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編輯推薦: |
《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在食谱部分标举品名主治、材料、做法,层次井然,已粗具食谱之规模。它总结了当时蒙、汉、回、藏等各民族的各种饮食经验,多种饮食烹饪方法和饮食疗法兼收并蓄,而以蒙族饮食烹饪方法为主,是迄今所知收录元代宫廷御膳与民间疗法*为翔实之书。
《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公元713年)所撰。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此书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书中除收有许多卓有疗效的药物和单方外,还记载了某些药物禁忌。所载食疗方下均注明药性,其次分记功效、禁忌,其间或夹有形态、产地等。该书是我国现存*早的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早的食疗专著,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博雅经典:闲情偶寄》一书*突出的特色,在于创新,林语堂说他对每件东西都有新颖的议论,绝非虚语。李渔在《博雅经典:闲情偶寄》的凡例中说: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
|
內容簡介: |
《饮膳正要》是我国最早从营养卫生和健康长寿的角度来论证烹饪调和的一部文献,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对传播和发展中国卫生保健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该书的名称虽为《饮膳正要》,但内容包括了医疗卫生,以及历代名医的验方、秘方和具有蒙古族饮食特点的各种肉、乳食品,明代名医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引用了该书的有关内容。所以,《饮膳正要》一书,对于研究与传承中国的医药、食疗和蒙古民族的医药科技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便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每个民族又因自然环境的差异、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不同,以及历史上各自形成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等原因,在饮食系统和饮食文化上各有特色,因此,饮食也就成为区别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蒙古族贵族为统治者的元朝,虽然就时间而言,只有一个世纪,但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元蒙人民根据本民族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按照自身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饮食文化。这不仅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为整个元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饮膳正要》一书就详细地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
《博雅经典:食疗本草》主要内容包括:石燕、黄精、甘菊、天门冬、地黄、薯蓣(山药)、白蒿、决明子、生姜、苍耳、葛根、栝楼(瓜蒌)、燕覆子(通草)、百合、艾叶、蓟菜(小蓟)、恶食(牛蒡)、海藻和昆布等。
《食疗本草》为唐孟诜(公元612~公元713年)所撰。该书是在《千金要方》中食治篇增订而成的记述可供食用、又能疗病的本草专著。书目见《旧唐书艺文志》。近人范行准认为原书是孟诜《补养方》,后经张鼎增补而易此名。此书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书中除收有许多卓有疗效的药物和单方外,还记载了某些药物禁忌。所载食疗方下均注明药性,其次分记功效、禁忌,其间或夹有形态、产地等。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后世多有引用,是一部研究食疗和营养学的重要文献。
|
關於作者: |
《饮膳正要》原作者忽思慧,一作和思辉,或说是回人,或说是蒙古人,也有人认为其为西域人或汉人的。忽思慧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年)被选任为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加之他重视食疗与食补的研定与实践,因此得以有条件将元文宗以前历朝宫廷的食疗经验加以及时总结整理,他还继承了前代著名本草著作与名医经验中的食疗学成就,并注意汲取当时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食疗经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编撰成了饮食营养学名著《饮膳正要》一书。
本书注评作者姚伟钧,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学、中国文化史、饮食生活史和文化产业。主要著作有《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史》《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中国饮食文化探源》等个人专著,并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献》、《浙江学刊》、《社会科学战线》、《中国文化研究》、《中华文史论丛》、《月术学刊》、《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这些论著对中国文化史、饮食文化史方面有很大的贡献。
|
目錄:
|
卷一
三皇圣纪
养生避忌
妊娠食忌
乳母食忌
饮酒避忌
聚珍异馔
马思答吉汤大麦汤八儿不汤沙乞某儿汤
苦豆汤木瓜汤鹿头汤松黄汤粆汤
大麦筭子粉大麦片粉糯米粉粉河豚羹
阿菜汤鸡头粉雀舌子鸡头粉血粉
鸡头粉撅面鸡头粉粉鸡头粉馄饨杂羹
荤素羹珍珠粉黄汤三下锅葵菜羹
瓠子汤团鱼汤盏蒸台苗羹熊汤
鲤鱼汤炒狼汤围像春盘面皂羹面
山药面挂面经带面羊皮面
秃秃麻食细水滑水龙子
马乞搠罗脱因乞马粥汤粥粱米淡粥
河西米汤粥撒速汤炙羊心炙羊腰
攒鸡儿炒鹌鹑盘兔河西肺姜黄腱子
鼓儿签子带花羊头鱼弹儿芙蓉鸡
肉饼儿盐肠脑瓦剌姜黄鱼攒雁
猪头姜豉蒲黄瓜齑攒羊头攒牛蹄
细乞思哥肝生马肚盘炸儿
熬蹄儿熬羊胸子鱼脍红丝烧雁
烧水札柳蒸羊仓馒头鹿奶肪馒头
茄子馒头剪花馒头水晶角儿酥皮奄子
撇列角儿莳萝角儿天花包子荷莲兜子
黑子儿烧饼牛奶子烧饼蒸饼颇儿必汤
米哈讷关列孙
卷二
诸般汤煎
桂浆桂沉浆荔枝膏梅子丸五味子汤
人参汤仙术汤杏霜汤山药汤四和汤
枣姜汤茴香汤破气汤白梅汤木瓜汤
橘皮醒酲汤渴忒饼儿官桂渴忒饼儿
荅必纳饼儿橙香饼儿牛髓膏子木瓜煎
香圆煎株子煎紫苏煎金橘煎樱桃煎
桃煎石榴浆小石榴煎五味子舍儿别
赤赤哈纳松子油杏子油酥油
醍醐油马思哥油枸杞茶玉磨茶
金字茶范殿帅茶紫笋雀舌茶女须儿
西番茶川茶、藤茶、夸茶燕尾茶孩儿茶
温桑茶清茶炒茶兰膏酥签
建汤香茶
诸水
玉泉水井华水
神仙服饵
铁瓮先生琼玉膏地仙煎金髓煎
天门冬膏服天门冬服地黄服苍术
服茯苓服远志服五加皮酒服桂
服松子服松节酒服槐实服枸杞
服莲花服栗子服黄精神枕法
神枕方服菖蒲服胡麻服五味
服藕实服莲子、莲蕊服何首乌
导读
注译说明
卷上
盐
石燕
黄精
甘菊
天门冬
地黄
薯蓣(山药)
白蒿
决明子
生姜
苍耳
葛根
栝楼(瓜蒌)
燕覆子(通草)
百合
艾叶
蓟菜(小蓟)
恶食(牛蒡)
海藻
昆布
紫菜
船底苔
干苔
蘹香(小茴香)
荠苊
蒟酱
青蒿(草蒿)
菌子
牵牛子
羊蹄
菰菜、茭首
篇竹(萹蓄)
甘蕉
蛇莓
苦芙
槐实
枸杞
榆荚
酸枣
木耳
桑
竹
吴茱萸
槟榔
栀子
芜荑
茗(茶)
蜀椒、秦椒
蔓椒
椿
樗
郁李人(仁)
胡椒
橡实
鼠李
枳棋
棐(榧)子
藕
莲子
橘
柚
橙
干枣
软枣
蒲桃(葡萄)
栗子
覆盆子
芰实(菱实)
鸡头子(芡实)
梅实(乌梅)
木瓜
楂子
柿
|
內容試閱:
|
范成大《梅谱》导读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早年号此山居士,后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徽州(今安徽歙县)司户参军、枢密院编修官、秘书省正字、吏部员外郎、国史院编修、起居舍人等职。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出使金国,要求收还巩洛祖宗陵寝地和变更宋帝收书礼。在杀机四伏的金国朝庭,范成大一改以往宋朝使臣卑躬曲膝之态,不畏强暴,慷慨陈辞,其舍身忘死之气概为宋、金两朝一致称道,归国后迁中书舍人。乾道八年(1172)起,任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成都府(今属四川)等地知府。淳熙五年(1178)拜参知政事,不久因事被罢,奉祠退居。其后又起知明州(今浙江宁波)、建康府(今江苏南京)等。范成大自幼身体孱弱多病,淳熙十年(1183)建康任上,风眩病加剧,辞职退居,68岁卒于家,谥文穆。
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说萧德藻)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在四人中,范成大宦迹最称显达,外官至方伯连帅,在朝登侍二府。故能以积年优俸厚禄,在苏州西南郊太湖之滨逐步建起一座登临之胜,甲于东南的石湖别墅,又在城内私宅之南购置房产,营造花木扶疏,可以日常游玩的别墅范村,常与来访的朋友诗酒流连,或携家族团栾赏乐。门客婢仆,奔走应承;花匠园丁,灌畦艺圃。其官绅名士的闲雅生活颇为当时士大夫文人艳羡称赏。
范成大本人对梅花似无特别爱好,但由于故乡苏州正是当时梅花艺植最为兴盛的地区,而范本人求田问舍、经营私园颇为经意,也颇具实力,加之对于山川风土、文物掌故、乡土民俗物产等多留意著述,因而就有了《范村梅谱》这一记载当时吴中梅花品种的专题谱录。
《梅谱》,也称《范村梅谱》,今本不分卷。《梅谱》引言称:余于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拆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吴下栽梅特盛,其品不一,今始尽得之。随所得为之谱,以遗好事者。范成大石湖别墅经营较久,自称少长钓游其间,结茅种木,久已成趣,可见有祖产作基础。石湖地处苏州古城西南二十里楞伽山下、太湖滨湾,山水蜿蜒,风景清幽,春秋吴、越故迹甚多,范成大随地势高低为台榭楼阁,有天镜阁、锦绣坡、梦鱼轩、盟鸥亭等建筑和林圃。玉雪坡即其一,是一处集中植梅的景观,植梅数百株。城内范村经营稍晚,梅花却是不少,令人印象深刻。范成大《梅谱》正是就其搜集的梅花品种著录而成。
与《梅谱》同时,范成大还完成了《菊谱》,也称《范村菊谱》,主要记载苏州当地的菊花品种,该书署时淳熙十三年(1186),两书完成大致同时。《梅谱》载江梅、早梅、官城、消梅、古梅、重叶、绿萼、百叶缃梅、红梅、鸳鸯、杏梅、蜡梅共12种,其中早梅、绿萼、蜡梅均有另品,而古梅则属梅之特殊生态,并非一个品种。早梅有多种,也主要是花期不一,应属于地区或环境差异,也不是新的品种,因而《梅谱》合计记录蔷薇科梅、蜡梅科蜡梅品种14个。
对每一品种,主要记录性状特征,重在花色,兼及果实,间或也辨别名实源流,说明栽培方法,条理清晰,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多得之自身经历,不仅切实可靠,且具科学性。如叙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酷似蜜脾,故名蜡梅,名称与含义两方面都辨说明确。少数品种附说稍多,如古梅条叙四明、吴兴等地苔梅不同,又记早年所见成都、江西清江两处古树景象,提供了不少信息。
在序言中,范成大介绍了南宋,特别是苏州地区艺梅风气之盛,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梅花欣赏和圃艺的发展状况。后序尤其值得注意,范成大认为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可以说揭示了梅花欣赏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和经验。赏梅重在格韵,苏轼以来便形成共识,成了人们口头常谈,而范成大进一步聚焦在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两个方面,重点强调的是枝干之美。从林逋以来,疏影横斜就受到关注,而老枝怪奇之美,却是南宋以來才逐步引起注意的,范成大将他们相提并论,表明其认识已相当全面、深刻。当时吴下市俗艺梅谋利者,一味追求嫩枝长条、花头密缀的姿态,而以扬补之为代表的江西墨梅画派,所画也以嫩条秀枝为主。范成大对此深表不满,认为皆非高品。他特别提到墨梅画家廉布,廉布是靖康之难中投降派首领张宗昌的女婿,南渡后受到牵连,十分潦倒,但他继承文同、苏轼等士人画风,画梅多枯笔老干,意境古健萧散,风格苍劲奇崛,与当时流行的江西逃禅(扬补之)清秀优雅的画风截然不同。在举世竞夸江西的情况下,范成大别具只眼,对廉布墨梅的奇峭风致给予高度评价,体现了独到的感悟和卓越的见识。这些关于赏梅和画梅的主张,成了梅花欣赏和墨梅艺术的经典理念,深受人们重视。
范成大《梅谱》在园艺史上的地位更值得注意,它是第一部专题梅花品种谱录。两宋艺梅极盛,士人诗文题咏、言谈笔录及地方志涉及梅花品种颇多,但较为分散,且不明确。范谱就此专题叙录,集中当时最重要、最基本的梅花品种,提供名称、性状等方面的科学记录,奠定了古代梅花品种知识的基本体系。纵览元明清时期,虽然也间有类似的品种谱录出现,但无论著录数量还是声名影响,都望尘莫及。事实上,宋以来有关梅花品种的介绍多以转抄范谱为主,后世间有新品登录,但一般也只三五种,一次性登录的数量远不及范谱之多。这是范谱难能可贵而弥足珍视之处。
我们这里的整理,以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百川学海》本《梅谱》为依据,以《说郛》、《四库全书》本参校,详加注释。并附以笔者《宋代梅品种考》一文,以供参考。
菊之开也,既黄白深浅之不同,而花有落者,有不落者。盖花瓣结密者不落,盛开之后,浅黄者转白,而白色者渐转红,枯于枝上;花瓣扶疏者多落,盛开之后,渐觉离披①,遇风雨撼之,则飘散满地矣。[1]王介甫《武夷诗》云: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②欧阳永叔见之,戏介甫曰:秋花不落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看。③介甫闻之,笑曰:欧阳九不学之过也。岂不见《楚辞》云夕餐秋菊之落英?④东坡,欧公门人也,其诗亦有欲伴骚人赋落英与夫却绕东篱嗅落英,亦用《楚辞》语耳⑤。王彦宾言:古人之言有不必尽循者,如《楚辞》言秋菊落英之语。⑥余谓诗人所以多识草木之名,盖为是也。欧、王二公文章擅一世,而左右佩纫⑦,彼此相笑,岂非于草木之名犹有未尽识之,而不知有落有不落者耶?王彦宾之徒又从而为之赘疣⑧,盖益远矣。若夫可餐者,乃菊之初开,芳馨可爱耳。若夫衰谢而后落,岂复有可餐之味?《楚辞》之过,乃在于此。或云《诗》之《访落》,以落训始也,意落英之落,盖谓始开之花耳⑨。然则介甫之引证,殆亦未之思欤。或者之说⑩,不为无据,余学为老圃,而颇识草木者,因并书于菊谱之后。淳熙岁次乙未闰九月望日,吴门老圃叙。
[校勘]
[1]花有落者则飘散满地矣一段:百菊集谱本仅录此段,前后皆删减。
[注释]
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的样子。离披:衰残、凋敝的样子。
②王介甫: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历任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江南东路刑狱等。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升参知政事,两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为旧党所反对。神宗死后,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司马光入相,尽罢新法。晚年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闭门不言政。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安石博学,于诸经皆有著作,文章诗词主张文学务为有补于世。所作险峭奇拔,政论尤简洁有力,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周官新义》、《唐百家诗选》、《临川集》等。《宋史》有传。欧阳修称赞王安石云: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武夷诗》:考《王安石全集》收录有《残菊》,诗句原文是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擸得一枝犹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则菊谱中所云武夷诗当为残菊之误。
③欧阳永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举天圣八年(1030)进士甲科,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致仕后退居颍川,卒谥文忠。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著名,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文坛领袖。他反对宋初西昆派的浮艳文风,主张文学须切合实用。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一起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撰有《毛诗本义》、《新五代史》、《集古录》等,并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后人辑有《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附录5卷,其中《居士集》为其晚年自编。《宋史》有传,宋苏辙《栾城集栾城后集》卷二十三有《欧阳文忠公神道碑》。子细:认真,细致,细心。欧阳永叔戏介甫事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所载《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内容相似,唯故事中人物稍有不同,前者作欧阳修,后者作苏轼而已。据《警世通言》记载:某日,湖州刺史任满的苏轼回京,去拜会宰相王安石,恰好看到王安石有一首未完成的《咏菊》诗,云: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因兴至所发,不能自已,举笔依韵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后来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亲眼目睹菊花棚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的情景,这才明白王安石主张贬他至黄州的苦心,也深刻理解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④欧阳九:指欧阳修。唐宋以降,诗友之间多以家族排行次第(即行第)相称。如李白称李十二,杜甫称杜二,韩愈称韩十八,欧阳修则有欧阳九、欧九、九公、九丈等称谓。例如,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卷二有《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出京后舟中有作寄文韩二兄弟、永叔欧阳九、和叔杜二》等诗作,俞文豹《吹剑外录》称晏文献所厚唯小宋、欧九,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中记载师鲁谓人曰:欧九真一日千里也,苏颂《苏魏公文集》卷五有诗《元祐癸酉秋九月,蒙恩补郡维扬,十一月到治。莅事之始,首阅题名前后帅首,莫非一时豪杰,固所钦慕矣。然于其间九公颇有寅缘,感旧思贤,嗟叹不足,因作长韵,题于斋壁以寄所怀耳》,《欧阳文忠公集》附录卷一苏辙《祭文》云:谨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故观文少师赠太师九丈之灵。夕餐秋菊之落英:语出屈原《离骚》,原文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汉刘向编辑《楚辞》,尊称之为《离骚经》;南朝梁刘勰品论《楚辞》以《辩骚》标目,盖举最著名一篇言之。故王安石直言其为《楚辞》中语。
⑤门人:弟子。后汉时公卿多自教授聚徒,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人或门生。后世门生与弟子无别。欲伴骚人赋落英:语出苏轼《次韵答孙侔》诗,原文作:十年身不到朝廷,欲伴骚人赋落英。但得低头拜东野,不辞中路候渊明。舣舟苕霅人安在,卜筑江淮计已成。千里论交一言足,与君盖亦不须倾。却绕东篱嗅落英:语出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原文作: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这两首诗中均有落英一词,故云亦用《楚辞》语耳。
⑥王彦宾:即王观国,字彦宾,长沙人。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尝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劝农公事、兼兵马监押,后升礼部员外郎,出知邵州。事迹不见于《宋史》。著有《学林》十卷,晁公武、陈振孙两家书目及《宋史艺文志》俱未著录,但收入《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湖南丛书》等。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一十八《学林提要》载,该书专以辨别字体、字义、字音为主,自六经、《史》、《汉》旁及诸书,凡注疏、笺释之家,莫不胪列异同,考求得失,多前人之所未发,又引据详洽,辨析精核者十之八九,可谓卓然特出矣。
⑦佩纫:亦作纫佩,语出《楚辞离骚》: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捻缀秋兰,佩带在身。后用以比喻对别人的德泽或教益铭感于心,如纫佩在身。多用于书信。
⑧赘疣(zhuyu):本指附生于体外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⑨访落:《诗经周颂访落序》曰:《访落》,嗣王谋于庙也。毛传:访,谋。落,始。郑玄笺:成王始即政,自以承圣父之业,惧不能遵其道德。故于庙中与群臣谋我始即政之事。后因以访落谓嗣君与群臣谋商国事。训:亦称训故、训诂、诂训、故训,意思是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
⑩或者:有人,有些人,某人。
淳熙:南宋孝宗赵昚年号(11741189)。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纪年,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叫岁次。乙未: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即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称作六十花甲子,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此处云岁次乙未,指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望日: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译文]
菊花开放时就有黄色与白色的区别,深色与浅色的不同,而且有些品种花瓣会落,有些品种花瓣不会落。大致说来,那些花瓣聚合紧密的不会凋落,每当花朵盛开之后,逐渐由浅黄色转变成白色,再由白色渐渐转变成红色,最后枯死在枝头上;那些枝叶繁茂花瓣分披的菊花大多会凋落,每当花朵盛开之后,先是花瓣渐渐衰残凋敝,如果遇到风吹雨打,就纷纷飘散满地了。王安石《武夷诗》中写道: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看到后,戏谑王安石道:秋花不落春花落,为报诗人子细看。王安石听闻欧阳修续对的诗句后,笑着说:这是欧阳九学艺不精的过错啊。难道没读过《楚辞》中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话吗?苏东坡是欧阳修的门生,他的诗集中有欲伴骚人赋落英与却绕东篱嗅落英这类诗句,也是化用了《楚辞》中的话语啊。王彦宾考证说:古人的话也不必全部遵循啊,比如说《楚辞》中讲秋菊落英之类的词语。我听说诗人之所以认识很多花草树木的名称,大概就是因为这些情况吧。欧、王二位先生文章独擅一世,可是身边之人为感谢自己的师长,却彼此相互取笑,难道真是因为对花草树木的名称未能全部认识,因而不知道菊花有落瓣和不落瓣的区别吗?王彦宾之辈又根据他们各自的说法去进行多余的考证,这样一来离真相就越来越远了。像那些能够食用的菊花,本是菊花刚刚绽放之时,自然芳香可爱;而那些衰谢之后凋落的菊花,又怎会有能食用的诱人香味呢?《楚辞》的过错,就在于这些原因吧。有人说,《诗经访落》篇中的落字意思是始,照这样推理,落英的落大概就是指刚开的花朵吧。这样看来王安石的引证,大概也没有经过慎重思考吧。这虽是某些人的说法,却不是毫无依据,我学着做一名有经验的花农,而且也认识很多花草树木,因此一并将这些情况写在菊谱后面。淳熙二年岁在乙未闰九月十五,吴门老圃作叙。
《翼谱丛谈》作为明清交替之际的兰谱,没有宋代学者赵时庚《金漳兰谱》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之功;也没有其后清代学者朱克柔《第一香笔记》的体大思精,后出转精之实绩。诚如作者在序中所言:培兰之法,谱载甚详,似无容更赘矣。乃海内名公不乏留心此道者,辄有撰述以摅所得。余焚香展诵,或自出己意,绝不寄人篱下;或采摘旧谱,益以别授口传。尝试以弈谱譬之:《罗钟斋》一编,肯綮领絮,条理肌分,其满局乎?诸名公自出胜解,旌旗壁垒,各不相袭,则分局残局也。余反覆寻味,大都以锦心绣口之才,发其丘壑烟云之致,虽言人人殊,为紫茎管鲍、丹颖金汤,趣则一耳。谨汇梓谱后,用征臭味之同,并增鼓吹之助云尔。作者认为《罗钟斋兰谱》对兰花栽培技术已经论述较为全面了,而自己只是在这里补苴罅漏,更进一步搜集各家之说。《翼谱丛谈》,其翼字是确立本谱和《罗钟斋兰谱》或他谱之间的关系,注解、补充其他兰谱之意;丛谈则表明了此谱的内容和叙述方式,是韩愈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之意,而其中也确实多汇集其他短小兰谱和名家兰言,如《冯具区栽兰法》、《陶歇庵养兰说》、《李九嶷养兰诀》、《袁石公兰言》、《周樾林兰讯》、江道宗《兰谱》和宋天民《种植书》等。这些谱籍中有的已经无从查考,有些仅是一些历史留下的残编断简。但是,这并不能否认《翼谱丛谈》的存在价值,它更为全面地反映了明末清初之际养兰盛事,具有他谱不可取代的社会文化认识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对兰谱文献的考证提供一些非常宝贵的线索。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翼谱丛谈》的内容。
《翼谱丛谈》记录的《冯具区栽兰法》内容不多:一是如何栽种,二是盆内去蚁。冯具区即是冯梦祯,万历年间秀水今嘉兴人,字开之。万历会试第一,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祭酒等官职,史上有冯祭酒之称。
《翼谱丛谈》记录的《袁石公兰言》中袁石公即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开创了文学创作中的公安派。他的传记、游记之作在历史上都很著名,有《袁宏道集》传世。《袁石公兰言》以其文学家的手笔描摹兰花,足为兰谱增色。袁宏道描写兰花初放之情态:兰蕊初出土,如一钩红捻,半吐弓鞋。再则亭亭直上,有干云触日之势,结蕊累累,擎拳虬聚。大放则如燕剪生就,如蜻翅翻成,如快雀乘风,飞鸣上下,如美人临镜,掠鬓自喜,如荡子宛游,持羽欲狂,余态多娴,笔不能注,安得吴道子再起一为传神哉?据《袁石公兰言》:王百穀遗予诗曰:漳江茉莉赣江兰,夹竹桃花不奈寒。三种尽非吴地产,一年一度买来看。此老恁地省事。按此所记,袁石公与王百穀是相识的,王百穀比袁石公年龄要大三十三岁,不过袁石公却比王百穀早谢世两年。王百穀即王稚登1535~1612,明代文学家,字伯穀、百穀,先世江阴今属江苏人,移居苏州。相传王百穀四岁能作对,六岁善书法,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嘉靖末入太学,万历时曾召修国史。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接近公安派,著有《王百穀集》,并辑明代散曲为《吴骚集》。说到王百穀便不能不提马湘兰。马湘兰1548~1604,明代秦淮名妓,女诗人、女画家,真名马守真,小字玄儿、月娇,号湘兰,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其实她祖籍是湘南,又酷爱兰花,于是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称为《湘兰集》,故称其马湘兰。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也有人称她四娘。据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不知为何只身流落到金陵。马湘兰在秦淮艳名远播,并且先妓后鸨,靠着客人的馈赠,积蓄了一些钱财,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一个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后因有色有才而为人勒索敲诈,王百穀帮她慷慨解围。马湘兰对王百穀十分感谢,接触王百穀后又被其温文尔雅、多才多艺的艺术才华所打动,故有相许之意,但为王百穀所拒绝。我们从马湘兰对王百穀的赠画题诗里可看到她的一往情深,《题一叶兰画》: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题断崖倒垂兰》: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马湘兰痴情于王百穀三十余年,终未谈嫁娶之事。后来得知王百穀七十大寿,马湘兰抱病赶至姑苏,买楼船,载婵娟,赴吴门,为之歌舞庆寿。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唱得王百穀老泪纵横。马湘兰返回金陵后,已是心力交瘁,残灯将熄,不久的一天,在四周摆满的含幽吐芳的兰丛之中,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李白有若无清风生,香气为谁发之诗,诚可为喻王百穀之于马湘兰之故事。《袁石公兰言》里又提到毛伯成。毛伯成以字行世,名毛玄,生卒年月不详,据载是晋时人,历史上也有人称他齐参军毛伯成,著有《毛伯成集》。历史上有人对他的评价是:伯成文不全佳,亦多惆怅。《袁石公兰言》里说:毛伯成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这句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原文是: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宁愿做一个真正的学士,而不做一个虚伪的道学先生。
《翼谱丛谈》还载录了《陶歇庵养兰说》。陶歇庵即陶望龄,明万历十七年1589,他以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的成绩,做了翰林院编修,参与编纂国史;曾升侍讲,主管考试后被召为国子祭酒。陶望龄为官刚直廉洁,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学为最大乐事。他把做学问也当作歇息,并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学人有时也称他为歇庵先生。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庄》12卷、《天水阁集》13卷。
《翼谱丛谈》引《周樾林兰讯》中罗虬之拟《花九锡》。罗虬,台州今浙江临海人。生于唐大中年间,九岁能文,十岁善诗。后累举不第,唐僖宗广明庚子乱后,依附鄜州李孝恭。罗虬词藻富丽文章惊天地,咸通、乾符年间以诗名世,所作《比红儿诗》百首,被后人誉之为海中佳料。《花九锡》与石公之《瓶史》三章都是最早记述关于插花、赏花的文章。《瓶史》著于1599年,后传于日本,对日本的插花艺术影响很大。石公即是上面提到的袁宏道。《周樾林兰讯》中的张功甫《梅谱》,张功甫以字行世,名张镃1153~1211,字功甫,号约斋,西秦今陕西人,徙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工词,擅长咏物,细腻入神,有《南湖集》《玉照堂词》等,只听说他有《梅品》传世,不见《梅谱》。《梅品》系统阐述了作者的赏梅情趣,花宜称凡二十六条:淡阴、晓日、薄寒、细雨、轻烟、佳月、夕阳、微雪、晚霞、珍禽、孤鹤、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苍崖、绿台、铜瓶、纸帐、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石枰下棋、扫雪煎茶、美人淡妆簪戴。
《翼谱丛谈》记载的江道宗《兰谱》则为考证《兰谱奥法》的作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莫磊先生的《兰花古籍撷萃》在对《兰谱奥法》作评点时说:(《兰谱奥法》)书上标着的作者姓名是我国最早写兰花专著的宋人赵时庚。但查此书成书于明代,也就是说,此书面世比赵时庚生活的年代要整整地迟上约360年,可见早已沉睡于九泉之下的赵时庚是不可能再爬起来写这册《兰谱奥法》了。书首与赵时庚同时排列的是担任本书审校工作的嘉禾今福建建阳自称是梅墟谱人周履靖。他是否就是该书真正的作者呢?初断此书真实的作者,可能就是明代这位嘉禾的梅墟道人周履靖。但因尚无足够的依据,所以仅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但是仔细考察《翼谱丛谈》记述的江道宗《兰谱》之内容,其梗概大致就是简版的《兰谱奥法》,如果《翼谱丛谈》资料来源准确的话,《兰谱奥法》的作者就很可能是宋代的江道宗。
《翼谱丛谈》中论及的《李九嶷养兰诀》、宋天民《种植书》、《兰汤谱》与陈季象一时难以查其详细资料;黄琴趣有养兰诀:春勿出,秋勿入,夏勿干,冬勿湿。与明代武林人李奎《种兰诀》中的春不风,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略有不同,不过各自侧重不同而已。如上所述,把《翼谱丛谈》成书时间与相关人物、著作的资料作一简述,为我们感悟那个时代的兰文化背景、领悟这部古谱产生的时代背景都是会有所帮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