好言是好学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不言。言就是沟通,就是传播。言的本领,就是传播的本领。只有言,别人才能知道你的观点和想法,也只有言,才能引发与他人的争辩,而真理往往在争辩中产生。我们清华学子既要能行,也要善言。好学离不开好言。

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好学的五个要素。具备这五好,就为好学打开了窗户,开辟了道路。具备这五好,就是我心目中好学生的特质。由此可见,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的学习方法不同。在大学对学生的评判,也因此与中学不同。


同学们,进入清华大学,进入清华经管学院,是你们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仅意味着你们从此远离父母独自生活,更意味着你们在学习征途上要经历一个转折。这个转折意味着治学观念的变化和学习方法的变化。请记住,在大学,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请你们在大学中养成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的习惯,并让好学伴随你们的一生。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