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增订本)

書城自編碼: 285078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瞿林东
國際書號(ISBN): 9787229110215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58/34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5.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无端欢喜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編輯推薦: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开山之作,堪为我国史学批评史的重要著作。本书初版(中华书局出版)即为学术热销书,此次推出增订本,融会了*研究成果。角度新颖,可读性强,学术价值高。
內容簡介:
该书首次提出古代史学批评问题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系古代史学批评的开山之作。本书卷上《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含十八个专论和附录中国史学发展概说;卷下《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杂述》含九个专论。
此书的主要特点:一是开拓了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二是从丰富的史学内容中?绎出概念和范畴,以此结合具体事实展开论述,使理论易于理解、事实增添活力;三是提出该领域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具有自身的学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四是文字表述深入浅出,精练、平实、易懂,有较强的可读性。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大力倡导历史学的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而且也以此作为自觉的理论追求。
该书对进一步总结中国古代史学批评遗产、推动中国史学研究深入发展、促进当代史学批评开展和史学理论学科建设,以及引入高校历史学科教学与指导博士研究生,均有积极作用和参考价值。同时,对于中学生、大学生及普通历史爱好者,弘扬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關於作者:
瞿林东,现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与史学评论》、《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中国历史文化散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史学史教程》等书。撰有《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等论文、评论三百余篇。
目錄
导 论 1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产生:从史学意识到自觉的史学发展
意识

1
二、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的提出 6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史学批评的繁荣和理论形式的
丰富

11
四、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批判、总结、嬗变 14

卷上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
一个有待辛勤耕耘的园地
古代史学批评的历史和理论 22
一、鸟瞰史学批评的历程 22
二、德、才、学、识 24
三、总结这一份史学遗产 26

直书与曲笔
史家作史态度与心术 28
一、
书法无隐的传统
28
二、
直书与曲笔的对立
30
三、对心术的探究
32

采撰的得失
如何对待历史事实 36
一、采撰的得与失 36
二、
有是事而如是书,斯为事实 38
三、
指事说实和事得其实 40


史法和史意
从形式与内容的审视到思想的剖析 43
一、
史法和史意 43
二、叶适的史法论及其史学批评
46
三、章学诚的史意论及其史学批评
48

天与人及天人之际
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 51
一、
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51
二、
天道,不复系乎人事 , 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53
三、
天文、地理、人道,本皆人之所以自命,
其是非得失,吉凶祸福,要当反之于身 56

人意时势事理
关于历史变化动因的认识(续) 58
一、
人意与时势的千年聚讼
58
二、
时势与事理 60
三、
圣人之意和生人之意 62

会通与断代
观察历史的两种视野 64
一、马、班历史视野的歧异 64
二、刘知几对断代为史的推崇 66
三、郑樵对会通之义的阐释
67
四、章学诚论通史家风 69

读史当观大治乱得失
史学批评的一条重要标准 71
一、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71
二、
史之纪事,莫大乎治乱 73
三、为史当重经世之大略 ,明得失之枢机 75

史学的审美
史书的体裁体例和文字表述 78
一、史学也讲究审美吗? 78
二、史书的秩序之美和结构之美
80
三、史书的文字表述之美 83

史论的艺术
关于历史评论的评论 85
一、丰富的历史评论遗产 85
二、
精意深旨与笔势纵放 86
三、
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 88
四、
于序事中寓论断 90
心术与名教
史学批评的道德标准和礼法原则 92
一、
直道和名教 92
二、
心术和名教 93
三、
名教观念和史学发展
95

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
史学批评的方法论举例 99
一、三史是非和史学批评方法论
99
二、
人恣与蔽真 100
三、
人臆与失真 102
四、
人谀与溢真 104

比较与批评
兼说史学批评的活力 107
一、比较一个古老的批评方法 107
二、在比较中发展史学批评理论 110
三、史学批评的活力 112

时有古今 述有体要
史学批评与知人论世 115
一、从马端临评论 《通典》、《通鉴》 说起
115
二、王圻对马端临 《文献通考》 的评论
117
三、客观时势和前人苦心 118
四、
古人之世和古人之身处 119

素养职责成就
史家批评论三题
122
一、史家的素养
122
二、史家的职责
124
三、史家的成就
127

鉴识和探赜
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 130
一、从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说起
130
二、误区种种
131
三、走出史学批评的误区 134

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
关于批评的批评
137
一、批评之批评的历史 137
二、批评之批评的是非 139
三、史学批评家的历史命运 142

史学批评的社会意义
史学批评的不同视角和层次 145
一、史学家和史学批评 145
二、政治家和史学批评 147
三、思想家、教育家和史学批评 150

附论 中国史学发展概说
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 153
一、历史意识
153
二、史学意识
156

最初的步履 160
一、传说、官书和史诗 160
二、国史和《春秋》 163
三、私人历史撰述的发展 165

成一家之言 167
一、秦与汉初历史思想的发展 167
二、《史记》的成一家之言 169
三、皇朝史的创立 171

多途发展时期 174
一、史学多途发展的气象 174
二、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175
三、地方史、家史、谱牒和别传 178

发展中的重要转折 181
一、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181
二、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史通》 183
三、典章制度史巨著的创立《通典》 185
四、通史撰述的复兴趋势 186

辉煌的时代 188
一、《资治通鉴》和《通志》 188
二、三部当代史
191
三、历史文献学的多方面成就 192
四、辽、金史学的特点 193

多民族史学的新发展 195
一、《蒙古秘史》及其他 195
二、《文献通考》和《通鉴》胡注 197
三、元修辽、金、宋三朝正史 199


走向社会深层 202
一、方志与稗史
202
二、经济史撰述的繁富 204
三、史学的通俗形式和历史教育 206

总结与嬗变 209
一、历史批判精神和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209
二、历史考证的辉煌成果 211
三、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 213
四、清代官修史书的成就 215

新旧更迭的开端 216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 216
二、边疆史地研究的兴起 218
三、关于外国史地研究的新局面 220
四、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史学 222

卷下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杂述
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 226
一、关于史论
226
二、关于史评
230

略说古代史家史学批评的辩证方法 234
一、史学批评自觉意识的新发展 234
二、怎样看待同一史事的不同评论 238
三、怎样看待不同史书体裁的长短 241
四、怎样看待历史撰述中诸因素的关系 244
五、怎样看待史书的内容、形式及历史条件 245
六、怎样看待不同类型史书的得失 248

两宋史学批评的成就 250
一、《册府元龟国史部》? 序和 《新唐书纠谬》
序的理论贡献
250
二、曾巩和洪迈的史学批评 254
三、叶适的史法之议和朱熹的读史之论
259
四、目录之书与史学批评 262

元代《通鉴》学和《通鉴》胡注 267
一、元代《通鉴》学的发展 267
二、《通鉴》胡注的成就 269

影印《史学要义》序 273

读《读史漫录》琐记 280
一、
当天下大事与才、量、识
280
二、读书要即事推见政俗 281
三、太史公位在丞相上 282
四、元人修三史
284
五、
良臣与信史 285
六、论史当忌五失 288

《读史纠谬》与历代正史 290
一、关于史书叙事的批评 291
二、关于史书体例和史家见识的批评 295
三、关于史文表述的批评 298
四、余论
301

说刘体仁《通鉴札记》史论的特点 304
一、论治乱兴衰不落前人窠臼 305
二、论风俗纵观历代得失 309
三、论民族关注华夷交往 313

关于章学诚史学批评的一点批评 317
一、
唐宋至今无古人所为史学 ? 317
二、
史学所以经世的传统是否中断? 321
三、是前行,还是回归? 325

参考文献 331
后记 335
新版后记 338
校后赘语 341
內容試閱
关于章学诚史学批评的一点批评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阐述文学与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而以讨论史学的理论问题为多。从他的诸多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史学的许多独到的认识,进而反映出他的史学观的某些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并把它发表出来,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唐宋至今无古人所为史学 ?
章学诚认为,中国史学之源是《春秋》,而史学之流则是《春秋》家法的反映。
章学诚在讲到人们立言有本时说: 史学本于《春秋》;专家著述本于《官礼》;辞章泛应本于《风诗》,天下之文,尽于是矣。 ①上面引的这几句话,也是指史部书、子部书和集部书而言。同时。他认为,上述三者有所本,但三者也都有末流,这就是: 史乘而有稗官小说,专门著述而有语录说部,辞章泛应而有猥滥文章,皆末流之弊也。 ②这里说的末流之弊自亦包含了章学诚对史学在发展上的认识与评价。
关于史学本于《春秋》这一论点,章学诚在另一个地方这样写道:
世上以博稽言史,则史考也;以文笔言史,则史选也;以故实言史,则史纂也;以议论言史,则史评也;以体裁言史,则史例也。唐、宋至今,积学之士,不过史纂、史考、史例;能文之士,不过史选、史评。古人所为史学,则未之闻矣。①
这段话,包含着两个相互连带着的认识和结论,一是史考、史选、史纂、史评、史例,皆非古人所致力的史学,二是唐宋至今的积学之士与能文之士中是否有名副其实的史家自然也成了一个问题。这样一来, 唐宋至今还有史学存在么,还有史学的发展么?是不是这都成了
问题呢?
那么,章学诚所说的古人所为史学是什么呢?这当然还要从《春秋》 和 《春秋》 家学谈起。他认为: 马曰: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班曰:
纬六经,缀道纲,函雅故,通古今者,《春秋》家学,递相祖述,虽沈约、魏收之徒,去之甚远,而别识心裁,时有得其仿佛。 ②
在章学诚看来,司马迁和班固是继承了 《春秋》 家学的,他们所为的《史记》和《汉书》,堪称史学无疑。马、班以下,只有少数具有别识心裁之人,能有相似的成就。章学诚甚至认为: 《通鉴》为史节之最粗,而《纪事本末》又为《通鉴》之纲纪奴仆,仆尝以为此不足为史学,而止可为史纂 、 史钞者也。 同时指出:
郑氏之 《通志》,例有余而质不足以副之 。③如此看来,即使像司马光《资治通鉴》、袁枢《通鉴纪事本末》、郑樵《通志》这样的历史著作,也都不在别识心裁,时有得其仿佛之列,可以想见章学诚对史学的界定之严、期许之高。
不过章学诚毕竟没有对司马光《资治通鉴》全部否定,对郑樵也不仅仅肯定《通志》的例 。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写道:? 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前后一十九年,书局自随,自辟僚属,所与讨论,又皆一时名流,故能裁成绝业,为世宗师。 ④这样的评价,同把《资治通鉴》说成是史节之最粗相比,可谓大相径庭。至于郑樵,章学诚作了这样的评价:
子长、孟坚氏不作而专门之史学衰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见于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于是遂欲匡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而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自迁、固而后,史家既无别识心裁,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惟郑樵稍有志乎求义。
这里说的运以别识心裁 、 成一家言 、 有志乎求义等,同上引郑氏之《通志》,例有余而质不足以副之似亦不相吻合。
从史学的继承和发展来看,即使是袁枢及其《通鉴纪事本末》,章学诚也不应轻易地贬为《通鉴》之纲纪奴仆 。他在同友人谈到修宋史问题时,极其兴奋地设想有关体例时写道:
《纪事本末》 本无深意,而因事命篇,不为成法,则引而深入,扩而充之,遂觉体圆用神。《尚书》神圣制作,数千年来可仰望而不可接者,至于可以仰追。岂非穷变通久自有其会,纪传流弊至于极尽,而天诱仆衷,为从此百千年后史学开蚕丛乎!
这段话表明:纪事本末体的发明与运用,在袁枢那里本无深意 ,而一旦章学诚借鉴过来,就成了极大的创造,这是既没有尊重前人的创造,同时又回避了史学发展中始终存在的继承关系。
综上,章学诚阐述史学本于《春秋》 ,强调《春秋》家法,赞扬司马迁、班固的贡献等等,理固宜然,但他认为唐宋至今 ,已无古人所为史学的结论,却是大有问题的。
第一,把唐宋至今史家们的历史撰述,归结为史考、史选、史纂、史评、史例等,这并不符合唐、宋、元、明至清前期史学发展的实际。即以正史而言,唐初所修八史,其间涉及南北朝史事的认识和编纂上的处置,民族迁移、冲突、融合等复杂情况的认识和表述,日历、起
居注、实录、国史的撰写和积累,其中不乏史家的功力和见识。至于元修宋、辽、金三史,涉及三个不同民族之贵族为主所建立的政权的历史,不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史家群体,都显示出宏大的魄力。元代学人能做到的,为何清代学人反而认识不到呢?再者,《通典》、《通鉴》 等书的问世,除史学发展的自然之理外,还有社会的要求和推动,章学诚同许多史家一样,是力倡史学的经世功能的,他说: 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 而章学诚在评论唐宋至今的历史著作时,并未言及史学所以经世的问题,说明他在判断史学性质时,其结论是不全面的。
第二,章学诚把史考、史选、史纂、史评、史例等同史学完全割裂开来,也有可议之处,因为上述各项研究及其进展都是史学活动的产物,这些产物都是史学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把它们同史学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 史学反倒成了难以理喻的东西了。退一步说,上述诸领
域及其成果,也并非古人不为 ,而是有些项目古人没有处在可为的历史条件下,故不能有所为 ,如史评、史例等,只有当史学发展到比较成熟,有了较厚重的积累时,才能使人们有所为 。章学诚本人就是以议论言史见长,而他的议论带有总结性质,故百余年后受到人们
的赞誉。
第三,章学诚认为, 史学本于《春秋》 ,又指出: 盖六艺之教,通于后世者有三:《春秋》 流为史学,《官礼》 诸记流为诸子论议、《诗》 教流为辞章辞命。 ②按照 《春秋》
流为史学的说法,这个流到马、班已成绝业 , 唐宋至今沦为种种流弊,这种把史学视为唐、宋、元、明时期出现断裂现象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符合实际的。这同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书教中》高度评价杜佑穷天地之际而通古今之变①的历史编纂气势;同他在《书教下》中讲到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时说, 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不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
体,天下经纶,不能网罗隐括,无遗无滥。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斯真《尚书》之遗也②的创造;同他在《申郑》中赞扬郑樵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③,以及称赞司马光裁成绝业,为世宗师④的评价,都不相吻合。
第四,尤其令人不能理解的是,章学诚在讨论修宋史问题时,一面把司马光《资治通鉴》贬为史纂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贬为史钞 ,一面又把他自己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增图谱之例而删书志之名的做法,说成是天诱仆衷,为从此百千年后史学开蚕丛乎 ,意在弥合唐宋至今史学断裂的缺憾。在这里, 纪传之体且不论,但袁枢的本末之法的运用和郑樵图谱略的启发,都不是来自史学上的借鉴而是穷变通久之后的天诱仆衷所得到的。显然,这种认识和这样的表述,都不能视为客观的和真实的。
总之,章学诚的史学观及其史学批评,在上述这些方面是有明显的缺陷的。
二、 史学所以经世的传统是否中断?
《文史通义》的《浙东学术》篇,以极言史学的经世作用而著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